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绘本故事,孩子不爱交朋友怎么办?
交朋友绘本故事,孩子不爱交朋友怎么办?
《不会交朋友?专家告诉你人际关系的12个小秘密》
美国第 26任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曾经说:“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
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高祖刘邦,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刘邦本是一介布衣,却在乱世之中成功逆袭,开辟了大一统的汉室王朝。他的成功除了拥有超凡的智慧和胆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擅长结交朋友。
早年,刘邦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因为讲义气、重情义,结交了一帮莫逆之交,屠夫樊哙、监狱小吏曹参、车夫夏侯婴、县吏萧何、吹鼓手周勃等。
这些人日后都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在楚汉争霸中立下汗马功劳,成为西汉开国功臣。
不言而喻,刘邦成就千古霸业,离不开这帮生死之交的鼎力相助。
换句话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刘邦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际关系是生活中不容忽视的存在,要想与家人、朋友以及同事和谐相处,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应该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于大人是重要的,对于孩子亦如是。
有专家通过研究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与同伴交往机会多的孩子,社会技能发展得更好。因此,从小培养孩子人际交往技能至关重要。
英国PSHE(个人、社会、健康和经济)教育专家莫莉·波特,根据十几年丰富的教学经验,携手插画师莎拉·詹宁斯共同创作了绘本《我能和你做朋友吗?关于人际关系的12个小秘密》。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人际关系工具书,囊括了孩子需要了解的12个人际关系话题,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到人际沟通的诸多实用技巧,从而成功踏出社交的第一步。
作为工具书,与故事绘本相比显得别具一格,下面介绍一下本书的特点:
12个人际关系话题,让孩子迅速提升社交能力要想让孩子拥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就应该注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本书共囊括了12个人际关系话题,其中3个友情哲理话题、8个交友指导话题和1个关于交友方式的提醒,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3个友情哲理话题,分别是:
什么是朋友?朋友们是怎么看你的?你觉得“完美朋友”是什么样的?通过了解这3个友情哲理话题,孩子可以认识到24个关于友谊的思考,比如:朋友认为我是友善的吗?完美朋友是善于倾听的,还是说个不停的?
这些关于友情的思考,可以让孩子正确地看待友谊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
8个交友指导话题,分别是:
怎么交朋友?朋友们可以一起做什么?怎样向朋友表达关心?如果朋友让你伤心难过该怎么办?怎样做一个“好”朋友?这些话合适说给朋友听怎么帮助不开心的朋友?对朋友说对不起通过了解这8个交友指导话题,孩子可以掌握提升友谊的64个小技巧。如果孩子遇到交友问题时,就能够活学活用,轻松化解。
1个关于交友方式的提醒:
什么事会让你变成“不太好”的朋友?
在这个话题中,作者列举了8个可能伤害友谊的错误做法:向别人抱怨朋友,总是指手画脚地让朋友做这做那,嘲笑朋友的外表,等等。
孩子了解到这些做法是不对的,就会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让友谊的小船行稳致远。
本书依次讲解了12个人际关系话题,并且对常见社交行为和交往情境的解析,让孩子学会共情和理解他人,提高社交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理性和感性相结合本书和之前介绍的绘本《我为什么不高兴?关于情绪的12个小秘密》,都是对英国PSHE(个人、社会、健康和经济)教育体系核心课程的总结。
这一系列一共出版了四本,另外还有《我为什么会烦恼?》《我是从哪儿来的?》,在此就不详细介绍了。
这部关于人际关系的绘本,堪称是最具实用性的儿童工具书。书中条目明晰,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但是不会让人感觉枯燥,无论是语言还是绘画都充满童真童趣。
这种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使本书既保留了工具书的实用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又兼具童书的趣味性、创意性和艺术性。
书中的目录非常简单、形象、直观,,每条目录上面都附有生动的插图,迎合了儿童的阅读喜好。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阅读哪一页。如果你想了解“怎么交朋友”,直接翻到第8页,就可以获得实用的技巧;如果你想了解“怎么帮助不开心的朋友”,直接翻到第26页,就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这种根据个人需求自由切换的阅读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阅读模式,灵活性高,趣味性强,符合孩子活泼好奇的天性。
正文的排版也很有特色。每一个话题占用整张跨页。左页和右页分别排列四组图画和四组文字,如同多格漫画,虽然是简单的人物速写,却生动传神,极富童趣,给人轻松的阅读体验。
每张右页的最下面还附有小总结,帮助孩子对每个话题加深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书色彩的使用也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冷暖色调交替,平铺每个页面,一个个独立的插图点缀在上面,既醒目又美观。
每一个话题选用不同的色彩,左右两页色彩的深浅度也有差异。这种色彩的差异和变化,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开启孩子初步的艺术启蒙。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创作者打破了传统的绘本模式,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儿童人际交往工具书。
帮助大人正确引导孩子这虽然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工具书,对于大人而言,同样有所裨益。
书中所有技巧、思考和提醒,是作者莫莉·波特十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能够给予大人很多帮助和启迪。
书的后面,附有家长指南,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怎样帮助孩子交朋友”的相关知识,真的是知识点满满。例如告诉大人:
为什么朋友很重要?人是一种社会化动物,从让孩子获得自信、自尊和幸福感的角度来说,朋友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正是通过与朋友相处,孩子才能学到一些重要的人生道理,比如分享、协商、共情、为他人考虑和倾听他人,等等。与朋友的互动还能教孩子认识自己,让他们更有自知之明。怎样帮孩子交朋友?你可能通过教孩子做出某些友好的行为,来帮助他们交朋友,像微笑,讲礼貌,通过问问题来表达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兴趣,等等。家长通过了解这些专业知识,可以更深入地与孩子探讨友谊的意义。
最后一页是友谊认知小测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测试,然后根据孩子的回答,制定个性化的人际交往方案,从而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本书能帮我们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类型的朋友,能告诉我们跟朋友吵架了该怎么做,还让我们明白朋友对每个人来说如此特别,让社交不再是孩子的障碍。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交际能力是每个人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并且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并且交际能力是决定每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如果交际能力差,会阻碍孩子前行的道路,对孩子的人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所以,家长们都特别重视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能和你做朋友吗?关于人际关系的12个小秘密》可以帮助家长从容应对孩子的社交问题,进而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成功塑造社交小达人。
怎样和社区的邻居交朋友?
现在的生活环境,以小区为中心!
怎么样和小区邻居交朋友呢,我的看法是大事说清楚,小事装糊涂!
邻居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事事別忘心里去!
现在的人不能和以前我们住大杂院相比了。
现在街坊邻居也是让钱闹得不会以心交心!
现在的人们收入相差太多,有钱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出来很多!
我是不以谁们家收入高低多少打交道,我是以邻居们的人品交往!
邻居们也是参差不齐,有钱的人不一定有人品。看邻居们人品以小事看,斤斤计较的人的什么时候也不是好人品!
邻居们有的能言善辩,邻居们有的默默无语。能言善辩要明白这些人辫什么,默默无语的人要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
邻居们相处不是谁巴结谁,邻居们应该是一视同仁。不要看见谁好像高高在上,也不要觉得自己比谁低。我们都是人。
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长大了,这些孩子们有一个共性:自以为是!对这些邻居们不能太客气,惯坏了的人我是不会再宠着这些人!
我在小区管理物业一年,我知道每个年龄段的人思想观念。受的教育不一样,每位邻居们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爸爸妈妈是孩子们的榜样,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为什么说大事说清楚:现在小区的大事就是物业费,无聊取闹的人就是不想交物业费。这些邻居们让大家背后指指点点!这样的邻居越少越好!
我觉得人一辈子的朋友到最后都是屈指可数。人老了关心照顾自己的人就是家人!
邻居们能住在一起也是缘分,谁家有事主动点打个招呼。能帮助就棒一把,谁还能永远不用人!
邻居们应该忌讳长舌妇,不要聚在一起指点别人。没有不透风的墙!
邻居们的热心肠要珍惜,自己一定要善良!
和邻居们相处还应该记住,自己的善良要给懂得给感恩的人!
我是春韵刘姥姥:善良做人,吉人天相!
2020.3.21.
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是不是对孩子正常社交的一种干预?
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是对孩子正常社交的一种干预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无权去要求将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不管孩子在什么年龄段,分享是孩子自发性行为,自主行为,而不是我们要求和强制下父母主观行为。而且由家长主导的孩子“分享”行为是对孩子自我成长的一种伤害行为。
为什么说由家长主导的孩子“分享”行为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伤害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分享这个美德行为。
我们为什么会提倡分享,希望孩子懂得分享?
一是因为这个是我们传统的美德,我们希望孩子继承,相对于自私的行为分享的行为更加值得提倡。二是因为分享所带来的利益价值,我们分享快乐能够收获多一份快乐,我们分享自己拥有的物品可以换取我们所缺的物品,增加我们物品拥有量,当然在某种场合下,我们分享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实现共赢,所以我们会提倡分享行为,因为分享这个行为是有利益收获的。所以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分享学会交换,获取更多的快乐和学会双赢与合作。
为什么不提倡教育孩子分享行为?分享的行为是美好的,但是我们在提倡分享的时候,我们过多的注重分享的结果,忽视分享的过程。如果我们将分享这个行为做个过程分解,你会发现,所有分享的第一步骤,最重要的步骤是“尊重”,所有不建立在“尊重”前提下的分享,都是他人自私的索取,作为孩子为什么要求满足他人的索取而忽视自己的需求呢?所以不要去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如果我们希望她们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首先要经过她们的允许,如果她们不同意,我们也没有必要强制孩子去做分享。
我们太过尊重孩子的意愿会不会让孩子太过自我,养成自私的行为?
孩子天生是无私的,在育儿成长路上,我们需要教导孩子不是一味的无私,而是要学会自私,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从认识自己需求的过程里去感知他人的需求,才会做到更好的分享。而且尊重孩子在分享行为上的主导权力,是帮助她们发展好自我意识的重要支持。
什么叫做分享?就是将自己的东西分与他人共享。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自己的东西呢?在我们孩子发育阶段有个物权意识阶段,在自我意识发育同时,她们也同步进行自我物权意识的发育,她们需要建立对自己物品有使用和控制的权力,而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出来干涉,强制要求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话,她们内心会很焦虑,她们会有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自己的东西做不了主,为什么你们要帮我做主,那这个零食和玩具是我的吗?为什么我没有使用的权力?这个疑惑会让他们对自己物权意识的建立产生紊乱,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如果过多的干涉,会让孩子觉得没有什么是自己的东西,所以会产生一切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后期甚至会出现乱拿他人物品的行为,因为她们无法判断什么是自己物品,什么是他人物品。所以我们家长对于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不要多加干涉,要充分尊重孩子自主权,让她们建立好自己的物权意识,学会辨识自己的物品和他人的物品。
但是分享是一种美好的社交行为,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分享呢?(1)尊重孩子个人意愿,做个观察者
属于孩子的物品,我们在引导孩子分享的时候,首先尊重孩子意愿,如果孩子还没有完全感受到自己玩具和零食的快乐,没有达到自己的满足感,我们先不要去引导孩子,在旁边做个默默的观察者,当孩子对自己的玩具和零食感受到足够的满足感的时候,她们会很激动也很愿意来跟你分享的,这个时候我们再站出来辅助孩子,告诉她我们感受到的快乐可以邀请其他人来跟我们一起享受,在这个时候我们再跟孩子一起去分享零食和玩具,对孩子来说不仅学会一种社交技巧,同时也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分享行为后的价值,会对自己更加认可。
(2)允许分享失败
我们有的时候分享是不被接纳的,可能别人不喜欢我们的零食或者玩具,这个也是我们需要去引导孩子学习的。并不是所有的分享都会被接纳,但是被拒绝不代表我们分享的行为没有意义,我们是要去引导孩子肯定自己行为的价值和接受分享的所有结果。
结语在我们引导孩子学会分享时,一定要在尊重孩子的物品自主权下进行,这才是我们正确的分享教导方式,在分享孩子零食和玩具的行为里,孩子才是主导者,而不是我们父母。
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分享的鹅 | 90后育儿小宝藏,专注于早期教育,深耕母婴行业。做专业的育儿知识输出,让父母更懂孩子,与父母共同成长。
免责申明:本文分享内容纯属个人论点,仅作参考,如果我分享的内容有误,请留言于我,我非常愿意核实并更正,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孩子们的同理心如何教育出来?
苹果CEO库克曾经说过,我不担心人工智能跟人一样有思维,而担心人类变得像电脑一样,失去价值观和同理心,科技需要人性的光辉。
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与人共情。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同理心并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指真诚一致、感同身受,它与同情心不同,没有比较,而是感动、接纳以及内心的连接。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William Damon对孩子从婴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共情能力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发展规律:
婴儿早期:对自我的情感和需要之间的边界很清楚,但不能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与需要。
1-2岁:能够将辨别他人悲伤的情感发展为真诚的关心,但不能将这种情感真实化地转变成为有效的行为。
儿童早期:儿童意识到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会有不同的反应,会对他人的悲伤做出更恰当的反应。
10-12岁:发展出对处于不幸困境中的人的共情——穷人、流浪者及残障人士。等到青春期,这种共情能力将对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人道主义的色彩。
富有同理心的孩子,他会因为一只小动物的离开而伤心,会因为小伙伴摔倒大哭而尝试安慰,会舍弃喜欢的冰淇凌将零花钱资助给流浪汉,会体察他人的情绪……
就如莎士比亚所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了一项关于同理心的研究,他们花了20年的时间,跟踪、记录了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结果发现,那些在幼儿园时期曾经善于分享、帮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从很好的学校毕业,并获得了不错的工作,他们还会资助那些自己都不认识的贫困孩子。
而那些不具备“移情”能力的孩子很多中途辍学,没有正式工作,甚至还需要政府援助才能生活。
也就是说,同理心比较强的孩子善于解决麻烦,往往表现出积极的社会行为,互相分享、互相帮助等。
而同理心较差的孩子则时常表现出反常、不可控的激进行为。
因此,从小就懂得换位思考、富有同理心的孩子,他们的人生也常常受益于此,变得更加成功。这样一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显得十分重要。
养孩子的同理心从哪里来?首先,需要父母富有同理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示范,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而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关于这一点,霍思燕就给我们做出了最佳的示范。
在《妈妈是超人》的一期节目里,嗯哼不小心被玩具扎了脚,便开始嚎啕大哭,并且愤怒地把玩具扔了出去,这时候霍思燕上去给了嗯哼温暖的拥抱,并且表达理解孩子为什么觉得疼。
嗯哼不断痛哭,霍思燕并不是与其他父母一样,对哭闹的孩子置之不理或者不停地责骂,而是很有耐心地给出了拥抱,并且给嗯哼吹吹脚掌,嗯哼体会到了妈妈的关心和安慰,情绪上很快就得到了有效的安抚。
在嗯哼逐渐情绪稳定之后,霍思燕开始与嗯哼讲道理,告诉他不能再把东西扔回地板上,否则以后还会受到伤害,同时,霍思燕还去踩一下这个玩具,告诉嗯哼别人踩到也会疼,所以更不能将玩具扔在地板上。
对于犯错的孩子,很多父母总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替孩子考虑问题,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甚至还会不停地指责孩子不懂事。
这只会大大伤害孩子的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行为。
我们不要急于评判他的行为,而是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足够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其实,孩子只需要一句“妈妈理解你”“我懂你”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小恶魔”立马变成“小天使”,如果连父母都没有同理心,孩子绝对也不可能拥有,因为他们的感觉被否认、愿望被否定、情绪被忽略、还总是被贴上”无理取闹“的标签。
曾有一个哈佛医学院精神学科的教授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坐飞机的一次经历。
她说,有一次她坐的飞机刚起飞,大家都开始准备休息、或者看书的时候,有一个小婴儿突然地哭闹起来,打破了机舱的安静氛围,这个场景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
她继续分享:在飞机上看到过人们各种各样的反应,有的给小婴儿的父母投去了同情的目光,有的显得很不耐烦,如果孩子继续哭下去,估计就有人要站起来发脾气了。
但在那时,一个3岁的小男孩做出了她意料之外的举动,让她对研究人类的“同理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个小男孩从自己的座位上爬下来,蹒跚地走到小婴儿的旁边,把自己的奶嘴递给了对方。
“这个小男孩真正听到并且感受到了小婴儿的苦楚。”
这样的被看见、被听见,和需求得到回应,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最希望的吗?这也就是同理心的表现。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帮助孩子认识和解读自己和别人的情绪,从而让孩子懂得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对方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
让孩子明白同样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阅读书籍和看动画片都可以锻炼孩子的移情能力,当你和孩子一起看一个故事时,可以与他们分析故事里人物的情绪和感受。
就像“今天是猪爸爸的生日,佩奇非常开心,他看到了自己喜欢的甜甜圈,他们也给猪爸爸准备了惊喜,猪爸爸看到了会有什么感受呢?”
━ ━ ━ ━ ━
想走进孩子的内心,首先要看到孩子的情绪,听到孩子的心声,不压抑孩子的感受,不否认孩子的需求,不漠视孩子的处境,而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认可孩子的决定。
我们的处事方式、思考维度,都会投射在孩子身上,甚至延续到孩子的未来。
孩子怀有同理心,将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社交问题,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更容易获得成长路上的成功!
更多育儿知识,欢迎关注小马快跑国际早教!
小孩爱动手打人怎么办?
孩子爱打人怎么办❓
别急,先看看这16个字👉寻原因、谈感受、识错误、去解决。如何实行呢,我的建议是👇
第一,寻原因发现孩子动手打人这一行为背后的,孩子的心理过程或者动机。
还孩子会动手的常见原因一般有:
1.模仿电影或电视中的打斗场景或者周围的人,用打斗的方式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2.因为饿了、困了、累了、病了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情绪烦躁。
3.语言表达的能力比较弱,自己的意图不能很好的得到理解,想要的东西或结果不能得到满足。
4.与小朋友争抢东西。
5.对不合自己心意的物或者人具有攻击性。
6.大人的误导,比如说孩子磕在地上的话,有的老人会用手打地面,说:“打你,谁叫你磕我家的小宝贝”这,也会诱发孩子的攻击性的性格。
因此,仔细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行为,找到原因,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然后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所谓引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以恰当的方式去发泄情绪,在孩子情绪失控时,立即介入并处理,可能的话,首先单独带他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蹲下来拉着他的双手,让他看见你的眼睛,然后尝试以下几个步骤~
第二,谈感受认同孩子感受的同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当孩子知道家长能真正体会到他的感受,并且有机会可以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你们之间的沟通关系才真正的建立。就比如说“你刚刚打李阿姨家的宝宝,是不是因为你的玩具被他拿走了呢?”孩子,很可能就会点头或做出一些肯定的回应。
第三,识错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明确告诉孩子打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即便是别的小朋友有错在先,打人也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决不能用打骂的形式逼孩子承认。
第四,去解决引导并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脾气比较急,那这一步就很重要了,在经过前边两个步骤后,你可以试着问问他,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或者有没有其他别的办法?然后,给孩子提出建议,让他为自己的不礼貌行为道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了,就要承担后果,但一定注意,千万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道歉,如果孩子不想去再看,可以说我陪你去啊,一起承担啊等等。
在这一块还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维护孩子的形象,
在道歉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为宝宝贴上爱打人的标签,因为孩子的是非观是很弱的,如果他自己都觉得我是一个爱打人的孩子,那么他通常就会用自己的行为来表明自己是这样一个孩子。
孩子打人的行为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也应该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正确的教养方法,在孩子的调养方面,要采用一致的家庭教育理念,多陪孩子读一些优秀的儿童书籍,少接触具有暴力倾向的影像视频,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