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陆毅电视剧(林心如和陆毅在剧中演情侣的有哪些电视剧或者是电影)
苏东坡陆毅电视剧,林心如和陆毅在剧中演情侣的有哪些电视剧或者是电影?
电视剧《男才女貌》,陆毅饰演通讯公司CEO邱石,林心如饰演毕业大学生苏拉。电视剧《苏东坡》,陆毅饰演苏东坡,林心如饰演王弗。这两剧中两人演情侣或夫妻。另外两人还合作过电影《我爱天上人间》,电视剧《三国》。只不过不是情侣。
有没有关于夏?
我给你推荐一些古装历史电视剧和电影: 原始社会: 《伏羲女娲》 战国、西周、东周: 《骊姬传奇》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越王勾践》 《孔子》(92版) 《屈原》(95版) 《东周列国》 (分为《春秋篇》、《战国篇》) 《大秦帝国》(07版) 《西风烈》 秦汉: 《秦始皇》 《楚汉风流》 《陈胜王》 《汉刘邦》 《吕后传奇》 《汉武帝》(1997版)及其“公仆版” 《汉武大帝》(2004版)(前一部重“史实”,比较客观;后一部重“精神”,比较感性——可以对比观看) 《美人心计》 《司马迁》 《昭君出塞》 《王昭君》(1987版) 《汉宫飞燕》 《蔡伦》 《张衡》 《辛追传奇》 三国两晋南北朝: 《诸葛亮》 《关公》 《三国演义》 《乱世妖后》 《北魏冯太后》 《胡笳汉月》 隋唐: 《隋唐演义》(1996版) 《隋炀帝》 《开创盛世》(2006版) 《大唐名相》(1991版) 《贞观之治》(2006版) 《武则天》(大陆1993版) 《神探狄仁杰前传》 《大明宫词》 《贞观长歌》 《文成公主》 《唐明皇》 宋辽夏金元: 《赵匡胤》 《杨家将》(大陆1991版) 《大辽太后》 《包公》(大陆1986版) 《贺兰雪》 《敦煌》(中日合拍) 《苏东坡》(1995年孙松版;2008年陆毅版) 《李师师》(1991年何晴版) 《岳飞》 (1991年樊志启版) 《梁红玉》 《辛弃疾》 《成吉思汗》(电影版,电视版) 《蟋蟀宰相》 《魂断钓鱼城》 《北条时宗》(中日合拍) 《马可波罗》(中意合拍) 明代: 《传奇皇帝朱元璋》 《郑和下西洋》 《正德演义》 《郑成功》(陈庭威版) 《大英雄郑成功》(何家劲版) 《大明王朝1566》 《海瑞》 《海青天》 《戚继光》 《明宫三大案》 《袁崇焕》(大陆1986版) 《谁主中原》 《江山风雨情》 《长河东流》 《秦淮八艳》 《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中国、菲律宾合拍) 《琉球之风》(1993年日本大河剧,中日合拍) 清代 《努尔哈赤》(大陆1987版) 《皇太后秘史》 《孝庄轶事》《孝庄秘史》 《康熙大帝》《康熙王朝》 《雍正皇帝》《雍正王朝》 《乾隆王朝》 《宰相刘罗锅》 《大清洗冤录》 《前清秘史》 《嘉庆皇帝》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演义》 《垂帘听政》 《洪秀全》 《太平天国》 《火烧圆明园》 《北洋水师》 《胡雪岩》 《乔家大院》 《末代皇帝》
如果再拍一部李白传?
我觉得张嘉译演不错,历史的李白据说是是异族人,相貌异于普通中原人,张嘉译肤白眼睛大,脸部轮廓分明,外形有几分相似。
张嘉译虽然属于大器晚成型的演员,但是,他所饰演的角色还是深入人心,上至大妈老太下至少妇少女,迷恋他大叔形象的不少,并且,张嘉译也深受男同胞的喜爱,至少票房的号召力还是有的!这些作品,是不是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通过张嘉译的作品,我们也看到了他的实力,演技成熟,作风沉稳,可以驾驭任何风格的角色,至少演起李白来让人不会担心。
有人说李白生性狂放,才华横溢,居才傲世,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演,这些都是题外话,这正是考验一个演员的功力的时候,比如,同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个相貌普通的赵又廷,一个被称为绝世美颜的杨洋,赵又廷被称为整容般的演技,而杨洋则被嫌弃油腻,这就是演技的差距!在《白鹿原》里,多次为张嘉译的演技所震撼,随着他的角色,不由自主地走进那个年代,那些情景,我想,如果,给张嘉译一个李白,一样能诠释出让人满意的诗仙来!
符合历史的最佳历史片有哪些?
1、《雍正王朝》
1999年1月首播,总集数44集。至今在豆瓣的评分有9.0呢。这部剧主要讲述的是康熙驾崩后雍正当朝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说是在荧幕前常见的历史,但是这部剧是总体讲述了雍正的一生,对历史没有改写。演员在现在看来都是老戏骨,在那个时候都是实力演员,人物刻画的很生动。经典之作。
2、《汉武大帝》
2005年1月首播,总集数58集。至今在豆瓣的评分有9.0分。这部剧讲述的是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年少登基,展示出与众不同的魄力带着西汉走向繁盛的历史故事。这部剧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导演是有深究这段历史的,是部良心制作。
3、《东周列国·春秋片》
1996年3月首播,总集数30集。至今在豆瓣的评分有9.2分。这部剧讲述的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诸侯相继崛起的故事。作为80年代启蒙时代的好剧,可以感受到导演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我的表达。画面朴实无华,带有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
4、《康熙王朝》
2001年12月首播,总集数46集。至今在豆瓣的评分有9.1分。这部剧讲述的是顺治十八年,清帝国内忧外患。孝庄太后力推玄烨为继承人。康熙登基后进行的康熙之治的故事。在斯琴高娃和陈道明的带领下,这部剧就不会有差。这部剧的严谨的戏风可以说是现代电视剧所欠缺的,值得去学习的。
5、《贞观之治》
2006年12月 首播,总集数50集。至今在豆瓣的评分有9.2分。这部剧讲述的是李世民登基前后及一生的故事。这部剧做到了尊重正史,甚少戏说。
6、《大秦帝国之裂变》
2009年12月首播,总集数51集。至今在豆瓣的评分有9.2分。这部剧讲述的是秦国在六国的摧残之下,由秦孝公和卫鞅的合作使得一带强秦的崛起。这部剧带有美化的成分,在最后商鞅的之死实为虚构的。但这并不影响这部剧的整体。
7、《大秦帝国之纵横》
2013年9月首播,总集数43集。至今在豆瓣的评分有9.1分。这部剧讲述的是商鞅变法之下的迅速崛起,当秦国被孤立,秦国却也在蚕食周边之际。启用了张仪提出的连横对策的故事。这部剧是一部原音剧,这在如今被配音支配的时代,这部剧显的有多特立独行。也是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8、《三国演义》
1994年10月首播,总集数84集。至今在豆瓣的评分有9.3分。这部剧讲述的是东汉末年从三国鼎立到三方归一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经典故事都是从书本上了解的,很是片面。但看了这部剧之后,这些故事都变的具体形象了。观看这部剧能感受到演员是真的认真的去拍了。
9、《走向共和》
2003年4月首播,总集数59集。至今在豆瓣的评分有9.7分。相当高的分数呀。这部剧讲述的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是的中国伤痕累累: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等,这些我们在历史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当这些知识在荧幕中向我们展示,我们得到了相当大的震撼感。这部剧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让我们深刻记住历史。
10、《大明王朝1566》
2007年1月首播,总集数46集。在豆瓣的评分有9.7分。这部剧讲述的是嘉靖和海瑞的故事。这部剧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部剧展示了中国一流制作人的制作范本的高水准。不论从摄影,美术,服装,剪辑都是鹤立鸡群的。剧本和演员的表演都是很扎实的,很朴实。
你认为苏轼作品中最传神最打动你的是哪一首?
让苏轼直达高维宇宙一首词:《定风波》的现实启示
作为一位北宋思想史的专业研究者,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带来启示。首先要明确一点:这个问题是开放式的,并没有标准答案。
苏轼存世3400多首诗词,其中不乏熠熠生辉的精品,他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有东坡诗词中,我个人觉得最深刻、最传神、最震撼我心灵的,当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
全词如下:
(小词前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我们从以下3个角度分析一下这首《定风波》
一、写作背景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可见,我们要真切领略文学作品的妙处,必须要对它的作者进行深度认知和透彻了解。
这一首《定风波》,苏轼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湖北黄州。3年前,他被政敌小人捏造卑鄙的文字狱,而从京师汴梁被贬谪到湖北黄州。这一事件,是苏轼宦海生涯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他是一位春风得意的新锐政治家;在此之后,他的身心均遭遇重创,转而寄情于山水。另外,如此惊天巨变之后,他的思想元素和精神寄托也开始从儒家往佛儒道三位一体方向发展。
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第3年,作者的身心逐渐从低谷中走出,从而记录下早春出行的一件小事。外出遇雨,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件比较狼狈的小事,但对于这位天性乐观、旷世豁达的诗人来说,这并不狼狈,相反还挺有意思。
仿佛雨水把同行者都打湿了,却单单放过了苏轼一样。的确,对于刚刚经受了人生中真正暴风骤雨考验的人而言,对于刚刚险些失去了生命的人而言,阴雨天气和艳阳天气之间的差别就没那么大了。
二、写作方法
本词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上片主要是以叙事来抒情。作者大量使用“莫”“何妨”“怕”“任”这样能够直接表达自身强烈情感的字词。
比如开篇就谈“莫听穿林打叶声”,请想想:大雨倾盆而下,坠落到林间树叶之上,那种声响我们仿佛能通过文字来听取、来想像。
但是,耳朵是唯一不受人主观意识控制的五官,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我们可以闭口不言,我们可以屏息不用鼻子呼吸,我们也可以不用舌头品味,但我们唯独不能关闭耳朵不去听(除非我们用手去捂)。
那么苏轼怎样做到不去听雨水打叶之声呢?当然不是通过捂耳朵,而是通过调适心境,让心境悠闲自得;是通过修炼心灵,让心灵从容淡定。有了这样的心灵境界,自然能够最大程度上隔绝外界嘈杂信息的干扰。
另外苏轼很注意使用画面感极强的字词。比如“吟啸”一词,一个动词就把作者洒脱不羁、卓尔不群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长啸”是古代高洁傲岸文人的一种常见行为,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文人们常以此述志。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又比如王维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苏轼在本词上表达的当然是一种意趣悠然、心境舒展的状态。
再比如“徐行”一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短视频:视频画面中其他人都是心态惊慌、脚步凌乱,而苏轼一人则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动作。
另外,通过“任”这个字,一个无比饱满的苏轼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他敢于直面风雨,无论是天气的暴风骤雨,还是人生的终风苦雨;他真正物我两忘,无论是鲜衣怒马还是竹杖芒鞋,在他的眼底、心中,已经没有差别可言。
下片主要以状物来言志。“料峭春风吹酒醒”,注意,那是阳历4月初的春雨啊,气温并不高。料峭寒风中,人在饮酒之后又被仲春冷雨淋得全身湿透,从养生角度来看绝对一件很糟的事情,寒气入内容易生病,但苏轼对此全不在意,只一句“微冷”就把乐观豁达的情绪传播到位了。
再想象一下他的同行者们,他们的感受一定是“巨冷”而不是“微冷”,这一点苏轼已经在词前小序里交代清楚了。同样的温度,同样的风雨,同行人感受巨冷,而苏轼感受微冷,这就心灵修炼的力量。
“微冷”之后,作者又立刻给全词注入了温暖,“山头斜照却相迎”,的确,刚刚还是春寒料峭,转眼间又是黄昏暖阳。我们的人生也如同天气般变化莫测,充满着变数。
或许我们前一秒还在山重水复里绝望,后一秒却能迎来柳暗花明的欢欣。在逆境中看到希望,从寒冷里感受阳光,于忧患中始终向上,这难道不是苏轼通过《定风波》给我们的最强激励吗?
“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是点题之笔,历来为世人所传颂。但这一句有些争议,很多诗评界的杠精会觉得这里有逻辑问题。因为“无风雨”可以理解,毕竟前一句已经写到山头的夕阳了,天气显然已经转好,那么为什么还要说“无晴”呢?这不自相矛盾吗?
其实不然!这一句作者安排在“归去”之后,描写的并不是一个瞬间的静态,而是针对整个天气变化过程的动态总结。
风雨和春寒不能让苏轼愁眉不展、狼狈不堪,同样,温暖和阳光也不会让他欢呼雀跃、心旷神怡。这也是苏轼在为范仲淹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至高精神境界所作出的一个精彩注解!
三、思想境界
要想深入理解诗词,还要在诗词所体现的思想境界上多下功夫。陆游在向儿子传授诗词技法时,曾写下过著名的两句诗:“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不能局限在诗词辞章层面,而要在诗词与生活的联系层面深入钻研。
外出没打伞,被淋得浑身湿透,这无论如何只是一件小事,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经历过,但为什么苏轼的《定风波》是独一无二的呢?那是因为苏轼的旷放心灵和外界环境已经水乳交融了!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体现是人类对掌控浩渺时空的无力感,而苏轼显然更进了一步,宇宙就是我,我就是宇宙,北宋理学家程颢所说的:“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其他人为什么写不出《定风波》,除了文学技法的积累不足与艺术构思的才情不够这两个硬性因素以外,人生阅历不够丰富、人生格局不够高远、人生境界不够开阔,这三个软性因素才是主因!
正如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所言:“经历一种省察的个人生活,去直接面对那些人生最本质的问题”。苏轼就牢牢地抓住了这一人生本质问题。
主观上认识到了“天人合一”,和客观上真正做到“物我两忘”,这其中还有点差距的。那么苏轼是怎么消除这个差距的呢?
那就是:在挫折中不断地去磨砺心性,把悲观消极的情绪不断淘汰,最后乐观积极的态度自然就会被彰显出来。这也是《定风波》一词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启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长想一二”,这句话当真知易行难。
我们在回归到《定风波》一词中,试想:酒后遇雨已经是既成事实,没有预先准备雨具也是既成事实,无处避雨还是既成事实,即便是同行者抱怨倒霉、神态狼狈,也丝毫不会感动上天而改变既成事实。
那么,是怨声载道、狼狈不堪好呢?还是从容淡定、潇洒积极好呢?显然是后者!
当然,正如本回答开头所言:作为北宋大才子,苏轼一生名诗佳作无数,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比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如《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比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这些传世杰作与《定风波》一起,构成了苏轼生命乐曲中的华彩乐章,也是东坡留给我们华夏儿女的一笔宝贵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