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莒县真人交友,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2023-11-27 08:00:05 28阅读

日照莒县真人交友,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楚庄王上台时的严峻形势

日照莒县真人交友,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楚国自西周以来势力一直在上升,虽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有所阻遏,但随着晋国霸业的中衰,楚国自穆王以来不断向北扩展。

公元前614年,穆王去世,第二年子侣继立,是为庄王。庄王即位时幼弱,楚国内部不宁。公元前613年,令尹子孔和太师潘崇出伐舒、蓼,大夫公子燮和子仪守国。

公子燮和子仪因不得志而作乱,派刺客杀子孔不成,便劫持庄王出都,将到商密时被庐邑大夫戢黎和副守叔麇诱杀,内乱方平。

公元前611年,楚发生大饥荒,戎族乘机进攻楚的西南境,直深入到阜山(今湖北房县南),进驻大林(湖北荆门西北),接着又攻打楚的东南边境,进逼阳丘(今湖北钟祥),侵入訾枝(今湖北枝江)。同时,庸国(今湖北竹山东)人率领群蛮(今湖南沅陵、芷江一带)叛楚。

麇国人带领百濮聚在选,也准备进攻楚。在这严峻的形势下,楚的申、息两地的北门都不敢开,并商议迁都到阪高(今湖北当阳东北)的险地以避难。大夫蒍贾反对退避,他认为:不如进攻庸国,麇和百濮原以为我们饥荒而不能出兵,如果我们出击,他们必然害怕而败散。

楚王听从其言,出兵十五天后,百濮果然溃散。楚兵从庐(今湖北南漳)前进,发库存粮,上下同食。楚驻军句澨(今湖北均县),派庐邑大夫戢黎攻庸,打到庸的方城(今湖北竹山),庸人俘楚属官扬窗。

三天后扬逃回,他认为庸兵众多,群蛮相聚,不如回去重发大兵,合王军共同进击。大夫师叔反对,建议姑且再跟他们接战,诱发敌人骄傲,我们再奋击,必然胜利。

楚就用师叔计,与庸兵接战七次,都假意败走。庸人只派裨、鯈、鱼三邑的兵追赶。庸人自认为楚人不足以战,便不设防。楚庄王乘传车与大军在临品(今湖北均县)相会,分军二队:楚将子越领军从石溪(今湖北均县附近)出发,子贝领军从仞(均县一带)出发,夹击庸兵。秦、巴两国也发兵帮助楚人。群蛮见楚强,就只好与楚结盟。楚就灭了庸国。

二、楚庄王图霸,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刚即位时三年不听国政,沉湎于酒色,日夜作乐,并下令说:“有敢谏者,死无赦!”大臣伍举入谏,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在钟鼓间,伍举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过数月,庄王的奢侈生活有增无减,大夫苏从冒死再进谏。庄王就听从了大臣的进谏,摆脱了酒色,改革政治,诛杀了一百人,任用了伍举、苏从等一百人(《史记楚世家》)。

这一故事,一方面说明楚庄王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统治者,由于上台时形势不明,只能假装沉湎于酒色,以观察内外,一旦时机成熟就“一鸣惊人”,快刀斩乱麻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国内形势是严峻的,改革时杀了百人,新用了百人,反映改革的阻力不小。

楚庄王在改革内政的同时,积极对外图霸,在灭庸之后,又在北林击败晋军,收服了郑国。公元前606年,楚又攻打陆浑之戎(今河南洛水一带),到达洛水,在周边境陈兵示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慰劳楚王,楚庄王竞向王使询问周天子镇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见其别有用心,就追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历史,接着对楚王说:国家兴衰“在德不在鼎”的轻重,最后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

庄王听了王孙满这一席强硬的话,觉得周王室尚不可轻视,就退兵回国。楚虽退兵,但问鼎中原之事,反映楚欲北上争霸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由于郑国又靠拢晋国,这年夏,楚庄王进伐郑。但第二年国内发生了内乱。原先令尹子文死后,斗般做令尹,斗越椒为司马,蒍贾任工正。后因蒍贾诬陷杀了斗般,斗越椒做了令尹,蒍贾为司马。斗越椒讨厌蒍贾,就带领若敖氏的族人把贾囚在獠阳杀了,驻军烝野,打算进攻楚庄王。

庄王把文、成、穆三代王的子孙作为人质,去与斗讲和,但斗越椒不接受。于是,庄王在漳澨发兵,秋天双方在皋浒开战。斗越椒用箭射楚王,一箭穿过庄王的车辕、鼓架,射在铜钲上;又一箭飞过车辕,透过车盖。楚军惧怕,开始退却。

楚王派人在军中到处喊说:我们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国,得到三枝利箭,斗越椒只偷去二枝,已经用完了。以此稳定军心。接着击鼓进军,将若敖氏消灭。

在楚内乱之时郑国也内乱,郑灵公被大臣公子归所杀,弟坚嗣位,是为郑襄公,襄公不服楚。楚庄王就在平定内乱后又继续进攻郑,经几年战争,楚才和郑媾和,郑再向楚屈服。但不久郑又与晋讲和,晋、鲁、宋、卫、郑、曹诸国在黑壤(今山西沁水附近)会盟,周王也派王叔桓公来监会,以策划对付不服从晋的国家。

在楚庄王进攻北方无重大成效时,公元前601年南方舒姓诸国(今安徽舒城、庐江、巢县一带)发生叛乱,楚就发兵攻打舒蓼,将它灭掉。楚庄王为了划定疆界,就一直到达滑汭(今安徽合肥一带),与吴、越两国结了盟才回去。从此楚在南方江淮地区的势力巩固,于是就全力向北争战。

三、楚庄王破陈、服郑,北向争霸

公元前601年,原归向楚的陈国与晋讲和,楚庄王起兵伐陈,陈又附楚。第二年晋国在扈(今河南原阳西)与宋、卫、郑、曹诸国相会,陈侯未去参加,晋国荀林父率领诸侯军攻打陈国。不巧晋成公在扈去世,荀林父只好回军。楚因前几年楚郑在厉媾和时郑伯逃归之事再次起兵伐郑,晋国派郤缺救郑,晋、郑在柳棼打败了楚军。

郑国人都很高兴,但大臣子良担心地说:“是国之灾也,吾死无日矣。”(《左传》宣公九年)隔了一年,郑和楚媾和,诸候军又攻打郑,与郑讲和后回去。不久,楚庄王再伐郑,晋派士会救郑,在颍水北赶走楚军,诸侯军在郑地戍守。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又伐郑,攻到栎(今河南禹县)。郑大臣子良建议:晋、楚两国不致力于德行,而用武力相争,我们靠拢打来的就行了,“晋楚无信,我焉得而信?”(《左传》宣公十一年)于是又屈从楚。楚、陈、郑在辰陵(今河南淮阳西)结盟。郑臣子良的话反映了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只能以随风倒的态度来苟延残喘。

郑、陈刚服,楚庄王又攻打宋,亲自领兵驻郊(今河南项城),命令尹蒍艾(孙叔敖)在沂(今河南正阳)筑城,工程仅三十天就完成,将其作为北进的基地。这年冬,楚因陈国大夫夏徵舒杀了国君而伐陈。楚庄王对陈国人表示,只是讨伐夏氏。

楚军进入陈国都,杀死夏徵舒,将其在栗门车裂,但却下令将陈国改为楚的县。大夫申叔时出使齐才归来,对楚王此举不表庆贺,楚王责问他,申劝谏楚王不要“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左传》宣公十年)。楚王听从了申叔时的话,重新封建了陈国,只从每乡带走一人回楚国,将他们合在一处,称为“夏州”,以示讨陈乱的功绩。

辰陵之盟后,郑又附晋。公元前597年楚又伐郑,包围郑国十七天。郑人打算求和,但占卜的结果不吉利。于是准备前往祖庙号哭,并让每一条街巷都预备一辆车以示决战到底,为此而占卜的结果是吉利。因此都城的人聚在太庙中大哭,守城的将士也在城上大哭,决心死战。

楚庄王见此情景下令退兵,想招降郑国。郑人利用时机修筑城墙。楚军重又围困,攻了三个月,破城而入。楚军从皇门攻入,到达大路上,郑伯(襄公)去衣露体,牵着羊迎接楚王,向楚哀求不要将郑国灭掉。

楚王认为郑国君还能用民,就退兵三十里,允许其讲和,派大夫潘尪进城与郑伯结盟,郑以大臣子良到楚国作人质。从此郑国屈服于楚。

四、邲之战,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97年夏,晋军救郑,由荀林父率领中军,先觳作为辅佐;士会率领上军,郤克作为辅佐;赵朔率领下军,栾书为辅佐。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巩朔、韩穿担任上军大夫,荀首、赵同担任下军大夫。韩厥任司马。晋大军到达黄河时听到郑已和楚讲和,荀林父就想回兵。

士会也认为楚国内政稳定,制度健全,国力强大,不可与其争斗,应退兵。但先觳反对,他表示,“由我失霸,不如死”(《左传》宣公十二年)。接着就独自带领所部军队渡过黄河而去。这时司马韩厥劝荀林父为减少罪责应一同进兵,于是晋全军渡河。

楚庄王统兵北进至郊(今河南郑州北),沈尹率领中军,子重率领左军,子反率领右军,打算在黄河让战马饮了水就回军。听到晋兵已渡河,楚庄王便想退兵。宠臣伍参想要作战,令尹孙叔敖反对,回车南向。伍参给楚王分析了晋国的军政情况,认为能够取胜。

楚王听从,下令转辕北向,驻军在管(今河南郑州)等待。晋军驻扎在敖、鄗二山(今河南荥阳北)之间。郑国派使者到晋军中表示对晋无二心,并建议乘楚因屡胜而骄,不设防,与郑内外相击楚军。晋军诸将听了郑使的话,对此争论不休。

楚王连续两次派使者去晋议和,以麻痹晋军,晋已答应,并定下结盟日期。同时楚又派军向晋挑战加以试探。晋将魏锜和赵旃都因求高官而不得,心中不满,想使晋军失败,请求出使楚营,荀林父答应了。于是魏、赵先后前往楚营。

两人去后,郤克、士会认为这两个心怀不满的人去楚,会挑起事端,不加防备必然失败。而先觳却认为荀林父领兵无定策,多加防备没有必要。由于将领中思想不统一,就各行其是。上军的士会独自派巩朔、韩穿率领七队兵埋伏在敖山之前。

中军大夫赵婴齐派遣他的部下先在黄河中准备了船只。魏锜先来到楚军,请战后返回时,楚将潘党追赶,魏射死一鹿献给潘,潘不再追魏。魏走后,赵旃在傍晚到达楚营,在军门外席地而坐,派遣他的部下先冲进楚营去作战。楚王乘左广车(楚王的指挥车,一广三十乘,分左右两广互相接替)追赶赵旃,赵弃车逃入林中,楚将屈荡和他搏斗,获取了他的甲裳。

晋军派守军驾车来接魏、赵,楚将潘党望见车尘,派人报告楚营说晋军已来。楚人也害怕庄王轻入晋军,就出营结阵迎战。孙叔敖下令急速掩袭晋军。荀林父面对楚军的进攻不知所措,在军中击鼓宣布:先渡过河去的有赏!中军、下军争着上船,先上船的人用刀砍后来人的攀船手指,船中断指多得可用手捧。

晋军向右转移,只有上军因士会先有准备而没有动。楚工尹齐带领右方阵军追赶晋下军,潘党率领后备的战车四十辆,跟随唐侯作为左方阵以迎击晋上军。士会亲自殿后,指挥上军徐徐后撤,没有战败。赵旃用他的两匹好马帮他的哥哥和叔父逃跑,自己用别的马驾车,碰上敌人不能逃脱,就丢掉战车,跑进树林里。

晋将逢大夫牺牲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让赵登车逃脱。楚将熊负羁俘获了晋将知鎣。知之父(知庄子)带领所部回攻楚军,魏锜驾车带士兵跟从。知庄子射杀了楚将连尹襄老,将其尸体装上车,又射中并俘虏了楚公子穀臣,才回军。

到了晚上,楚军进驻邲(今河南郑州西北)。晋国剩余的士兵溃不成军,连夜渡河,喧闹了整整一夜。楚军移驻黄河边的衡雍(今河南原阳),祭了河神,筑了一座祖庙,向先祖报告了胜利,然后班师。

晋军回国,荀林父请求死罪,晋侯打算答应,大夫士贞用楚王杀令尹子玉有利于晋的事谏劝,晋侯听从其言,让荀林父官复原位。

邲之战,晋败楚胜,并不是晋无力量,而是其内部思想不统一,主帅指挥无方,这说明晋中衰的原因在内部,而不是楚的力量完全超过了晋。

邲之战,楚军大败晋军后,郑、许两国君到楚国表示归附。庄王又攻宋的属国萧国(今安徽萧县西北),宋派军救萧但楚仍攻灭了萧国。为了对付楚,晋、宋、卫、曹诸国在清丘(今河北濮阳附近)共同立约:“恤病,讨贰”(《左传》宣公十二年),即大家共济灾患,讨伐不服之国。盟后,宋因陈服楚而伐陈,卫国却反去救陈。楚庄王亲征宋。晋国责问卫救陈之罪,卫执政孔达自杀,卫人以此来向晋解说而免于被讨伐。

不久,晋又起兵伐郑,为邲之战郑帮楚的缘故。晋用中行桓子的计谋,一面通告诸侯,一面进行阅兵,然后回国,想以严整的军伍来威迫郑来归附。郑国害怕,派子张到楚国代替子良为人质。郑伯又亲自到楚国,与楚共商对付晋国的策略。

这时,东方的齐国乘晋新败攻打服晋的莒国(今山东莒县)。楚国为了联结齐国共同对晋,特派大夫申舟到齐国去聘问,并下令不要向宋国请求借路。申舟因前次孟诸之役得罪了宋国,怕过宋时被杀,楚王向其保证,如果杀他,将出兵攻宋。申过宋国时,宋人不让其通行。宋大臣华元认为反正一样灭亡,宋就杀了申舟。

楚王得知后大怒,立即起兵攻打宋国,围困了宋都。鲁国因归向齐国,派公孙归父在宋国会见楚王。宋国派乐婴齐到晋国告急。晋国不进兵,只派遣大夫解扬到宋国,告诉宋,晋军已经出发,即将到达,让他们不要投降。解扬经过郑境,被郑人捉住献给楚,楚王给其重贿,让他反劝宋人归降。他假意答应,楚人将他放在楼车上向宋人喊话,他仍旧依照晋的话嘱咐宋国。

楚兵围困宋国九个月攻不下,楚王打算撤军,大臣们反对,并建议在宋城外盖起房子,分兵去种田,以示坚困久留。宋人害怕,派华元乘夜偷进楚营,直登元帅子反的床劫持了他,让他退兵三十里,答应讲和。

子反害怕,就和华元盟誓,然后告诉楚王。楚退兵三十里,宋和楚媾和。华元去楚当人质。楚国压服了宋,这样中原主要小国都归附了楚,楚庄王的霸业大盛。

在楚国势力大增、晋国中衰之时,赤狄乘机连年侵袭晋地。公元前596年,晋大夫先觳更勾结赤狄攻晋。公元前594年,赤狄中的潞氏部发生内乱,晋乘机击败赤狄,灭潞氏。第二年又灭了赤狄的甲氏、留吁、铎辰部。至公元前588年,最后击溃赤狄的余部齑咎如,赤狄完全灭亡。原来见衰的晋国因征服了赤狄而力量又增强。

晋楚争霸,虽然楚庄王称霸,但双方的力量相距并不很远。晋中衰的原因在于内部矛盾,所以随着晋内部相对团结,加之对狄人的征服,晋楚之间的较量仍会出现倒转之势。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在山东定居哪里合适?

山东的沂蒙山区任何地方都适合定居!沂蒙山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包含沂山风景区、蒙山龟蒙景区、蒙山云蒙景区三个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所在地、世界著名养生长寿圣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

沂蒙山区地跨山东临沂、淄博、潍坊等地,沂山,古称“海岳”,有“东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蒙山古称“东蒙”、“东山”,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是山东省第一大山和第二高山。1999年中科院在临沂蒙山监测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220万个,居全国第一,被誉为超洁净地区。蒙山松木栈道、蒙山寿星、蒙山索桥等设施创下数项世界之最。

沂蒙山区历史上属于东夷文明,是古青州海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所在地。自古以来一直为文人骚客、帝王将相所瞩目。颛臾王曾主祭蒙山,留下了孔子、庄周、老莱子、鬼谷子、李白、杜甫、唐玄宗、苏轼、康熙、乾隆等帝王圣贤足迹。

2019年4月,联合国将临沂市境内沂蒙山蒙山园区、钻石园区、岱崮园区、孟良崮园区和云蒙湖园区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山东省最值得山东人骄傲的是什么?

齐鲁大地,自古名山胜水之地。五岳泰山,济水之南,风筝之都,孔子故里,青青之岛,蓬莱仙境,牡丹之乡,运河古城………齐鲁名胜,数不胜数。而最引人为傲的当数:一山一水一圣人!即五岳之首泰山,中华文明源头黄河,万师之圣孔子,好客山东品牌誉满天下![加油][加油][加油]

如果汽车不幸落水?

谢谢邀约。

落水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会威胁人的生命。落水分为好几种情况,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自救方式。落水后,在仅有的几十秒情况下,做出最理智最合理的判断和动作,才能自救和救助车内其他人员。

汽车落水后,首先要保持头脑清醒,根据车窗外水面状况,迅速判断车辆落水后的状况,看车子落水后是水平的,还是倾覆的。千万不能在落水后手脚慌乱,胡乱挣扎,越慌乱越容易出错。

在判断出车辆落水后的状况后,首先解开安全带,如果安全带卡死,最快的方法是缓拉安全带至最松最长,座椅后挪,自己从安全带下钻出来,这是最快的方法。千万要缓拉安全带,人容易在落水的情况下着急,一着急猛拉安全带是拉不动的。网上有人说可以用刀子割开,在那种情况下哪里去找刀子,就算找到刀子再割开,车子早沉到水底了。

另外车辆中控有可能因为进水断电,所以要及时打开中控锁以免开不了车门,中控锁就是一个开锁的符号,有的在主驾驶车门上,有的中央屏幕区,慌乱的情况下容易找不到。

做完上面这两项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动作展开自救和救人。

1、首选打开天窗逃生。

车子落入水里的瞬间,在车门没有打开的情况下,是一个密闭空间,所以车子不会瞬间下沉,可以从天窗逃生到车顶,然后进行呼救或者游向岸边。因为不同类型的车子密度以及质量不一样,内部空间也不一样,有的车子会下沉的快一点,有的车子下沉的慢一点,或者有的根本不会下沉,这时候的车子就像一个船。从天窗逃生的后续的维修成本也比较小,因为没有伤害到车体。

2、直接开车门逃生。

在车子落入水里的瞬间,车子没有没入水里面很深,车门其实是可以打开的,有很多人说打不开,那是因为车子沉入很深的水底了。对此有专门的节目做过验,实验就是就用普通的轿车,把车用吊车放进游泳池里,水刚好没过车顶,这种情况下车门是可以打开的,只要不没入水底,直接打开车门逃生可以瞬间逃离车体。

3、通过后备箱逃生

有的轿车后排座椅是可以放倒的,放倒以后给后备箱是相通的,可以直接从里面打开后备箱,或者通过车钥匙开启后备箱逃生。

还有很多情况下车子落水的时候,由于车头比较重,车头会先沉入水中,因为驾驶位会随车头朝下没入水中,而后备箱会最后没入水中,因此在车头没入水中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从后备箱逃生。

4、将车窗玻璃降下来逃生

车子再落水的时刻是通电的,此时还可以通过按钮控制玻璃的升降,可以让玻璃瞬间降下来,从座位旁边侧车窗玻璃逃生。

5、砸玻璃逃生

这种情况下适用于车门打不开的情况。有可能落水的车型质量比较重,比如越野,或者货车,这样的车型会下沉的快一点,车辆完全淹没,下沉到水下面较深的时候,由于深处水压的作用,车门是打不开的。这时候可以用逃生锤,高跟鞋,或者拔掉后的座椅头枕插头,甚至你带戒指的手指拳头,都可以用来砸碎车窗玻璃逃生,在砸玻璃的时候切记要砸玻璃的四角,千万不要砸中间,由于受力作用,中间不好砸碎。砸完玻璃后,水会瞬间涌入车内,待车内外水压缩,迅速打开车门逃生。

总结:车辆落水千万不要慌乱,先解安全带,再中开控锁。如果车上有乘客,要先救大人,再救小孩。行车永远安全第一,小心驶得万年船!安全驾驶,远离落水!

东晋和刘宋之间有个桓楚?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因为桓玄是臣子起兵造反而篡夺皇位,而且从当时的史料来看,他的篡晋后一番乱政,是不得人心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从篡晋到身死也就满打满算两年时间。这样一个政权自然是不会列入正史的。正史的把这件事叫做“桓玄之乱”!

下面我就详细说说这次叛乱:

一、东晋朝廷的乱象

淝水战后不久,东晋上下内外协和的局面不幸消失了。太元八年(383 年)八月,在宰相谢安命将出师的时候,又命琅邪王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录尚书事什么都管,加“六条”,意为只管六条范围以内之事,内容从略)。

司马道子是孝武帝的兄弟,面且是一母所出,所谓“亲贤莫二”。太元十年,谢安去世,就以道子领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了,他后来被改封为会稽王。

道子信任王国宝(王坦之的儿子,谢安的女婿,谢安发觉他品质恶劣,不加任用)。朝政浊乱,徭役繁重,据范宁说,当时百姓“殆无三日之休,至有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嫁娶”的情况。

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 年)九月,张贵人因恐色衰被废,用被蒙住孝武帝的头部,使他窒息而死,推说“因魇暴崩”。司马道子昏庸糊涂,竟没有追究。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安帝。安帝是晋朝第二个白痴皇帝,连冷热饥饱都分辨不清,朝政自然更不必说。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更加肆无忌惮,道子甚至把东宫的兵都让国宝率领。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镇守京口的兖、青二州刺史王恭派使者到江陵,与荆州刺史殷仲堪商议起兵讨伐王国宝。

这时桓温的儿子桓玄正在荆州。桓玄字敬道,很有才气。太元末年,曾被任为义兴太守。他郁郁不得志,登高望震泽(太湖),叹道:“父为九州伯(九州指天下;伯,霸主),儿为五湖长!"即弃官而归。他在荆州闲居,很为殷仲堪所尊重。他劝仲堪与王恭同盟起兵,说这是齐桓、晋文的举动。

司马道子懦弱无能,听得东西两面要同盟起兵,便把一切问题推在王国宝身上,责令他自杀,派人去向王恭谢罪,于是风波暂时平息。

道子的儿子元显,年才十六岁(道子本人也不过三十三岁),他却不肯罢休,说必须防备王、殷异动。道子就任命这个大男孩做将军,让他统率一部分军队。道子又结谯王司马尚之及尚之的兄弟休之做心腹,一同筹划对付王,殷的策略。

隆安二年(398 年),王、殷果然再次起兵。道子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把事情都交给元显,自己一味饮酒,逃避到醉乡中去。元显很有点勇气,但不过是个没有实际经验的纨绔子弟而已。王恭军的内部矛盾却帮他解脱了这次危机。

王恭用的是北府兵。北府兵大将刘牢之不赞成起兵,又受元显使者的游说,把王恭抓起来,送到建康处死。其时,殷仲堪用杨佺期为前锋,桓玄领第二拨队伍,自己随后,已经进逼建康。

会稽王道子用桓脩(桓冲子)的计策,宣布用桓脩代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桓、杨大喜,要接受朝命。殷仲堪大怒,命将士退兵。桓、杨掌握不住所领队伍,只得仍与仲堪合作。朝廷无可奈何,把荆州还给殷仲堪。从此桓玄屯兵夏口,与殷、杨貌合神离。道子父子又渡过了第二次危机。

这年,东部还发生了天师道首领孙泰起事的事件。孙泰是钱塘(今杭州)人杜子恭的徒弟,做过新安太守,信奉他的人极多。他以讨王恭为名起兵。会稽王道子使元显把他诱杀。信徒们都认为他是尸解成仙。孙泰的侄儿孙恩逃到海岛上,纠合死党,准备报仇。

隆安三年(399 年),荆州桓玄与浙东孙恩都强大起来,已不是司马道子,元显父子所能制服的了。以后,从北府兵中崛起的刘裕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消灭了这两股势力,东晋的实权也完全落到刘裕的手里。

晋朝弄到如此地步,司马道子、元显父子不能辞其咎。司马道子有病,而且每天都喝得大醉。元显便让朝廷解除他的司徒、扬州刺史官职,由他自己做扬州刺史。道子酒醒知道后,大光其火,但已毫无补救的办法。

这个十八岁的权奸以庐江太守会稽人张法顺为心腹,满朝文武都怕他们两人。当时东部各郡有许多原来的官奴,他们被免除奴隶的身份后,做了官吏士人的客户(佃客之类)。元显把他们征发到京师当兵,叫做“乐属”。被征当兵的自然不“乐”,那些失掉客户的官吏士人也都抱怨。

这年十月,孙恩乘此机会,从海上起兵登陆,杀死上虞县的县令,进攻会稽郡的郡治。会稽内史王凝之也信奉天师道。他得到孙恩起兵的消息后,不出兵,不布防,天天在府里的道室中拜神念咒。属员请他发兵,他说:“我已借到几万鬼兵,扼守各处要隘,不怕贼兵来犯。”等到孙恩兵近,鬼兵影踪不见,他才准许部下出兵,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孙恩攻破郡治,杀死王凝之。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蕴(谢安兄谢奕的女儿)是著名的才女,她拔刀出门,杀了几个人,才被擒获,孙恩倒没有杀她。吴郡、临海(今属浙江)、义兴(今江苏宜兴)的地方长官都闻风逃走。会稽、吴郡、吴兴(今浙江湖州)、义兴、临海、永嘉(今温州)、东阳(今属浙江)、新安(今浙江淳安)八郡的党徒,一时起兵响应,十来天中,发展到了几十万人。朝廷直接统辖的地区几乎全部失陷,建康城内也有潜伏的党羽,形势紧张极了。

晋谢琰、 刘牢之统兵镇压孙恩。孙恩所部都是乌合之众,哪里敌得过久经训练的官军。谢琰很快收复了义兴、吴兴,留屯乌程(今浙江湖州),使刘牢之继续进军,渡浙江(钱塘江),收复浙东各郡。

孙恩只靠夭师道煽动群众,其实并无作为。他起初听到八郡响应,洋洋得意,对部下说:“天下大局已定,我辈不久就可以到建康去了。"后来知道刘牢之军到达江边,才有点失望,但仍自欺欺人地说:“我占有浙东,还可以做个勾践!”又过了几天,知道刘牢之军已经渡江,便老着面皮说:“孤不以逃走为耻辱!”下令叫男女信徒二十多万人跟着逃走,并沿途抛弃财物子女。官军急于掳天,追得慢了,孙恩才得以脱身,逃上海岛。

孙恩起得快,败得也快,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刘牢之纵兵劫掠,士民大失所望。各处城里的居民几乎逃光,过了个把月,才慢慢地有人回来。官军的暴行正是为孙恩的再起布下的种子。

这场为时短暂的战役使一个人崭露头角,他便是后来成为南朝刘宋开国皇帝的刘裕。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人。《宋书·本纪》说他是汉朝帝室后裔,这种事谁搞得清楚,无非是以认个阔祖宗为荣而已。“寻根”是好的,但是以不耻贫贱为善。

刘裕出身贫苦,种过田,捕过鱼,赌输了拿不出钱,被大族刁氏绑在系马的桩子上,是个出自草莽的英雄。当时他在刘牢之部下只做个参军,有一次奉命率几十个人打探敌情,遭遇敌军几千人,他率部迎击,手下全部阵亡,他也从高处跌下。敌兵想下去杀他,他执长刀向上砍杀了好儿个人,奋身上去,大喊杀贼,杀得敌兵都不敢上前。刘敬宣见刘裕出去的时间太长,恐怕有失,领兵往寻,见他独当几千敌兵,无不钦佩,于是进兵杀败了这支敌兵。刘裕从此成为名震一时的勇将。

二、桓玄起兵进占建康

在东部各郡扰攘之秋,西部也不太平。殷、杨和桓玄三个人,各有特点。殷仲堪多疑,缺乏决断能力,不是干大事业的材料。杨佺期的远祖是汉朝望族,因渡江较晚,被名门大族看得低人一等,而佺期本人也确有粗犷的缺点。

桓玄与父亲比较,显有逊色,但才力在殷、杨之上。殷仲堪联杨制桓,但又不能完全信任佺期,这样的联合自然必败无疑。朝廷要分化这三人,即因桓玄要求增加所统范围,加桓玄都督荆州四郡军事(四郡指长沙、衡阳,湘东,零陵)。杨佺期想先动手,袭击桓玄,殷仲堪不肯,苦苦劝阻。杨佺期无可奈何,只得歇手。

殷仲堪不肯动手,桓玄却反要先下毒手了。这年荆州大水,殷仲堪尽力救灾,把仓库存粮都用光了。桓玄乘此机会,以杨佺期不救洛阳为借口,发兵西上,进攻江陵。殷仲堪召杨佺期来救,杨佺期认为江陵缺粮,难以拒敌,要他到襄阳去。殷仲堪心慌,就骗杨佺期说已经收集了大批粮食。杨佺期信以为真,领兵到江陵,才知道上了当。桓玄兵到,打败杨部,杀死杨佺期。殷仲堪想逃往北方,也被追兵擒获杀死。

荆,襄都到了桓玄手里。隆安四年(400年),朝廷不得不依照他本人的意愿,任命他都督荆,江、司、雍、秦、梁,益、宁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领荆、江二州刺史。桓玄自说自话,使兄桓伟做雍州(襄阳)刺史,侄子桓振做淮南太守。这样一来,西起蜀中,东到历阳(今安徽和县),芜湖,都在桓玄的势力范围之内了。

桓玄是个野心家,事实上已显而易见。朝廷(实即司马元显)要分化三人,欲扬桓抑殷,可谓愚蠢之至。司马氏的国运已经危如累卵了,然而司马元显却自我感觉好得很。元显也当上了录尚书事,和父亲道子各有一座府第。人们叫道子为东录,叫元显为西录。东录门前冷冷清

清,西录门前一天到晚停满了车马。

元显的亲信不是自命为豪杰,就是自诩为风流名士(风流指风度)。元显骄傲自大,公卿百官见了他都拜。政府财政困难,元显的家财却日增月长。这种情形,显然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孙恩一直在海岛上窥伺时机。晋谢琰镇守会稽,他自负十几年前大破苻坚大军的战功,不把“孙恩小贼”放在心上,戒备松懈。隆安四年五月,孙恩再次登陆,攻陷余姚、上虞,进迫会稽。

谢琰亲自领兵出战,兵败后被部下所杀 。孙恩越闹越厉害,晋朝只有再令北府兵出征一法。十一月,刘牢之领兵东征,孙恩又撤到了海岛上去。

隆安五年(401 年),孙恩改变进兵方向,北上攻海盐(今属浙江),但为刘裕所败。孙恩沿杭州湾北岸进军,击退刘裕的追兵(刘裕带的是一支不满一千人的小部队);五月,攻陷沪渎垒(在今上海市青浦东北旧青浦西),杀吴国内史袁山松;六月,沿长江西进到丹徒(今镇江),所部有海船一千余艘,战士十多万人。建康为之震动。

元显害怕了。桓玄听到孙恩进逼京师,立即集结军队,上疏请讨孙恩。元显对孙恩、桓玄都怕,无论哪一个来,自己都必死无疑。幸而刘裕带的小部队日夜赶路,和孙恩同时到达丹徒。

孙恩并不注意这支小部队,他率领一部分人众,登上了江边的蒜山(今存孤峰,其余部分已淹没)。城中的守军不敢出战,穷苦的百姓并不害怕,有些挑着担子走路的人索性立定了看陌生的队伍。刘裕却不顾疲劳,指挥所部,冲杀上去。孙恩的将士仓猝遇敌,惊慌失措,乱逃乱奔,跳山落水的为数很多,他本人也狼狈不堪地逃回船上。然而,他毕竟人多,整顿了一下队伍,便继续向建康推进。幸而援军渐次集中,刘牢之也赶到京口以西江中的新洲,于是孙恩不敢再进,退出长江,由海道北上到郁洲(在今江苏灌云东北)。

朝廷嘉奖刘裕的功劳,任命他做下邳太守,追击孙恩。孙恩连战失利,扬帆南撤。十一月,刘裕又在沪渎、海盐大破孙恩军。孙恩浮海远逃,势力远不如前了。

孙恩从建康附近撤退后,桓玄宣布解严。元显方才惊魂稍定。然而,不久之后,桓玄对朝政的责难又使道子、元显紧张起来,于是张法顺献计,用刘牢之为前锋,元显自率大军随后,讨伐桓玄。这条计如能实施,也未必能够成功。更糟的是:张法顺面见刘牢之商量此事,刘牢之以为难办。张法顺还见元显,说刘牢之不可靠,不如先把他杀掉。元显不听,后来果然出了乱子。

安帝元兴元年(402 年)正月,下诏宣布讨伐桓玄,元显自任元帅,仍用刘牢之做前锋都督。桓玄得到在建康之族人的密报,吃了一惊,想采取守势,坚守江陵。长史卞范之说:“元显口尚乳臭(这年元显虚岁二十一),只要兵临近畿,马上会出现土崩瓦解的形势。”

桓玄才发布檄文,宜布元显的罪状,发兵东下。元显见了檄文,胆战心惊,二月,下了船却不叫开船。在另外一头,桓玄出发后,老是怕不能得胜,预作返回江陵的打算,船过寻阳(今江西九江西),还没有发现官军踪迹,胆子才壮起来。如此看来,两军的统帅都怀着一肚子鬼胎,元显当然是无能之辈,但桓玄也不是真豪杰,还够不上奸雄的资格。

这是一次儿戏式的战争。桓玄军一鼓攻克历阳(今安徽和县),如此而已。刘牢之到了建康西南长江中的溧洲,便按兵不动。他听了桓玄所派说客的话,决心倒戈。他的儿子敬宣,外甥何无忌和参军刘裕都劝他不要走这条路,他固执不听,理由是“平玄之后,令我奈骠骑何!”骠骑指元显,他的官是骠骑大将军。

刘牢之素来讨厌元显,他实在想先和桓玄合作,除掉道子,元显父子,然后再找机会推翻桓玄,取而代之。他以当代名将的资格,自以为有条件做到这一步,而不知一反再反,终于众叛亲离,陷入灭亡的境地。

三月,刘牢之投降。桓玄兵到建康,只喊一声“放仗(放下武器)!"元显率领的军队便溃散了。元显走马进东府,跟随他的只有张法顺一人一骑。元显问父亲怎么办,道子只对着他哭。捉他的人紧跟着来了,元显成了阶下之囚。

三、桓玄叛晋建立桓楚政权

桓玄进了建康,自任(当然号称有诏书)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荆、江三州刺史,假黄钺。他废黜会稽王道子(不久被毒死,年仅三十九岁),杀司马元显,张法顺等。

他任刘牢之做会稽内史,牢之见一上来就被剥夺兵权,要想造反,部下都不愿意。刘裕认为“桓玄新近得志,威震天下",反他是不可能成功的。参军刘袭说得最干脆,“将军往年反王兖州(兖州刺史王恭),近日反司马郎君,现在又要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他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将佐僚属也多半离他而去。刘牢之走投无路,自缢而死。刘敬宣与宗室司马休之等逃投后秦。

刘牢之既死,桓玄除掉了一块心病。同年,孙恩在临海被当地军队打败,跳海而死。余部只剩几千人,推孙恩的妹夫卢循为首。桓玄想安抚这股力量,便任命卢循做永嘉太守、卢家本是北方大族,卢循本入也很有学问,做个太守完全能够胜任。然而他并不想做这个官,不久又攻打邻近州县。桓玄派刘裕前去镇压,卢循立足不住,便和部将徐道覆航海南走到岭南去了。

桓玄一步步地向皇帝的宝座迈进。

元兴二年(403 年)正月,任大将军。这自汉以来已是司空见惯。做这官的必定专擅朝政,九月,即命桓玄为相国,封楚王,加九锡。十月,逼晋安帝写禅位诏,禅位于楚。十二月,桓玄在姑孰即位做皇帝,国号楚。

刘裕等的就是这个时机。当初桓玄新得天下,人们希望他改变会稽王父子的弊政,使天下稍得安宁。但是他奢华放纵,大兴土木,改造宫室,逼得很紧;人家有好的书画、园林,也想方设法占为已有。

他于政事没有什么兴革,却只抓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如奏事的文书上写错了个别字之类,以表示什么都瞒不过他,而积压大量奏案,不去处理。他又想废钱用谷,恢复肉刑,加以想法多变,朝令夕更,把政事搞得一团糟。

天也不帮忙,元兴元年,江南浙东大灾饥荒,富人穿着绸衣,怀藏金玉而饿死的大有人在,穷人是更不消说。这虽不能由桓玄负责,但自桓玄来后就出现这样的重灾,人们是不会不怪到桓玄头上去的。

四、桓玄一步步的走向死亡

元兴三年(404 年)正月,益州刺史毛璩首先宣布讨桓,发兵东下。二月,刘裕和刘毅、何无忌等又在京口起兵。这三个人,照桓玄的认识,“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里存粮不满一石,赌起钱来敢一掷百万;何无忌酷似其舅(刘牢之)。”他们都是敢作敢为富于冒险精神的人物。

二月二十七日,刘裕推说打猎,和何无忌纠合了一百多人。次日早晨,京口城门刚开,何无忌身穿传诏书的服装,诈称朝廷使者,当先进城,一百多人跟着一拥而人。守将桓脩大概连真假还没有弄清楚,便被砍了脑袋。刘裕得了京口,军中急需一个处理事务的主簿,刘毅推荐刘道民,说没有比他更适当的人了。道民是刘穆之的小字,他字道和,莒县(今属山东)人,博览群书,有文才,做过官,也有吏才,这时正闲居京口。刘裕也知道这个人,立刻派人去请。他听见城里喧闹,出来探望,正与使者相遇。他一上任,一切事务很快都有条有理。

京口对岸的广陵,有桓弘驻防。他的主簿孟昶、参军刘道规(刘裕弟)都参与反桓密谋。举事之前,刘毅到了广陵,决定与京口同一天发动。孟昶劝桓弘打猎,天还没有亮,开城门放猎人出城。孟昶和刘毅、刘道规带几十名壮士进府,桓弘还在吃粥,就被杀了。他们随即率众渡江,与刘裕会合。

刘裕尽管取了两座名城,军队却不过一千七百人。二十九日,他发布檄文,宣布讨伐桓玄。桓玄得报大惊,命吴甫之、皇甫敷率军拒敌。三月,刘裕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北)遇吴甫之军,一战大胜,斩吴甫之。进至江乘以南的罗落桥,遇皇甫敷军,发生激战。刘裕军初战不利,他自己也被敌兵重重包围,靠着大树苦战,幸而援军赶到,射倒皇甫敷,才反败为胜。

桓玄得了二将死讯,更加害怕,命桓谦等率众二万在覆舟山(在今南京太平门西侧)待敌,他自己命人备好船只,预作逃走打算。三月初二,刘裕军饱餐既毕,抛弃余粮,推进到覆舟山东。

刘裕命弱兵登山,多张旗帜。桓谦得探子报告,只知道山谷中全是刘裕军,不知道有多少,胆先怯了。刘裕、刘毅等分作几队,直前冲击。刘裕身先士卒,将士人人死战,喊声惊天动地,又趁东北风急,放火焚烧,烟焰漫天。桓谦带的兵,大部分是北府旧兵,对刘裕又怕又服,都不愿意为桓家出力,很快就溃散了。

桓玄得了败报,出城上船,浮江而去,到了寻阳,又带上囚徒晋安帝,于四月中回到江陵。他自称算无遗策,只因诸军违背了他的节度,才陷于失败。凡此种种,再次说明他不是一个好的政治领袖。

桓玄仍想反扑。五月,峥嵘洲(在今湖北鄂州境江中)之战,刘毅、何无忌、刘道规一举把他的水军击败。桓玄常在座船旁备有小船,预备战况不利时先逃,因此士气甚是不振。他回到江陵,见人心已乱,谁也不听他的号令,就带了少数随从出逃,在江陵以南的枚回洲,被益州兵杀死。

刘毅、何无忌等行动迟缓,又不知道桓玄已死,桓振因此得以据守江陵,与东军相持。但这只是垂死挣扎而已。义熙元年(405年)正月,刘毅等进人江陵,迎安帝回建康。柯振还在苦战,甚至一度再进江陵,不久终于战死。

桓氏灭亡了。晋朝也变成刘裕的天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