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结婚风俗送花馍短文,在农村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2023-11-28 13:33:05 26阅读

北方结婚风俗送花馍短文,在农村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又是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个盛大节日,过了元宵节,在农村来说,也就出了“年”了,春节也就结束了。

元宵节夜晚相当热闹,各地风俗不一样,大同小异,目的就是快乐,庆祝新的一年有个好收成!敲锣打鼓,燃放烟花,猜灯谜,放孔明灯,挂灯楼,吃汤圆,赏明月,蒸面灯或者用萝卜挖灯。

在我们老家,除了放烟火,吃元宵,最主要的一个习俗就是“蒸面灯”,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相当有意义,即使是现在,尤其是老人家,依旧每年都蒸面灯。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蒸面灯”的含义:

每年正月十五中午刚过,开始和面准备蒸面灯。在过去,由于家里穷,一般是一半小麦面粉,一半是甘薯面粉或者玉米面粉,原因是小麦是细粮,不舍得全用小麦面粉,留着包饺子。相反,红薯或者玉米是粗粮,不值钱,蒸出来的灯颜色也不好看。

北方结婚风俗送花馍短文,在农村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按照流传至今的习俗,面等就像小酒碗,只是低厚。每个月蒸一个面灯,代表一个月,运月要蒸两个面粉,根据月份不同,要在面灯沿捏上鼻子作记号,一月捏一个鼻子代表一月,二月捏两个鼻子代表二月,以此论推。一年十二个月蒸十二个面灯,然后再蒸一个大一点的面灯,农民叫使牛灯;蒸一个没有记号的灯;家里巧手做一只小面狗,身上背个灯,叫看门灯;还有龙面灯,叫粮仓灯。各种动物唯妙唯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每个面灯底部放一颗黑豆,一定用火蒸半熟,然后拿出来。老人家揭开锅盖,看看十二个月灯里面那个灯存水,黑豆因吸水涨的大小来判断哪个月雨水多,哪个月天旱。尽管是迷信说法,老祖宗留传下来的习俗,有时很准,当然只是巧合而已。

灯蒸熟了,下步就是“送灯”,蒸面灯的人家把大门敞开,让别家的孩子来要灯,看看自己家的人有那个月出生的人,就留着,送其它月的灯。记得小的时候,为了要个自己出生的月份灯,要跑好几家才能要到,有的年份要不到,就找个别的月份的灯替代。

灯送完了,天也就黑了,开始点灯了。首先找一根没有用过的火柴杆,周围从上到下缠裹着棉花,小头向下插在灯里,向灯里倒一点花生油,过几分钟点燃。灯就亮了。把使牛灯放在石磨顶上,如果灯不被风吹灭,预示着一年风调雨顺;看门灯放在大门口,保护家境平安;粮仓灯放在粮囤上,苍龙保护粮仓永吃不完;没有记号的灯放在鸡舍里,预示着六畜兴旺;最后是那个月份的灯出生的人,拿起来照照眼不花,照照耳不聋,再许个美好的心愿,希望实现!这些过程结束后,油尽灯灭,第二天除了粮仓灯要过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其它收拾在一起,再蒸熟吃了。据传说,小孩子不能吃,吃了会长胡须,这主要是过去因为家里穷,年也过了,大人吃了好干活了。这就是我们这里的农村最古老,最传统的习俗,而且一直流传着。你们那里有吗?敬请关注【宗元三农堂】谢谢!

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过年的习俗?

过年时,少数民族都有哪些习俗呢?

现在很多人说,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也很少再看见以前儿时见到的那些传统习俗了!所以慢慢地,人们过年期间喜欢去少数民族的村落,去感受少数民族的那份不褪色的年味。

那么少数民族是怎么过年的呢?又有那些特色的习俗呢?

1、云南白族:

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2、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3、鄂伦春族:

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4、藏族: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5、蒙古族:

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这里仅仅是五个民族的过年特色习俗,大家还知道其它少数民族的特色过年习俗或是你那边比较有特色的习俗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交流哦!

你知道多少?

挂年画,年夜饭,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贴福字,逛庙会,扭秧歌。

春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腊月三十除夕 守岁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正月初一

早起。有的人认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会塌,所以要早起。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一是走亲戚;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过年有哪些比较特殊的习俗?

谢邀。

说到春节习俗这个事情,以前并不知道各个地方的区别那么大。比如说除夕夜吃饺子这个事情,我们家这边是没有吃饺子的习俗的,这个习俗应该是北方的习俗,南方比较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我说我们除夕不吃饺子,有个北方的同学打死不信,说全国人民都吃饺子,我非常认真地讲,并不是全国人民除夕都要吃饺子。东西南北各个地区习俗不一样,每家每户也不一样。我们家大概有这几样是特定的。

1、大年三十上午要去给故去的家人上坟。上坟要带这几样东西:纸钱、香蜡、酒、刀头(一块熟肉)、鞭炮。

2、大年三十晚上要吃醪糟圆子,想吃蛋的话可以加荷包蛋。这是夜宵,不在正餐里面。

3、大年三十晚上12点要放鞭炮,这个习俗应该很多地方都有,放了鞭炮的垃圾在大年初一是不能扫出去的,要过了初一才能扫。据说这是财,初一不往外散。

4、我们家过年都是一大家人一起吃饭,我爸他们好几个兄弟姐妹,每天吃一家,这叫团年,每年都是,从来没有变过。

我们家大概是这样的,听其他地方的朋友聊过,大家还是有很多习俗不一样的,不管怎样,春节的主题始终都是团圆,还有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