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结婚风俗彩礼,那么古人是怎样洗头的呢?
酉阳结婚风俗彩礼,那么古人是怎样洗头的呢?
文:赵小昭
《说文》 里“沐”意思是:“濯发也,从水木声。”古人称洗头发为“沐”,“浴”是指洗澡。《礼记》中说,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澡,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头。

古人都留长发,淋雨后气味难闻还易长虮蚤“汤沐具而虮蚤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淮南子·说林》)所以必须洗头发,可是在潘婷飘柔海飞丝这些洗发水没有发明出来的古代,他们是用什么来洗头呢?
1.大自然▲电视剧《新梁山伯与祝英台》截图
很多洗发水广告里都说配方是“来自大自然的无添加”,其实最早的古人洗头发才是真正的来自大自然。庄周《庄子·天下》中提到“栉风沐雨”,就是用风梳头用雨洗头的意思;成语“如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用春风洗头一般。这个...好适合懒人!
屈原在《楚辞•渔父》里写:“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吾足。”里面的“缨”指头发,也就是说,他是用河水来洗头的。
2.淘米水
先秦时,人们就用淘洗“稷”(糜子)的水洗头,《礼记·玉藻》记载“日五盥,沐稷而靧粱”。即用淘洗稷的水来洗头。淘米水,古代称“潘”,“合疾而遗之潘汁。”(《左传 哀公十四年》 )。
据《史记·外戚世家》载,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年少年时家境贫寒,只好把年幼的弟弟卖给人家。临别时,窦氏向邻家讨来淘米水给他洗头发。在那个谷物并不富足的年代,用“淘米水”洗头对普通百姓来说很奢侈的,他们平时用来洗头发的最常见的是“草木灰水”。现代科学证实“草木灰水”和“淘米水”一样含有碳酸钾,都能起到洁净去污的效果。
3.皂荚
▲皂荚树
▲网友熬制的皂荚洗发膏
皂荚是一种纯天然洗涤剂,在古人所用洗涤用品中存在时间最长,一直到今天,偏远农村中还有人用皂荚熬制成皂荚膏来洗头发或者洗衣物。
“鬼皂荚,生江南地,泽如皂荚,高一二尺,沐之长发,叶去衣垢。”(《酉阳杂俎·草篇》唐.段成式)皂荚,是中国特有的苏木科皂荚树所结果实,含有胰皂质,其汁液有极强的去污能力,文中的“鬼皂荚”就是皂荚的一种。用皂荚洗头发,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上层贵族洗浴时都用。据《南史·齐本纪》载,齐明帝萧鸾“尝用皂荚”。
《金瓶梅》里,西门庆洗头发用的“香皂”,主要原料就是皂荚。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入香料,制成橘子大小的球状,又称“皂团”。皂团加入了香料,所以称为“香皂”。由于此皂起初是宫里使用,又叫“香宫皂”。明清时期,“香皂”在研磨胰的过程中加入砂糖,以天然纯碱取代豆粉,并加入动物脂肪,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称为“胰子”,或“香胰子”,但是价格还是很高,除非西门庆怎样的壕,普通百姓还是用不起,采摘皂荚泡水熬制皂荚膏液洗头是民间百姓最普遍的做法。
3.肥珠子
▲“肥珠子”树的叶、花、果和果核
在皂荚树比较少见的地区,人们又用什么来洗头发呢?
“浙中少肥皂,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鸡肋编》宋 .庄绰)肥珠子是中药材“无患子”的别名,又名“鬼见愁”。《本草纲目》说这种树生长在高山之中,其果实大如弹丸,核子坚硬,黑色,有如肥皂荚的核子,正圆如珠,故有“肥珠子”的叫法。肥珠子果实比皂荚更肥更润,因此后来就叫“肥皂”。不过,间传言说用肥珠子洗头容易掉头发。(没试过,不能肯定)
古人一般是在每年十月左右采摘肥珠子,将其煮熟去核,与麦面或豆面和在一起捣,做成“澡药”,洗头洗澡洗衣服都可以。肥珠子还可以制成美白祛斑的“洗面奶”,据《本草纲目》的“洗面去斑”方:“有无患子上捣烂,加白面和为丸,每日取以洗面,去垢及斑”。
4.偏方
现代有很多不走寻常路的“美发秘方”,比如用啤酒和可乐来洗头发,据本人亲自试验,嗯,挺好喝的!头发不太脏情况下效果还行。古代也一样,除了这些常见的,也有很多洗发“偏方”。
▲2007电视剧《王昭君》截图
“灵帝宫人以茵樨香煮汤沐发”(《拾遗记》)。茵樨香是古代出产于西域的一种香,煮汤以洗发能让头发更加乌黑闪亮还香喷喷的,不过这是进口货,普通百姓别说用了听说过就不错了。
“脂麻叶,汤浸涎出,妇人用梳头沐发去虱”(《家塾事亲》)。 这个脂麻叶是什么呢?我猜应该是芝麻叶。《本草易读》一书说把黑芝麻,蒸过之后晒过,反覆九次,再连同黑枣肉混合成药丸状服用,有助白发变黑,因人体质而异。
油性头发在古代也是洗发主攻的方向。“江南妇女采兰叶置发中,令头不脂”(《经验方》);“妇女头发垢脂,鸡子白涂之,少顷洗去”(《濒湖集效方》)。 兰草和鸡蛋清就是头发油腻腻的克星。
古时广东地区用茶籽洗头。榨油后的茶籽渣被压制成圆圆的像茶饼一样形状,用锤子砸成小块和水一起烧热来洗头。据说用茶籽洗头如果不小心弄进眼睛里会很刺痛而且会红肿...
跟节日有关的“洗头三宝”---木槿叶、柏叶、桃枝 ,在七夕这天用来洗头效果会很神奇。古代浙江和温州一些地区,妇女们在七夕这天要用 “菜园篱”(木槿)叶子来洗头,先将采摘下来的木槿叶子搓揉成渣,用温水冲泡后将渣去掉,用留下来的汁液洗头,头发会更加乌黑、柔顺。我百度了一下木槿花含肥皂草甙,系一种黄酮甙,并含异牡荆素。还含有皂甙及粘液质...用来洗头发还蛮适合。医书记载“熬煎柏叶,取其汁来涂抹头发,可黑润发须。”而桃枝能祛除邪恶之气,除疫疠,蚀疮杀虫。用柏叶桃枝煎汤洗头不仅让头发清爽润滑,还能驱毒辟邪!所以古时在湖南江渐一带七月七这天,就会看见女子们采摘柏叶桃枝的盛大景象。
那么,我们现在用的洗发水(露)是怎样来的呢?
5.现代洗发水:从丢肥皂开始
1903年以前,一块肥皂就能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别想歪,这里说的需求是指清洁---洗澡、洗衣、洗头……太后老佛爷和英女皇洗头也不过是在肥皂里加入香料的“香皂”。
世界上本没有洗发水,丢肥皂的人多了,才有了洗发水。当时英国剃头匠们为了节约肥皂,就把肥皂丢到水里制成稀释的肥皂水,再加入有香味的植物,然后用这水给客人们洗头——相当于现代洗发水的雏形,不过这样的肥皂水并不是今天专用洗头的洗发水,用来洗澡洗衣服都相当实惠。
洗发水最初并不是水。世界上第一瓶现代意义上专门用来洗头发的产品,是1903年德国一个开药店的人Hans Schwarzkopf发明的洗发粉。德语Schwarz意思是"黑色",Kopf意思是"头",Schwarzkopf翻译成中文就是“黑色的脑袋的意思”,所以他发明的这款洗发产品商标是一个黑色的脑袋。这种洗发粉一经推出,立刻占领了柏林所有的化学品店;1904年的时候,柏林的药剂店几乎都能买到带黑人头标志的洗发剂。
1927年,这款洗发剂被改良成了液体状态,生产出来的液态洗发水,这就是传说中的世界上第一款液体洗发水,为了纪念Hans Schwarzkopf,这款洗发水仍叫Schwarzkopf---也就是现代洗发水鼻祖,创立于1898年的世界三大美发化妆品品牌之一施华蔻,洗发香波(shampoo)这个单词也是他们家发明的。
话说现在洗发水界十分流行的一个名词“无硅油”,感觉上是近几年高科技成果,其实呢,世界上第一瓶洗发水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是无硅油的。亲们千万别信了微商广告的邪,赶紧去洗头吧!
参考资料:
《妆匣遗珍——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作者杭海
《武林旧事》宋代周密 《潘金莲的发型》作者孟晖
《中国古代妆容配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节日民俗文化》作者高天星,2008年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容配方》作者宋坪Schwarzkopf施华蔻官方网站资料
本回答系时拾史事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搬运
你认为哪个省女性家庭地位最高?
女性家庭地位高低和女性能不能吃苦,与省份地域有一定因素,但个人认为不能局限在省份地域上面。
一般来说,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女性的家庭地位相对就没有那么高。
记得我们小时候在安徽农村老家,因为那个时候农活都比较重,非常累。男人在家庭里面就占主导地位,家里的顶梁柱在家庭的地位相对就高很多,那个年代大部分农村妇女都依附于家里的男人,那个时候农村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农村家庭里大都是男人说了算。
但我来到上海打工时,发现上海的男人真是让人开眼界。男人在家里烧饭、打扫卫生,什么家务都会干,甚至看到倒马桶的也不足为奇。好像上海的男人很多都是干着老家女人的活。而老家的妇女平时要跟着男人去做农活,但到了家男人大都坐等饭菜上桌,厨房只有女人忙碌的身影,男人就过着饭来张口的日子。
从这种家庭分工来看,也能看出当时那个农村妇女地位确实不如男人。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地方的男人都变成了上海的好男人那般。甚至很多家庭女人的地位超过男人。一般人所认为的家暴都是指男人打女人,现代的家暴里面还出现了女人打男人的情况。
女性能不能吃苦,愿不愿意吃苦也跟家庭出身条件有关系。但往往最能吃苦的女性都是生活所逼出来的。
我曾经去过一趟新疆,发现那边的很多女性是真的能吃苦。很多家庭的男人都去参加了组织培训,而且家里大多三到四个孩子,一个女人带几个孩子要独自撑起家庭的全部家务,还要去打工挣钱,想不累都很难。
现在想想内地的女性朋友跟新疆那些家庭妇女比起来真的幸福多了。当然随着社会水平的逐步提高,那边的女性朋友也就不用那般苦了。
我是裁缝方师傅,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您带来帮助!
请问一下湖北人为什么被称作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九头鸟不知道有没有,其意也不难理解,一个头的鸟都很敏捷精明,那长着九个头的鸟,无疑比其他鸟要精明八倍。把湖北人比作九头鸟一样,是精明的象征。用湖北佬来称呼形容,也算合适。
我是湖北人,湖北也那么大,很小就听大人们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长大后再理解这意思,心里不太接受,贬义太浓,在社会上的外省人,对湖北人太精明,都有防备之心。
我的性格,大通湖北人性格,刚我看了别人的回答,我以为同感切实。湖北人直,说话直接,思维敏捷,戒备心理重,对人对事防范意识强,慎怕上当,也是怕吃亏。所以,在与人的交往或者是生意合作上,直言快语,合作的成败预见性意见,喜欢摆桌面,一语道破。
湖北人的这种行事风格,使一些心怀玄机的人,望而却步。也使他们感觉,湖北佬不好对付。
湖北人爽快,不绕弯的性格,从一些打交道外省人口中,也得到验证。湖北是南北结合部,生活习惯上适应性强,但是有个通病:语言伤人,不愉快时冲击式的,杀伤力语言会脱口而出,令人生畏。
在外人眼里的湖北人,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那年从古蒙回湖北,路过北京,第一次到北京,想给家人亲戚们带些礼物,地铁站出口边,有个大甩卖的帆布蓬,是卖运动鞋的。当时兴意大利球鞋,刚好遇到,又是便宜的甩卖。我正看着,一个妇女和我搭讪,她买了几双,几个盒子拴着拎在手上,说我和她老公个子差不多,穿这鞋好看。我就买了四双,八十五元一双。走出蓬子,准备乘地铁到火车站的,想想四双少了,回去给谁不给谁,怕孩子们不高兴,又转回去拿了四双。
要乘地铁时,一个北京大妈问我买这多鞋干嘛,我说甩卖的便宜:你上当了,在你们当地也买得到,还便宜,才三十块钱一双。"甩卖,他们一年到头都在甩卖!"
咋那多人在买?
"你看到的那几个女人,拎几双鞋是吧,那是"鞋拖",专门盯着你们外地人的。"
我问她退货行吧:他们肯定不退,那个大商场里面有工商管理人员,你进去找他们投诉去。
到商场找到工商管理人员,说了此事,他们很生气,也就是说他们知道,也处理过他们,可他们还是照旧在坑外地人。
他们要我去找他们退货,我问去了咋说,他们说的看你的本事了。
我找到卖鞋子的负责人,要求退货,他不肯,我想了想:我来退货,不是和你商量的,是你们必须退。我是从工商局来的,如果不退,我立马返回,还是让他们来拉走你的货,罚款处理你们。我说完,他示意收钱的,退了我的买鞋款。
退完鞋,我又到商场里,和工商人员道个谢的,他们听说我的鞋子退了,有个女管理人员问我:你哪里人?我湖北的。"难怪了"!意思就是别人退不了,还是湖北人有办法,让他们乖乖的退款了。
湖北人聪明,吃得了苦,但不喜欢受人捉弄,脾气暴躁,心底不坏,只要人不坑,不害,他们会掏心窝子待你,反之,会即刻的针锋相对……
什么事是你去了真正的穷人家里才知道的?
我一直以为自己很穷,可是去了一次远房表叔家之后,我才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穷人,有些事只有当你去了真正的穷人家里之后才会知道,在表叔家的所见所闻颠覆了我对贫穷的认知。
人年纪大了就喜欢念旧,我奶奶这几年总是在念叨她的娘家人,说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去娘家了,不知道这些年娘家人过得怎么样。
听奶奶说,她娘家的很多亲人已经去世了,现在只剩下一个侄子,奶奶对这个唯一的侄子牵肠挂肚,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见上侄子最后一面!
为了了却奶奶的这桩心愿,我和弟弟决定带奶奶回娘家,也顺便拜会一下那位素未谋面的表叔,当我们把这个决定告诉奶奶的时候,她老人家喜笑颜开,高兴得像个小孩子一样。
在表叔家住了两天,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穷人。那是一个周末,天还没亮奶奶就把我和弟弟喊醒了,看得出来她老人家对这次的娘家之行充满了期待。
我们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准备出发,出发前我让奶奶给表叔打一个电话,如果不打招呼就贸然过去会显得很唐突,顺便让表叔发一个定位过来,因为我和弟弟从来都没有去过表叔家,他家在哪个方向我们都不知道,只能跟着导航走。
可是奶奶很多年没有回娘家了,更没有表叔的电话号码,只记得娘家的大概位置,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导航到当地县城,然后再向当地人打听村子的具体位置。
经过数小时的颠簸后,我们终于抵达了当地县城,这是一座非常小的县城,看上去和我们老家一个镇子差不多大。
奶奶记得自己的娘家在哪个村子,可是导航上始终搜不到,最后我们打听到这个村子和邻村合并了,而且这个村子还没有通公路,只能把车停在离村子5公里的镇上然后步行过去。
听到这里,我和弟弟同时打起了退堂鼓,打算原路返回,但转念一想,如果就这么折回去,奶奶该有多么失望啊,也许这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和娘家人团聚的机会,于是我们决定步行进村。
历经千辛万苦,我们奶孙三人终于找到了表叔家,虽然多年未见,但是奶奶一眼便认出了自己的侄子,随后用颤抖的声音喊出了表叔的小名,表叔也认出了奶奶,对于我们的突然造访他感到有些疑惑,但迟疑片刻后便热情邀请我们进屋。
进屋后奶奶抓着表叔的手拉起了家常,我环顾四周后发现这是一间用土砖砌成的房子,房顶上盖的是茅草,房梁用几根木柱子支撑着,好像随时都要塌下来一样,坐在屋里让人感觉胆战心惊!
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下度过了下午的时光,表婶起身准备去做晚饭,我本来准备当天就回去的,但是看着天色已晚,山路也不好走,只好决定留宿一宿。
表叔还在和奶奶拉家常,他让我们自己到处转一下,晚饭马上就好了。
我在屋子里环视一周,发现表叔家居然没有一件家用电器,做饭用的还是土灶,而且家里只有一张大通铺,床铺上堆满了杂乱的衣物,而且床单被套好像很久都没有洗过,散发着一股霉味!
正当我担心自己晚上在哪睡的时候,表婶说晚饭做好了,让我们过去吃饭。
肚子虽然饿得咕咕叫,但是看着那桌子上的饭菜,我瞬间没有了食欲,那些菜看上去黑乎乎的,有的炒糊了,有的看上去还没有煮熟,正当我无从下筷的时候,表叔夹了一大块腊肉到我的碗里,让我尝尝味道怎么样,还说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会拿出来。
碍于情面,我只能强颜欢笑咬了一小口,虽然只咬了一小口,但是入嘴后我差点吐了出来,因为这肉太咸了,而且有一股浓厚的霉味,估计在家里保持的时间太长了,不知道是哪一年腌的腊肉。
在饭桌上,表叔说他家里有4个孩子,老大和老二是女儿,初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了,老三和老四是儿子,现在在镇里面上学,两个星期才回来一次。
我当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表叔看出来了我的疑惑,解释说前两胎是女儿,在我们这个地方来说,没有儿子会被人嘲笑的,所以顶着压力生了三胎,但是三胎生下了儿子之后,他还不满足,觉得只有一个儿子在村里会被人欺负,别人家都是兄弟多人,所以又生了四胎。
我听得是目瞪口呆,心想如果四胎还是个女儿,表叔是不是还会生五胎?
吃完饭准备睡觉了,我和奶奶还有表婶睡在大通铺上面,表叔和弟弟在地上打地铺,闻着被子散发出来的霉味我一夜未眠,只想早点天亮!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我迫不及待起床向表叔告别,临走前表叔和表嫂拿出来一大袋东西让我们带着,里面都是一些当地的土特产,表叔还亲自把我们送到了镇上,车子启动后奶奶含泪和表嫂告别,这一别可能就是一辈子!
有什么事是你去了真正的穷人家里才知道的?我见过很多穷人,但是像表叔这样的穷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虽然只在他家待了短短两天时间,但是在这两天时间里让我知道了很多事情,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原来贫穷都是有原因的,那么有什么事是你去了真正的穷人家里才知道的呢?
1、越穷就越喜欢生孩子
我奶奶一生养育了6个儿女,这对于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习以为常,因为那时候都是这样的,有人甚至生了十几个孩子,但是对于表叔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生了4个孩子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表叔今年不到60岁,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生两个孩子是正常现象,生三个孩子就属于超生了,可他居然生了4个孩子。
这是一种穷人思维!
人越穷就越喜欢多生孩子,他们考虑的不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如果这个孩子没有出息,还能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孩子身上,他们觉得孩子生得越多,出人头地的希望就越大。
本来家庭就不富裕,孩子生得多了只会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在这样贫困的家庭中成长,孩子哪有机会出人头地?能解决温饱就已经不错了。
越穷就越喜欢多生孩子,结果越生越穷,形成了恶性循环!
2、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表叔一辈子没走出过家门,导致他和如今这个社会严重脱节,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总认为女儿长大了是别人家的儿媳,儿子才是自家人,没有儿子的人在别人面前是抬不起来头的。
社会发展到现在,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被淘汰,养儿防老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谁还靠儿子养老呢?
真正的穷人始终摒弃不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儿子无条件溺爱,对女儿爱理不理,溺爱让孩子养成了一种依赖的习惯,长大后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什么都要靠父母,这样的儿子你还指望他能有什么出息呢?
现在农村地区娶妻难,就是因为男女比例失调!
如今娶个媳妇回来会掏光几代人的积蓄,这就是多生儿子的代价,也是导致贫穷的原因!
3、法律意识淡薄
表叔那一天和我们炫耀过一件事,有一次邻居家的牛把自己田里的庄稼吃了,表叔提着一把镰刀堵在邻居门口破口大骂,让邻居赔偿损失。
表叔得意地说道,虽然邻居家人多势众,而自己就一个人,但是我并不怕他们,在气势上压倒了他们,最后乖乖赔偿了我几十斤粮食,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也是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经常目睹村民们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大打出手,谁家的人多谁就有底气。
真正的穷人完全没有法律意识,遇到事情总喜欢用W力解决,从来没有考虑过去找村主任协调处理,如果拳头能够解决问题,那么还要法律干嘛?
真正的穷人还有哪些特征?1、热情好客,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却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客人,当客人要走,他们会拼命挽留!
2、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
3、生活习惯懒散,家里从来不收拾!
4、不注重个人卫生,不管去任何场合都是不修边幅!
5、思想顽固,不肯接受新鲜事物!
6、自制力差,管不住自己的思想和身体!
7、缺乏自信,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
8、缺乏判断力,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9、付出就想马上得到回报!
10、见不得别人的好,总喜欢在别人背后说坏话!
写在最后如果你耐心看完我的文章,就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穷人,同时明白了哪些事是去了真正的穷人家里才会知道的!
但我觉得穷都是有原因的,很多穷人身上都具备相同点,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穷则思变,只要勇敢作出改变,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咱大东台结婚有哪些习俗?
旧时东台素有苏北“小上海”之称,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清末全县原有十场四乡,人口120万,辛亥革命以后、北伐之前,东台城几乎汇聚周边省、市的大小商号:湖南的米商、湖北的木商、江西的陶瓷商、安徽的茶商和“朝奉”(典当行的经纪人)、扬州的丝绸商和盐商、镇江的油麻商和酱醋商一并来到这里。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的东台建县尚晚,一向对外来的经济、文化并不拒绝接受,多元经济的涌入引来多元文化在这里扎根,经过一百多年的选择吸收,逐渐形成了东台地区习俗文化的特色。采买祭祀年货是东台人的头等大事。大户小家买年货,买多买少根据手头上金钱富余程度而定。寺街、丁公桥、关桥口直至油坊头、卢家嘴、下坝、北关桥河口一带,一进腊月便停满了四乡八镇进城买年货的乡亲们的船只;前店后住家,“人家皆枕河”,与苏南城镇经营格局一般的商店,为这座仅靠商业流通积累资金的城市提供服务。农民们卸下用“帮船”(有篷,不同于浙江人的乌篷船)运来的棉花、粮食,从“陆陈行”、“棉花行”里换来现洋,加入到采买年货的队伍中去。抗战前东台释、道、儒诸教兴盛全县,有八百多处庙宇宫观,数千的僧众,上万的善男信女,春节祭祀的供品、吃斋念佛的干果、山货花销无数。东台城内经营南北货的商号、店铺有数十家之多,其中同治、光绪年间彩衣街、寺街先后有吴盛茂、周祥记、刘万顺、胡春发这样较大的南北货老字号店相继在这里开业;三昧寺、大圣寺、泰山寺等各大丛林,仅春节蜡烛采购一项,就分别达数百斤之巨,马公桥下的梁源昌蜡烛坊成品烛供不应求,只好提供毛坯烛心供各大商号自行加工,“周振新”油漆店也为梁源昌蜡烛坊承担雕刻、绘画工艺蜡烛、龙凤喜庆烛的业务;一时间香店也因寺庙香客的需求量大而生意兴隆,寺街“刘太升”香店、海河边“柯开泰”香店繁忙景象略见一斑,最出名且有一定经营规模的莫过于“姚信和”香店了。一到春节买香炉、烛台的人多,也造成东台铜匠、锡匠铺多,吃铜匠、锡匠饭的人增多,笔者收藏有一副“大花”型号“东台永茂隆”锡匠铺戳记的双喜烛台,清楚地印证这一历史现实。在佛教兴盛的东台,哪怕十分贫寒的家庭为了过年祈福纳祥,也会买一副西溪土窑生产的泥香炉、瓦烛台。买天灯、送灶糖、旗杆斗、陈饭花、门神、喜钱,则又是旧东台城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天灯用染成深红色的油纸做灯罩,上面用金纸贴印“天灯”二字,滚圆的土制灯托上插上八厘米长的红色的“拜烛”,从除夕守岁起开始点亮,夜夜如此,一直到农历正月十八结束,从不间断。挂在堂屋房檐下的“天灯”数目也有定规,除了“天、地、人”三个灯之外,再加这户人家男孩的数目就是这家天灯的盏数。“旗杆斗儿……陈饭花……”,“送灶糖呃、灶书哩买两张……”腊月十五一过,城内歌唱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卖这类祭祀、祈年物品的小贩,都是一些城镇底层社会生活无着的贫民,他们借助“年市”,换取一点点“度命钱”。东台街面上的各色喜钱(花络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宫复盛纸坊印制的版画享有盛誉,远销高邮、宝应、兴化、泰州里下河地区,内容多取“文王访贤”、“龙凤呈祥”等历史故事,还有“年年有余”、“岁岁平安”等吉祥图案,套色印刷,鲜艳夺目,官家、店铺、居民、农户均购买张贴,其中贴在大门上的门神,挂在堂屋中央的菩萨轴子却与别处不同:东台人绘制的门神尉迟敬德、秦叔宝眉宇之间多了一些慈祥,少了一些威严,而菩萨轴子上的观世音画像也显得格外的慈眉善目,充满人间烟火气息,这可能与东台这座商城充满“和气生财”的理念不无关系吧!东台城春节祀神祈福的糕点、糖果十分丰盛。前后街有十几家“茶食店”(对糕点糖果店旧称),甚至不起眼的地方也有店面,“五味斋”、“五福斋”、“国香斋”、“美味斋”,“贺万兴”,最出名的莫过于三家,专门经营京派糕点的清真素食的“鼎盛馆”,花样糕点、麻切、桃酥可以和淮安“西园桃酥”媲美的“麒麟阁”,“稻香村”的云片糕、嵌桃麻糕、杨酥糕也远近闻名。这些店家的“菊花饼”、“枣泥佛手”、“董糖”、“豆荚”、“兰花根”、“小馓子”、“冰糖酥”以及各色果子,在店堂内堆积如山,香气四溢,此时七里长街的东台城的年味更浓了。这些茶食店盛糕点茶食的包装也十分经济,一律用当地出产的柴篾子扎的筐片或用土纸袋包装,既美观又节约。这些精美的祈福祀神的糖果糕点后来被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禅(东台人)带到上海,至今在玉佛寺内还可以品尝到。农历腊月二十四一过,家家户户买鲢鱼过年已成习俗。不管大户小家都会买两尾鲢鱼,考究的人家还喜欢买两尾血红色鲢鱼(东台人俗称“血鲢”),挂在屋檐下,待除夕晚上煮上它,摆放在堂屋香案上,讨“鲢鱼(年余)、鲢鱼(年余),年年有余”的吉利“口彩”。祈福纳祥是东台人过年习俗的重要内容。东台“送灶”习俗有腊月二十三的,也有腊月二十四的,没有统一的规矩。东台祭灶用品除延请“灶老爷”、“灶马”、“灶书”以外,还要摆出一盘祭品供奉在灶头上,表示对灶老爷的诚心,“送灶糖”、豆腐、茭草、茶叶、粳米,合装在一个磁盘子中,意思是用“送灶糖”甜灶老爷的嘴,遮“家丑”,上天言“好事”;豆腐,取谐音“偷富”,“茭草”剪碎整齐摆放在盘内,供上天的“灶马”享用,东台人为灶老爷准备得真周到。除夕中午饭一过,“装陈饭”的春节仪规便在东台城大户小家中同时上演。女主人将预先蒸熟的糯米饭分别装在两个大体上差不多大小的“陈饭盆”内,堆成馒头状,用手抹平整,饭中央首先贴着一块15×3.5厘米左右的“陈饭糕”,随着饭的坡度将“陈饭糕”蒸软贴在饭面上,糕面白底、红边框、红字:“福寿源长”“福寿双全”“金玉满堂”“天官赐福”等字样,陈饭糕上依次叠上花馒、花糕、福建橘子各一只,然后将“旗杆斗儿”、“陈饭花”分别插在这两盆饭面叠起的花馒、花糕、橘子上;“旗杆斗儿”长短根据主人堂屋室内高矮而定,它就是东台人祈年祝福的重要物件,长短大约一公尺五左右,用较粗的柴苇做立杆,外用金银五色彩纸包裹,由上而下装饰着各色微型的“喜钱”和福、禄、寿、财、喜五位仙人,四层两两相对的“八仙”在灵芝祥云的衬托下串插其间,木刻水印,栩栩如生。“陈饭花”约半公尺高,上面用各色彩纸剪的微型“喜钱”装饰,“喜钱”顶端以及插在“陈饭花”背后的松柏枝上都扣上染成五颜六色的白果和红枣,两盆陈饭的饭面上都嵌上南货店里卖的专门用于“装陈饭”的五色干果:红枣、黑枣、桂圆、荔枝、(染色)白果。陈饭盆安置在香案的右侧,有考究的大户人家饭盆摆放在紫檀或花梨木的雕花盆架上,以示慎重。“陈饭盆”也有讲究,有专门铸造的鼎铜的(铜锡合金)或紫铜的器皿,上面铸有“聚宝盆”三个大字;有“清三代”青花、粉彩的专用“陈饭盆”,也有用同治、光绪年间的祭红的“陈饭盆”或哥窑开片“碎瓷”大碗代替陈饭盆的;小户人家只要还有一口饭吃也要“装陈饭”,不过盛饭的器皿没有那么讲究罢了,为了指望来年福祉的降临,“装陈饭”成为东台人追求未来幸福的精神寄托。 “谢神”、“辞年”、“守岁”是东台人过年习俗的重要仪规。腊月二十起,东台人就习惯性地进入“数夜”的倒记时阶段,个个逢人张嘴便说“今天二十夜”,即农历腊月二十的意思。腊月二十四“送灶日”一过,便进入实质性过年阶段,首先是“忌口”,不论大小人等,在外在内均不得口出恶言秽语,更不得说与“吉利”相左的言辞,二十五、二十六“掸尘”,即打扫室内外清洁,为祭天地神灵准备,“谢神”是第一道仪规。“谢神”即摆放猪头、鲤鱼、雄鸡(“三牲”)以及酒水祭祀天地神灵,感谢上苍恩赐,让合家大小一年太平;然后全家每人吃两只水氽荷包蛋,意思为“捧元宝”。腊月二十八烧“辞年纸”,即祭祀祖先,祷告先人祖先,祈求祖先保佑来年顺利。不忘先辈恩德,慎宗追远。除夕傍晚时分,是东台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神圣的时刻:大街小巷一片静穆,除了急急忙忙回家的行人之外,很少有人再往街上走动;店家纷纷上“榻子”(即上门板)“打烊”,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贴花络钱;街头巷尾的土地庙内一片繁忙,大红色的天灯早早挂上,家庭主妇纷纷从家中走出来,打着灯笼上土地庙烧香,祈求土地老爷保佑来年一家大小平安,随后便听见一家家关门上闩的声响,街上不时地传来更夫敲击竹筒的声音。从腊月二十三至来年二月二这一段时间内,东台城历来有大街小巷“巡更”的“惯例”。东台城里吃年夜饭,守岁酒没有固定的时间,而是以全家人是否到齐为限,店家则等远路外出收账的人全部回来后才开始吃“守岁酒”,“守岁酒”成了和谐、平安、团聚、圆满的象征。吃完守岁酒,男主人便在院子里摆上水碗、糕点,焚一炉好香,请灶神降临,“下界保平安”。堂屋内“旺盆”(即铸铁的火盆)内松枝、木炭早已燃上,满屋顿时暖洋洋的,充溢着松枝的青香。大户人家堂屋内悬挂着当地画家周应芹、张小斋画的“天官”画像,祈求“天官赐福”,香案前的房梁二桁上挂着近三尺高的大幅红色“花络钱”(宽幅五张,窄幅六张衬在宽幅花络钱的旁边),小户人家则挂上观音、菩萨轴子,希冀菩萨保佑一家平安。香案前除了陈设的祭祀糕点、干果、陈饭盆之外,必不可少红天竹、腊梅、水仙三样鲜花供品,分别插装在瓶、盆中。这时女主人也忙碌起来了:煮红枣、做汤圆,男主人便在堂屋里摆放好供品,点燃起香烛纸马。祀神用的干果、糕点供品不外乎红枣、栗子、荔枝、桂圆、云片糕、麻切、桃酥、雪枣八种;“九角盒”内同时也摆放好待客的糕点。旧时东台城里春节一家人团聚吃茶流行用“祭红”器皿,大户小家基本上把祭红碗与祭红盖碗拿出来摆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碗中放少许红糖备用。长辈们为小辈们准备的压岁钱也整齐地一字排开,摆放在桌上,压岁钱的封套上还摆放了几片用红纸条封上的云片糕。子时一到,院子里鞭炮齐鸣,堂屋内红烛高烧,香烟缭绕,一家大小挨次在神灵祖先的牌位或画像前叩头,然后恭喜新年的到来。小辈们必须先吃“开口糕”,表示一年高升、进步,然后再向长辈恭祝新年,长辈还礼给小辈压岁钱。旧时辛苦了一年生活无着的穷苦贫民,也竭力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准备一顿再简单不过的年夜饭。旧时东台过年流传下来这么一段辛酸的民谣:“二十八,去想法;二十九,有了有;三十夜,不在家;大年初一,拱拱手”。《清嘉录》蔡云《吴歌》也有类似记载:“天地堪容避债台,一年积欠一宵催。店门关到质钱库,还点灯笼走一回。”这便都是底层社会人群的真实写照,其实旧时过年只是富人炫耀富裕的代名词,穷人谈不上什么欢庆、愉悦,讨债的现实逼得他们“年关”难捱啊。大年初一不许睡懒觉,这是东台城的旧规,大概因为东台是一座商业流通城市,商人尚勤的缘故,东台城里的人“守岁”后睡不到几个小时便又起身了。一家大小围坐在八仙桌旁,开始新的一年的第一次活动――“新年早茶”。旧时吃“三道茶”,餐具为祭红盖碗、祭红碗、红漆筷子。头道茶:红糖开水茶,表示红红火火,甜甜蜜蜜。二道茶:红枣茶,即“喜枣”茶,开门见喜,喜上加喜。三道茶:汤圆茶,实心无馅汤圆,实实在在,万事圆满。吃完早茶,家庭主要成员,男女主人这一天都不外出,小孩子们自由活动,外出“拜年”,讨“包喜钱”,到城里游玩;少数老年人、居士、吃斋念佛者早已在子时之前就聚集在三昧寺、大圣寺、泰山寺山门外等候“烧头香”了。旧时东台素有苏北“小上海”之称,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清末全县原有十场四乡,人口120万,辛亥革命以后、北伐之前,东台城几乎汇聚周边省、市的大小商号:湖南的米商、湖北的木商、江西的陶瓷商、安徽的茶商和“朝奉”(典当行的经纪人)、扬州的丝绸商和盐商、镇江的油麻商和酱醋商一并来到这里。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的东台建县尚晚,一向对外来的经济、文化并不拒绝接受,多元经济的涌入引来多元文化在这里扎根,经过一百多年的选择吸收,逐渐形成了东台地区习俗文化的特色。采买祭祀年货是东台人的头等大事。大户小家买年货,买多买少根据手头上金钱富余程度而定。寺街、丁公桥、关桥口直至油坊头、卢家嘴、下坝、北关桥河口一带,一进腊月便停满了四乡八镇进城买年货的乡亲们的船只;前店后住家,“人家皆枕河”,与苏南城镇经营格局一般的商店,为这座仅靠商业流通积累资金的城市提供服务。农民们卸下用“帮船”(有篷,不同于浙江人的乌篷船)运来的棉花、粮食,从“陆陈行”、“棉花行”里换来现洋,加入到采买年货的队伍中去。抗战前东台释、道、儒诸教兴盛全县,有八百多处庙宇宫观,数千的僧众,上万的善男信女,春节祭祀的供品、吃斋念佛的干果、山货花销无数。东台城内经营南北货的商号、店铺有数十家之多,其中同治、光绪年间彩衣街、寺街先后有吴盛茂、周祥记、刘万顺、胡春发这样较大的南北货老字号店相继在这里开业;三昧寺、大圣寺、泰山寺等各大丛林,仅春节蜡烛采购一项,就分别达数百斤之巨,马公桥下的梁源昌蜡烛坊成品烛供不应求,只好提供毛坯烛心供各大商号自行加工,“周振新”油漆店也为梁源昌蜡烛坊承担雕刻、绘画工艺蜡烛、龙凤喜庆烛的业务;一时间香店也因寺庙香客的需求量大而生意兴隆,寺街“刘太升”香店、海河边“柯开泰”香店繁忙景象略见一斑,最出名且有一定经营规模的莫过于“姚信和”香店了。一到春节买香炉、烛台的人多,也造成东台铜匠、锡匠铺多,吃铜匠、锡匠饭的人增多,笔者收藏有一副“大花”型号“东台永茂隆”锡匠铺戳记的双喜烛台,清楚地印证这一历史现实。在佛教兴盛的东台,哪怕十分贫寒的家庭为了过年祈福纳祥,也会买一副西溪土窑生产的泥香炉、瓦烛台。买天灯、送灶糖、旗杆斗、陈饭花、门神、喜钱,则又是旧东台城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天灯用染成深红色的油纸做灯罩,上面用金纸贴印“天灯”二字,滚圆的土制灯托上插上八厘米长的红色的“拜烛”,从除夕守岁起开始点亮,夜夜如此,一直到农历正月十八结束,从不间断。挂在堂屋房檐下的“天灯”数目也有定规,除了“天、地、人”三个灯之外,再加这户人家男孩的数目就是这家天灯的盏数。“旗杆斗儿……陈饭花……”,“送灶糖呃、灶书哩买两张……”腊月十五一过,城内歌唱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卖这类祭祀、祈年物品的小贩,都是一些城镇底层社会生活无着的贫民,他们借助“年市”,换取一点点“度命钱”。东台街面上的各色喜钱(花络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宫复盛纸坊印制的版画享有盛誉,远销高邮、宝应、兴化、泰州里下河地区,内容多取“文王访贤”、“龙凤呈祥”等历史故事,还有“年年有余”、“岁岁平安”等吉祥图案,套色印刷,鲜艳夺目,官家、店铺、居民、农户均购买张贴,其中贴在大门上的门神,挂在堂屋中央的菩萨轴子却与别处不同:东台人绘制的门神尉迟敬德、秦叔宝眉宇之间多了一些慈祥,少了一些威严,而菩萨轴子上的观世音画像也显得格外的慈眉善目,充满人间烟火气息,这可能与东台这座商城充满“和气生财”的理念不无关系吧!东台城春节祀神祈福的糕点、糖果十分丰盛。前后街有十几家“茶食店”(对糕点糖果店旧称),甚至不起眼的地方也有店面,“五味斋”、“五福斋”、“国香斋”、“美味斋”,“贺万兴”,最出名的莫过于三家,专门经营京派糕点的清真素食的“鼎盛馆”,花样糕点、麻切、桃酥可以和淮安“西园桃酥”媲美的“麒麟阁”,“稻香村”的云片糕、嵌桃麻糕、杨酥糕也远近闻名。这些店家的“菊花饼”、“枣泥佛手”、“董糖”、“豆荚”、“兰花根”、“小馓子”、“冰糖酥”以及各色果子,在店堂内堆积如山,香气四溢,此时七里长街的东台城的年味更浓了。这些茶食店盛糕点茶食的包装也十分经济,一律用当地出产的柴篾子扎的筐片或用土纸袋包装,既美观又节约。这些精美的祈福祀神的糖果糕点后来被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禅(东台人)带到上海,至今在玉佛寺内还可以品尝到。农历腊月二十四一过,家家户户买鲢鱼过年已成习俗。不管大户小家都会买两尾鲢鱼,考究的人家还喜欢买两尾血红色鲢鱼(东台人俗称“血鲢”),挂在屋檐下,待除夕晚上煮上它,摆放在堂屋香案上,讨“鲢鱼(年余)、鲢鱼(年余),年年有余”的吉利“口彩”。祈福纳祥是东台人过年习俗的重要内容。东台“送灶”习俗有腊月二十三的,也有腊月二十四的,没有统一的规矩。东台祭灶用品除延请“灶老爷”、“灶马”、“灶书”以外,还要摆出一盘祭品供奉在灶头上,表示对灶老爷的诚心,“送灶糖”、豆腐、茭草、茶叶、粳米,合装在一个磁盘子中,意思是用“送灶糖”甜灶老爷的嘴,遮“家丑”,上天言“好事”;豆腐,取谐音“偷富”,“茭草”剪碎整齐摆放在盘内,供上天的“灶马”享用,东台人为灶老爷准备得真周到。除夕中午饭一过,“装陈饭”的春节仪规便在东台城大户小家中同时上演。女主人将预先蒸熟的糯米饭分别装在两个大体上差不多大小的“陈饭盆”内,堆成馒头状,用手抹平整,饭中央首先贴着一块15×3.5厘米左右的“陈饭糕”,随着饭的坡度将“陈饭糕”蒸软贴在饭面上,糕面白底、红边框、红字:“福寿源长”“福寿双全”“金玉满堂”“天官赐福”等字样,陈饭糕上依次叠上花馒、花糕、福建橘子各一只,然后将“旗杆斗儿”、“陈饭花”分别插在这两盆饭面叠起的花馒、花糕、橘子上;“旗杆斗儿”长短根据主人堂屋室内高矮而定,它就是东台人祈年祝福的重要物件,长短大约一公尺五左右,用较粗的柴苇做立杆,外用金银五色彩纸包裹,由上而下装饰着各色微型的“喜钱”和福、禄、寿、财、喜五位仙人,四层两两相对的“八仙”在灵芝祥云的衬托下串插其间,木刻水印,栩栩如生。“陈饭花”约半公尺高,上面用各色彩纸剪的微型“喜钱”装饰,“喜钱”顶端以及插在“陈饭花”背后的松柏枝上都扣上染成五颜六色的白果和红枣,两盆陈饭的饭面上都嵌上南货店里卖的专门用于“装陈饭”的五色干果:红枣、黑枣、桂圆、荔枝、(染色)白果。陈饭盆安置在香案的右侧,有考究的大户人家饭盆摆放在紫檀或花梨木的雕花盆架上,以示慎重。“陈饭盆”也有讲究,有专门铸造的鼎铜的(铜锡合金)或紫铜的器皿,上面铸有“聚宝盆”三个大字;有“清三代”青花、粉彩的专用“陈饭盆”,也有用同治、光绪年间的祭红的“陈饭盆”或哥窑开片“碎瓷”大碗代替陈饭盆的;小户人家只要还有一口饭吃也要“装陈饭”,不过盛饭的器皿没有那么讲究罢了,为了指望来年福祉的降临,“装陈饭”成为东台人追求未来幸福的精神寄托。 “谢神”、“辞年”、“守岁”是东台人过年习俗的重要仪规。腊月二十起,东台人就习惯性地进入“数夜”的倒记时阶段,个个逢人张嘴便说“今天二十夜”,即农历腊月二十的意思。腊月二十四“送灶日”一过,便进入实质性过年阶段,首先是“忌口”,不论大小人等,在外在内均不得口出恶言秽语,更不得说与“吉利”相左的言辞,二十五、二十六“掸尘”,即打扫室内外清洁,为祭天地神灵准备,“谢神”是第一道仪规。“谢神”即摆放猪头、鲤鱼、雄鸡(“三牲”)以及酒水祭祀天地神灵,感谢上苍恩赐,让合家大小一年太平;然后全家每人吃两只水氽荷包蛋,意思为“捧元宝”。腊月二十八烧“辞年纸”,即祭祀祖先,祷告先人祖先,祈求祖先保佑来年顺利。不忘先辈恩德,慎宗追远。除夕傍晚时分,是东台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神圣的时刻:大街小巷一片静穆,除了急急忙忙回家的行人之外,很少有人再往街上走动;店家纷纷上“榻子”(即上门板)“打烊”,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贴花络钱;街头巷尾的土地庙内一片繁忙,大红色的天灯早早挂上,家庭主妇纷纷从家中走出来,打着灯笼上土地庙烧香,祈求土地老爷保佑来年一家大小平安,随后便听见一家家关门上闩的声响,街上不时地传来更夫敲击竹筒的声音。从腊月二十三至来年二月二这一段时间内,东台城历来有大街小巷“巡更”的“惯例”。东台城里吃年夜饭,守岁酒没有固定的时间,而是以全家人是否到齐为限,店家则等远路外出收账的人全部回来后才开始吃“守岁酒”,“守岁酒”成了和谐、平安、团聚、圆满的象征。吃完守岁酒,男主人便在院子里摆上水碗、糕点,焚一炉好香,请灶神降临,“下界保平安”。堂屋内“旺盆”(即铸铁的火盆)内松枝、木炭早已燃上,满屋顿时暖洋洋的,充溢着松枝的青香。大户人家堂屋内悬挂着当地画家周应芹、张小斋画的“天官”画像,祈求“天官赐福”,香案前的房梁二桁上挂着近三尺高的大幅红色“花络钱”(宽幅五张,窄幅六张衬在宽幅花络钱的旁边),小户人家则挂上观音、菩萨轴子,希冀菩萨保佑一家平安。香案前除了陈设的祭祀糕点、干果、陈饭盆之外,必不可少红天竹、腊梅、水仙三样鲜花供品,分别插装在瓶、盆中。这时女主人也忙碌起来了:煮红枣、做汤圆,男主人便在堂屋里摆放好供品,点燃起香烛纸马。祀神用的干果、糕点供品不外乎红枣、栗子、荔枝、桂圆、云片糕、麻切、桃酥、雪枣八种;“九角盒”内同时也摆放好待客的糕点。旧时东台城里春节一家人团聚吃茶流行用“祭红”器皿,大户小家基本上把祭红碗与祭红盖碗拿出来摆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碗中放少许红糖备用。长辈们为小辈们准备的压岁钱也整齐地一字排开,摆放在桌上,压岁钱的封套上还摆放了几片用红纸条封上的云片糕。子时一到,院子里鞭炮齐鸣,堂屋内红烛高烧,香烟缭绕,一家大小挨次在神灵祖先的牌位或画像前叩头,然后恭喜新年的到来。小辈们必须先吃“开口糕”,表示一年高升、进步,然后再向长辈恭祝新年,长辈还礼给小辈压岁钱。旧时辛苦了一年生活无着的穷苦贫民,也竭力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准备一顿再简单不过的年夜饭。旧时东台过年流传下来这么一段辛酸的民谣:“二十八,去想法;二十九,有了有;三十夜,不在家;大年初一,拱拱手”。《清嘉录》蔡云《吴歌》也有类似记载:“天地堪容避债台,一年积欠一宵催。店门关到质钱库,还点灯笼走一回。”这便都是底层社会人群的真实写照,其实旧时过年只是富人炫耀富裕的代名词,穷人谈不上什么欢庆、愉悦,讨债的现实逼得他们“年关”难捱啊。大年初一不许睡懒觉,这是东台城的旧规,大概因为东台是一座商业流通城市,商人尚勤的缘故,东台城里的人“守岁”后睡不到几个小时便又起身了。一家大小围坐在八仙桌旁,开始新的一年的第一次活动――“新年早茶”。旧时吃“三道茶”,餐具为祭红盖碗、祭红碗、红漆筷子。头道茶:红糖开水茶,表示红红火火,甜甜蜜蜜。二道茶:红枣茶,即“喜枣”茶,开门见喜,喜上加喜。三道茶:汤圆茶,实心无馅汤圆,实实在在,万事圆满。吃完早茶,家庭主要成员,男女主人这一天都不外出,小孩子们自由活动,外出“拜年”,讨“包喜钱”,到城里游玩;少数老年人、居士、吃斋念佛者早已在子时之前就聚集在三昧寺、大圣寺、泰山寺山门外等候“烧头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