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农村结婚风俗,粉蒸肉的习俗?
湖北天门农村结婚风俗,粉蒸肉的习俗?
粉蒸肉旧时盛行于沔阳州(包括天门、洪湖、潜江、沔阳),素有“蒸菜之乡”之美誉,是著名的“沔阳三蒸”之一。而关于“沔阳三蒸”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湖北订婚见面礼给多少?
湖北订婚见面礼是必不可少的,但每个地市州,具体的说是每个地市州下面的县也有区别,有的是几千,有的是几万,有的是十几万不等。
具体的情况是越大的城市对这个所谓的见面礼要求越不高,双方家长和子女基本能互相理解,有时不是现金,是类似首饰,包包之类的,还要亲朋好友一起吃饭,而县城里就不一样了,互相攀比风气非常严重,县城里通情达理的家长或者家庭条件好点的家长就是收了见面礼,也会给孩子,不会自己留下来。湖北这边年轻人结个婚总体花费还是比较高的,主要是在市里或者武汉给孩子买房的资金,需要一大笔。
所以门当户对也非常重要,想法基本能很快达成去,也有能力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孩子买房或者付首付款。
长汀寓意吉祥的习俗?
长汀民风淳朴。客家人勤劳善良,崇尚道德,讲究礼仪,特别尊师敬老,热情好客。不论城市或乡村,教师和老人都在人们心目中得到敬重;不论何方来客,都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和长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及客家人追求知识、好善乐施、向往未来有直接的关系。
长汀客家的民俗风情,不论衣食住行、婚丧喜庆都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兼容中原遗风和土著称习俗,而丰富多彩,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
【岁时风俗】 春节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
立春
立春,长汀客家人“交春”。因它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颇为重视。届时,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元宵节
长汀客家人的元宵节又叫“正月半”,这是一年中第一个节。元宵节吃“元宵”,“无宵”用糯米粉、红糖、花生米、芝麻等做成,意在祝福一家团圆和睦。民间举办各种灯会,玩灯、赏灯,好不热闹,俗称“闹元宵”。迎花灯以涂坊、南山、河田、三洲等乡(镇)尤为有名。
惊蛰
惊蛰这天,长汀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上生石灰。这两种做法叫做“炒虫炒豸”、“混虫混豸”。尺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之时,客家人主张早期灭虫。
春社
长汀客家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客家人妆扮人物故事,锣鼓喧天,迎神游行,祈求丰收,但并不普遍。
清明
清明期间,长汀客家人扫墓,祭祀祖先,从春分开始到清明达到高潮。祭祀活动非常讲究。在这期间,外出的家人多赶回家祭祖。
端午节
端午节,长汀客家人又称五月节,是一年中“五、八、腊”三大节日之一。过节除沿袭中原习俗用竹叶包棕子,吃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等外,还在五月初五那天,男女老少都用“药把水”洗浴。“药把水”是用山上能入药的草木煎制而成。
入伏
长汀客家人在入伏这天家家熬“仙人冻”吃。习俗认为,吃了“仙人冻”好度炎热的三伏天。“仙人冻”以仙草为主,配以淀粉熬成。
六月食新
长汀客家人“食新”就是尝新米。日子一般选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在乡间,割下稻谷碾成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而长汀客家人的中元节却是七月十四日。相传宋代末年,客家人正准备过节,元兵突然入侵,因此改为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以避兵扰。七月十四日祭祀祖先,七月十五日祭祀“野鬼”。
中秋节
客家人过中秋和中原习俗大致相同。但长汀客家还有守“月华”的习俗。据民间传说,守到“月华”天门大开,月亮大放奇异光彩,月光菩萨降临,看见者求福得福,求财得财,因此有人在月光下守“月华”至深更半夜。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九九”重阳节,长汀客家人俗称“九月节”。家家户户做米冻,打糍粑,杀鸡鸭,买猪肉,宴请亲友。此外,还有登高、赏菊活动。 九月十四
农历九月十四,原为长汀城区庙会,古时迎神拜佛十分隆重,大街小巷小泄不通,家家户户宾客满坐,各种民间文艺演出通宵达旦,热闹三天。现在已成为闽粤赣三省十四县的物资交流会期。
冬至
冬至本是农事节气,但长汀客家人称为“冬年”。客家人历来有冬至进补的习俗。汀州(长汀)客家米酒向来在冬至日添水,因为冬至添水的酒色、香、味俱佳,而且久经不坏。
【婚嫁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婚嫁风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婚俗的遗风,即:“纳采”(提亲),“问名”(问生辰八字),“纳吉”(双方占卜合婚),“纳微”(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请期”(男方将选定的结婚日期通知女家),“迎亲”(迎娶新娘)等六礼。现在长汀客家婚嫁的六礼为:“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
【丧葬习俗】
汀州(长汀)客家的丧葬习俗还保留着“五服制”遗风。从孝服上分为:“斩縗”(最重孝服),“齐縗”(次重孝服),“大功”(稍轻孝服),“小功”(次轻孝服),“缌麻”(最轻孝服)。从守孝上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基本沿袭中原汉族丧服制。
治丧过程:报丧、摆孝堂、守灵、吊孝、入殓、发靷、祭三朝、五七、完七、出服等。 此外,长汀客家人还有“捡金”习俗,也称二次葬。
【生育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风俗大致有:催生、坐月子、报喜、出燕、满月酒、开荤、剃头、安名、百日、过际等。
六月初七别称?
六月初七在中国传统的农历中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或“七夕节”。在这天,人们会向自己的心爱的人表达爱意,以及祈求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恩爱。传说牛郎织女相会在这个日子,因此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在不同地区和场合,还有其他不同的称呼,例如“女儿节”、“巧遇节”等。虽然节日名称和谓可能存在差异,但庆祝七夕节的习俗和意义在华文化中传承了已有千年的历史。
现在湖北天门市结婚成本高的离谱?
湖北天门结婚成本多高?没有1000000元基本搞不定。
一、基本条件(80w+)女方对男方的考察,从家庭开始。家庭条件不合要求的,免谈。
男方必须是家中独子(有姐妹没关系的,就是不能有兄弟),父母年纪不能超过50岁、赚钱能力强(不能是纯粹种地的农民),县城有房,家里有车(10w+)。
在我们这儿的小县城,房价5k+。一套房子,加上装修和家具家电,70w不可少。
二、彩礼(12w+)彩礼钱12万起,对于家庭条件好的、上不封顶。
如果家里的姐姐妹妹已经结婚成家的,女方可能不会多计较,但是,如果还有姐妹没有成家的,那就不止这个数。
这也难怪,女方总是想方设法把男方父母的钱,尽量多为自己的女儿争取一点。
不过,这边的彩礼女方家长是不会要的。女方父母一般尽力补贴一些,加上男方彩礼,作为嫁妆,风风光光的陪嫁过去。
这样的陪嫁,在结婚当天,女方会采取现金或者存折的方式,放在显眼的地方,在亲戚朋友面前展示一番后,放在一个精致的密码箱里,让新娘带到婆家去。
所以,这边天价彩礼的结果是,穷了父母、富了新人。
三、其他开支(8w+)从相亲开始,零零星星的开支也不在少数。估计8万以上吧。
媒人:第一次见面,媒人的车马费、电话费,500元起。谈婚论嫁的时候,媒人的红包1000元起。
女方见面红包:初次见面,1000元起。婚礼当天,改口费,10001是标配,“万里挑一”的意思。新娘新郎合计20000元。
新娘子的首饰、三金等:这个没有个准。按照低标准算个20000元吧。
婚庆开支:一个拼凑的乐队,即使是整天只知道放u盘的,也要5000以上,如果遇到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样的好日子,那就是上万。
歌手、主持:有些阔绰的人家,想请好一些的歌手的,光歌手的出场费就是万元以上,随行就市,根据日子和歌手的“身价”定。主持也是如此。
曾经有本地土豪,在儿子结婚的时候,请到了“咆哮帝”马景涛,据说唱了两首歌,收了30w。当然,这是个例。
宴席开支:农村宴席每桌(上下午)今年的标准是750元,城市酒店里的标准千元以上不等,不含酒水、香烟、礼物。一场婚宴下来,开支2w+。
这样算下来,100w是不是瞬间就没了?
四、结婚成本高的主要原因男女出生性别比过大、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男多女少,供求关系失衡,女方有大胆提条件的资本,是主要原因。
这样的直接后果是 ,攀比之风盛行,条件越来越高。很多本来很优秀的男生,就因为家庭条件稍微差一点,就慢慢加入了单身汉的行列。
二十年前,家里生个男孩,是天大的喜事。如今世道逆转,一家有女百家求,家有大龄男全家锁眉头。即使是二婚甚至三婚的女子,都不愁找不到对象。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的女孩子结婚后,以女王自居,稍不如意就闹离婚,号称我不愁找不到好人家!
单身男越来越多,离婚率大幅攀升,是目前江汉平原农村的基本现状。
但愿这一现状早日得到重视、解决!
五、另类习俗天门这边结婚,还有个颇受争议的习俗,就是公公背媳妇。
婚礼当天,穿着古装戏服的公爹公婆,打着花脸,步行到离家至少一里地以外,等花车到来,由新郎的父亲、叔伯等人、轮流背媳妇回家,婆婆们则在摇着芭蕉扇、挎着醋瓶子,随侍左右,哈哈大笑。
但凡有爹爹不愿意,新媳妇扭捏,一旁的众人便是大声哄笑、推来搡去,以此为乐。
因为“背媳妇”引发的争议和矛盾不少,但中老年人乐此不疲,主家以热闹为荣、以冷清为耻,但很多年轻人不以为然,但反对无效。
对于这边的风俗,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