湘西过年有哪些风俗(湘西有哪些民间风情的元素或故事)
湘西过年有哪些风俗,湘西有哪些民间风情的元素或故事?
作为一个湖南人,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间传说。
在湘西苗人中,关于士族祖先的传说故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人传说:
在古时,江河湖泊没有游鱼,陆地还没有爬虫走兽,后来才有的。过了很久,大地出现了龙首人身的乌基、代基,后来从龙人演化成人。人类始祖叫洛保造和门造冷,气候演变成苗人、夷人和华夏人(汉人)。也有传闻是父辈得罪雷公,兄妹(或者表兄妹)避难、成婚而生苗人。湖南保靖与重庆秀山交接的地方生活的苗人认为履金狗与皇帝的女儿结婚生下苗人。
《十二个蛋》是另一种说法:传说枫香干树和树心生出妹榜妹留,妹榜妹留和风神相爱生下12个蛋,姬宇鸟孵了十多年,孵出了龙虎、水牛、蛇、蜈蚣、雷和人类的祖先央公。在这类传说故事中,有央公央婆、洪水神话、蝴蝶妈妈等一系列传说故事。
龙洞传说,湘西苗族民间传说中最具有特色的地方风俗传说。这个传说地方不同说法也不同,但是多数都与水源有关。有的说是过去头长角兽、口生獠牙的犀牛精掌管着这个地区的风雨。但他随性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有天龙王路过此地赶跑了犀牛精,呼风唤雨使庄稼得到了好收成。农民为纪念龙王,就在过去犀牛精所在的洞供奉龙王。
落洞传说:相传民间如果碰上一个女子精神失常,往往就断定她落洞了。落洞的多为年轻漂亮女性,从洞穴经过时被洞神看到喜欢了她,就把她的魂拿去,这个女孩就失去了常态。遇到这种情况,家里人会找到村子周围的某个山洞,设坛上香烧纸,求洞神放回自己的女儿。如果好了,就是洞神开恩,于是还愿感谢他;如果不好,只好认命看着女孩死去。女孩死后,父母将她八字在洞口烧毁,以是把女儿交给洞神。
“草标”传说:相传苗家小伙阿本与苗家姑娘阿贝相爱,但是阿贝被寨主看上并抢走了。阿本来到两人约会地点,不见阿贝踪影,却看见路旁的草标,知道不妙,便按照草标所指方向到寨主家救出阿贝姑娘。两人后来远走他乡过上幸福日子,从此苗族男女间传递爱情使用草标为纽带,草标幽会流传至今。
湘西苗族节日传说非常丰厚,关于四月八节日传说的版本众多,原本四月八是苗族人关于人类来源的传说故事,逃难的兄妹俩生下小孩,这天是四月八,人们为了纪念兄妹俩的爱情,发展成为一个关于爱情的节日。后来又演变成了纪念苗民暴动获胜的节日。还有赶秋节,姊妹节,吃新节,龙船节,山花节,拉鼓节,龙盘节等都属于节日传说这种类型。
湘西的人物传说也非常多,各个层面的人物传说都有流传,如文化名人传说有屈原等,苗民起义领袖传说有吴八月、石三宝、吴天半等,帝王传说有白帝天王传说、力王传说等,神医传说有神医侍司懿的传说等,其他人物传说有哈利布、螺相公、石老才的传说等。
张家界表演魅力湘西节目单?
魅力湘西节目单:
1、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它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等。
国家文化部于2004年4月公布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其保护试点区。苗族鼓舞是试点区的重点保护项目。
2、边城。
根据沈从文的边城里翠翠的故事,描绘了翠翠和天保,傩送之间的恋情,场面唯美体现湘西儿女的感情。
3、爬楼。
“爬楼”是广西金秀茶山瑶族独特的婚恋习俗。瑶族历来有女娶男嫁、恋爱自由的传统。其居住的房屋皆为木结构干栏式。当家中的姑娘长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其父母就安排她到吊楼居住,以方便与男青年上门幽会。
每当夜幕降临,其姑娘就在吊楼里等待恋人。以歌舞形式展现瑶族小伙子的热切心情。
4、茅古斯舞。
茅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其主要流传在湘西州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等地。
每逢正月,土家族村民结稻草为服,扮演原始初民渔猎农耕等故事,用以祭祀祖先创业功德,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茅古斯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及一定的表演程式,以村落或姓氏为单位轮流举办,持续五至九天不等;全用古代土家语演唱,以至有些土语今人无法翻译。保留的剧目有《做阳春》、《赶肉》(即狩猎)、《捕鱼》、《抢亲》、《甩火把》等。
5、马桑树儿搭灯台。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流行于湘西的男女二人对唱的革命民歌,是张家界桑植县的民歌,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也演唱过。
6、女儿会。
女儿会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几百年来已形成了独特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凸现女性光辉而备受关注。
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几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如今已发展成土家族聚集地区的民族节日。
7、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从古一直沿袭至现当代,它通过哭唱的方式,将姑娘隐藏在心底的复杂心理、细腻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婚前半月至一月,新娘即开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一起哭等。
哭唱的内容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亲人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颂,有对未来的憧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内容也不断翻新。
8、湘西赶尸
观看提示:《魅力湘西》把它搬上舞台,根本目的还是满足观众的猎奇探幽心理,让大家感受湘西独特的地理人文之一角。由于现场音乐恐怖,场面阴森,请观众在观看此节目时,一定要照看好身边的老人、小孩和女士。
你们那里过年的习俗是什么?
我们那里过年的习俗,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
除夕晚上要守岁,大家要么打牌,要么喝酒,要么看晚会,到了十二点去放烟花!
初一早上要出行,农村人把家里的牲畜都赶出来,一起骑行。
初二新女婿要拜望老丈人,走亲戚的人开始出动。
初三开始,就是到亲戚家轮流喝酒吃肉,小孩收红包,大人互相祝贺新春。
一直到正月初十左右开始耍社火,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大家开始准备新一年的春种了。
湘南人生活习惯?
湖南人最爱吃辣椒,越辣越好!什么菜都要放点辣椒才行!剁椒鱼头、麻辣小龙虾、麻辣火锅、辣鸭脖等等,全部都是湖南人的最爱!
湖南人的生活饮食习惯:
生活习俗——冬至炕熏腊肉,节令饮食习俗。流行于全省各地。湖南人喜食腊肉,冬至开始杀年猪,除留部分鲜食外,大部分制成腊肉留着长年食用。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肉(最好带皮)或牛肉、鸡、鸭、鹅、鱼、兔肉等用盐或拌以五香、八角粉腌四、五天,待晾干后,以锯木、谷壳、花生壳、桔皮、柚皮等烧烟熏烤,或挂在柴火灶上,让冷烟熏烤,称“冬腊肉”。色泽鲜红,味道香美,可食至来年伏日不坏,是家人自食、待客、宾馆、酒店的佳肴。
生活习俗——伏日吃姜,节令饮食习俗。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夏日炎热,气候干燥,人们喜贪凉,故易蕴积内寒。民间有伏日吃老姜炒子雄鸡(刚开叫的公鸡)的习俗,姜要多放,一只鸡一般要放半斤姜,以便驱寒。长沙人吃时要将门窗关闭,吃得大汗淋漓,意在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民谚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伏日吃姜炒子鸡最好三个伏日都吃,如果条件不允许,一般也要吃一个伏日。农村亦有用草药路边荆煎水烹制老姜炒鸡,以散寒祛温健脚强身的。此习沿袭至今。
生活习俗——立夏吃蛋,节令饮食习俗。流行于湖南大多数地区,尤以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最甚。立夏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立夏蛋”。湘南一带,尤其是嘉禾、临武、蓝山、桂阳于立夏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或鸭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于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立夏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立夏吃蛋,石板踩烂” 。
生活习俗——喝凉药茶又称喝凉茶,节令饮食习俗。流行全省各地城乡。湖南夏季炎热,气候干燥,容易受热中暑发疹或生疮疖痱子,人们常以一些清热解暑、利尿解毒的草药,诸如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香薷、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等矿物药,煎水或开水冲泡,代茶喝,以防暑解热,祛湿消毒,强身健体,称“凉药茶”,或“凉茶”。所用之药草,农村多上山自采,城镇则中药店有专门配制供售用。此习永盛不衰。
生活习俗——米粉,是湖南省内尤其是常德市、湘西、湘南一带的风味食品和小吃。依据加工方法不同,有“肠粉”、“切粉”、“滤粉”、“榨粉”,统称“米粉”。食用时按烹调方法的不同,又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将米粉加各种配料、佐料(醋是必不可少的)凉拌而食,称“凉拌粉”;将米粉放在滚水锅中烫热,捞起,不放汤,加配料、佐料,称“冒热粉”;加汤,称“汤粉”;用油炒,称“炒粉”;用小锅将米粉和配料一起煮,称“煮粉”。根据配料不同,有“瘦肉粉”、“牛肉粉”、“鸡杂粉”、“螺蛳粉”。不加肉菜的叫“素粉”。湖南人喜好米粉,或赶圩、或进城,每每选中吃米粉,饭店、宾馆、招待所早餐供应米粉,在家待客乃至未婚男女在圩镇上见面,如果双方满意,便由男方请女方吃米粉。
土家族的风俗?
1、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
2、居民:土家族爱群居,建房很少单家独户。
3、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4、习俗: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
5、饮食习惯: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
6、文化: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盘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