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典礼程序,结婚的时候双方父母都需要在场
结婚典礼程序,结婚的时候双方父母都需要在场?
传统的婚礼里是一定要有双方父母在场的,除非有亡故的。双方父母参加婚礼,是对新郎新娘婚姻的见证、认可和祝福。传统婚礼有很多程序和有趣的风俗,双方父母在婚礼当天的过程中也会感觉到开心和快乐,从而给与自己最真挚的祝福,对新人未来的生活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的六艺?
古代婚姻中的“六礼”,最早是在西周时期的周礼里制定的,周礼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巨大,而关于婚姻方面的规矩,也是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六礼分为六个方面,也是婚姻的六个程序。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在每一个程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只大雁,因为大雁是候鸟,所以守时讲信用,而且大雁忠贞不二,丧偶的都独身。原来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后来都统一为大雁,如果想多送钱物,可以在纳征时多送,其他程序中送大雁只是象征意义。
六礼的婚姻程序很复杂,一般百姓没时间也没有财力承担,所以只有官员贵族才这样严格遵守。但民间
离异子女结婚?
、离异父母怎么参加孩子的婚礼
1、即使父母离婚,孩子在举办婚礼的时候也要出席哦,如果父母离婚之后没有重新选择新的对象组织新的家庭,那现在参加孩子婚礼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和矛盾,直接过来参加婚礼就可以。两人也可以站在舞台中央给孩子送祝福。
2、如果父母双方离婚之后又重新选择新的对象,并且组织属于自己的家庭之后,那现在参加孩子婚礼说实话有点别扭,不过要看一下两方之间关系如何,如果关系还不错没有那么深的矛盾,可以带上各自另一半都来参加孩子婚礼。
3、离异父母怎么参加孩子的婚礼,如果两人之间矛盾很深,见面就吵架,看对方的不顺眼的情况下,那孩子举办婚礼时也要给孩子面子,毕竟这么多亲朋好友都在台下呢。
请问结婚的宴席有什么讲究吗?
怎么说呢,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来就行了。有父母健在的找他们商量商量就行了,一般酒席也有个固定的菜谱,一般结婚它也有些特定的样式,在家摆酒或是去酒店人家都会提供一个相应价格的菜单,不满意的再根据个人喜好去调整。
比如说结婚是本地人,这个最好办,按当地习俗来就行,长辈们都有经验,交给他们都可以,不放心自己看一眼就行;如果娶的是外地,外宾来的比较多,在男方请客这就要注意来宾也就是你老婆那边的习俗了,是否有忌口,是否有讲究,可以通过媒人或是你自己去沟通,有区别的话,你可以把酒席全部调整,也可以只把来宾那几桌调整就行了。一般来讲,不是少数民族区别不大。
酒席只是一方面,酒席上的礼行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说是你人生中第一次个人面对的大事,这个的其中技巧细节都要事先沟通好。总之,结婚要想热闹又满意是很麻烦累人的,多注意细节,凡事多商量。虽说你之前没结过婚想必也参加过,多回忆回忆。其实也没什么,大喜日子一般有点小事方面做的不到位,人家也不会在意的。
最后,祝你幸福😁!
同姓可以结婚吗?
一哥“俗眼看社会”之——
姓氏与婚姻禁忌
关于同姓氏之间的婚姻禁忌问题,只要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的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可,禁止结婚:(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即:(一)真系血亲。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 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和曾孙子女、外曾孙子女之间。(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兄弟姐妹之间、堂兄弟姐妹之间、表兄弟姐妹之间,叔伯与侄女之间、姑妈与侄子之间、舅父与外甥女之间、姨妈与外甥之间。并且强调“拟制血亲(收养关系)”的也不能结婚。
其实,国人对于姓氏与婚姻的禁忌是一个古老而又敏感的话题,虽说现在大都不再十分介意苛求了,现在只是说说一些应该知道的常识,供参考。
其一、同姓不通婚。同姓不婚最早是先人对于母系氏族婚姻与生育状况的原始总结,《左传》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说的是同一氏族之内的婚姻生育出现了弱化问题,后来注释周公《礼外传》中说“同姓不婚本周公礼制,百世不通,所以别于禽兽也。”其实的同姓,说的就是同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还没有出五服的一家人。这个在中原地区,一个村子里的同姓人家不管出没出五服,都是禁止结婚的。
其二、同一姓氏渊源不通婚。这种情况在某些地方、某些姓氏中还是坚守的,比如说山西的冯、同、司、马敬拜的同一祖先司马迁,他们之间是不通婚的,再比如王莽规定王、田两家不婚,因为他们是一家人,还有“敬、苟”、“韩、何、韦”等等姓氏之间不通婚。
其三、历史的渊源造成的不通婚。比如说朱、李两姓在历史上斗过两次,一次是朱温斗败了唐李,一次是李自成搞掉了明朱,再比如潘、杨两家势不两立,连开封龙庭前的两潭湖水都老死不相往来,当然还有岳飞、秦桧的后人。
其四、民俗的一些忌讳造成的不通婚。有的姓氏之间相连起来有冲突,比如“屠、朱”、“翟、于”、“郭、范”、“王、巴”等等不一而足,其实是一种民间流传,大可不必在意。
其五、“宗族仇家”造成的不通婚。在过去一些地方,一些宗族是要与相邻的宗族结盟或者是结仇的,结盟的方式最好便是通婚,结仇有时候还会发生械斗,结盟的一方亲戚连亲戚,是要帮忙的,这个在小说《白鹿原》中有描述,当然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还是被顽强地保留下来。
新时代了,这些都是一些陈年旧事了,大致了解一下即可,凡事不可认太真,太较真了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