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结婚风俗 门眉挂红布吗还是红布,客家人婚嫁习俗有哪些?
客家结婚风俗 门眉挂红布吗还是红布,客家人婚嫁习俗有哪些?
客家人是订婚请得很盛大,且女方主办;请完订婚就不再请归宁。
至於婚娶的方式仍以聘娶为主。所谓聘娶婚者,男子以聘的程序而娶,女子因聘的方式而嫁。而聘的主要条件有三:(一)须有媒妁之言(二)须有父母之命(三)须有聘约。客家人称妻为「娘」,也有人写做「辅娘」。从男方的角度称结婚为「讨娘」,也有人称作「讨新娘」;从女方的角度则称为「行嫁」。相对於童养媳的「细心舅」,风风光光明媒正娶的则称为「大行嫁」,是指按照传统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的六礼程序的结婚方式;如果从父母的角度,则称儿子的结婚为「讨心舅」。因此,论客家婚礼的渊源,可以说都是以《礼记》<昏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所谓六礼为依归。 客家人很重视这种传统的婚礼仪节,几乎家家户户都抄有注明这些仪节的小册子称之谓《家礼便书》、《家礼便册》或《家礼便览》。客家台湾人的婚姻本来较保守,以前都沿古制的六礼,但随著社会的变迁,其他文化的影响,慢慢地也在变更。
订婚(过定)-->合婚-->论婚-->议婚-->大年庚-->择日-->茶礼-->定婚请帖-->聘金-->收聘-->喜饼-->席礼-->祭祖 。
结婚:嫁女-->请祖准备-->嫁女请祖-->安祖-->祭祖-->辞祖-->嫁女中堂-->哭嫁-->行嫁车队-->行嫁顺序-->用点心-->堂号 。
结婚:
1、-->请期-->覆课-->诹吉-->协商-->上笄-->新房-->安床-->封镜-->完聘-->有馀-->开容-->且郎-->拖青-->肚痛肉-->喜花-->胸花-->姐妹桌-->分饭-->大礼-->乐婚-->合卺-->合和-->合髻-->合独-->合婚-->合欢梁-->合姓-->结悦-->结缡。
2、结婚十二礼、六礼
请祖准备-->娶媳请祖-->安祖--祭祖-->谢祖-->中堂-->踼轿-->拜轿-->下轿-->引仪-->亲香盤-->过火-->破煞-->送嫁舅-->大归-->凤霞-->却扇-->闹洞房-->进房-->上厅-->
开掌和-->茶礼-->私已-->三朝-->结婚典礼-->婚宴中的介绍-->敬酒-->喜幛-->结婚喜宴-->见面礼-->成妇礼-->请帖-->谢天-->柬帖-->日课-->探-->案兄弟-->八仙彩
-->.............
客家婚礼
婚礼过程中的礼仪从偷看、合婚、过定、圆聘、迎娶、谢媒、回门....都有一定的步骤,不能轻易跳过回避。以「过定」来说,男方要准备的东西不少,除了依女方要求的聘金之外,还要有金器(如金戒指、耳环、金项鍊、金手镯)、备办寿金、礼炮、糖果、米糕、冬瓜、茶烛之蔬盒,依女方要求的礼饼,与六个红仪。
闽南人的婚礼中常看到的「带路鸡」、「泼面盆水」、「挂尾蔗」等习俗,其实是从客家婚礼中的「三宝」演变而来。
带路鸡
由一只公鸡和母鸡所组成,结婚当天由女傧相用花蓝子提著随新娘礼车到男方,也叫「祖婆鸡」。「带路鸡」一定要大要壮,最好一带进新娘洞房中,放在床下当日就会下蛋更好。带路鸡由女方母亲亲自准备,用一条长有九(久)尺的红色带子绑住鸡脚,带子两端各系一只鸡的双脚放在花篮中。其用意是希望女儿嫁出去後和女婿和好相处,不但永浴爱河,白头偕老,而且还要像鸡只一样,要百子千孙,子孙满堂,俗称「好命」。其九尺长之红带子,则因「九」与「久」谐音,所以有长久之意,希望女儿、女婿能「长相廝守」。
泼面盆水
婚礼当天,新郎前来女方接新娘时,当新娘、新郎一登上车,车子要开回夫家时,新娘的母亲或家族中的长者,手持一盆水(少许),往新娘车上一泼,车子开动,紧接著新娘便把手中的扇子由车窗中抛下,这项习俗,不外乎是在提示新娘,「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要好好地对待夫婿,永相廝守,就如同「覆水难收」,不能轻言离婚之意。
挂尾蔗
女儿出嫁时,由母亲赠予挂尾蔗。过去是用南江蔗(一种专供挂尾蔗用的大型甘蔗,高及二、三丈),现则多用红甘蔗来代替。「挂尾蔗」顾名思义,保留了蔗尾的甘蔗,多从田中连根拔起而保留著青蔗叶,一共两株,也是用九尺长的红色带子绑在甘蔗的两端,头与尾部由新娘和新郎带回夫家,它代表的意义是「有头有尾」,时时警惕著夫妇要「万事忍耐」、「和好相处」,才能「有头有尾,白首相偕」,同时耍像甘蔗一样「青春永驻」「生机勃勃」,其梆蔗用的「九尺」红带子所代表的意义与绑「带路鸡」的红带子一样,也有「长久」的意思。
完聘:
男方在迎娶新娘的当日、前一日或数日,备礼品由介绍人陪同送至女方家供祭祖,此一程序叫做完聘。
完聘时所需准备的物品有:有哺仪(为感谢新娘子父母对新娘的养育之恩)、轿仪(是请新娘上轿车之礼仪)及礼品等。客家习俗亦有备「燃仪」、「书仪」、「祀仪」、「袂仪」、
「阿婆菜」、「厨仪」六礼。目前因时代趋势改变许所的礼仪都以红包代替之,也有礼品都折合现金的情形。如必须准备礼品时大致所需准备的东西如下:
1、「金、香、烛、炮」四样各两份及「莲招芋、五谷子、生铁、炭」包成一包。
2、猪、羊、鸡、鸭、面线、皮蛋、鱿鱼、罐头、酒、礼饼、喜糖、冬瓜糖与戒指、饼(槟榔与冰糖)等选偶数项。
3、桃竹苗客家人另送「阿婆菜」(鸡一只、猪肉一块、鱿鱼一条)给女方的内外祖母每人一付。海路籍客家人则另送「酒壶鸡」(鸡一只、酒一瓶)给女方的舅父辈或外婆家的长辈亲戚每人一份。
收到「酒壶鸡」的女方亲戚,要回赠红包给新娘,并将盛酒的原瓶,换入淘米的米汁,表示「不空瓶」退回,并且另备一份给女方祭祖。婚礼时参加之人员除介绍人外,还有司机与抬礼品之工人(礼品数量不多时就不需要)数人。婚礼礼成之後男女双方家人都要致送他们红包以感谢他们的帮忙。而婚礼时所使用车辆之多寡,则视礼品与陪嫁人数的多寡而定。
结婚时门口挂门红是啥意思?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客家婚礼流程?
礼仪学术语
来宾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媒人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坐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
中文名
客家婚礼流程
婚礼环节
说媒、坐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
说媒传庚下定过礼拣日哭嫁开脸祭祖赏花铺床梳头挠姐妹钱亲迎抛生鸡仔踢轿门拜堂闹洞房过三朝TA说参考资料
说媒
古礼称“纳采”,一种是媒婆主动上门征得男女双方父母同意;一种是男方看中谁家姑娘请媒婆通传征得女方父母同意;还有一种是通婚或指腹为婚。
传庚
古礼称“问名”,男女生辰“合八字”。
下定
古礼称“纳吉”,正式确定男女双方婚姻关系。
过礼
古礼称“纳徵”,男家择日向女家下聘金聘礼。一般人家礼品为“六鸡六盒”(6只鸡6盒礼品),还有一头生猪。
拣日
古礼称“请期”,确定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和进男家门的时辰。
哭嫁
喜娘出嫁前“哭婚”,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和家乡。
开脸
新娘出嫁前,由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用五色丝线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
祭祖
新郎家准备四副对联,分别贴在新郎家祖祠、大门、迎亲的花轿和新娘家大门上。
赏花
婚礼前一天晚上,男女双方分别在家用柚叶水沐浴后,新郎戴上毡帽,帽上插花,身上挂红。双方广请街坊好友吃圆仔粄(红色茶果)。
铺床
婚礼前一晚,男方家把床铺好,由辈分高和“好命”(夫妇健在,多儿多女)的长辈亲自在床上撒花生、糖果等食品,让小孩子上床争抢。
梳头
新娘出门前,由“好命婆”为其梳头。
挠姐妹钱
迎亲当天,姐妹们会把新娘的门紧锁,为难迎亲的人并讨要红包。
亲迎
迎亲队伍中一人挑着两只公鸡到新娘家换回种子等物品,在新娘未出门前先回男家。送亲队伍依次是新娘花轿、送嫁婆布轿、锣鼓及乐队、麒麟队、彩旗队,送嫁姊妹,挑嫁妆队。
抛生鸡仔
接上新娘的花轿出门时,由阿娘或叔婆把一只漂亮的公鸡抛过花轿。
踢轿门
新郎要用脚踢开花轿门,牵着或背着新娘下轿,沿着红粬水的路径(也有头顶着或脚踩着米筛)跨火盆、跨门槛进家门。
拜堂
新娘跪拜祖宗、天地、父母及长辈,并敬茶。
闹洞房
亲朋好友进新房与新娘嬉戏取闹。
过三朝
新娘结婚后两天不出门,称“守洞房”。第三天,新郎新娘带着礼品回娘家
结婚披红是什么讲究?
披红亦叫“挂红”。
是新郎的老小外家人,在新娘未娶进门前,为新郎搭披的红绫。旧时,红绫一般为红棉布,宽五寸左右,长一丈二尺。新时代,多为红绸缎绣花被面折迭的条带。
客家人有哪些婚嫁习俗?
我是客家人。因为客家人分布很广,所以,婚嫁风俗没有统一规定的,是有一定差别的,但大体流程是差不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多旧风俗都在被淘汰或被人遗弃或简化,改变。既然讨论客家婚嫁习俗,只能以旧时婚嫁习俗来说一说吧!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到了谈婚论嫁时期,男女双方父母都在为儿女婚嫁操心,便托人去物色对象(即说媒),当托媒人物色了对象以后,首先是男女双方及双方的父母会面,会面的地点由双方定。一般都约在饭店里。双方会面后如果都感到满意后,男方必须交一个红包给女方,表示婚事己定。这个红包叫"面花钱",女方接了面花钱后不得反悔。婚事定下后,双方便去请人选择婚嫁好日子。
当双方定下婚嫁的日子后,这是婚嫁的高潮。男方定下结婚的日子后,根据女方父母的要求,一次性付给女方家若干数量的钱。这叫"身嫁银",但钱的数量不能双数,要单数。比如男方要给女方一万元的钱,那么就不能交整整一万,因此,只要从一万元中抽去一元,就成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元的单数了。女方嫁给男方旧时用轿子抬,改革开放前坐单车,如今坐婚车。旧时,女方在上轿前必须洗身,换上嫁妆,便成了新娘了。然后由媒人婆陪同来到祖屋厅堂里,厅堂里正中间放一只摩篮(相当于北方人的大拜箕),里面放一张木凳和一些莲子,枣子(早生贵子)百合(夫妻百年好合),新娘端坐在木凳上。这时,新娘的兄弟姊妹和堂叔伯兄弟姊妹及亲戚人人都要交一个红包给新娘,谓之"上轿钱"。旧时有精刁的女人没有讨够一定数量的上轿钱是不肯上轿的,这叫"讨上轿钱。上轿钱包完后就要上轿了,这时就会有个辈份高的人双手托着一个米筛在新娘头上做筛米状,(这叫"打米筛")。并口中高声念道:"米筛团团圆,十个儿子九状元"之类吉庆有余的话。打完米筛后,打米筛的人必须高举米筛于新娘头顶上护送新娘到上轿。新娘在众人簇拥下徐步来到轿边上轿。过去新娘嫁给男家叫"入门",一般于下午酉时来到男家。因酉时己接近黄昏(鸡入栅),表示永远归顺男家。也表示这里是新娘的归宿地。当新娘抬至男家,下轿后必须跳过用禾杆,桃枝,苏茅扎成的火把后,还必须由一个德高望着重,多子多女的老人牵住入屋,这叫牵新娘。并高声念道:"新娘入屋,一生福禄。"新娘来到新娘间(即洞房)后,l房里早己准备好一张板凳和一只米箩。新娘入了新娘间后,稍息片刻,媒人婆便让新娘去板凳上坐一坐,然后又去坐一坐米箩(箩口朝下,箩底朝上)。这时,媒人婆会高声念道:"新娘坐下箩,做大婆。新娘坐下凳,身家(即家业)大过XⅩ县。"然后新郎新娘吃点心,喝交杯酒。晚上必定要闹洞房,因为闹洞房有许多不文明不道德的现代人无法容忍的做法,这里就不再叙述了。总之,客家人婚嫁习俗有很多,不能一一详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