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结婚礼仪知识(为什么清平乐里那个皇上幼年的时候有一位中宫之后)
南宋结婚礼仪知识,为什么清平乐里那个皇上幼年的时候有一位中宫之后?
清平乐持续热播,曹皇后一上线就展现了强大的姐妹团,令无数人惊呼,这真是最强朋友圈啊,一场插花聊天分别汇集了:欧阳修的老婆、苏舜钦的老婆、富弼的老婆,以及未出场的王拱辰的老婆,看看人家这朋友圈,真是北宋最强姐妹圈。
曹皇后是在北宋历经三朝,从皇后到太后再到太皇太后,是除刘娥之后又一个强大的女性,刘娥的人生需用“逆袭”二字来概括,而曹皇后的一生却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谈到曹皇后的上位,先得说说宋仁宗的原配郭皇后,在《清平乐》中郭氏因“家暴”宋仁宗被废。郭氏是太后刘娥强行塞给少年宋仁宗的妻子,而一直被仁宗所不喜欢,但由于刘太后的威严,宋仁宗温顺得如同小绵羊一般,根本不敢反抗,虽不喜欢,但若两人能相敬如宾倒也能过,但郭氏却凶恶善妒,因为宋仁宗不喜欢她,而经常将怒气撒到其他妃嫔上。
《宋史·郭皇后传》记载:
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
纵观中国历史,皇后打皇帝,也仅此一例,虽然她不是冲着皇帝来的,但宋仁宗脾气再好,也不能忍,最终在宰相吕夷简的助推下,废掉了郭皇后。
前皇后被废,中宫归属就成了朝臣们最关心的问题,在《清平乐》中朝臣们一致推荐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曹丹姝,理由有三点:
第一:出身名门,是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而且曹家在朝中并没有人任要职,所以这样的皇后不会引起党争。
第二:她诚实守信,曾与李家定下娃娃亲,但李植一心想修道成仙,曹家想毁婚,她却坚持嫁入李家,也绝不毁坏曹家名声。
第三:“貌丑不至惑君”,连宋仁宗本人都说:这大概是群臣最齐心的一次了。
曹丹姝入宫后,刚开始宋仁宗对她十分冷淡,甚至在新婚之夜逛梅园,陪着一个爱伤小女孩也不愿意去皇后宫中(这个女孩就是后面的张贵妃),却在见到皇后三秒后,改口叫丹姝,尽管心里不喜欢,但身体却很诚实,后来也慢慢地对丹姝有了喜爱之情,这对帝后CP也算是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而这一切都是剧中的安排。
历史上的曹皇后可没有曹丹姝这样的好运,她入宫并不是群臣举荐,而是宋仁宗养母所选的,宋仁宗共有三位母亲,分别是嫡母刘太后,生母李氏,养母杨氏。
杨氏与刘娥在宋真宗时期就关系很好,赵祯也是在这二人的共同抚养下长大的,两人一严一慈,刚柔并济。刘娥去世前,要求立杨太妃为后,宋仁宗并不敢违拗,而这位曹皇后正是由杨太后所选。
曹氏入宫后,知道宋仁宗并不喜欢自己,但她吸引了郭氏的前车之鉴,待人亲和、宽容、又因她出身名门,修养极高,深得人心,尽管宋仁宗不喜欢她,但却找不到她的错处,虽然有废后之心,但也不敢瞎操作,毕竟北宋有台谏制度,即使身为皇帝也不敢胡作非为,不然大臣们真敢喷死宋仁宗。
宋仁宗真正宠爱的是张贵妃,而张贵妃也经常仗着宋仁宗的宠爱顶撞曹皇后,但曹皇后却多次忍让,并不愿将事情闹大。张贵妃死后,宋仁宗十分伤心坚持要追封自己的爱妃为皇后,被大臣们极力反对,当时中宫皇后还在,又追封一个皇后,太不成体统,但宋仁宗却坚持要给心爱的女人的一个皇后名份,而曹皇后在这时也展现了她的大气、中宫风范,支持宋仁宗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
曹皇后在中宫之位上坐了28年,其实这28年对她而言,真是万般苦楚,兢兢业业、恪尽本分,不敢踏错一步,才能让宋仁宗找不到废后的理由,同时也保住了家族的荣耀。
她在大臣们的心中,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好皇后,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宋朝虽有不杀文人的规定,但苏轼在狱中却也过得生不如死,太皇太后曹氏听闻后,对宋神宗说:
“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
最终算是保下了苏轼一命,曹皇后去世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为其写挽词:
人伦风化归三世,王室功劳属两朝。
曹皇后的一生,虽然有着无限的荣光,但这一生却过得无尽心酸,一句“貌丑不至惑君”成了她入主中宫的理由,她因貌入宫同样也因貌而倍受冷落。
【END】
中国古代儿童生活常规的原则?
封建社会的家庭对学前儿童实施生活常规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礼仪常规的训练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①礼仪常规的训练
在封建社会,幼儿的礼仪常规训练又称为幼仪教育,它充溢着封建“礼教”的思想和内容。
幼仪教育,首先是合乎礼仪的姿态训练,即要求儿童站要有“站相”,须直身而立,两眼平视前方,而不要耸肩塌背和左右倾斜。不但“站相”要正,行走坐卧的姿态同样也要求保持端正,符合幼仪的规定。
其次,对幼儿进行尊老敬长的礼仪常规训练,是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礼貌知识教育。按照幼仪的规定,幼儿路遇长辈,必须快步上前正立拱手,长者有问则答,无话则退;长辈牵着小孩走路时,小孩应以双手握着长辈的手;长者抱着或挟着小孩,并偏着头与小孩讲话时,小孩应掩口而对,以免气触长者;长者召唤幼儿,幼儿须疾步前往;听长者教训,须谦恭起座、低头听受,不可顶嘴抗辩;在长者面前,不要卖弄才华。总之,幼儿对长者必须谦恭、礼让,不可恣意妄行。
此外,进行初步的待人接物的礼仪常规训练,也是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时家长们经常教育幼儿与别人同坐时,不应当将双臂横撑在席上,以免妨碍邻座的人;遇父亲的朋友来访,进退要听从其吩咐,以示恭敬;与客人同进屋时,进门要让客人先行;在客人面前,不应当吆喝狗;别人让吃东西时,不要吐唾沫等。
②养成卫生习惯
养成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是幼儿家庭生活常规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南宋教育家朱熹就曾要求幼儿每日鸡鸣起床后,应自己完成洗脸、漱口、梳头等事务,并且规定“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除了穿戴要整洁外,饮食卫生也必须讲究。许多家庭当孩子能独立饮食的时候,就教儿童用右手拿筷子和汤匙;大小便回来,要求幼儿把手洗干净;吃饭的时候,教育儿童不能贪多,喝汤不要流出嘴角,不要把吃过的鱼肉再放回菜盘中去,等等。
幼儿不仅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还要为家庭的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洒扫”小事。 这不仅能培养幼儿爱清洁的习惯,对于养成儿童勤劳的习性亦不无稗益。
(3)文化知识教育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官选拔是与文化考试紧密相联的,它促使人们异常重视文化知识(主要是儒家经典)的学习。于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下,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封建社会家庭对幼儿实施的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是教他们识字、学书、
如何看待江苏盐城新郎父亲在儿子结婚当天亲新娘?
只能说公公喝醉了把婚礼现场当成了夜场,把儿媳妇当成公关
事件来龙去脉
2018年2月24日在江苏盐城五洲国际婚礼现场,发生了震惊全场嘉宾的事情,新郎的爸爸喝醉了,当众在婚礼舞台抱着新娘就来了强吻,司仪主持在舞台拿着话筒喊着唉唉唉唉……现场主持已经不知该如何说了,根本无法救场,公公把媳妇亲了,真的大铁眼镜,无所适从。
这个公公是酒壮胆子啊,连自己儿子的老婆都敢当众吃豆腐,还是当着儿子的面吻儿媳妇,这肯定会成为盐城的一大茶余饭后新闻,现在是全中国都知道盐城有一为老不尊的公公当众强吻自己媳妇了,出名了。
盐城结婚婚俗之一
盐城与各地不同的婚俗最大区别在于闹洞房,盐城的闹洞房不在洞房花烛夜上,而是在喜宴上,主要闹的是新郎和公公。在喜宴上公公和新娘做节目,新郎就和婆婆一起做节目,然后由任由来宾们摆布,并且还不能露出不乐意的样子。
婚礼是庄重神圣的
每个新娘都想着自己的婚礼是什么样,都期盼着美好幸福,可是盐城的这位新娘我想她会终生难忘,被自己的公公欺负了,以后还要天天面对多尴尬。
公公的人品
这个公公也可以看得出也不是什么好鸟,肯定是个老色鬼,平时绝对是个老油条,夜生活肯定丰富多彩,要不然做不出这么缺德的事情,你让你媳妇以后怎么面对你,现在就敢当众强吻自己儿媳,没人的时候会不会干出更荒唐的事情。
宋朝王公贵族的服饰风格是否以简单朴素为主?
宋朝王公贵族的服饰风格是否以简单朴素为主?这个问题不太适合这么问。
中国历朝历代的官服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头戴冠,上衣下裳,脚着履靴,官服按品级配以不同颜色,饰以不同饰物,这些是哪个朝代都少不了的,并不是说追求简单朴素就能省略掉其中一部分。
我们从一些图片上看到一些宋朝皇帝的画像,似乎他们穿的服装非常简单,没有什么装饰,是不是从这里就认为宋朝的官服很简单呢。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下图是宋朝皇后的霞冠,装饰是不是很繁复?
再看看范仲淹的貂蝉冠,感觉怎么样呢?
每个朝代存在期间,其服饰并非一成不变很多的朝代在建国之初,都因为经历过长年战争,要与民休养生息,节制税收,往往体现在官服上就会俭省一些,如衣料会用更便宜的,饰物会少一些,每年发放的官服也没那么多。而经过一段时期,国力充盈以后,官服则会提高档次,显得更为华丽一些。也就是说,即便同一个朝代,在不同时期服饰的繁简也会不一样。
王公贵族的服装分为不同的类别,繁简程度与风格不一宋朝王公贵族的服饰分为朝服、常服、祭服和时服四大类,每一类根据穿着场合的不同要求,在繁简程度上就会有不同要求。比如朝服是参加朝会时所穿服装,而常服为官员平时所穿服装,那么朝服就会更正式,更能显示官员品级,在式样和颜色上就相应会有更多讲究。
因此,宋朝王公贵族的服饰风格并非是否简单朴素的问题,我觉得题主应该这么问,即宋朝王公贵族的服饰风格与其他朝代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样就可以说出个一二三来。中国自周朝制礼作乐之后,各朝各代普遍遵循周礼来制定本朝的礼制,官服便属于礼制中的一类,其中的规定至为繁缛,各朝代均有专门的部门,如礼部来负责相关事宜。因此这里几句话是说不清楚宋朝官服的各个特点的。
宋朝服饰特点如果说“简单朴素”哪里可以用到的话,也许用在宋朝整个社会(非官服)服饰风格上要相对合适一些。宋代程朱理学盛行,主张“言理面不言情”,从而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社会舆论反对过分豪华,崇尚简朴,尤其是妇女的服饰。统治者也提倡民众“务从简朴,不得奢侈”,因而形成了宋代服饰的质朴、理性、高雅、清淡之美。
宋朝整体的艺术风格崇尚“极简”其实不止服饰,赵宋一代整体的艺术风格都比较崇尚简洁朴素。宋朝虽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经济繁荣昌盛,但社会审美观却偏向质朴和淡雅。这其实是与宋朝人高度的艺术修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例如宋徽宗便是其中的代表。宋朝的瓷器可说是“极简”艺术的典范,汝窑烧制出来的瓷器,器形简洁,色调唯有一色,便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天青色,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涵养,为历朝历代所独有。
宋朝虽然比不上其他大一统朝代那么广阔的疆域,但宋代的文化与经济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峰,文人辈出,对外交流昌盛,艺术独具魅力,科技发达,是后世许多中国人向往的朝代,以至有人甚至提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确实,宋朝在中国古代史中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值得我们去重新发现宋朝的美。
清平乐中徽柔公主为什么叫她亲娘叫姐姐呢?
我是雪忆柔,您的问题我来回答。《清平乐》中徽柔公主叫生身母亲苗娘子姐姐是没错的,宋朝这个特殊的朝代,在称谓上可谓别具一格,下面请允许我从以下几方面细细讲来。
一、“姐姐”的由来宋朝的称呼是独一无二的,皇帝不叫“皇上”反而被唤作“官家”,大臣们不是“爱卿”而是“相公”,嫔妃也叫“娘子”,母亲被唤作“姐姐”,其实这都是有原由的。
【概述】
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嫔妃为“娘子”,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
在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中就记录了宋朝这样特殊的称谓,其真实性由此可以追溯。
【原由】
在其他朝代,除皇后所生子女外,公主和皇子会叫自己的生身母亲“母妃”“额娘”等等,而宋朝的礼治规定,只有正宫嫡母才可以被称作“母亲”,其余嫔妃皆为庶母。
通俗地讲,宋代除了正妻以外,其余妾室都只是主母的奴仆。既然是奴仆,身份自然要低一级,而辈分也要降一代人,也就是说,除主母外的妾室要和自己的孩子是同辈,自然也就叫姐姐啦。
曹皇后作为宋仁宗的嫡妻,若她有子女,则皆为嫡子、嫡女,这样尊贵的身份可是其他妃嫔所生子女无法比拟的。
身为嫡妻,身份尊贵自不必说,皇帝与妃嫔所诞子女都要尊称皇后为“母亲”或者娘娘(嬢嬢)。也就说,不管大户人家,还是宫廷之内,每家每户只能有一个“妈”。
看来在宋朝,“对象姐”可不是随便叫的哦。
【扩展】
最有趣的是,如果是公主出嫁到驸马的家里,除了驸马以外所有人都要跟着降一辈,以此彰显皇家的威严。也就是说,公主得叫公公婆婆兄嫂,驸马的兄弟姐妹便只能算作侄子和侄女了。
二、其他称谓实际上在宋朝,民间称呼就五花八门的多,比如叫自己父亲为“爹爹”,嫡母为“姐姐”,庶母为“叔婆”,父妾为“妾母”等等。我们提几个普遍性的叫法。
【父亲】
唯有父亲这一身份拥有最正常不过的称呼,皇家子嗣唤“父皇”,私下可与普通百姓一样叫“爹爹”。
【夫妻】
如果遇到宋代的美女叫“老公”,可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这个称谓在宋代是专指太监的。当然,也不能随意叫“相公”,因为那是大臣们彼此之间得称谓。
女子通常唤夫君为“官人”或者“良人”。而丈夫呢就唤妻子为“娘子”“贱内”或者“家内”。
【奶奶】
嘉王连称:“告大妈妈(原注:宪圣),臣做不得,做不得。”
以上出自《四朝闻见录》记载,由此可见,奶奶亦可称“妈妈”。
【姐姐】
“太后车内指景宗,令问其姓氏骨肉,景宗知其女兄在掖庭,疑其是也,遽呼太后小字及行第。”
此段出自北宋魏泰创作的古代中国文言轶事小说《东轩笔录》中,由此可见,姐姐可以唤作”女兄”。当然,普遍性叫法就是“姐”,加上排行:“五姐”“八姐”的叫。
【兄弟】
魏邸复入见高庙曰:“翁翁留恺,却使三哥越次做太子。”帝漫抚之曰:“儿谓官家好做,做时烦恼去。”
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兄弟之间以“哥”相称,兄弟较多的,可以按顺序叫,比如“三哥”“十二哥”等,还是比较接近我们现代叫法的。
三、笔者小结自从看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清平乐》后,就格外喜欢研究宋朝的文化。许是正午阳光出品的作品着实用心的关系,无论从道具、布景、服装、饰品到语言风格,都极其符合宋朝特色,视觉享受的同时还能丰富文化底蕴,希望这样的好作品能多一些吧!
我是热爱文学和历史的雪忆柔,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