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结婚风俗,唐朝名将契苾何力是怎样的一个人?

2024-02-14 06:33:05 40阅读

甘肃临洮结婚风俗,唐朝名将契苾何力是怎样的一个人?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救契毖何力,差点搭上自己的宝贝女儿,从这一个细节,您就能知道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当然,契毖何力也不舍得娇滴滴的公主因他遭遇不幸,所以他略施小计,帮公主脱离了苦海。

甘肃临洮结婚风俗,唐朝名将契苾何力是怎样的一个人?

唐朝是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胡蕃在大唐为官为将者多如牛毛,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有:李光弼、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仆固怀恩、黑齿常之、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等等,而契毖何力则是唐初最重要的蕃将。

契毖何力出身于铁勒“契苾部”,以部落名“契苾”为姓。契苾家族世袭铁勒部可汗,其父契苾葛是契苾部小可汗。

那时候北部草原有个强大的帝国叫“突厥”,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做一个简单比喻:突厥相当于总公司,铁勒相当于二级子公司,契苾相当于三级分公司。

当然,总公司与子公司、分公司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随着实力的涨落往往会易位。比如何力的爷爷是铁勒部可汗,到他父亲时契苾部衰落了,失去了铁勒部的可汗位置。

何力九岁那年父亲去世了,虽然他继承了“村长”的头衔,但孤儿寡母跟一群草原野蛮人打斗显然很吃亏。为了找棵大树作依靠,何力在老妈的主持下,率领“全村”一千多户家乡父老归附了唐朝。

李世民将他们安置在甘州、凉州一带,封何力为左领军将军,入朝为官;又封其母为“姑臧郡夫人”,其弟契苾沙门为贺兰州都督,留镇本部族。

自从何力拿到了大唐的护照,就像小树苗获得了阳光雨露,他茁壮成长,很快成了大唐帝国赫赫有名的战将。从唐太宗贞观七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何力东征西战43年,为大唐帝国的边疆安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何力参加过的重要战役,列出来的目录足以让世人争相献上膝盖,他先后征讨过吐谷浑、高昌、薛延陀、高句丽、突厥、龟兹及铁勒诸部。

战场上的何力猛得一塌糊涂,他多次率领先锋营直插敌人的腹地。高句丽的“白崖城之战”最典型,那次战斗中,何力率800精锐与敌方10000人死磕,他发挥一贯的作风,直接扎进人堆里厮杀。

拼杀中,何力腰部被一个叫高突勃的高句丽人扎了一枪。被救下来后,何力一边接受伤口包扎,一边觉得窝囊,包扎完他大喝一声,又跃马上阵。士兵们深受鼓舞,全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最后居然杀退了敌军,并追击几十里,斩杀一千多人。

天黑收兵后,何力再也顶不住了,他被人抬进帐篷紧急抢救。李世民闻讯赶来,亲自为他上药,并将俘虏的高突勃绑来,交给何力处置。

何力不但没处置高突勃,反而放他走。原来他从高突勃的身上,体会到了一种惺惺相惜,他说:各为其主,他效忠他的君主,值得钦佩,我们没有私怨,

何力的“忠”一点不亚于高突勃,这就是李世民对他格外重视的原因。

贞观十六年,何力奉旨回凉州省亲。史书上说是“省亲”,其实是凉州出现了不稳定因素,需要何力回去处理。

原来,随着东突厥的被灭,铁勒部下面的一个小部落“薛延陀部”乘机做大,一个三级分公司,大有取代突厥地位的趋势。当时薛延陀部的可汗叫“乙失夷男”,人称“真珠可汗”,他的小野心开始膨胀,试图收编契苾部,跟大唐掰手腕。

何力的老妈和弟弟,在威逼利诱之下已经搬到了薛延陀部居住,整个部落也都即将宣布脱唐了,这时候何力回来了。

何力和部落谈判的结果是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被绑架到薛延陀部。面对真珠可汗的威胁,何力大义凛然:“岂有唐烈士而受屈虏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

说罢何力拔出佩刀,割下自己的左耳,以表示誓死不从!若不是可汗的妻子劝阻,他差点就被真珠可汗杀了。

很快一条消息传到长安:何力已经率领族人叛逃到薛延陀部去了。李世民摇摇头,他断言:“何力心如铁石,必不叛我!”

恰好有使者从薛延陀部回来,将实情报告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当即洒泪,他让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出使薛延陀,提出愿意将女儿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以换回契毖何力。

真珠可汗一听说天可汗要招自己当女婿,乐得屁颠屁颠地宣布愿意当乖儿子,并恭恭敬敬地送何力回到大唐。

何力回到长安,立刻建议李世民悔婚,不能因为自己让尊贵的大唐公主整天闻羊臊味。李世民很为难:朕已经答应了,怎么好食言呢。

何力说,我不是让您直不楞登地悔婚,而是如此这般……李世民一听乐了:还是你懂薛延陀人,就按你说的办!

何力出了个什么主意呢?他给真珠可汗挖了个大坑。

不久真珠可汗接到“准岳父”的敕令:按汉人迎亲习俗,你要到长安来接新娘,估计你没那个胆量,打个折,到灵州来接亲吧。不能空手来啊,十万头牛羊作礼金。

何力的计谋叫“坑连坑”,第一个坑是“练胆”,灵州有大唐的军队,真珠可汗但凡有一点鬼心思,他都不敢前来。第二个坑是“练腿”,一会儿你就能见到它的威力了。

事实上,薛延陀内部是坚决不同意到灵州迎亲的,可真珠可汗实在舍不下“天可汗女婿”的尊贵,坚持冒险前往,第一个坑被他越过去了。

第二年,真珠可汗的迎亲大军浩浩荡荡地上路了,他们赶着十万头牛羊直奔灵州。这一路有多远呢?约1000公里!

牛羊走得慢,一路走一路吃,跟观光旅游似的,真珠可汗出发的时候还是秋天,结果走到半路进入冬天了。这下糟了,牛羊们没吃的了,路上又遭遇大雪,不断有牲畜冻死。

几个月后,一行人赶到灵州,十万头牛羊只剩下三万头,接亲的时间也早就过了,公主又回长安了。

李世民“火了”:好你个不乖的儿子,接亲都不守时,彩礼又缺斤少两,不诚心啊。别说我不给你机会,回家补彩礼,麻溜的,过时不候。

真珠可汗窝了一肚子气,上哪儿再凑十万头牛羊?薛延陀部的人不活啦!回到驻地,在一群人嘲笑的眼神中,他连气带病,不到一年就死了。

又被何力说中了,他说:只要迎亲不成,真珠可汗一定会被薛延陀部的人轻视,到时候他的两个儿子就会蠢蠢欲动。

果然,真珠可汗一死,他的两个儿子立刻拔刀互砍,把薛延陀部搞得奄奄一息。

这就是契毖何力,一位忠勇双全的大唐蕃将,直到临终前一年,他还在讨伐吐蕃的征程中,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火葬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一、随佛教传入说

这是一种传统说法,认为火葬起源和盛行于古印度,后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他在印度取经时见到的印度葬礼:

“送终殡葬,其仪有三日火葬,积薪其燎,二曰水葬,沉流飘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如按火葬起源于古印度的说法,那么,在东汉后,我国就逐渐出现火葬了。

二、发端于春秋战国说

也有些学者不赞成火葬是“舶来品”。他们认为早在佛教传入以前,我国已经有火葬的风俗。主要依据于古代文献记载《荀子》中的《大略篇》记载有氐羌的火葬习俗:

“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

《吕氏春秋・义赏篇》也有类似记载:

“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垒,而忧其死不焚也。”所谓“死不焚”,就是死后不能火葬。

先秦时代的墨翟,也曾提倡过火葬。《墨子・节葬下篇》说: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地在今甘肃庆阳县附近)者,其亲戚(古代说的亲戚,是亲近的人家)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谓之登遐(登仙)。”

此外《列子・汤问》也有与《墨子》类似的记载。由于“仪渠之国”也是指羌族地区,也可证明在我国古时代的西北地区,曾流行火葬之制。

三、原始民族习俗说

近几年来,有些学者根据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中存有火葬遗迹,论定早在史前期的原始时代,我国先民即有火葬的习俗。其主要依据是一九四五年,发掘甘肃临洮寺洼山史前期遗址时,在原始村落的墓地中发现三个灰色大陶罐,其中一个罐中盛有人火化后的骨灰。

可见,早在原始社会时,我国就已经有了火葬。还有学者进而提出,这是史前期原始民族处置尸体的一种方法,和后来进入文明时期的火葬制是不尽相同的。

你们家乡都是怎么过的?

我是鲁西南的,我们那里的农历八月十五,俗称八月节,八月节前,家家户户买月饼,酒肉,鸡鱼拜访亲友,互赠礼节。礼有轻重,从女婿送岳父岳母的节礼为最重。八月节当晚,各家会备酒菜,果品,月饼等,设香案向月亮🌙致祭,俗称拜月老娘,祈祷人寿年丰。

临洮小吃推荐?

1、临洮浆水面:浆水面是以浆水做汤汁的一种面条,广泛流传于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一带。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可选用芹菜、白菜、荠菜等叶类蔬菜。

2、临洮凉面:临洮热凉面具有味美可口,冬热夏凉之特点。制作时用精粉、蓬灰,扯为宽、细两种面条。下熟后以芥茉油、油泼辣子、大蒜、精盐、红豆腐、汁汤拌匀,使面条金黄发亮,色香俱佳,加上少许囱肉后,吃起来面条柔韧爽口,滑嫩,酸咸辣齐具,味中有味。

3、臊子面:臊子面历史悠久,其中含有配菜豆腐、鸡蛋等,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在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方流行。

4、临洮洋芋搅团:洋芋搅团是甘肃陇东南小有名气的小吃,主要分布于陇中临洮、陇南武都和平凉华亭。洋芋搅团是用当地产的洋芋精制而成。

5、临洮干甜醅:临洮干甜醅酒香浓郁、入口香甜、品质绝佳。由于它是烘晒而成的,能长久保存而不坏,还便于携带,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既可干食,还可加少许开水食用。其制作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

简单地说“八府巡按”品级不高,官位也不显,但是手中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决定地方官员生死,是明式“小官管大官”的典型。

诸位看官如果想详细了解一下“八府巡按”的历史,就且听土鳖君盘上一盘。

御史大夫,八府巡按的前世。

在战国后期,齐、秦、赵、魏、韩等诸侯强国都先后设立了一个叫做“御史”的官员。其实这个官职的主要职责是“修史和整理文书”。当然了,在做好“笔杆子”的同时还兼顾了一些“监察”的工作。

始皇帝一统六合之后,正式建立了监察文武百官的“御史制度”,御史们从“文差”中摆脱出来,成为了专职监察的官员。他们的头叫做“御史大夫”,乃是“三公”之一,相当于丞相的副手。除在朝堂之上设立了御史大夫之外,始皇帝还在天下36郡分别设立了“监御史”,归御史大夫直接领导。

汉武帝时期,御史制度有所变动,把御史大夫掌管地方监察的权力交给了丞相,撤销了各郡的“监御史”,改为丞相向各郡派出“刺史”作为地方监察官员。

监察权与相权脱钩走上专业化道路是从东汉时期开始,随着御史大夫退出“三公”序列,御史台成为了专业的监察衙门,最高监察官也从“御史大夫”变成了“御史中丞”,而地方检察官“刺史”也变成了“州牧”,成为地方官。

随着时代的发展,曹魏之后,御史台成为皇帝直接管辖的机构,被赋予了“风闻言事”的权利,可以根据传闻弹劾其他官员,可谓是威势显赫,震肃百僚。

唐朝之后,“御史大夫”再度回归,成为了御史台台长,另外在全国划定了10道监察区,设10个监察御史。由于御史台又被称为“宪台”,因此,御史大夫又被称为“大司宪”。唐朝的御史们除了行使“弹劾权”之外,还被赋予了“司法权”,每逢钦案和重大案件,御史台要参与到案件的审理之中,这也就是“三堂会审”的原型。

宋元的御史制度依然沿袭着唐例,除地方监察官的编制扩大了之外,并无创新之处。

都察院的设立,明巡按制度的发端

安徽混子朱元璋坐上龙椅之后,看着身边站着的各位开国功勋,一夜一夜的睡不着觉,日日夜夜地琢磨着怎么将权利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终于,胡惟庸案发,给他提供了一个削权的好机会。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对掌管行政权的中书省,掌管军权的大都督府和掌管监察的御史台同时动了手。

先是设立了“内阁大学士”,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又将大都督府的指挥权拆成“前、后、左、中、右”五份,把武官的选拔权和调兵权分给了兵部,最后改组了御史台,设立了都察院,将御史大夫变成了左、右都御史。

明朝的都察院内设了十三道监察御史,其主要职责是:“主察纠内外之官,巡视科举、国库、城防等等”。

平时监察御史们都在京城都察院里坐班,这被称为“内差”或者“常差”。如果奉命出巡则被称为“巡差”。

巡视盐务的就叫“巡盐御史”,巡视河务的就叫“巡河御史”,巡视城防的叫“巡城御史”,巡视漕运的叫“巡漕御史”,巡视一省的叫“巡抚”,巡视省级以下的叫“巡按御史”。巡按御史的职责是“代天子巡狩,按服诸臣,察举诸府州县官。”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特权。

所谓的“八府巡按”其实就是负责巡视“八个府级单位的巡按御史”。其实这都是些临时官职。

这些监察御史都是“正七品”与县官平级,按照戏文里的说法,尽是些“芝麻绿豆大小的官”。

为了显示都察院的独立性,御史们的补服与文官并不相同,他们的补子图案是一种“似羊非羊、似鹿非鹿”的神兽,传说,这种名叫“獬豸”的神兽最善辨别是非曲直,最喜欢吃贪官污吏,是正直、勇毅的象征。

别看这些御史们品级不高,拿的工资不多,但权力却大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这个“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确是一个非常要命的权利。巡按们有“风闻言奏”权,可以将风评和江湖传说直接上奏给皇帝老子,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只要证据确凿,不管是布政使还是就藩的宗室,说拿下就拿下。

据《明史•王仪传》载,嘉靖年间的这位监察御史,在陕西当巡按时,先责令强抢民产的秦王府归还田产,又以绥德闹大饥荒为由,奏免了陕西布政使胡忠。在巡按河南期间,与巡抚吴山一起揭发了宗室辅国将军朱祐椋的抢劫杀人积案,朱祐椋被削爵禁锢。

这些巡按御史的权力有多大呢,通俗来说就跟大家在电视剧上经常看到的钦差大臣差不多。

当然,除了弹劾之外,巡按御史还有举荐的权利,不但能为某位官员点赞,竖大拇指,甚至在某些官位出缺的时候能够直接举荐人选。

小官监察大官的制衡之道

给最小的官极大的权,让他们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又套上阶级这层无法逾越的缰绳,绝对是朱元璋这种老江湖才能想到的绝妙之计。内阁学士制、六科给事中制、巡按制、厂卫的顶层框架都是按照“给你权,但要降低你的品”这个原则来设计的。

从品级制度上论,巡按御史无论到何处巡视,先要拜会地方官员,按照品级的高低行揖拜礼,尊一声“老父母”或者“使君大人”;如果巡按御史跟随与布政使出行,布政使可以骑着高头大马在前面耀武扬威,而御史则只能骑着小毛驴在后面跟着;由于吃鹅在大明朝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朱元璋甚至规定巡按御史不能吃鹅。

除了面子上的约束,朱元璋也决不允许御史们插手六部的行政事务。他在六部和都察院之间又设了一道名叫“六科给事中”的拦河坝,每个部放上一到两个七品官,来监察本部事务,甚至参政议政。

六科给事中不隶属都察院。更不隶属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所言所奏直达天听,御史、六科和部院三者相互制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监察制度,是明代特务制度崛起之前的重要政治特色。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