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结婚风俗五华,客家民系是怎么形成的?
客家人结婚风俗五华,客家民系是怎么形成的?
客家人出自中原汉族,是中原汉族的移民群体,也是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汉族先后有三次大的南迁。第一次,西晋末“永康之乱”;第二次,唐乾符“黄巢起义”;第三次,北宋末“靖康之难”。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大举南迁,许多家族迁到闽粤赣结合部宁化石壁开基立业。相对于当地土著居民,这些远道而来客人通常聚族而居,逐渐形成客家民系。因当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因为从西晋永嘉开始,客属先民最先来到宁化石壁地区,和当地居民磨合,休养生息,再向外播衍。所以宁化石壁是客家发源地和客家祖地。有统计说,如今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海外有一千五百多万。
宁化石壁现建有客家公祠,建筑气势恢宏。每年都会举办世界客家人祭祖大典,届时,全球客家人来到石壁以寻根问祖。
客家人从何而来?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常识:客家人,顾名思义即“客居之人”,它不是一个少数民族,而是属于汉族的一个支系,是由中原地区迁居到各地的汉人。谈到汉族的民系,我们通常是按地域来讲的,比如说闽南人、广府人,皆属此类。然而,唯有客家人却主要是按照居民的来源跟语言来划分的。
关于客家人的数量,有种很流行的说法是: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据统计,目前全球的客家人总数已达1亿多,虽然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他们慎终追远、不忘根本,顽强的保留着自己的独特方言、文化,沿袭着中原故土的古老习俗,成为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坚韧不拔、聪明勤奋,在各领域都取得光辉璀璨的成就,可以说是汉民中最聪明的一支。那么,这庞大、独特的客家人民系是如何产生的呢?
关于客家人的来历,“梅州八贤”之一、客家问题研究大家罗香林在1933年发表的《客家研究导论》中给出了答案,书中认为客家人的形成来源于历史上中原汉民族的五次大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永嘉之乱
第一次客家人大迁徙发生在距今1700年前的西晋末年,经过“八王之乱”的祸害,西晋王朝已经是国力空虚、民不聊生,大有摇摇欲坠之势。公元311年,由匈奴人建立的前赵政权大举进攻西晋,迅速占领洛阳并俘获晋怀帝,同时杀害王公士民三万余人。面对匈奴军队的侵略和杀戮,洛阳城内的百姓纷纷南逃避难,沿着水路、旱路,向东南方向的江苏一带迁徙,最后大部分人在今天的南京附近落脚。
继匈奴灭西晋后,北方又有四支少数民族混战中土,战乱持续了100余年时间,史称“五胡乱华”。期间,为躲避战乱,陕西、山西的汉人穿过湖北进入洞庭湖流域,河南一带的汉人则先是逃到安徽、湖北,然后其中的一部分又迁徙到了江西赣州,而山东和安徽北部的汉人最后进入到福建北部。这便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徙,史称“衣冠南渡”,据统计,这一次迁徙的人数大约有90万人。
第二次大迁徙:黄巢之乱
距永嘉之乱500多年后的晚唐,发生了客家人的第二次大迁徙。当时,在山东爆发了王仙芝、黄巢之乱,战乱波及了今日中国的11个省份,死伤达数百万人,史称“(黄巢)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为了躲避战乱,之前在西晋末年迁徙到江苏、安徽、湖北一带已定居下来的中原汉人又被迫再次南迁。另外,世代居住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的中原汉民也被迫南迁避难,这便是客家人的第二次大迁徙。
这两股移民的潮流最终汇集到一起,躲到没有战乱的闽粤赣三角地带,尤其是赣南地区。很显然,这次迁徙的规模比第一次更大,人数也更多。这里要重点提一下赣南地区。由于赣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加之人口不多,良好的生存条件吸引了大量中原汉民迁居、繁衍,成为南迁汉民的主要聚居区。
第三次大迁徙:德祐之乱
距黄巢之乱400年后的南宋末年,中原汉人又开始了第三次大迁徙。当时,北方蒙元大军大举南侵,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俘虏南宋太皇太后谢氏和宋恭帝赵㬎(年号德祐),不甘投降的南宋大臣们又相继拥立赵昰、赵昺两个小皇帝,在东南一带继续对抗元军,最终在崖山海战中被消灭,十万军民义不降元,跳海殉国。
在此之前,为了躲避战乱,中原一带以及南宋境内的汉民再次大规模南迁,其中有许多汉人躲入到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当中。这一次移民加上前两次迁徙过来的中原汉人,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外来族群,当地的原住民把这些从北方迁来的汉人称为“客人”。由此,标志着客家民系的形成。
第四次大迁徙:湖广填四川
距离德祐之乱近400年后的清康熙年间,客家人进行了历史上的第四次大迁徙。由于明末张献忠的“八大王屠四川”事件,加之瘟疫横行,导致四川省人口锐减,从万历末年的400多万,减少到不足50万人。为了恢复生产,康熙帝下令从湖广、江西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向四川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
客家人的第四次迁徙不是因为战乱,而是由满清政府组织的百姓自愿的迁徙运动,其路线大致分两条:陆路,由江西赣州和福建宁化县石壁镇出发,先到达贵州,然后从贵州到达重庆的合川,从合川进入四川北部;水路,主要是广东韶关一带的客家人先经湖南到达长江,沿长江进入重庆万州,又从万州进入到四川广安,再从广安迁移到四川仪陇等县。“湖广填四川”前后持续了数十年时间,据统计共有大约100万人迁移到四川境内生活。
第五次大迁徙:走向海外
“湖广填四川”事件后又过了大约200年,客家人又开始了第五次大规模迁徙,这一次迁徙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枝散叶、走向了海外,而这一次大迁徙的根源来自于“广东西路械斗事件”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所谓的“广东西路械斗事件”,是指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广东省西部台山、开平、恩平等地的客家人和当地土著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械斗事件。事件的结果导致双方伤亡逾百万,并迫使大批客家人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洪秀全及太平军的大部分参加者出身客家人,因此大批客家人在战后遭到满清政府的清算。为躲避杀身之祸,梅州一带的客家人开始四散奔逃,他们先是逃到广东省南部以及海南、台湾、香港等地,后来又下南洋逃往印尼、大马以及北美、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客家民系。
祖坟能守几代?
农村祭祀有大众山和小众山之分。
大众山是以家族始祖和知名祖先为祀主,后人聚在一起祭祀。比如本人的大众山,分别为始祖婆、二世祖、七世祖和八世祖共四位。拜大众山时,族人先集资买炮敲锣打鼓,当天老少跑到祖坟上祭祀半天,如果离得近的话,则在祠堂上一起吃顿饭,离得远的话,就在祖坟边上一起吃顿饭。拜小众山的话,所有事都由家里面的老人商量,决定具体的事务,比如大家出多少钱,在哪家吃饭,什么时候拜山。再祭完祖后,就到决定的人家吃饭,拜山也基本上完成了。我家拜的小众山祖先有十五世、十四世、十三世、十二世、十一世,对应的是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跨度近200年。除此之外,大众山和小中三在举办时间上也是有区别的,大众山有固定的日期,小众山没有固定的日期。图为大众山的二世祖
图为小众山的十二世祖
你们过年会酿豆腐吗?
酿豆腐又称广东客家酿豆腐,是汉族客家人的传统菜式,属于广东菜、粤菜,客家菜系,也是客家美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每逢时节喜庆,或者闲忙之余,都是农村客家人的最爱。
酿豆腐,属于客家菜的一种。客家菜,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有两种说法:1:“在北方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即现在“包饺子”。千百年来,饺子作为贺岁食品,深受人们喜爱,相延成习,流传至今。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客家人自中原南迁广东后,因岭南以大米为主食,缺少面粉,要保持这一习俗就很困难。于是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旱地种植较多的黄豆磨制成豆腐,以猪肉和蔬菜等混合制成馅料,以豆腐作面皮,把豆腐切成长方形对角形两块,用筷子在每块豆腐中间挖个小洞,再把肉馅嵌入洞中,即形成“酿豆腐”,然后再蒸熟,以这种食法来代替吃饺子。
2、从前,有位兴宁人和一位五华人是好朋友,秉性耿直执着,结成同年。一天,他们相邀去饭馆吃饭。点菜时,兴宁人说吃豆腐,五华人说吃猪肉。两人互不相让,各执己见,争吵起来。店老板怕他们闹翻了脸,便想出了一条妙计:把猪肉剁碎,拌上佐料,酿进一块块豆腐里,先炸后煮,又香又鲜。俩人一吃,连声叫好,都觉得比单吃一种菜要好得多。
我们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根据我的多年的放浪经验,发现籍贯至少有以下用途:
1. 帮助区分豆花党和豆腐脑党
2. 帮助区分汤圆党和元宵党
3. 帮助区分抄手党和馄饨党
4. 帮助区分蒸饺党和水饺党
5. 帮助区分粥党和稀饭党
6. 帮助区分米党和面党
7. 帮助区分火锅党和涮锅党
8. 帮助区分冒菜党和乱炖党
9. 帮助区分榨菜党和泡菜党
10. 帮助区分洋芋党和土豆党
11. 帮助区分红薯党和地瓜党
12. 帮助区分菜籽油党和花生油党
13. 帮助区分腊肉党和酱肉党
14. 帮助区分米粉党和面条党
这个是个有意思的小笑话,说明了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不同的风土民情。
根据公安部1995年下发的《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籍贯需填写本人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
籍贯是有中国特色的,国外的户口本是没有籍贯的,只填写出生地。港澳台地区也填出生地了,我们出国用的护照,也只有出生地,没有籍贯。
我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传统户籍制度与土地直接联系,以家庭为本位,将劳动人民牢牢限制于土地之上。一般人不能随便脱籍。
民国以后,户籍制度中剔除了有关“籍”的规定,各阶层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自由迁徙。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人口流动重新限制,公安部门改以农业和城镇户口的形式管理人口,代替了“籍”的作用。籍贯逐渐成为一个地域属性,即仅指你是什么地方的人。
改革开放后,人员因工作、上学开始大量流动,在这些人的后代身上,籍贯甚至连地域属性的功能也没有了。
籍贯是一个农耕经济概念,在现代国家,籍贯不会对公民的选举权、工作权、受教育权利产生任何影响。后来籍贯与年龄、性别、学历一样,是一项个人信息,只能算是传统户籍制度的遗留产物,没有多大意义。
籍贯仅仅用来表示你的祖居地或原籍。详细指的是祖籍地,是一个家族族群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长久居住地,详细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
一些已经离开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人,他们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乡(即祖籍)来作为自己籍贯。
户籍地并不一定是这个人的祖籍地或籍贯地,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某些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建设的新地方和近代才有很快发展的地方,大量的人的籍贯地不是户籍地,这些人一般都是改革开放后或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按照当时国家的分配从外地迁移或近代时才移民到新地方的。
虽然在人口流动比较频繁的情况下,与出生地、户籍地、定居地等产生不一致,确实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但是籍贯交通落后,人口迁移不频繁的时候起过一定的作用。
籍贯在现实生活中起过什么作用?
1、籍贯与遗传学分析
一些个人和机构对籍贯与人类基因的关系做过研究。《地理科学》杂志2007年12月第6期,曾发表一篇名为《中国杰出体育竞技人才成长因素的地理分析》的论文(作者吴殿廷等),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中国的体育世界冠军,东多西少,南北平分。
在举重、柔道、摔跤和中长跑等力量型项目中,冠军以北方人为主。而在技巧型项目冠军中,南方人占据优势。
论文总结,父母生理素质的遗传,为子女的成长提供了客观可能。北方人体格粗壮,适合力量型项目;南方人体格相对瘦小,身体更为灵活,适合技巧性项目。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中心实验室吴维青等,发表的《湖南籍人群α、β地中海贫血流行病学调查及突变类型分析》一文中,其实验过程,也运用了籍贯抽样,最终得出结论:湖南籍人群α、β地贫发生率较高;不同突变类型的构成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显不同。
论文总结,这一研究结果对开展遗传咨询、基因分析及产前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籍贯与地方病防范
在医学研究上,医生通常会将同一籍贯的人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一些地方病的发病规律。
比如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首先于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一开始病因不明,病人死亡率极高。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克山病多发生在黑龙江、吉林等地的荒僻地区,农民及其家属患病率高。
这些地区湿润多雨,多低山丘陵,土壤偏酸性。研究人员就以同一籍贯地的居民作为标本研究,发现这些居民的头发中普遍缺硒。
研究人员进而怀疑,克山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缺硒有关,给病人补硒后,才有效遏制了克山病。
70年代末急性克山病的发病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2/10万下降到0.3/10万。1980年农村改革开放后,该病已消失。
总结:
在现代社会,填写籍贯没有填写出生地来得实用。通过出生地,我们可以查到一个人出生的医院、出生的时间,了解他成长的环境,可是籍贯却做不到。
但户籍的准确界定,有它重要的意义的,那就是:对血脉的界定、文化的认同、精神的归属。就像一条河流,虽然它流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但是,我们有必要找到其真正的源头。只有源远,方能流长。只有枝繁,才能叶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建议大家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个人实用角度去考虑去探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