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结婚风俗,苗族结婚的时候要吃什么?
苗族的结婚风俗,苗族结婚的时候要吃什么?
糯米饭
苗族的婚俗是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
在举行婚礼时,苗族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贵州苗族有什么婚嫁习俗?
苗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而且分布区域很广,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婚嫁习俗,是中国婚俗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下面,就一起走进苗寨,看看苗族有哪些婚嫁习俗吧。
传统婚姻传统婚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习俗,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家中有儿女到了适婚年龄后,父母就会替子女相亲。一般是男方家主动,当相中女方家后,男方就会请媒人去说亲,若女方同意,那就喜结连理。如果女方家对男方家不太了解,还会留一段时间考察,等到男方第二次来提亲时,再定结果。双方都同意亲事后,再由双方老人协商,决定嫁娶日期与确认财礼数额等事项。
鸡眼婚姻鸡眼婚姻是居住在雷山县桥港、掌批、掌雷、桃江等地苗族的婚俗。在说媒定亲后,还要靠一顿“鸡眼酒”来最终决定亲事是否能成。通常是选定一个吉日,男方家抬一只公鸡,备一些米酒、糯米饭、肉等礼物,邀叔伯兄弟等到女方家。关键在于将公鸡宰杀煮熟后,鸡的双眼是否都是睁开的,若鸡的双眼都是睁着的被认为是吉利的,这门亲事就会受到大家的祝福,反之,则会劝双方另择佳偶。
偷亲偷亲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婚俗,男女双方一般是经过游方(苗族一种传统的男女自由恋爱活动)认识,有多次接触,情投意合,并交换信物,最后订下终身。这时,男女双方会约定一个结婚的时间,男方备些礼品,并邀请寨上青年五六人去接。姑娘也早作准备,收拾衣物、银饰等物,待晚上女方父母睡觉后,就偷偷来到约定地点。女方顺利来到男方家后便举行婚礼,杀猪办酒宴请亲朋,“偷亲”成功。
抢亲抢亲也是很有特色的婚俗,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约定婚嫁后,由男方事先选派几个青年好友到女方村寨旁等待姑娘出门,便把姑娘抢走,女方兄长一旦发觉,要作追赶,追至男家,男家便以酒饭款待追赶者,或赠与追赶者若干银钱礼物,便将之打发回家。姑娘到男方家后,还会由男方家女性长辈用一只活公鸡在姑娘头上绕三圈,表示姑娘正式成为男家一员。几日后,男方会聘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要作些形式上的吵驾,事实上也惟有答应男方求婚。然后就会送姑娘回娘家,择吉日再正式迎亲。
最后,民族使者美美再为你推荐一条贵州民族旅游路线,一起去体验苗族风情与文化吧。路线:贵阳—石桥—卡拉—三都—岜沙—高华村—占里—黄冈—剑河—台江—朗德—贵阳。
了解更多贵州民族旅游详细资讯,欢迎关注民族使者美美(shizhemeimei56)
56民族行旅游网,带你游遍56个民族
苗族通婚规矩?
1.
偷亲: 偷亲也称“偷婚”,即男女青年互相交往,自由恋爱快成婚时,遭到女方父母强烈反对,男方就采取夜晚把女方偷偷接回家成亲的办法。它是苗族青年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一种方式。 偷亲那天晚上,女方先把日常用的衣物拿到离家约半里路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回家等待男方的到来。大约十点钟左右,男方和好朋友如往常一样到女家“走妹”;深夜,男方告辞,女方佯装依依难舍的样子相送出门,就趁便到藏衣物的地方取出衣物一同投奔男家去了。第二天女方父母不见妹仔,才知道被男友“偷走”了。 第三天,新郎委派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三样“洗脸品”(礼物),即鸡一只、鸭一只、蛋一枚,去女家向其父母报信、说情、赔礼道歉。如果女方父母收下“洗脸品”,说明女方家已基本同意婚事,那就顺便商讨举行婚礼事宜;若被拒绝,婚礼也就免了。往后待女方生儿育女,“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父母也不得不同意了。 据说这种“偷亲”的婚俗,在苗族中流行已有几百年历史。相传很久以前,元宝山西麓有个贫苦的苗家姑娘叫蓓衣和一个叫亨九的贫穷后生相爱,但遭女方父母反对,硬要女儿嫁给山下苗霸立凶。蓓衣不愿,和亨九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由亨九悄悄接她过门成了亲。苗霸立凶知道后,带着狗腿子闯进亨九家,杀死了蓓衣和亨九。蓓衣和亨九虽然死了,但他们敢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精神,激励着后来千万个苗族青年。从那时候起, “偷亲”的婚俗便一直流行下来。
2.
称银婚仪: 苗家有很多种婚礼形式,最有趣的是“称银”婚仪。举行婚礼的当天,新娘家里贵宾一行来到新郎家后,“称银”婚仪就开始了,在火塘边摆上一张四方桌,桌上除备有丰盛饭菜外,桌子四周都放有一个大酒杯和一尾用芭蕉叶包好的酸鲤鱼,先由新郎家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致贺词,然后将新娘家族中一位擅对山歌的兄弟和一位准备接收“奶母钱”(新郎表示对新娘母亲养育之恩而付给的礼金)的兄弟请出来;新郎家族中也出来一位递交“奶母钱”的兄弟和一位能对山歌的兄弟,四人围桌而坐,双方善对山歌的兄弟开始唱祝福歌,并且用山歌来议定“奶母钱”的数目,经过一番象征性的讨价还价,最终定下“奶母钱”的数目,两人为此换酒祝贺;接着由递交“奶母钱”的兄弟用一杆特制的小银称把硬币象征性地称一下,再交到接钱的兄弟手中,他俩亦换酒祝贺;随后四人绕桌一周换酒干杯,主持仪式的长老便将桌上的四尾酸鲤鱼分送四人作为酬谢,称银婚仪便结束了。令人称奇的是:其实这是一场没有新郎新娘参加的婚礼,因为从始至终新郎新娘都不能露面。
3.
酸鲤婚俗: 酸鲤鱼,是苗族同胞整个婚事过程必不可少的食品。每年秋后,苗家的小伙子就活跃起来了,他们三五成群,利用晚间走村串寨,找姑娘谈情说爱。一旦双方情投意合,男方便请媒人带上两条大酸鲤到女方家说亲。定亲后,即择定吉日,举行酸鲤婚宴,结为百年之好。 婚宴前,首先要到女方家接亲,接亲之夜,男方在本村芦笙坪上燃起堆堆篝火,篝火旁摆设数张小方凳,当接亲和送亲两支队伍把新娘簇拥到芦笙坪时,鞭炮齐鸣,全村男女老幼闻讯都赶来看热闹,待送亲队伍坐定后,主婚人就宣布酸鲤婚宴开始。这时,只见男方两位姑娘端出一盆香喷喷的糯米饭和一碟酸鲤,一位姑娘先给新娘递上一尾大酸鲤,要新娘从头吃起,意味着新生活从头开始,生活美满,年年有余(鱼)。按婚宴规矩,芦笙坪上的婚宴“见者有份”,而且无论大人小孩,每人都要分给一小块酸鲤,以示男方家中富有;接着敬酒开始了,男方叔伯兄弟都要在场招呼客人,首先,由男方最知心的男友给新娘敬上一碗糯米甜酒,祝愿新家庭像甜酒一样甜蜜,然后男方叔伯兄弟分别端起酒碗向客人敬酒。这时,酒量好的姑娘就会乘兴找小伙子对歌饮酒,谁输了就要在“呀—呜---”的喊酒欢呼声中饮尽一碗酒。酸鲤婚宴在欢呼声中延续到三更才结束。
4.
新娘回门: 苗家举行婚礼(苗语称“对在”)后,新娘不在郎家过夜,不与新郎同居,
苗族舞蹈头饰戴法?
因地区和习俗不同而有所差异。苗族舞蹈头饰一般由头巾、发带、头箍、饰带、鲜花等多种组合而成。一些地区的苗族舞蹈头饰需要在头顶插满稻草做成的草帽,上面再插上各种颜色的鲜花,既美观又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在不同的场合和舞蹈形式中,苗族舞蹈头饰的设计和戴法也各具特色。例如,在祭祀和节日庆典中,苗族女子通常会梳起一对长长的发髻,再穿上银饰和缀满银叶的彩带,以此展现苗族女性的美丽和高贵。在苗族舞蹈表演中,舞者通常会根据表演的内容和旋律戴上不同的头饰,以此增强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总的来说,苗族舞蹈头饰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舞蹈文化增添了独特而绚丽的色彩。
为什么苗族结婚要带镜子?
1、新郎去女方家接亲,身上要带镜子,然后还要将镜子给女方,按照当地习俗讲究来看,这个镜子叫做照妖镜,带镜子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个习俗讲究。
2、对于带什么镜子也有规定要求,不是什么镜子都可以带着,最好选择铜镜,铜本身就具备驱邪作用,另外镜子可以照人影,能够正邪,所以在有些地方就规定必须带着铜镜子去接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