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风俗礼仪(送亲有什么讲究)

2023-01-13 12:00:05 65阅读

结婚风俗礼仪,送亲有什么讲究?

农村俗语已经指点迷津了:“娘送女,穷到底,姐送妹,穷三辈”;“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兜”。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结婚风俗礼仪(送亲有什么讲究)

女儿为自己的幸福,成了别人的新娘,骨肉分离肯定是有点不舍。在闺女出嫁时,原则上母女是要抱头痛哭一场,那才吉利。没有哪家母亲,盼着闺女早早嫁出门,母亲不应该在那场面出现,才合乎情理。那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多少还是有点不舍。

姐姐又凑哪门子热闹?无论你过得咋样?嫁出门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已经名花有主了。还是看娘家没有人了,就是家族来往的人也可以首当其冲。特别是未出阁的姐姐或妹妹,离婚或丧偶的姐或妹更不能出现在送亲的队伍里,不想重蹈覆辙吧!结婚是庄重而神圣的事,不想出任何岔子。当然,大家都是无心之过,不过是凑凑热闹而已!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一切还是往好处想,万事图个吉利。

哪女儿结婚时到底谁送亲最合适

女儿穿父亲的鞋子,由父亲搀扶到车旁,然后换上自己的鞋子,送亲一般由堂叔或者哥哥弟弟,也可以堂哥堂弟。送亲的人数必须配双,有半路送,就是送一段路,客气一声,送亲人返回。也有全程送,男方家称之为“送客老爷”,官不大,架子挺大,处处不能怠慢,就是桌宴,也是笫一桌,舅爹爹还请往后让让。陪客必须是同辈人,就是菜肴也有一点讲究,凡是蛋类少上,有滚蛋之意。规矩真多,稍有不慎,就会得罪人。

俗语中提到“嫂送姑,发大兜”,嫂子可是正儿八经的娘家人,小姑子和嫂子关系融洽,娘家的大门为你敞开。小姑子就是在婆家过的不如意,嫂子也能助一臂之力。假如,嫂子和小姑子水火不容,想发大兜也难。背后没有支撐点,靠一个人肯定力不从心了。

如今,结婚也没有那么多讲究,送亲的人,半路送,或者直接不送。不要说男方家别扭,自己也觉得别扭,死要面子活受罪,到时里外不是人。现在很多人结婚,当天结婚,当天回门,然后再把女方家七大姑八大姨,一起请来,两场芝麻一场打,既热闹又喜庆。

你认为结婚磕头是优良传统?

谢邀

我以为此举乃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优良传统。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地方都有相对应的改变,比如不是磕头而是鞠躬礼, 不过其表达的意义基本没有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一,感恩之意

我国古代思想把世界概括为天、地、人三种关系,天地是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对我们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的繁衍和社会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人生存在天地之间,依靠天地化生的万物而生存。山川、河流、空气、物产等。都是大自然给予人 类的恩赐。一拜天地,就是感谢山苍;父母是我们来到世界的创造者,所谓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中国 文化对于孝文化是非常重视的,可以说结婚是男女的成人礼,父母站完最后一班岗,二拜高堂就是最好的诠释。夫妻是今后家庭生活重要组织成员,常言道:一如夫妻百日恩,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提倡夫妻互相敬爱,相濡以沫。

二,体现婚礼的隆重,增添了婚礼的气氛

婚礼体现的是两个人两个家庭的大事,随着礼仪师的吆喝声, 一对新人拜堂成亲,向亲朋好友宣告正式成为夫妻,把整个婚礼推向 了高潮,更是明确了各人今后的扮演的家庭角色以及承担的责任等。这种有声与无声的巧妙结合,是婚礼呈现欢快,吉庆、祥和的气氛,使人不能忘怀。

三,证明之意

其实古时候的拜堂就起到婚姻登记的作用,新郎新娘把永结同心公之于众。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亲朋好友成为证婚人。得到法律的承认和社会的认可。

总之,作为传统婚俗礼仪,其代表意义非凡,尤其厚重的历史寓意,无论形式怎样变化,任然有起存在的价值。

大家都有哪些乡村结婚礼俗?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婚丧嫁娶习俗。哪怕是同一个民族,不同地方和不同的乡风民俗也不尽相同。我就我们那里(川东北)二三十年前与现在的嫁女习俗介绍一下。抛砖引玉,望各位点评,分享不同民俗风采。

一,二三十年前,交通还不便,我们处于山区。男女结婚的婚期是两天,一般按旧历(农历)计算,大多请了算命先生选定的黄道吉日,不能犯各种忌(农历上有)。婚礼的头一天叫支客,意思是客人逐渐来了,大多是亲戚。第二天拜堂成亲之后,叫谢客。感谢各位亲友的捧场。男方要请好几十个帮忙抬嫁妆(女方陪嫁各种家具,被褥,电器等)的人叫礼上。礼上人员包括一个礼生,又称押礼生。他的职责是应酬到女方去路上和女方家与女方的各种礼仪交涉,这个人很重要。然后就是新郎和媒人夫妇同行。要请锣鼓唢呐等乐队,帮忙的一人一根礼竿(抬家具用的竿子,两人一组),还有到女方去的彩礼(包括新娘衣服N套,从头到角,新娘父母衣服各一套,各种吃食和香烟(这东西老值钱了)所有礼物都是事先双方协商好的,媒人作证。如果男方去的礼不能保质保量,女方的姑娘姐妹(尤其是姑,姨之类)要说话的。当着众亲友的面损你!(包括媒人和新郎)。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娶亲客,这个人是新郎至亲或熟人,必须有点见识的那种(女性)。她相当于男方形象代言人(象征性的男方迎娶新娘的领路人)。在男方吃过午饭(大约十二点左右)一行队伍浩浩荡荡向女方开拔……这支队伍叫礼上,也称作过礼。大概四十人左右(人员多少根据女方陪嫁多少嫁妆家具而定)。

二,到女方以后,礼生与女方支客司(司仪,主要安排女方众客人,包括礼上人员吃住和男女礼节往来事宜,权力很大)交接男方彩礼,摆在几张大桌子上,由女方众亲戚"验收合格”,要是敢"缺斤少两”或者以次充好,应付了事的话,媒人和新郎那天晚上就得装孙子,处处挨训(本人一生难忘啊)!这是女方要找回"面子"的套路。忍忍就过去了。礼节交接完毕就吃晚饭,新郎够聪明的话,就早早自己找地方睡觉去了(本人当年太实在啊)。礼上人员由司仪安排往宿。

第二天早上天不亮,新娘要举行梳头仪式。由女方姐妹或姨姑负责,男方要准备好红包(很少,几元钱,意思一下,二十多年前)和鞭炮。天亮洗漱完毕就吃早饭,吃罢早饭就进入最重要环节:见拜!新娘打扮好,站在闺房里,司仪叫谁,谁就进去,名单有顺序,第一个是姑姑,叫"开拜",钱数又多又吉利。顺序是姑,舅,姨,表,先长辈,后平辈,先亲后疏,最后父母出来,叫收拜。过程中就是拿钱,新娘行礼。到父母出来时,哭得稀里哗啦的,新娘不能吃饭,路上要是想方便会被礼上人员嘲笑。还有一层意思,如果新娘吃了饭,会被认为没心没肺!都要走了,也吃得下去?)开拜仪式要折腾一个多小时,完毕就开席吃早饭。吃罢早饭就是另一个重要程序:出亲。第一轮是礼上人员和女方的七姑八姨九嫂子,姑娘姐妹等先吃,这拨人是新娘的送亲客,表示娘家有人陪同,新娘不孤单,顺便到男方去蹉一顿,还有礼物可收哟。这会儿乱糟糟的,礼上人员把嫁妆绑好,收拾妥当之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毯铺地(男方娶亲客效劳的时候到了,铺到院外),新娘就出发了。

一路上,礼上人员怪话连天,遇到桥了要停下要香烟(必须是双支),遇到坡了要香烟,遇到岔路要香烟……这一路走来,香烟由女多送亲客保管(男方彩礼里面的),新娘发给每个人员。再早几十年,新娘坐轿。后来取消了陈规陋习,只好走路了(感觉有些对不住老婆了)。有时要求新郎也发,这拨人二流子多得很,新郎聪明点的就先溜了(幸好我跑得快)。到了男方,新娘站在院外不走了,为什么?要钱呗!这个叫做下轿礼(都没轿子了,还要哪门子礼?脸皮真厚),不就是钱吗,给(也不多,意思意思)!然后由新郎拉着新娘拜天地与爹娘(父母要发红包滴)。接下来就吃午饭,吃罢午饭新娘新郎与送亲的一拨人又回到女方(必须回,这个仪式叫回门,女方亲戚等着吃午饭呢,这时侯新郎享有至高荣誉,坐上八位!是贵客)。象征性的吃一点就辞别丈人丈母娘与老婆赶紧回男方(还要洞房呢,这可是一辈子选的日期呐!怎能错过?如果忘了这茬,岂不显得咱不懂事吗?)

现在的风俗就简单多了,没那么多陪嫁也无需那么多帮忙的。请几辆车,一会儿去一会儿来,方便得很!不过,礼节几乎不能少。女方见拜也简单了,就是众亲戚给新娘发红包呗!司仪主持一下即可。没有过去那种仪式与庄重感!还有就是男女结婚后要去双方祖先坟前祭祖,告慰祖先,自己成家了,希望祖先保佑早生贵子,幸福安康之类。头一天吃罢早饭,新郎要带上礼物去请媒人,叫"起媒"。完婚之后,又要送礼,叫"谢媒"。大概就这些了。时代变了,婚礼大多是追捧西式了,看来我们真的老了……

你知道中国传统结婚礼仪是从什么兴起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是一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对于工资只有几十元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实惠的旅行结婚不失为一个符合经济状况也有面子的选择。

80年代的婚礼

20世纪90年代,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家庭的组成更加丰富多彩,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以成为婚礼上不可少的元素。

中国90年代婚房

现在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西方的元素,喜酒举办的比较盛大。中西结合婚礼仪式,满足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口味,并将传统婚礼喜热闹的场面发挥到极致。

这是现代的婚礼

中国古代结婚的流程是怎样的?

引言

西周社会,私有经济更加发展,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的繁杂的礼制,对婚姻成立严格限定了条件:

1、同姓不婚。周礼对“同姓不婚”规定的非常严格,“虽百世而婚姻不得通”《礼记·大传》。

2、规定成婚年龄。周礼规定,男子二十行冠礼,30岁成家,女子15岁行笄礼,二十而嫁。

3、六礼。《礼记·仪礼》规定: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发展历程

1、六礼形成于西周,另外,三从四德也发端于周礼。三从,就是女子在家服从父兄,出嫁后服从丈夫,丈夫死了要服从儿子。四德,就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要求女子在德的方面遵守孝娣忠信,关键是“忠”和“顺”;言要“恭”“和”,不能乱说;容应“婉娩”,不可轻佻;功就是要求善操纺绩、缝纫、刺绣等“女功”。

2、中国封建社会实行聘娶制方式强迫包办婚姻制度,秦律、汉律、唐律、明律中都明确了婚姻的程序,婚姻的成立和解除都要经过官府的批准,虽几经变迁,但基本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

中国古代结婚流程如下:

1、纳采:这是婚礼的第一项,即婚议阶段。男家相中某女为议婚对象,即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并请媒人“贽雁”为拜见之礼。说明来意,征求女方家长的意见。为什么送雁为礼呢?因为大雁是侯鸟,守时守信用,而且大雁忠贞不二,丧偶后都独身。以雁为礼,象征男女双方阴阳和顺。六礼中,除了纳征外,其他礼节都以雁为贽见之礼,后来,雁越来越难得,于是以鹅、鸭、鸡三禽代替。

2、问名:女方纳雁后,若觉得男方合适后,就开具女子的年庚八字,交媒人持返男家,找卜卦术士合算。后来纳采、问名又叫“合婚”“说媒”。

3、纳吉:男家在问名后,即通过巫师用龟甲蓍草卜卦,因此也叫卜吉。如果没有相冲相克之处,再派媒人或使者到女家告知,后来演变成交换庚帖、定亲。

4、纳征:“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的意思,东周时亦称“纳币”“入币”。后世称为“聘礼”“下财”“过大礼”。

5、请期:也叫告期礼,男家择定迎娶吉日。后世的“催妆”就是由请期演变而来,男方通知女方,及早为新娘置妆,女方接到催妆通知后,就要送嫁妆到男家“铺房”—布置停妥,等待成立家室。

6、 亲迎:男子在成婚之日须派马车(后来用轿子)亲自到女家以礼相迎,所以叫亲迎。回家后,新郎新娘祭拜天地、祖宗牌位、高堂、夫妻双拜,然后饮合卺酒(交杯酒)成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语

六礼程序繁琐,一般百姓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承担,所以只有贵族官员才严格遵守。但现在民间风俗也以此为参考,把一些程序合并,1、2项就可以一次完成,3、4也可以合并,到现在民间的婚礼还可看到西周时期六礼的影响。

我是长河泛舟,欢迎关注并交流历史知识。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