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号分类列表(独立营是什么营)

2023-11-09 09:54:07 28阅读

番号分类列表,独立营是什么营?

在电视剧《亮剑》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独立团的称号。也许是受李云龙这个角色的影响,也许是受平安县城攻坚战的影响,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错误认知,那就是独立团是一个相当强悍的正规编制。

番号分类列表(独立营是什么营)

毕竟,李云龙的独立团似乎只有旅长调得动,连师长都无法安排他。而且,一个小小的独立团,后来拥有1万多人的编制,其实力几乎不下于一个师级。

可是独立团又没有数字番号,宛如一个编制外的存在一般,所以网上就有了一种说法,独立团是一个具有相当独立性的组织,犹如二郎神的在编不听调的感觉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独立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而且与之同时存在的独立营又是个什么概念呢?

根据我们早期的定义,正规军包括野战军和地方军,不过野战军是主力部队,地方军不完全是主力部队,多数情况可以称之为某一地区的主力部队。

正因为如此,野战军往往有番号,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红某军和八路军某师。

当然一些地方部队也可以获得八路军某师某旅某团的称号,这些都是一些有编制的部队。但是,其他没有番号属性的,则属于非正规编制部队,甚至不被列入为主力。

对此可能很多人会惊讶,电视剧里面李云龙的独立团那么强悍,每次都是啃硬骨头的角色,难道说就是个杂牌军吗?答案并不完全,但多数情况还真是如此,只有李云龙是个例外。

在搞清楚李云龙独立团的属性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党早期的军队编制划分问题。

和国民党的部队不同,我党的部队都有着政委,而且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可以划分出去,不断地发展壮大新的部队。

正因为如此,我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星星之火燎原的态势,很多种子部队甚至已经达到了本部的规模。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现象,我军实行了新的军事制度,具体就是与军区和军分区制度结合,形成了一套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地方民兵三者闭环式的部队制度。

主力部队拆分出种子发展成地方部队,有着主力部队的骨干参与,地方部队可以快速壮大。

而当地方部队壮大以后,地方部队也可以反馈主力部队,例如百团大战时期,各地方部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民兵自卫队也是如此,其级别略低于地方部队,但却也是主力部队的重要兵源地。三者循环往复,部队战斗力生生不息。

也正是在这个制度下,八路军除了几个有限的编制外,各旅团都发展出了很多种子部队,这些种子部队被冠以独立为名,获得新某团为名,这就是亮剑中的新一团和独立团的由来。

但也正因为如此,独立团是有别于主力部队的,不仅在战斗力方面差不少,而且也的确属于杂牌部队。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说李云龙这个独立团是独特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到我党的叶挺独立团部队以及著名的115师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早期只有一个连的兵力,但后来在我党的努力下扩张为一个团,可是因为蒋介石的缘故,所以叶挺独立团挂在了国民革命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麾下。

因此,叶挺独立团并不属于李济深的部队,也没有他的编制,而是直接听我党调遣。

但我们并不能说叶挺独立团是杂牌军,毕竟当年北伐时,叶挺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除此以外,八路军115师独立团也相当了不得,在1937年,我红军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后,国民党就给了我们三个丙种师的编制。

由于这是最低级的师级编制,所以我党的人数被限制在45,000人之内,装备和军饷也都局限于此。

但抗战时期我党发展迅速,在编制之外出现了大量的所谓的黑户口,但这些黑户口虽不在编制内,却也创造了不少的奇迹。

其中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就是如此,他们以1700人的早期规模,却创建了我党当时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被称之为八路军NO.1。

因此,独立团属于编制之外,有杂牌军之嫌,但同样创造了奇迹,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了解了主力团的概念后,接下来的独立营就好理解了,独立营也是脱胎于主力与地方和民兵三位一体的制度。

根据记载,我党的野战军部队经常需要流动作战,但主力退出该区域以后,难免会形成一个防御空缺,为了守住该地区,很多农村和县城就会根据主力部队留下来的装备和骨干组织起独立营。

这些独立营的编制相比于独立团规模更小,实力也更弱。但是,独立营也有其特殊性,因为独立营作战规模小却深扎根于民间,往往采用游击战术破坏敌人的运输以及反扫荡。

在我党中,比较著名的独立营有两个,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左权独立营,还有一个就是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

其中,左权独立营成立于1941年初,当时这支部队还被称之为辽县独立营,早期部队只有250余人,装备也十分简陋,只有60支步枪和一挺机枪。

不过,这支部队深深地扎根于县城,全县30岁以下的青年民兵都积极参加,而且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监视和寮公路敌人的动向,深入敌战区宣传抗日,瓦解伪军,还有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保护县城百姓的安全。

这支独立营部队相当了不得,面对敌人的扫荡,部队和百姓积极配合,发明了诸多警报手段,而且还多次策反敌军,对敌人的运输路线造成的莫大破坏。影视作品中常见的端炮楼场景,很多就取材于这个独立营。

尤其是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重兵扫荡太行区,甚至还想合击我八路军总部,在这场空前的大扫荡下,辽县独立营化整为零。

所有人都依托百姓与敌进行深入斗争,结果使得鬼子处处伏,不仅缴获了日军的军用物资,而且还打死打伤不少日军。此战将独立营的灵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惜,就在当月,为了掩护总部机关和百姓的突围,左权将军壮烈殉国,而辽县独立营也被命名为左权独立营。

不过,左权将军虽然已经离开,但是这支独立营却依旧充分继承了他的精神。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激战上党到挺进大别山,进军大西南。

后来这支部队甚至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前后后历经大小战役100余次,创造了数不清的传奇。

除了左权独立营以外,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也很著名,当时我党组建革命根据地,除了大量男性参军以外,也有大量妇女参军。

据统计当时一天就有300多人报名,于是我军就借机组建了这支妇女独立营。当时独立营下辖四个连,由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直接领导,而这支部队也成为了红军第1支正规妇女部队。

在之后,这支部队参加了多场战斗,立下了很多战功。1934年,这支部队被改编为妇女独立团,1935年又被合编为独立师。其人数也由原先的4个连扩编到了1万多人。

但可惜,这支难得的部队在西征途中遭遇围困,结果全军官军浴血奋战,多数妇女同胞阵亡,之后也没有再出现类似的部队。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被载入了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昆仑山螳螂人事件是怎么回事?

当时这件事在网上传得神乎其神,据说昆仑山螳螂人身高2~2.5米,前肢像锯齿刀一样锋利,体型硕大,头部却极小,且呈尖角扇形,头顶生有触角,口器还是咀嚼式。

此外这种生物后肢发达,外表坚硬且呈黑红色,行动起来迅如闪电,三下五除二就把我国科考人员跟战士都给解决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事情还得追溯到1962年,当时一支以科学探索为目标的考察队,进入昆仑山勘探地质情况,傍晚时分,小队决定在附近一个溶洞休息。

起初生火做饭时,大家伙还有说有笑,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但很快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溶洞深处,只见此物正如开头描述一般,长得无比奇特,要说有什么能联想到的,那一定是“人类”+“螳螂”的组合体!

还没等科考队反应过来,螳螂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科考队展开凌厉的攻势,它那两把锋利的“镰刀”再配上坚硬无比的外壳,简直就是碾压,最后整支科考队只有溶洞口那两人侥幸逃脱。

事后,这两人赶紧找到当地驻军基地,将他们在昆仑山的所见所闻都说了出来,当说到“螳螂人”时,这两人的言语中充满着恐惧!

第二日,当地驻军部队派出一个班前去一探究竟,在同一个溶洞中,螳螂人的身影从黑暗中慢慢浮现,有了科考队的遇难经历,战士们二话不说立刻拿起冲锋枪,对着螳螂人就是一阵“突突突”。

只见那螳螂人以巧妙灵活的身手不断躲过迅疾的子弹,就算身上被子弹偶尔射中,子弹也无法穿透那层坚硬的铠甲。

螳螂人在逼近战士们后,依旧那用两把恐怖无比的“大镰刀”进行攻击,很快一个班的战士也都相继倒下,最后只余三人侥幸逃脱。

这件事惊动了上级部门,最后决定再次出击,这次战士们整装待发,信心满满,势必要将凶狠的螳螂人一举消灭,因为他们这次配备了穿甲弹等重型武器!

还是熟悉的溶洞,还是熟悉的螳螂人,只不过这次螳螂人在激战中被重武器给轰死了。

事后,有关部门将螳螂人的尸体带回基地彻夜研究,发现这种生物的体型构造跟人类极其相似,腿部肌肉发达程度远超人类,而它的软组织又跟昆虫相似,不管是外壳还是镰刀般的手臂,都无比坚硬,最后专家判定螳螂人为非地球生物。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恐慌,有关部门对消息进行了封锁,并且派兵驻守在不远处,严禁任何人前去探秘。

这件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在社会上流传,虽然一开始没人信,但随着网络逐渐普及,这件事反而成了大家热议的神秘话题。

“螳螂人”事件真相

以上内容活脱脱就是一科幻大片的剧本,再加上些其他元素,或许就能成为《鬼吹灯》这样的热门大IP了。

“昆仑山螳螂人”事件的真相,或许或令人大吃一惊,因为这就是由一位叫庞晓峰的网络小说家,在2008年于某论坛网站发布的一个故事连载帖子,昆仑山螳螂人只是三个故事中的一个。

由于读者太多,再加上某些敏感信息,作者也害怕大家信以为真,于是在第306楼站出来辟谣,大致意思为“我写故事纯粹是为了好玩,我是个唯物主义者,大家不要当真!”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搜索相关的关键词,如果我没记错,昆仑山螳螂人的故事应该从303楼开始讲起。

昆仑山螳螂人之所以会成为热门神秘故事,主要是因为“昆仑山”这个元素在国民心中热度太高了,再加上各类媒体的大肆吹嘘,久而久之就让很多人信以为真了!

那可能有人又要说了:“既然你说昆仑山螳螂人是假的,那死亡谷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里面到处都是骸骨?为什么动不动就产生雷暴呢?”

死亡谷这地方,确实是真实存在的,雷暴、大量骸骨也都是真的,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昆仑山死亡谷“神秘事件”

1983年,青藏高原昆仑山区的那棱格勒峡谷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这一年,有位牧民在死亡谷的谷口放牧,稍不留神之间,马群就进入了死亡谷。

刚开始牧民在周围找了一圈,结果没找到,后来才意识到,马群肯定是进入了死亡谷,牧民在外面焦急的等了老半天,还是没等到马群出谷,于是一狠心就进了死亡谷。

后来马群回到了牧场,而牧民却迟迟未归,周围好友不断寻找,最后估计牧民在死亡谷出事了,于是他们狠下心结伴而行,一起进入死亡谷寻找这位牧民。

没过多久,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因为眼前这具牧民的尸体,诡异到了极致,他全身衣衫尽碎,双目圆睁,嘴巴大张,手里攥紧着猎枪,但尸体身上并没有明显的伤口,只有被丝丝被灼伤的痕迹。

这件事还没过去多久,一支科考队同样也走进了山谷,本来明明是七月盛夏,但天气说变就变,一瞬间就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接着很快便出现雷暴,一道道落雷看的那叫一个心颤无比。

当乌云散去,大多数地面都呈现焦黑状,动物尸体也着实不少,果然真是应了“死亡谷”这个名称。

昆仑山死亡谷真相

昆仑山死亡谷就是那棱格勒峡谷,东起青海布伦台,西至沙山,平均海拔3200-4000米,这里春夏季节水草肥美,但却几乎没人牧民敢来这里放牧。

先来说下死亡谷雷暴这事,其实大家伙不用多想,因为那棱格勒峡谷的山体中蕴含大量强磁性的玄武岩,而且山谷两侧是昆仑山主脉,湿润空气进到谷中除了被两侧主脉拦住之外,还会遭到祁曼塔格山脉的“封锁”,湿润空气有来无回,只能聚集在河谷内。

再加上海拔较高,云层跟地面距离较近,云层中的电荷和谷地的磁场相互作用,上有云,下有磁,所以这片区域很容易形成密集的雷暴现象,至于山谷内的森森白骨,也都是不幸被落雷击中的动物。

至于“死亡谷尸体神秘失踪”一说,确实也存在夸大的成分,死亡谷内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在春季,很容易形成“谷内烟雾缭绕”的现象,有些牧民或动物误入其中,无法分辨方向,他们遇难的位置可能脱离常规区域,所以存在其他牧民进来找不到好友尸体的可能性。

此外还有个就是冻土区的可能性,当温度升高,部分尸骨会随着冻土层的解冻而进入明水或暗河中,所以很多人会有“明明这里有骸骨,怎么过段时间就不见了”的错觉。

结语

综上所述,昆仑山的很多诡异现象,其实都能用科学来解释,只是有些时候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歪曲、夸大的现象,最终导致事情越传越夸张。

昆仑山螳螂人事件,完全就是一个乌龙,至于死亡谷的雷暴上面也解释过了。

此外,就目前的认知来看,此昆仑非彼昆仑。

最后再唠叨几句,像神农架深处设立禁区,完全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里面有野人,科学家都搜查过好多次了,压根就不存在野人及其踪迹。

又或者前苏联的科拉超深钻孔项目突然停止,有人说是因为“挖到了地狱”,其实这些都是谣言,最根本原因是科拉超深钻孔其本身就是个美苏冷战的比赛项目而已,苏联在太空输了,自然要在“挖地”方面找回面子,再加上钻孔深度已经超过美国、地下钻孔难度遭遇瓶颈等原因,所以才终止了计划。

——END——

高强度螺栓10M24是什么意思?

做了这么多年机械,你肯定还不知道螺丝上标号的含义吧? 钢结构连接用螺栓性能等级分3.6、4.6、4.8、5.6、6.8、8.8、9.8、10.9、12.9等10余个等级,其中8.8级及以上螺栓材质为低碳合金钢或中碳钢并经热处理(淬火、回火),通称为高强度螺栓,其余通称为普通螺栓。螺栓性能等级标号有两部分数字组成,分别表示螺栓材料的公称抗拉强度值和屈强比值。例如:性能等级4.6级的螺栓,其含义是:螺栓材质公称抗拉强度达400MPa级;螺栓材质的屈强比值为0.6;螺栓材质的公称屈服强度达400×0.6=240MPa级。性能等级10.9级高强度螺栓,其材料经过热处理后,能达到:螺栓材质公称抗拉强度达1000MPa级;螺栓材质的屈强比值为0.9;螺栓材质的公称屈服强度达1000×0.9=900MPa级。 螺栓性能等级的含义是国际通用的标准,相同性能等级的螺栓,不管其材料和产地的区别,其性能是相同的,设计上只选用性能等级即可。 强度等级所谓8.8级和10.9级是指螺栓的抗剪切应力等级为8.8GPa和10.9GPa8.8 公称抗拉强度800N/MM2 公称屈服强度640N/MM2 一般的螺栓是用"X.Y"表示强度的,X*100=此螺栓的抗拉强度,X*100*(Y/10)=此螺栓的屈服强度(因为按标识规定:屈服强度/抗拉强度=Y/10) 如4.8级,则此螺栓的抗拉强度为:400MPa;屈服强度为:400*8/10=320MPa。 另:不锈钢螺栓通常标为A4-70,A2-70的样子,意义另有解释。度量 当今世界上长度计量单位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公制,计量单位为米(m)、厘米(cm)、毫米(mm)等,在欧州、我国及日本等东南亚地区使用较多,另一种为英制,计量单位主要为英寸(inch),相当于我国旧制的市寸,在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使用较多。 公制计量:(10进制)1m =100 cm=1000 mm 英制计量:(8进制) 1英寸=8英分 1英寸=25.4 mm 3/8??×25.4 =9.52 1/4 以下的产品用番号来表示其称呼径,如: 4#, 5#, 6#, 7#, 8#,10#,12#螺纹螺纹是一种在固体外表面或内表面的截面上,有均匀螺旋线凸起的形状。根据其结构特点和用途可分为三大类:普通螺纹:牙形为三角形,用于连接或紧固零件。普通螺纹按螺距分为粗牙和细牙螺纹两种,细牙螺纹的连接强度较高。传动螺纹:牙形有梯形、矩形、锯形及三角形等。密封螺纹:用于密封连接,主要是管用螺纹、锥螺纹与锥管螺纹。根据形状分类:螺纹配合等级 螺纹配合是旋合螺纹之间松或紧的大小,配合的等级是作用在内外螺纹上偏差和公差的规定组合。 1. 对统一英制螺纹,外螺纹有三种螺纹等级:1A、2A和3A级,内螺纹有三种等级:1B、2B和3B级,全部都是间隙配合。等级数字越高,配合越紧。在英制螺纹中,偏差仅规定1A和2A级,3A级的偏差为零,而且1A和2A级的等级偏差是相等的。等级数目越大公差越小。1A和1B级,非常松的公差等级,其适用于内外螺纹的允差配合。2A和2B级,是英制系列机械紧固件规定最通用的螺纹公差等级。3A和3B级,旋合形成最紧的配合,适用于公差紧的紧固件,用于安全性的关键设计。 对外螺纹来说,1A和2A级有一个配合公差,3A级没有。1A级公差比2A级公差大50%,比3A级大75%,对内螺纹来说,2B级公差比2A公差大30%。1B级比2B级大50%,比3B级大75%。 2. 公制螺纹,外螺纹有三种螺纹等级:4h、6h和6g,内螺纹有三种螺纹等级:5H、6 H、7H。(日标螺纹精度等级分为I、II、III三级,通常状况下为II级)在公制螺纹中,H和h的基本偏差为零。G的基本偏差为正值,e、f和g的基本偏差为负值。 H是内螺纹常用的公差带位置,一般不用作表面镀层,或用极薄的磷化层。G位置基本偏差用于特殊场合,如较厚的镀层,一般很少用。 g常用来镀6-9um的薄镀层,如产品图纸要求是6h的螺栓,其镀前螺纹采用6g的公差带。 螺纹配合最好组合成H/g、H/h或G/h,对于螺栓、螺母等精制紧固件螺纹,标准推荐采用6H/6g的配合。 3.螺纹标记自攻、自钻螺纹的主要几何参数 1. 大径/牙外径(d1):为螺纹牙顶重合的假想圆柱直径。螺纹大径基本代表螺纹尺寸的公称直径。 2. 小径/牙底径(d2):为螺纹牙底重合的假想圆柱直径。 3. 牙距(p):为相邻牙在中经线上对应两点的轴向距离。在英制中以每一英寸(25.4mm)内的牙数来表明牙距。下面列举常用规格的牙距(公制)牙数(英制) (1)公制自攻牙: 规格:S T 1.5、S T1.9、S T2.2 、S T2.6、S T2.9、S T3.3、S T3.5、S T3.9、S T4.2、S T4.8、S T5.5、S T6.3、S T8.0、S T9.5 牙距:0.5、0.6、0.8、0.9、1.1、1.3、1.3、1.3、1.4、1.6、1.8、1.8、2.1、2.1 (2)英制自攻牙: 规格:4# 、5#、6#、7#、8#、10#、12#、14# 牙数:AB牙 24、20、20、19、18、16、14、14 A牙 24、20 、18 、16、15、12、11、10来源:网络转载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确认版权并删除内容!

70年代国营农场的正式职工?

我是七十年代国营农场的职工,参与调查制订过国营农场体制改革方案,并制定过工资套改升级方案。

首先介绍一下国营农场的起源:

国营农场的前身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国家安全的产物。

生产建设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保家卫国双重职责,一部分连队属于执勤连,职务是边防巡逻,团机关由现役军人领导。

七十年前全国陆续的已建成13个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在边疆及全国地。

我是在沈阳军区黑龙江建设兵团,兵团由五六年开往边疆官兵和五九年各省支边青年建立,后期由接收了老三届下乡知青,兵团番号为“铁字”。

七十年代末,兵团撤销改为农垦局,有黑龙垦区、海南垦区、广东垦区和新疆垦区(后新疆垦区恢复了兵团建制),隶属国务院农垦部管理。

我说说黑龙江垦区农场的管理方式吧。

首先介绍一下农场的体制形式,农场属于县团级别,体制健全,公检法、文教卫生、工、商、运、建服、农,五脏齐全,属于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

就说工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工资类型分为:

按工种分类:行政级“1-23级”,公安干警级、医疗卫生级、科学技术工程技术级、教育级、通用技术级,农工级等等。

在什么岗位按照对应岗位类型级别执行,普通岗位执行1-8级工资制。

七十年代前的工资水平不高,基本是普工执行学徒制,工资第一年24元,女24.5元多五角卫生费。

第二年28元,第三年为32元。技术工种一般是33.6元,再就是等机会晋级。

一般普工转正定级二级工37元,技术工38.6元,行政干部41.5元,其他公安干警医疗文生教育与行政人员接近。

转正顶级后,一般不会再调整,就等全国普调工资时,能够参加工资普调。

如特殊情况,干部提拔职务升降时,工资就近靠级,比如说:普通职工晋升科员、科局级,只能安本岗次对应最底线靠级。

例如、普工工资37元,晋升科员,试用一年后靠级为行政41.5元。

两种情况工资不受国家统一调整限制。

一种是突出贡献,系统(地市级以上劳模)可晋升一级工资。

一种是职务升降变动。

我本人就是属于这两种情况,特殊贡献、劳模连续晋升两极工资,并晋升为科局级干部,工资一步靠级48元。

可说在当时七十年代参加工作不到五年,比五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老职工高出一级工资。

我所在的国营农场前身是五六年三十万官兵响应中央号召,去往北大荒边疆。屯垦戍边的第一批官兵。

他们的工资水平、连级干部一般是48-54.5元.普通战士32元,下乡知青32元。

国家七十年代初按照资历统一调资一次,大部分老职工是42元,知青没有调整。

可想而知,那个年代32--42元养活一家人是多么的不容易。

那个年代,不是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所以说的“集体吃大锅饭,养懒汉”。

为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多劳多得,按劳取酬。

即:每个人拿出70-80%的工资参与评工记分计发工资。

也就是说:以二级工32元为基数,统一适应定额管理。

完成定额记十分,无法实行定额管理的卯子工一般为9分不等。

每月以挣得工分参与工资分配。

对于那些工资高出基数的老职工,适应保留工资级差,这样考虑到老职工付出多年,充分照顾了老同志又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

这就是我当时参与制定的劳动工资分配制度。

八四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国营农场后。

我通过调查研究后,反复测试后,对从事农业行业的职工实行了分组联产承包制。

对机关事业单位实行费用包干节约分成制。

对工、商、运、建、服行业实行利润包干,定额上交,亏损自负,超额留成制。

对公、检、法、医疗文生、教育行业适应经费收支两条线。经费差额补贴制。

当时的工资是,老职工级差由总场给予部分补贴,剩余通过承包获取。

第二轮经济体制改革,我提出了工效挂钩“两步法”,彻底解决了职工工资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难题,在总场全面推广普及。

我负责农场体制改革的文件起草并负责把控运行,这是某个农场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改革变迁的真实写照,文件及所有资料均在我手中。

综上所述,七十年代的国营农场职工,当时每月发工资吗?

七六年以前,农场属于建设兵团编制,资金上实行统一拨款制,工资按月发。

兵团改为农场后,资金逐步推行拨改贷,银行贷款制度不健全,贷款不及时,几个月有时一年发不出工资。

说起来都是天大的笑话,农场自己种粮都吃不上粮食。

职工们要养家糊口,怎么办?有的借钱吃饭,有的没有钱买粮,吃过几个月的土豆,这是事实。

不说了,回忆起来能够走到现在实属不易啊!

亮剑独立团缴获大量日军钢盔?

首先,说说抗战中我军装备的钢盔。

第一张图,送给所有抗战先烈们。

这张照片在1938年被放到了美国时代周刊上,这是当时我们对外宣传的我军士兵的抗战形象。图片中,士兵所带的就是蒋介石从德国购买的德制钢盔.

到1936年蒋介石共计购买了约31.5万顶。很多国家,也是通过这张照片,开始了解我国抗战的。

除了德制钢盔外,我国滇军装备的是法国M1915 亚德里安盔。

驻印远征军佩戴的是英式M1917钢盔,又叫铁锅钢盔。这种钢盔,在西南地方部队中很流行。

当然,在美国的援助下,很多远征军和美械师(正式名称为“美械轻装备师”),也装备上了美国M1头盔。

那么,八路军是否也有钢盔呢?

曾经有个记者问日本老兵:如何判断遭遇的抗日部队是归延安指挥,还是重庆指挥?

日本老兵回答:打完就跑的,是归重庆指挥的;打完以后,把死人身上装备全部拿走的,就是延安的人!

八路军打扫战场,那是出了名的干净利索。如果时间允许,能把日伪军穿的棉衣都给拔了!除了武器以为,黄呢子大衣和钢盔也是“抢手货”。

八路军也缴获了很多日军30式钢盔。其中,破损的钢盔,直接送到兵工厂,当成钢材融化制造武器了。而完好无损的钢盔,就会被安排给需要的主力部队。

例如,八路军机枪组士兵,或者迫击炮班组的士兵。

(八路军机枪组战士使用缴获的日军钢盔)

不过,八路军前线普通士兵,一般不愿意装备这些钢盔,因为太重了。八路军一直打游击,经常变换驻地。带着钢盔很碍事,而且,这玩意还反光,容易暴露目标。出于对日军的仇恨,普通士兵对日军钢盔也有抵触情绪。

在《亮剑》等电视剧中,为了展现抗日精神,不让士兵带日军钢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其实,《亮剑》中还少了一件抗日神器-----马克沁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是我军抗战利器,国内生产的型号叫“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这款武器是抗战时,我抗日军队唯一优于日军的装备。其性能和火力远远优于日军装备的的九二式重机枪。而且,八路军也装备了这款机枪。

(李云龙使用的就是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

可是,在电视剧《亮剑》中,只有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却没有马克沁!这也是电视剧的一个漏洞吧。

(文|勇战王聊历史)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