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金乡结婚风俗和规矩,孙氏十八公的名字?

2023-11-05 06:39:04 29阅读

济宁金乡结婚风俗和规矩,孙氏十八公的名字?

明朝初年,孙氏先祖叔伯堂兄弟十八人,从山西省迁徙山东、河南、江苏一带。孙氏世代诗礼传家,耕读为本,世代生息繁衍,逐步兴旺发达,成为各地大姓之一,黄河中下游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十八公的传说。孙氏十八公后人遍及各地,族中人才辈出,精英荟萃。几百年来,也出现诸多仁人志士、先哲贤达。历代子孙辛勤耕耘营建家园,为国民的安危和兴旺发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谱写了辉煌移民史。十八公,他们的足迹,他们的传说,在黄河两岸,在微山湖畔世代传唱,让后人追思不已,代代敬仰。

1368年,一个寒冷的冬天,那年的正月初四,在先祖们还在走亲戚串门相互拜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改朝换代了。朱元璋在各地高奏凯歌,全国统一,于是他在应天即位,号称大明,建元洪武。

济宁金乡结婚风俗和规矩,孙氏十八公的名字?

而此时孙氏的先祖们,只知耕耘不问政治的他们还沉浸在亲戚端上的汾酒的酒香里,也许还谋划着来年是否要买头耕牛,明后年该为将要成家的孩子盖间瓦屋了,当时年少的祖先去文庙祭拜孔夫子去了,希望能保佑自己考取功名。殊不知,天下已经大乱,就连这点计划也即将成为空想。

洪武二年,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经济,几经考虑,他作出了大移民的决定。选定洪洞作为大移民的调集地。据史载,明初山西迁民,不管黎民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也就是说,历史上著名的的洪洞大槐树大迁民就要开始了。

先祖们或许早就听到了要移民的消息,都在踹踹不安地等待着官府最后的通知。从府到县到社到里,官府诏书大告天下,开始移民。孙氏族人顿时人心惶惶,老人妇人痛哭流涕,或许那时还有七八十的长者,看到自己的子孙要被迫移民,伤心之极。家族在祠堂召开家族会议,明朝移民多采用招诱、征派的办法,徙民条律载“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可是纵使外面的世界再好,谁又肯背井离乡呢?或许家族进行了商议,由于孙氏族人口众多,家里有老人或小孩需要照顾的留下,各家挑选年轻力壮的进行移民。或许大家还怀着不久就能回来的梦想,各家商量后,挑出十八位叔伯堂兄弟应诏移民,这就是孙氏十八公,他们凭着年轻承担起了家族的责任、承受起历史的使命。

六百多年后,我们梦想演绎着他们颠沛流离的移民生活,或许难以想象他们那时的经历,这些想象的场景就算作为我们对祖宗的追忆吧。

官府没有给祖先留太多的时间进行处理家务,时间紧呀,家里人将他们的行李进行打包分类,嘱咐他们,路上一定照顾好自己,嘱咐他们过一两年等生活稳定就回来看看。按照官府的规定,日期到了,或许是秋天的一个凌晨,太阳还没有出来时,官吏的锣声响起了,该上路了!他们收拾好行李,相互喊着起行了,留下的老弱病残和孩子把外迁的族人送到村口,喊声、哭声一片,有刚结婚的夫妻,有年迈的老人,有牙牙学语的婴儿,千叮咛万嘱咐,催人泪下的悲情呀,怎一个痛字了得!这是一个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场景,不光发生在孙氏十八公身上,也发生在山西数以万计的移民身上。十八公们带着自己年龄不大的孩子或身体较好的老人,或者妻子,一步一回头地向留下的亲人们告别,反复地说着:“我们还要回来,我们还要回来。”

农家出来的先祖们像流民一样,一路上风餐露宿,苦不堪言,晚上找个背风的地方,找些荒草铺一下将老人和妇人安顿下来,又找来水,用自带的锅烧点水,吃点干馍馍,最奢侈的是,带出来的咸菜还能解解馋。晴天还好,一旦碰上阴雨天,老祖们该如何度过呢,生火火不着,睡觉地又湿,脚上的布鞋已经磨破,真是饥寒交迫嫌夜长,天天梦回是家乡。时间长了,大家慢慢地麻木了,也没有了抱怨,也没有了悲伤,也没有了言语,只是日起赶路,日落休息。有时为了能赶到驿站,需要披星挂月日夜兼程。或许官府的驿站是先祖们最想去的地方了,虽然那里也只能提供些稀汤,也算有点寄托了。先祖们成月都见不到一点青菜,沿途上常常看到路边有人死去,如果身体虚弱,雨水一淋就可能大病一场,加上劳累饥饿,就可能客死官道边上。可怜的先祖们呀,前途漫漫,却不知何处可以安身。

先祖们随着移民队伍沿汾河一路南下,过浍河,转向东南,到达黄河北岸。先祖们日夜想象的目的地就要到了,“闻道大河南,人家富黍稷。”过了黄河就该到地方了吧,既害怕又期望的地方。从山西到洛阳、开封一带要过的就是“晋楚孔道”,从山西经风陵渡、茅津渡、白鹤渡等地过黄河来到洛阳孟津渡、富平津、小平津、西沃渡、狂口渡等著名渡口。

在黄河上行船十分危险。水流湍急,暗流涌动,船工稍不注意,船只就会翻沉,在孟津铁谢渡口一带行船,河面虽宽,河水深浅不定,船只搁浅的事情时有发生。以前洛阳是有浮桥的,在祖先到来之前的百年前就被宋朝的皇帝给拆了,大家把带来的锅、行李、甚至于独轮车都搬上了官船,船或许不大,大家只能分批坐上官家的渡船,提心吊胆地到了南岸。

经过六百里的的奔波和跋涉,终于到了大河之南,到了河南了!

孙氏先祖十八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到的洛阳,不得而知,官方没有记载。对山西移民的记载:“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戊辰(1388年),迁山西泽州、潞州无业者到河南垦田。此为洛阳第一次接收山西移民。翌年,再迁山西居民到河南,是为洛阳第二次接收山西移民。”

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只有移民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动着,北风携着黄沙飞扬,天气布满阴霾,未来的家园是什么样子?他们不知道,只知道前面有广袤的土地,能够接纳这些北方的移民。

又是三百多里,先祖们到了开封境内。

在开封东北二三十里地,西黄河岸边,有个官府的埽场,就是当时官府制作护堤用的工具的地方,人们将秫秸、石块、树枝捆扎成圆柱形用以堵口或护岸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埽,黄河岸南边住着些制作埽的人,现在这个地方叫埽街。先祖们走到这里应该是再次分手,曹县娘娘营东街家族传说十八公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的,兄弟中其中的两个,是亲兄弟,于是和堂兄弟作别埽街,往东北而去,他们走了大约一百三十多里地,落脚在赵王河畔,新安社马尾墙村,这个地方是开封府祥符县最东边了,雍正年这个地方划归山东,今名山东省曹县娘娘营村,这里的家族称始祖孙伯通,二世名失讳尊为大公、二公,家族传说大公、二公就是十八公之列的。

也许还有一支,我们的居忠公,到了卞梁(开封)南二十五里地的南孙庄,由于信息少,没有考证,只在我们沛县族谱里看到。

其他的兄弟们继续沿河向东,一天的行程吧,也在开封官场(我们族谱记载十八公是在开封官场渡分手的,也许说的开封北的渡口,也许是兰考的官场,都属于开封),他们陆续分手,一支沿北黄河向东北而去,散落鹤壁内黄一带,范县一带,也可能有一支到了夏津。这一支,传说明初十八堂兄弟从河南分手后,一部分来到了夏津,在夏津生活了六世。六世祖德宝公于明代万历初年带家人到了济宁,德保公被济宁玉堂孙氏尊为始祖。或许还有族人就是在这次分手时,其中一支到了金乡一带。反正都离黄河古道不远吧!

微山湖呀,最后一批先祖来到了这里。

十八叔伯堂兄弟中有亲兄弟五人,名仁、义、智、道、远,当他们来到了微山湖畔,看到这里比较适合农业又可以捕鱼,生活或许就有了依靠,还是先祖老实听官府的话,同族不能居一村,于是几个兄弟就环湖分居于丰、沛、鱼、滕诸县。长讳仁、次讳义、三讳智、四讳道、五讳远。仁公卜居鱼邑欢上,义公居鱼邑孙庙,智公居巨野沙沃孙庄,道公落籍丰邑常店,远公却不知道散居到了哪里。有传说这五位老祖捕鱼为生,因捕鱼工具叫欢(音),故居住地起名十三欢,五支远公因家乡湖边经常闹洪水无法生活,后北上迁居到了德州洼。

其中有先祖孙广,落居独山湖东畔辛安村,这里位于南四湖流域,濒临独山湖,地理位置好,水运条件优越,生计也应该好解决,可是随后湖水常常泛滥,无奈一家又移居北边十里的奎子村(旧称库子)。孙广有两个公子,一个去了鱼台县清河镇孙桥村,一个在奎子村。鱼台县孙桥村有传说他们先祖广为亲兄弟三人,分住鱼台县孙桥、滕州奎子、济南迎风(或青峰)街(此地无考,可能后迁外地或者回迁滕县)。三个人也许是二世公,这些需要我们慢慢考证,只知道这里有我们十八公落居此处,也许是十八公后两三代移居此处。

另外一支,他们亲兄弟三人,分居沛县及周边地区,他们亲兄弟共五人,名为居贤、居圣、居正、居中,居考,有亲兄弟四人外迁,居考公留在了山西省太原府,平遥县北山附近,该是中都乡附近吧。四支居中(忠)在开封分手时到了开封南,三个兄弟也在微山湖附近居住了下来。长支居贤公居沛城北孙井,二支居圣公定居山东省欢上,三支居正公住山东省鱼台县城北三十里孙庄。各地尊居贤、居圣、居正、居中为一世祖。

从山西平遥,到洪洞,从洪洞到河南,从河南到山东,从山东到苏北,十八公,在几个月甚至于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历经风雨,行程两千多里,最后一群人落居苏北,这里距离东海只剩下四百余里了。十八公移民或许就到此结束了吧。

孙氏十八公后人为纪念先人,经过多方查询,现存各支系家谱,举办族亲联谊会、座谈会等形式,使十八公后裔支脉逐渐清晰起来,再现了历史场景。对于敦亲睦族、凝心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将发挥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你觉得结婚彩礼要很多合理吗?

结婚要彩礼是中国人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于要多少是根据父母和女孩的意愿来的,有的要的多有的要的少都无可厚非,最近这几年尤其是在农村彩礼的风气愈演愈烈,压的很多家庭喘不过气来,要彩礼攀比之风让很多男孩家庭苦不堪言,很多因婚致贫,主要是国家前几年的计划生育和重男轻女思想导致女少男多,这几年农村女孩又进城打工很多和当地的男孩恋爱结婚,导致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结婚难恋爱难彩礼高,还有就是现在20多岁的孩子都出去打工,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相识相恋,就把彩礼看做是结婚的诚意,殊不知这样大错特错!孩子结婚是以感情为基础的,经济方面只是一个参考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奉劝那些把彩礼看的过重的人,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少听别人叨叨,为了孩子的幸福放下所谓的脸面,让她们自由的恋爱结婚,建立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问一下现在济宁微山县结婚彩礼一般的是多少啊?

随着全国彩礼数目的攀升,山东济宁新人结婚彩礼数目也跟着水涨船高,不少地区彩礼数目会在10万元以上,但是济宁大部分地区彩礼数目会在1~6元左右。

具体来看的话,济宁市区彩礼一般是1万1到1万8,济宁金乡的彩礼数目在3万3到10万元之间,嘉祥地区大部分彩礼会在6万6或8万8,汶上地区彩礼数目则在6到10万元之间。以上只是济宁各地区彩礼一般情况而已,具体彩礼数目还要看男方家庭条件和双方家庭的协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彩礼数目并不包括三金等其他聘礼费用哦。

你知道哪些内地娱乐明星是山东人?

山东省位于我国的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在当今内地娱乐圈,山东更是出了许多重量级的明星,可谓是阵容强大啊!!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巩俐 山东济南】

【倪萍 山东青岛】

【李雪健 山东菏泽】

【唐国强 山东青岛】

【赵文瑄 山东莱阳】

【盖丽丽 山东青岛】

【徐少华 山东青岛】

【黄晓明 山东青岛】

【范冰冰 山东烟台 生于青岛】

【夏雨 山东青岛】

【陈好 山东青岛】

【黄海冰 山东聊城 生于上海】

【王艳 山东青岛】

【郭小冬 山东临沂】

【宋佳 山东青岛】

【柳云龙 山东济南】

【黄渤 山东青岛】

【迟帅 山东青岛】

【傅淼 山东青岛】

【贾乃亮 山东 生于哈尔滨】

【严昆 山东青岛】

【盛超 山东青岛】

【马天宇 山东德州】

【朱时茂 山东烟台】

【林永健 山东青岛】

【靳东 济宁人】

看了以上这些明星,大家有没有被震撼到呢?山东的明星原来这么多啊,其实小编只是列举了一部分而已,还有很多山东籍明星也非常出色,这些明星的很多家乡人都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大明星引以为傲,有的明星甚至成为了宣传当地的一张名片!

这些山东籍分明星中,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明星是靳东!

山东人自古以来勤奋努力,脚踏实地,这些优秀的品质,在靳东身上都具备了!我们可以从靳东的成名之路了解一下!

靳东是山东济宁人!很多人传言他是富二代,家里背景强大,其实并非是这样,1976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一个小镇子上,他所处的金乡县发展较为落后,爸爸是当地的一个供销社普通员工,靳东还有一个姐姐。

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为性格不合,经常发生争吵,之后父母就离婚了,靳东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小小年纪就经历单亲家庭的靳东过得非常苦,据说后来他的父亲下海经商,取得成功,但是靳东却和父亲很少有联系,也没有要求过父亲的救济,因此在靳东成名之后,他也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庭。

因为在学校的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初中毕业之后,靳东就上了一所不知名的中专学校,16岁从中专毕业就开始在社会上打拼,可年仅十几岁的他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一些基层的苦力工作,做过酒吧服务生,歌厅当过歌手,时隔多年,靳东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尤深,"第一个月的工资领了105元,也还不错,但总感觉心有不甘"。

或许是命运垂青吧,有一天,他的一个好久没有联系的发小去找他聊天,无意间发小说自己在北京的影视圈当一名美工,两人见面相聊甚欢,发小说靳东长得这么帅气,完全可以和自己一起去北京闯荡,不甘心在小地方发展的靳东,被发小的一番话说的心痒痒,于是跟随发小,成为众多北漂中的一位。在剧组里,靳东虽然有出色的外表,却没有很快就脱颖而出,而是跑起了龙套,这一跑,又是很多年!这其中,靳东也演过戏,他的第一部剧是在高曙光主演的《东方商人》里饰演少年高显阳,只有也接过几部戏,但一直不温不火!

或许真的就是不甘心就这样平平淡淡吧,为了让自己进步,他想到了上学,为自己“镀金”!靳东开始没黑没白地发奋学习,由于之前落下的课太多了,本来基础就不行的他能做的只有拼了!他开始拒绝各种娱乐场合,每天工作回到家,心里想的只有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他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班,命运再一次垂青了他。这一年,他已经23岁!23岁才上大学,靳东算是年龄偏大的了,在班上他当了班长,以至于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称呼他“老干部”了,原来资格确实老啊!

2003年,靳东从中戏毕业后,他依然得从龙套干起。那些年,靳东是《东方朔》中的汉武帝,是《悲情母子》中的吴勇男,是《特殊争夺》中岳振声。整整十几年,靳东将全部心思都放在演技上,不管上任何戏,他总是会提前将台词背熟。在开拍前的几天,他会提前到达拍摄地,感受那里的氛围,以便让自己快速进入角色。这十几年里,靳东饰演多各色各样的角色,但却无一能让他走红。

直到靳东38岁这年,命运又一次垂青了他!他凭借《琅琊榜》在娱乐圈而一炮走红,在后来他又慢慢出演了《伪装者》《我的前半生》等多部经典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要成功,就要经历磨难,靳东经过奋斗终于在影视圈有所成就,他的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山东大汉的憨厚、肯吃苦、不怕输的精神,喜欢靳东,更爱大山东!

为啥对山东人有亲切感?

我对山东人挺有好感的,因为我现在最好的朋友(网友)是山东人[笑]

人和人的缘分很奇妙,有些人面对面相看两厌,有些仅靠一根网线就能心意相通。

我们是在一个翻译群认识的。当时是2018年初,我刚开始做翻译。她比我早入行一些,挺优秀的。有一次她在群里问了一个关于翻译证的问题,因为我的考试经验很丰富嘛[大笑],所以就主动加了她为好友,告诉她我所知道的信息。

我们就这么有一搭无一搭地开始聊天。一开始经验不多,单价提不上去,翻得挺苦的。有时候聊天会说到这些。她说她也是到处找机会,电脑里装着一份份试译稿。

有一天,她和我说,她找到一家公司,合作下来挺靠谱的,会有审校稿(最终定稿供翻译学习),打钱也及时。她问我感不感兴趣,可以把负责招聘的人的微信给我(那个公司给到的价格是我当时拿到的2倍)。我非常感动,要知道找一家靠谱的公司并不容易,联系了10家,最终能合作并能稳定合作的可能一家都没有。她自己花极大的时间精力找了,还能这样无私地分享出来。她也不图我什么,我也只是个网友的身份。

我和那家翻译公司联系上了,做了试译,最终通过了。但正式来项目后,还得试译,一连几次我都没达到要求[泪奔]我把这个情况和她说了下,她把自己做的稿子(已经发表的)发给我,让我找找感觉。又把自己的试译稿也发给我看。做到这份上真的难得。到第四次的时候我通过了,也开始稳定接单了。

后来又熟了些,我就问她:“难道你不认为给我介绍了,自己就少做了吗?从这个层面说,我们也有竞争关系[笑哭]”她回答说:“没关系的,即使不和你竞争,我和别人也处于竞争之中。”我有点“受宠若惊”,这样大气的人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也是第一次享受这种毫无保留的、无私的善意。

事实上,之后她的接单也未受到影响。她也慢慢开发出一些别的客户,转海外了。我一直很佩服她,果断、敢想、敢干,也能吃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人对其“产地”充满好感很正常。现在我们算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本来不是疫情的话,她今年秋天会来浙江,我们估计能见面。我也计划去山东看看。相信有生之年我们肯定能见面,也希望友谊长存[心]

我是自由翻译小木,在头条记录自己生活和翻译的点滴~欢迎大家关注我[作揖]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