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蒙山区结婚风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故居?
山东沂蒙山区结婚风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故居?
陈毅故里景区,位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劳动镇,距县城7.8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颁布为全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其中,陈毅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毅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颁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6年12月,陈毅故里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占地40余公顷。
2021年9月6日,陈毅故里景区被评为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人物生平
播报
战争时期
陈毅,1901年8月26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三)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1916年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
1922年回到四川家乡,通过与蔡和森通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并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陈毅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国共产党委员会书记。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率部参加湘南起义。
中国土改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共产党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第六军政治委员;中国共产党赣西南特区委员会书记;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新4军分会副书记、新4军第1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华中总指挥部代理总指挥、新4军代军长、新4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共产党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
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届 中国政协副主席。
1966年1月陈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副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九届中央委员。
文革期间,与四人帮斗争,被对方划为“二月逆流”。
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上卷入了所谓“二陈(陈毅、陈伯达)合流”。
1971年1月16日,陈毅腹痛加剧,发现患有肠癌。
毛泽东在陈毅追悼会上
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1972年1月10日,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到达现场。
主要功绩
主要战役
黄桥战役1940年9月30日,国民党调集部队,对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发动进攻。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党军队1.1万余人,俘虏官兵4000余名,缴获军用品甚多。新四军伤亡900余名。这次战役,对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要战役。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孟良崮战役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进攻延安的同时,调动40万人向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等率领的华东人民解放军作战,歼灭国民党2万4千多人。5月上旬,国民党军复由临沂、泰安一线,分左、中、右三路向沂蒙山区进攻,压迫华东解放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华东解放军以部分兵力分别钳制国民党的左右两翼,而以主要兵力实施中间突破,即选择了冒进突悬的中路敌人,实行猛烈的围攻,经过5月13-14日的浴血战斗,陈毅率军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全歼于孟良崮山区,此战共毙伤俘虏国民党3万2千多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解放军打退国民党对沂蒙山区的第二次进攻,扭转了山东战场的整个战局。7月,陈毅率军再次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三次进攻,国民党被迫西撤。
淮海战役(1949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这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解放军经过66天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
上海战役(1949年)上海战役是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他指挥的最艰难的战役。国民党大部分军队退集到了上海,蒋介石要求指挥这三十万军队的汤恩伯坚守六个月,等待美国人出兵救援,陈毅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已经达到了上海。
陈毅担当上海市市长;共产党军队极力将国民党调到外围阵地加以歼灭,以轻武器攻占城市,付出了重大代价,取得了胜利,前后15天时间。上海战役,除汤恩伯率5万人乘军舰撤逃外,其余15.3万人全部阵亡。
军事思想
陈毅的军事思想研究,在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陈毅传》编写组撰写、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当代中国人物传记·陈毅传》,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陈毅军事文选》,是研究陈毅的军事思想的重要依据。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中,收有《陈毅的军事思想》及其重要著作的条目。 [4]
个人生活
陈毅第一个妻子肖菊英是位才貌出众的学生,1930年十月结婚,1931年,由于肃反扩大化,波及到当时的陈毅。一天,陈毅接到了通知,要他到吉安开会,他预计此行凶多吉少。陈毅原本能如期归来,未料途中遭到白匪袭击,马被打死,只好与警卫员绕道步行返回兴国城。等到陈毅回来时,肖菊英因误认为陈毅已死而跳井自尽了!当时才二十岁出头。
1932年,在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和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蔡畅这对月老的关心下,陈毅与赖月明结为夫妻,1934年11月,红军反围剿当中失散,据宋生发打探到的消息,赖月明回家乡后继续坚持斗争,不幸被捕,国民党一个姓方的乡丁看中她,硬要娶她。赖月明宁死不从。
1937年在筹组新四军途中,陈毅在南昌遇到了率领上海战地服务团的胡兰畦,二人早年就是相识相知。此次相见后订下婚约。然而共产党不同意二人结婚,中国共产党东南局书记项英找胡兰畦谈话,要求胡兰畦隐蔽共产党员身份,以国民党部队少将身份继续做统战工作对革命更为重要。陈毅致信胡兰畦:“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三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1940年,与张茜结婚,生长子陈昊苏,次子陈丹淮和三子陈晓鲁。
陈毅元帅最小的女儿陈珊珊,退休前是一名外交官。
请问你的家乡逐渐消失的农作物有哪些?
近些年因为很多的农民选择都外出打工了,在农村里有很多的土地就抛荒了。有些农民为了避免土地荒芜,多数会把土地流转出去,而有些无法流转的就会种些树木,还有极少数的就是直接抛荒了。正是因为很多的农民外出打工了,所以有很多的粮食作物也不种植了。在农村里,以下3种传统作物就在渐渐消失,在过去基本上家家种植,可是现在种植的人越来越少,好些人根本就不认识,你认识几种呢?
第一种是穇(cǎn)子米。在农夫的老家这边,以前还有着“没有到过高山不知平地,没吃过穇子不知粗细”的老俗语,不少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估计会认为这种粮食很难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种穇子米是相当不错的,在过去吃粗粮的时代,如果吃用它做的一些传统小吃,小孩子都是抢着吃的。在几十年前,我们村里每家每户都会种植穇子,这种传统粗粮在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和广西种植比较广。
穇子的种子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是可以用来酿造的。穇子米中富含的蛋白质属优质蛋白质,含量和稻米的差不多,而脂肪含量则和小麦相当;另外还富含了天然的有机矿物质。不过这种粗粮也有点特点,那就是刚收获的穇子米是很难吃的,只有经过特殊储藏后“醒”来的穇子,吃起来口感才好。老话说“大米要吃新的,穇子要用陈的”就是这个意思。小时候一般都是把穇子种植在田埂上,这样是很不占地方的。而穇子的主要食用方法是用来制作成为穇子粑,或蒸或煎或炸,都是非常美味又营养的。
第二种则是芝麻了。歇后语“芝麻开花节节高”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却未必见过芝麻长什么样。芝麻这种作物的主要用途还是很广的,既能榨油,也可以直接在一些小吃商放一些,可以提升香味和口感。在前些年我么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种植,但是这种作物种植起来很麻烦,尤其是收割的时候很耗人工,并且产量也不高,所以现在农村里种植的人少了。相比于大豆、玉米、花生和高粱等作物来说,芝麻的产量确实很低。一亩地也就是150斤左右,就算是高产的也难超过200斤。而一斤芝麻在市场上的收购价差不多是5块钱,所以满打满算一亩地的收入也就是1000块钱,在除掉肥料、种子、人工成本等,基本上没什么钱,所以现在种植的越来越少了。
第三种则是粟米,也就是小米,因为其脱壳了以后颗粒很小,所以就得名小米,有些地方也叫它稞子、黏米。这种作物目前北方种植还是挺多的,前些年我们村里也是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其不仅可以用来熬粥吃,对于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是最好不过的一种粮食了。而且还可以用来做粑粑吃。在我们当地有个习俗,那就是在清明节的时候要做粑粑,而粟米做的粑粑就很好吃。现在我们村里也就一两个老人还在坚持种植粟米了。有些90后、00后的小孩见到了,都说不认识这个作物,还把它们误认为是狗尾巴草,确实有点像哦!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在农村里不仅一些老手艺、老传统逐渐消失了,还有一些传统的农作物也逐渐消失了。像以上这三种传统作物,即便是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也很少见过或者是吃过了,城市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你认识几种呢?都有吃过吗?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记得点赞、分享和关注农夫也疯狂,每天都会为大家免费分享一些农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谢谢大家!
山东有哪些地方特色的习俗?
山东民俗文化之简介: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是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条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塞食力不生火做饭,普西北规县居延(分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他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国关东"。山东人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山东剪纸
山东民间需纸从造型风格上大数可分两:一要是的海湾区城粗着表效的风格,与黄河流城其他省传的剪纸一原相承;一奏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股东沿海地区以孩为,孩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以代画像石细微素得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吕剧
博兴县是吕剧的发祥地。吕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民间杂曲小调逐步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吕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雅俗共赏,不仅在我国北方流行甚广,而且风靡全国,成为亿万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市、县吕剧团历年演出的剧自主要有:传统戏《后娘打孩子》《三打四劝》、《李怀玉借妻》《王定保借当》、《借年》、《井台会》《小姑贤》、等近20出,现代戏《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中秋之夜》、《沂河两岸》、《都愿意》、《半边天》、《隔墙姐妹》、《王邪招亲》等。
山东秧歌
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跷秧歌历史最久、分布最广,表演形式简单。寸秧歌象征四十年代以前女人的小脚,四十年代以后逐渐消失,大部分转化为地秧歌。地秧歌表演形式丰富,群众参与范围广,角色扮演可分老中青少等,一般是高路与秧歌融为一体对应表演,并能扮演历代英雄人物及体现民俗风情的片断。其中最主要的有“鼓了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扩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鼓子秧歌
是滨州民间的传统舞蹈,起源于阳信、惠民一带,居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滨州民间流传甚广,惠民县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了“大鼓子秧歌”。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鼓和大锣。主要以大鼓的节奏划分为“三点子”、“五点子”、“七点子”秧歌。舞姿粗矿豪放,节奏强劲,场面宏伟壮观。充分表现了滨州劳动人民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堪称民间艺苑的奇葩。
祭海
是沿海地区的渔民在出海时祈求神抵保佑的典祭活动。青岛地区沿海渔民历来有祭海的习俗,他们多在海边立龙王庙,并尊龙王敖广为“海神”。青岛即墨周戈庄的祭海活动相传源于明末。清明节前,春汛来临,气候转暖,渔民在出海前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到龙王庙祭神,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海上平安。笔者因从事民俗博物馆工作,在设计条海风俗陈列的方案前期曾到过周戈庄采访,征集有关祭海方面的文字资料及实物资料,但年岁己久,那种原始的祭典方式已不复存在,特别是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更为缺乏。庆幸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渔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渔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祭海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典活动,而是作为一种风俗沿袭至今;祭海的形式、内容也由单纯的祭神变成了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的盛大节日——“上网节”。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发展着经济和文化。青岛由于三面环海,先民们大都靠海洋生物作为食物,便对海洋的利用有了自然的认识,在海边或近海进行采贝、捕鱼等活动。这就是早期的渔业活动和海上活动,它们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海洋文化。
鲁西斗鸡
古称唤鸡,俗称咬鸡,是我国特有的观赏型珍贵鸡种。其体态雄健,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生性善斗,厮头时啃咬、爪蹬、翅打并用,具有宁死不屈的性格,据史料记载,菏泽斗鸡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历史。
渤海大鼓
是沾化县河家村鼓书艺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将东路大鼓、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曲艺的旋律融于其中,为滨州特有。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朴实俏丽,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尤以演唱“三国段”最为著名。渤海大鼓旋律千变万化,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唱腔时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时而婉转缠绵如流水行云,听起来韵味无穷,绕梁三日。渤海大鼓的声誉不径而走,在华夏曲坛独树一帜。
淄博打铁花
元宵之日,在山东淄博地区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欢乐浪潮的冲击。打铁花是淄博地区独特而古朴的民间娱乐,据说产生于元朝。那时,这里的治铁业特别昌盛,铁水熔化之后,金星四溅,这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项神奇而又壮观的民间活动-一打铁花便产生出来了。打铁花有很高的技术性,打花者无不使出浑身的绝招,打它个满天开花。
菏泽斗羊
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一次曹操被袁绍打败,退兵曹州,人疲马惫,士气低沉。曹操正无计可施,忽见两羊相抵,十分威武,他精神为之一振,即召部下观赏。只感染得群情激昂,士气大振,曹兵随之反戈一击,大败袁绍。在曹操的倡导下,曹州兴起斗羊活动。斗羊通常有“自由式”和“规范式”两种,自由式在裁判吹哨之后,两只羊放开,彼此用力撞抵,不管几个回合,直到一方败下阵来为一局。“规范式”是彼此拉开,一头一头的抵,直到一方抵败为一局画般当局量胜特泽斗羊,在全国难树一帜,自1984年以来,菏泽已举办过七次全国性斗羊大赛。亚运会期间,被定为晋京表演项目。1991年12月,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上表演,被列为《中华百绝》之一,深受国内外游人赞赏。
曹州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菏泽城内的主要街道上都要张灯结彩,点花放炮,举行规模盛大的彩灯会。届时只见人们扶老携幼,倾城而出,游弋于繁花彩带的灯海之中,指指点点,啧啧称称赞,观灯猜迷,欢歌笑语,这便是传统的曹州彩灯会盛况。一首民歌赞道:“正月十五月儿明,观灯进了曹州,步步霞光步步彩,犹入云霞仙境中。”曹州彩灯会始盛于清乾隆年间,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会首,进行筹备。花灯名目繁多,大体分静灯,动灯,“消息灯”三种。各种彩灯,做工精细,雅俗共赏。且色彩强烈,条纹粗犷。或静或动,意味无穷,显示出鲁西南一带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性格特征。
潍坊风筝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不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己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竟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霉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泰山岱下民俗
许愿还愿:这一民俗是泰山周围方圆几百里的古俗。据民国时的泰安县志载:“泰山为五岳首,而圣田之庙在焉,既有求而必应,亦无感之不通。上山祈愿一般在山顶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诉”。“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并向元君许下承诺。一旦实现就必须要还愿,既落实所许之承诺,若没达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终满意后再行还愿。
香社:香社是民间进香的自发组织,由本村或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组成。有社首,或叫会首,规模大、历史长的香社称“老会”,是其它香会的领袖单位。
石敢当: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国外都有源于泰山的石敢当信仰。将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或石人,立于路、桥要冲或者砌于房屋墙壁内,起避妖邪、压灾殃的作用。据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有此风俗。
节令习俗:泰山脚下,除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乞巧(七月初七)、中秋、重阳等节外,还有天观节和浴佛节。天赐节源于宋真宗封禅泰山。公元1008年,旧历六月六日天降天书于泰山,于是宋真宗大举封禅,为感谢上天,不仅在岱庙修建天观殿,而且定六月六日为天见节。此节现已延习成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看望双亲的节日,或晒衣、晒书的日子。浴佛节为四月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
东岳大帝诞辰:东岳大帝的诞辰日为三月二十八日,自宋朝始,每年此时立泰山庙会,以祭东岳大帝。地点在东岳庙即俗庙。除祭祈活动外,增加了经济活动,服务于八方朝拜者。
泰山庙会:元君的生日为四月十八日,与东岳大帝生日较近。至晚清两代碧霞元君的信仰影响超过了东岳大帝。因此,庙会往往时间较长,加进了祭碧霞元君的内容。“文革”期间,泰山庙会一度取消。现在的泰山庙会会期在5月6日至12日,庙公内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动外,主要是商贸活动、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届时,八方人士纷至香来。近来,国外客商和游客不断增加。
临近过年时农村都有哪些习俗?
临近过年时农村有这些风俗习惯。
一: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把这一天称为祭灶,也叫小年,民谣中“二十三,糖瓜黏”。是说腊月二十三祭灶吃“灶糖”的习俗。还有燃香焚纸敬“灶王爷”的习俗。
二:腊月二十四扫尘的习俗。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习俗,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说法“尘"与“陈”谐音,有除陈布新之意,是要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去。
三:贴门神,贴春联的习俗。在我们中牟有这样一句俗语:“二十八,贴花花”。意思是说,腊月二十八这天就开始贴春联,贴门神了,再有两天就春节了,贴春联有喜庆迎春之意,贴门神,就是在门扇上贴上古代英雄、传说中的神仙画像,居说他们会给宅主接福保平安之意。
四:二十九去灌酒。农历腊月二十九,以前有人购置年货,指的是这一天要去集市上打酒,以前人买酒都是提着瓦灌去买酒。不是现在都是用瓶子装的。
五:除夕。是腊月最后天,这一天特别忙,家家户户有包饺子的习俗,因为这是腊月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了,这天下午,人们要早点去坟里把去世的先人请回家中祭祀,除夕晚上人们烧过纸钱、放罢烟火,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除夕夜我们这里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的意思是谁守岁,谁就长命百岁,让人增加寿命。
六拜年。大年初一我们这里有拜年的习俗。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就开始拜年,拜年的风俗是有本家族的人群,互相拜年,特别是有上年纪的人,晚辈必须去拜年,看望老人家。还有街坊邻居相互拜年,特别是来往的朋友,也是要拜年的。大年初一还有一种风俗,发压岁钱。发压岁钱一般都是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清人吴漫云《压岁钱》诗中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看起来压岁钱牵动着一颗颗童心,大家不仿给点压岁钱让他们买学习用品吧。
现在的春节习俗非常丰富,还有彩高翘、舞狮子、划旱船,腰鼓队、广场舞等新的习俗开始登场了。
山东农村赶大集?
在市场监管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的当下,农村赶大集这一延绵久远的经济形态竟依然鲜活生机勃勃。这充分说明,赶大集在农村市场占有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卖什么的货品销量好呢?
首先看一下受欢迎商品的种类:
①日常消费品。新鲜的果瓜蔬菜、易储存的干果干货、常用的锅碗瓢盆、卫生纸等消耗频繁的日用品;
②婚嫁用品。乡村喜事更重习俗。需要的货品繁杂,大多又是一次性用品,并且有些货品在城区很难见到,乡村市场相对宽松自由些,反而成了主销售市场。
③当地特产。乡村更重人情世俗,走亲串友是家常便饭,那么随手携带这特产既实惠又不是脸面。
④特色小吃。比如炸果子、爆米花,平时不常吃、自己做又嫌繁琐,碰上了自然想念,买上一买来解馋。
④花木盆景。农村家家户户有小院的,种花养草很方便,现在又都提倡美丽庭院建设,农户们也乐意花少许的钱来美化绿化一下自己庭院。
⑤符合时令的消费品。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节庆货品永不过时,家家户户几乎都用,销量还是满大的,需记提前备货。
⑥急需的物品。比如时下必需的农事用品等。
纵观这些产品,特点也是非常鲜明:
①接地气。符合购物群体的需求。在农村集市,购买主体大多是周边附近城镇乡村的居民,他们更注重物品的实用性,基本忽略高大上这些能看不能用的物品。
②实惠。乡村居民手中钱财有限,购买力相对薄弱,常常会货比三家,最终选择最实惠的货物。
③品质不一。但品质好的也是存活最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