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对白(有没有哪些很惊艳的古诗词或古代情话)
古代结婚对白,有没有哪些很惊艳的古诗词或古代情话?
感谢您的提问,大梁结合自己的体会尝试回答您的问题。
中国是从诗开始的民族,先民的生活,是直接用歌谣唱出来。
古代史官都要去采风,就是采诗。
那时候的诗是属于老百姓的;但是现在的诗,越来越变成专家的。
这也没办法,毕竟时代不同了。
大梁觉得,古代一些惊艳的古诗词,主要来至于诗所传递出来的意境,确实有一种
“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感受。
下面就分享几首古诗词的意境。比如:
一、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那句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这句诗歌很有感染力。表达了无以言表,难以言说的春愁。而不是直接说:我愁……。
二、张志和的《渔歌子》里的那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句诗很有画面感。大梁曾经亲历这样的场景。下面这张照片是在绍兴镜湖拍的,当时下雨,我在石亭避雨,而远处渔民不须归。
三、至于爱情诗,大梁印象最深的是陶渊明在《闲情赋》里写的男女情,写出了那种柔肠百转的感受。下面就选两句: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释义:我情愿做你衣服的领子,这样就可以承接你秀发的芬芳,但遗憾到晚上你把衣服脱了之后,我就只能抱怨夜晚太慢长。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释义:我情愿做你衣裳上的袋子,这样就可以束住你窈窕的腰身,可是时节一变你可能就要把我丢在一旁。
这只是其中的两句。在这整首诗里,陶渊明写出了那种,可以为喜欢的人,愿意付出一切的那种心情,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特别的褽贴,温暖。女生会很喜欢。
所以,如果可能,我们应该唤醒“诗心”,感受诗之美。
人应该超然些,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
更多内容分享,请关注大梁游记头条号。谢谢大家!
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
“古人是不是用文言文说话?”
因为,没有古人说话的“物质”证据,比如“音频”“爱情”留下来,所以大概谁也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古人使用文言文说话,或者不使用文言文说话。
不过,从理论上分析,后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多”到几乎接近百分之百。
大约在30-10万年之间,古人类已经开始有了语言。
有两大“现实”问题不得不注意到——
首先,当时在地球上,除了现代人“智人”的祖先之外,还至少存在着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尽管上述三个人类亚种之间有交流和融合,但无法证明都说一种“语言”。
其次,在距今10万年之后,地球上仍有大规模的人类“流动”,比如,亚洲板块儿的一部分居民去到了非洲,还有一部分去到了美洲。去美洲的人群,可能带去了自己的语言;而去到非洲的人群,是否和当地居民有过语言融合呢,而且,这部分人群又去到了世界其他地方,比如欧洲,很难说这些人从亚洲“老家”带去了原有的“乡音”。
现代语言的直接“近亲”,大约也就有1万年左右。
关于这些“近亲”语言的生成,一般被概括为“中国古典词汇学模式”“希腊古典语法学模式”“索绪尔组合与聚合语言模式”“韩礼德社会语言学模式”“乔姆斯基转换生成模式”“布莱特文化语言模式”等等。
距今1万年左右,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而只有语言。
这是说,语言,一定是先于文字存在的,是第一性的、丰富多彩的、变动不拘的。文字,则必定是第二性的,相对稳定的,非完全口语话的。
然后,在距今几千年的时候,才产生了文字。在这之前,世界上用于记录语言或者需要记住的事情的方法,无疑是“结绳记事”。
之后,便发展为自然物或器物上的“记事符号”。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此类符号,比如舞阳贾湖遗址陶器上的符号,距今约八九千年。此后还有陕西姜寨陶文符号、青海乐都柳湾陶文符号、山东城子崖陶文符号,等等。
再往后,这些符号中的一部分“约定俗成”成为了文字,同时又有新的“符号”发明了出来——文字,具体来说是汉字,便出现了。
至于汉字到底何时出现,学界有不同观点,不少著名学者认为距今有5000年以上。但应该承认,目前所见到的成熟汉字,是距今约3300年左右的甲骨文。
即便5000年前已经有了成系统的汉字,那在这之前的还没有文字的古人不可能不说话,他们说话会想“文言文”那么简交朋友?
肯定不会。
说到这里,有必要先澄清一个概念。
王力先生曾指出,说到“古汉语”,是要区分两个阶段的,即“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本题目所讨论的,属于前一种语言。
“前一种”古汉语的“文言”,王力先生讲了两个重点——第一,其“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第二,其是“上古汉语书面语”。
首先,“文言文”一定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
这从《尚书·大诰》即可看出,西周初年周公动员周人出兵平定“三监之乱”,他的讲话,大量使用岐周方言,结果成了《尚书》中最佶屈聱牙的一篇,后人解读费了好大的劲儿。
其次,“文言文”又是“书面语”。
《汉书·艺文志》说,亘古君王便立“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记之言即为《尚书》,所记之事则为《春秋》。
《尚书·多士》中周公亦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当时通晓文字的,不是君王和重臣,而是“史巫”,徐中舒先生说,商代应该就是儒家的前身“儒巫”。
可知,第一是识字的人很少;第二当时的书写载体很局促,或龟甲兽骨,或竹简丝帛。因此,识字的人写的时候,只求自己可以看懂应该即可,同时要尽可能简约。
这是先秦古汉语形成的“人文”和“物质”条件。
总结一下——
第一,“文言文”是以当时的口语为基础,字词和语法肯定一致。
第二,作为“书面语”,又一定比“口语”简洁、省略了相当多。先秦平时说话,大概随便得多,也“话多”。
大致就是这样吧。
有哪些让人怦然心动的情话或诗句?
情话,情诗,那些让你怦然心动的诗句,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的名句让你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也让你对爱情充满了惆怅。
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7: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
8: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
9: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
10: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用一句诗来表达?
含情脉脉的喜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佚名《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佚名《诗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轰轰烈烈的喜欢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
合,乃敢与君绝。
——佚名•汉乐府《上邪》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卢照邻《长安古意》
肝肠寸断的喜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梦江南》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欧阳修《玉楼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斯人已逝的喜欢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铸《半死桐》
思之如狂的喜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司马相如《凤求凰》
平淡朴实的告白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冯延巳《长命女》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动不动就有二三十岁的人说自己上有八十岁老母?
其实这就像肥皂剧中,男主角和女主角狗血到底的对话和事件一样。谁也不知第一个发明肥皂剧里面剧情的人是谁,但是它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留了下来。言归正传,像“上有80老母”这句话一样,都是在时间的积淀中留下的令人无奈的东西。但是从我个人来讲,我认为,在古代讲这句话是不现实的,且不说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差别,就是从常识来说,“七十古来稀”,在古代真正能活到80岁的人是非常少的,又何来几乎于普及的“上有80老母”呢?所以古装戏中的这句话从本身来说就是一种夸张,一种脱离与现实生活的无奈“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