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婚,联婚跟不联婚区别
联婚,联婚跟不联婚区别?
联婚是指男女方合起来摆酒席。酒席钱事先由男女双方协商而定,可以男女双方各自付款(自己宴请宾客的酒席数),也可以全部由男方出。
不联婚是指男方摆一次,女方摆一次。但是在两次婚宴上男女双方的父母是要出席的(特殊情况除外)。
【扩展资料】
一、联婚女方要出酒席钱吗
看个地方风俗,多数地区是不出。
1、具体的婚嫁风俗每个地区都不一样,因此结婚的时候女方出不出酒席钱首先要按照当地的风俗。
2、其次是两家的经济情况,按照中国的婚嫁传统,一般酒席钱都是男方家庭出,但是也有极少数家庭是各处各方的,特别是有些家庭两边都要办酒席,这只能情况各自出也是合理的。
3、总之,两家联婚女方出不出酒席钱这个没有具体的规定,看看两家的商议情况,若是女方比较体谅男方,男方也条件确实不好,那么女方出一部分也是人之常情。
二、联姻和结婚有什么区别
联姻是家族间的结合,多数是为了利益,结婚的话就是联婚,指新人缔结婚姻关系。
1、联姻
(1)通婚结成姻亲关系,喻指两个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携手合作。
(2)通过婚姻结成亲戚关系。
2、结婚
(1)缔结婚姻关系;
(3)指男女双方家属、朋友同时参加婚礼,现代通称结婚。
多眼皮属于哪个民族?
在很久以前,汉族是只存在单眼皮的,古人的审美中,单眼皮姑娘更可人,漂亮的女子都是有一双漂亮的丹凤眼。
最早出现双眼皮的民族是维吾尔族,因为他们本来就居住在我国北方。
看中国地图可以看出,这块地带与俄罗斯比邻,故而维吾尔族的长相偏向于欧美人,简单来说,就是他们携带了欧美基因。
本来开始时,只有维吾尔族的人是双眼皮,后面因为有了秦始皇的统一,给汉人和维吾尔人联婚创造了机会,导致他们的孩子会携带双眼皮基因。
联姻的意思等于联婚吗?
联姻和联婚是有很大区别的,两者的含义不同、时间段的意思不同,关于联姻和联婚的具体区别如下:
1、含义不同:
联姻一般用来指单位之间或者两个部门携手合作,而联婚是指男女双方家属、朋友同时参加婚礼,现代通称结婚。
2、时间段的意思不同:
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中,婚、姻中的任一字都可解作婚姻之意,故在现代,也有一些地区不作细分,但大部分都是用联婚。
联姻在古代的时候一般是指联结为姻亲,而这种联姻,通常都带着家族的利益和婚姻以外之目的。公主和亲,也可看作是联姻的一种形式。
联婚的婚,形声字,从女,昏声。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在黄昏迎亲,所以“昏”亦兼表字义。《白虎通·嫁娶》:“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联婚是依古汉语的字意,指的是男女双方联合举办婚礼。
锡伯族婚姻习俗是怎样的?
锡伯族习俗 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以前只限于同族内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古式联姻有:指腹为婚,至成婚年龄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联婚后,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难,可将幼女移交男家抚养,长大后成婚,叫“对象婚”;招养老女婿,没有子嗣的人家为养老送终,可招作为继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负担,民间多称帮工婿。这种婚姻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男女自幼联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长大,则婚事所需之物绝大部分由男方准备。结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礼物(平时不登门),女子必须回避,女方家受礼后送给女婿一双布鞋或其他物品。锡伯族婚姻,一般分4个阶段完成。即说亲、定亲、认亲、迎亲(即举行婚礼)。婚礼是一件大事,仪式繁琐,一般在秋后举行。迎亲时,男女双方都要大摆宴席,先在女家两天。第一天先由男家聘请亲戚中较有声望、与亲家相好,而且善于辞令,同时属相与女方属相相同的男女各一名和媒人代表男方去把彩礼(喜酒、猪羊等)同迎亲的喜蓬车送到女家,新郎特意为岳父岳母奉送两瓶酒。男方的近亲及老人们前来送行,预祝一切顺利。称之为“送喜车”。女家这一天准备第二天的安巴萨林(大宴),杀猪宰羊,并下请帖,近亲都来帮忙。这是女家开宴的第一天,主要是接受男家送的礼物和安放喜蓬车。婚礼的第二天,女家设大宴,举行嫁女“萨林”,盛情款待四方客人。婚礼的第三天,新郎家设大宴招待其亲朋好友,举行结婚仪式。新郎必须在这一天的破晓前将新娘迎至家里,举行程序繁多的结婚仪式。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的改变,这种习俗已经不存在了,现在锡伯族的婚娶,一般实行新事新办。 锡伯族通行土葬。在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火葬和天葬。锡伯族习惯人死后要停放7天,最短3天,并念经超度,子女日夜守灵,并按时辰在灵前举行全家性哭祭,如有人来吊孝,守灵人要给来人磕头,来人哭,守灵人也要陪哭。择吉辰将死者入殓,棺椁停于院中席棚内。出殡前,举行“辞灵”仪式。“辞灵”仪式结束后,驱灵车前往坟园。由长子先填第一锹土,然后众人动手用土垒成坟头。在长者死后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里人举行哭祭的仪式“上望”,白天要烧“头七”,以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百日、周年再进行祭祀。 解放后,随着封建制度的被摧毁,人们思想觉悟日益提高,丧葬仪式也比以前大大简化了,但子女对死去的亲人仍然进行沉痛的哀悼,举哀3天,然后出殡,入土为葬。 锡伯族的服饰,因时代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相互间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和变化。在清代,锡伯族的男子服装喜用青、兰、棕等颜色,女子喜用各种格布,幼儿多穿各色花布服装。男子服式均与满族服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和操作,都穿左右开又的长袍和短袄,戴圆帽;妇女穿旗袍,扎裤脚,着白袜花鞋。姑娘们都是单长辫子,结婚后结发。妇女喜欢戴耳环,手镯和戒指,年老的妇女在春夏秋三季里多包白头巾,冬季戴棉帽。到了清末,由于锡伯族与汉族经济、文化方面交往密切,因此,服饰与汉族逐渐相同了,唯有西迁到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仍喜欢穿旗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用料越来越考究,样式越来越多样化,除老年妇女还保留穿长衣的习惯外,其余人普遍与汉族人着装相同。 锡伯族饮食习惯有独到之处。因其居住地区不同而有一些差异。锡伯族男子一般都有吸烟和饮酒的嗜好。据传说,从前家家户户都做黄酒。家家户户都养猪、鸡、鸭、牛、马、羊,肉食自给自足。同时,也喜欢野味,每逢冬雪融化都外出打猎捕鱼。农历四月十八日,煮面酱做“米顺”盛入瓦缸中,用于做菜调味,或用青黄瓜、青椒等蘸着吃。到秋末,用韭菜、青椒、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哈特混素吉”。此外,锡伯族韭菜合子、南瓜饺子、鱼汤等也别有风味。 锡伯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忌讳之处。夜晚睡觉不得在炕上横卧,不能把脱下的裤子、鞋袜等放在高处。不得从衣、帽、被、枕等物上跨过,如事出无意,须立即在灯火或火盆上把该物摇晃几下,才算还净。吃饭时不得坐在门槛上或站立行走,严禁用筷敲打饭桌、饭碗,他们认为要饭的才敲打碗筷。翁媳不同桌吃饭。子女在偶数年龄时禁婚,起码有一方是奇数,才能举行婚礼。停灵在家时,禁止猫、狗在灵前绕过尸体,出殡忌申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妇女不做针线活儿。二月初二,禁止在地上劈柴。家有病人,要在大门外挂上布条或一束草,意为禁止外人入内。禁止妇女在西屋西边小解(小便)。献给海尔罕玛法之马,妇女不得骑用。 辽阳地区锡伯族供奉“喜利妈妈”,保佑家庭人丁平安、兴旺。喜利,锡伯语是延续的意思,“妈妈”是娘娘神。据锡伯族老人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锡伯族人遇有大难,天崩地裂,洪水滔滔,多数人死亡,幸喜有位女老祖人带领全族人逃难,历尽艰辛,迁到安全的地方,全族人才得以继续生存下来。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女老祖人,全族人都供奉这位女祖宗,奉为女神。供奉“喜利妈妈”的位置与一般神的位置也不一样,安置在上房屋西山墙西北角上。祭祀时准备纯黑猪一头,主祭人在喜利妈妈灵前焚香叩头。祭祀完了将同族人请来吃“神余”,即祭祀猪。家庭成员遇有天灾病祸,要到喜利妈妈灵位前许愿。在辽阳供奉的喜利妈妈袋内装有左劲一丈五尺长、右劲一丈五尺长拧成的九股线绒绳,绳上系有若干铜钱、红布条等。绳上之物代表不同的意义。 锡伯族又供奉海尔堪,“海尔堪”是能保护牲畜兴旺之神灵,供奉在正房西屋外面南墙角上。“海尔堪”有神像,有用木雕成,也有用木画成。但不论雕成或画成,神像上都有一条兽毛,象征着狩猎模样。辽阳农村锡伯族人有的现在还供奉“海尔堪”。
乌克兰美女真的愿意当中国新娘吗?
从论坛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批量制造了关于东欧美女嫁不出去的都市传说。仿佛自己距离人生赢家只差一张前往乌克兰的机票,只要下定决心跑路东欧,中国男人个个都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让中国网民绘制一张欧洲的特产地图,这张地图上的意大利应当被意面覆盖,而西班牙则会被涂上海鲜饭的图案。虽然英国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食物,但网民也能想起炸鱼薯条。不过,被问及东欧的话,网民估计觉得乏善可陈,可能只有大量未婚的火辣美女能代表东欧的特色了。
从论坛时代开始,中国网民就批量制造了关于东欧美女急需中国男人解救的都市传说。在这些传说里,出于不可知的原因,东欧什么都产就是不产男人。因此,盛产美女的东欧面临着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由于男人太少,大量年轻的姑娘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偶,只能成为剩女。在孤独中,她们期待着白马王子出现结束她们的单身生涯。类似的传说,再配上惹火暴露的美女图片,传说制造者描绘了一个让中国男人心潮澎湃的天堂。
东欧,黄昏恋的天堂
单从性别比例来看,把东欧称作“男人天堂”也不是全无根据,东欧国家的确存在女多男少的状况。由于先天原因,在缺少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男女的出生比应当是1.05:1.00,这意味着每有100个女孩出生,就有105个男婴来到人间。
然而在东欧,男女比例失衡状况不那么严重的有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捷克和波兰等,男女的比例也在0.95左右。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乌克兰和俄罗斯,100个女性对应的男人大概只有85个左右。
2017年1月,正在庆祝主显节的乌克兰美女 / 视觉中国
乍看起来,失衡的性别比例能为“男人天堂论”提供论据,然而忽略年龄段的总体性别比无法提供完整的信息。如果将视线从总体的性别比例转移到分年龄段的数据,“男人天堂”就消失了:东欧国家并不缺少年轻的精壮男子,只是少了些年过耄耋的老头而已。
东欧国家女多男少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女性的自然寿命高于男性,因此高龄人群中女多男少在各国都是常态。不过,深度卷入二战的国家里,高年龄组别的性别结构则要更加扭曲,这一点东欧也一样。在法国,65岁以上人群的男女比例为0.75,德国为0.78,日本是0.77。
但东欧的高年龄组中,性别分布远比西欧国家扭曲。在65岁以上的年龄段中,东欧国家男女性别比普遍在0.7以下,在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每一个65岁以上的老头对应大概两个老太太。
对老头来说,东欧可能真的是天堂。
二战时由于苏联不是日内瓦公约的签署国,加上德国人对斯拉夫人的种族歧视,在东部战场上,无论是对平民还是对方的军事人员,德国军队都缺少在西部战场上的克制。
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下,苏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自己的人力资源,尽可能地征用各族的成年男性奔赴战场,用人海弥补与德国装备上的差距。
1943年,一个乌克兰村民坐在被德军烧毁的房子前 / wikipedia
通过强制征兵,二战中的苏联动员了3400万左右的人力为其提供军事服务,他们中的很多奔赴战场后就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相比西欧和太平洋战场,二战的东欧吞噬了更多的生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在二战中只失去了1%左右的人口,德国也只失去了总人口的8%。然而,二战抹去了波兰人口的17%,俄罗斯人口的12.7%,乌克兰人口的16.3%。白俄罗斯在二战中则失去了25%以上的人口。包括平民在内,整个苏联在二战中共失去了2600万到2700万人口,其中2000万左右是男性。
虽然通过消耗生命,苏联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但和平岁月中,东欧男人需要面对另一个杀手:酒精。
俄罗斯的派对上肯定少不了酒 / Flickr
苏联人的酒精消费量自二战结束后迅速增加。从1940年到1980年,苏联的人口增长了25%,但是酒精的消费量却增加了600%。一个1980年的苏联家庭会将月食品开支的25%-50%花在酒上。这一时期,每个苏联人平均一年能喝下11.2升的纯酒精。
在苏联,酗酒成为了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的第三大杀手。除了短时间摄入大量酒精引发的猝死之外,酗酒还引发了各类慢性病,并推高了苏联的自杀率。这些与酒精相关的死亡更多地影响了男性。在前苏联,女性平均能比男性多活13岁。
苏联解体没有改变战斗民族嗜酒如命的传统,酒精帮助俄罗斯人度过了经济社会剧变的阵痛,帮助俄罗斯政府维持稳定。今天,在酒精的作用下,前苏联地区的男女预期寿命差距仍然居于世界前列。
根据WHO 2015年的调查数据,在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东欧国家,男女预期寿命相差接近10岁。
战斗民族俄罗斯男人更是短命:他们的预期寿命只有64.7岁,比俄罗斯女人低11.7岁。
一个俄罗斯普通老太太 / Flickr
若你是想和二战遗孀来一场黄昏恋,东欧国家可能的确配得上“天堂”的美誉。不过,对于目标群体并非60岁以上的女性的中国网民来说,东欧国家难当这一美名。
“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那么真实的东欧到底是什么样的?
根据CIA Factbook 2016年的数据,单看15-24岁年龄段的性别比,所有的东欧国家都是男多女少,其男女比例维持在1.05左右。2010年的数据与2016年几乎没有差异。这意味着在21-30岁的年龄段,东欧的男女比例基本保持着平衡。
东欧并没有大量待嫁的火辣年轻姑娘等着中国男人迎娶。单看结婚率,罗马尼亚和波兰是欧盟27个成员国中,结婚率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国家,20岁以上人群的结婚率高达62.4%和61.1%,北欧国家瑞典,结婚率仅有43.9%。
即便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拉脱维亚,女性比男性高了近8%,但根据联欧盟公布的婚姻数据,这儿的女性结婚率达到了28.3%,与法国女性的结婚率30.8%可以说是相差无几了。
更重要的是,东欧的年轻姑娘们早已对外国男人没有兴趣。根据2009年Superjob.ru的调查,55岁以下的俄罗斯女人中,有四分之一表示想要一个外国丈夫;而当年龄段切换到45-55岁,就只有9%的女人对外国老公感兴趣了;对于25岁的年轻俄罗斯姑娘们来说,只有6%的人想要一段跨国婚姻。
根据Giampaolo Lanzieri对于1990-2010年间的欧洲跨国婚姻调查,东欧国家的跨国婚姻与欧洲其他地区比起来普遍更少。2010年,挪威地区的跨国婚姻率为1.3%,而捷克却连0.2%都不到。
然而,故事永远比数据更加深得人心。
梅爱偲在微博晒出的和妻子合照 / 微博
承德普通家庭出生的梅爱偲高考失利后留学乌克兰,不但通过经商取得了事业成功,还迎娶了18岁的乌克兰美丽娇妻。从2013年开始,梅爱偲开始在网上连载记录自己的幸福生活,并大量曝光自己妻子的性感照片。
这一故事被许多媒体安上了“中国高考学渣逆袭娶18岁乌克兰女神”“梅爱偲妻子性感生活照大曝光,中国宅男纷纷决定组团留学乌克兰”的标题,强化了东欧“男人天堂”的刻板印象。
于是,在中国网民的眼里,自己距离人生赢家只差一张前往乌克兰的机票。似乎只要下定决心跑路东欧,个个都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即便你能买得起机票,但中国人要娶东欧女人的价格也十分不菲。
在中国,专门为乌克兰女人与中国男人牵线搭桥的网站上,参加一次团体相亲活动的入场费就高达6.5万元。能拿出这样一大笔费用参加一次相亲的中国人,恐怕已经不用担心自己能不能买得起二环内的房子了吧。
有好事也轮不到中国人
很可惜,东欧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她们也并不喜欢亚洲男人。
可能有人感叹自己身不逢时,只恨自己晚生50年,没法去女多男少的东欧感受男人天堂。然而,即使今天的东欧真的出现大量单身年轻姑娘,中国男人也很难是她们的首选伴侣:亚裔男性在东欧姑娘严重缺少魅力。
在2008年发表于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者在美国进行了速配约会实验,对象包括来自各个族裔的男男女女,也有东欧移民的后裔。
实验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其它族裔的眼中,亚裔男性的魅力值低于非裔、白人和拉丁裔。
2017年,浙江宁波中东欧博览会上,游客跟立陶宛展位上的啤酒女郎合影 / 视觉中国
一些社交网站的数据同样证实,恋爱市场,对亚裔男性来说,更加残酷。例如,Facebook的约会软件发现,黑人男性和亚裔男性发出的邀请得到女性接受的可能性最低。
又如在线交友网站OKCupid发现,亚洲女性是唯一一个所有人种的男性 (黄种人、白人、黑人、拉丁裔人) 都认为吸引力高于平均水准的人种,连白人女性都无法企及。而亚洲男性则除了亚洲女性之外,被其他所有种族都视为低于普通水准。
OKcupid的数据,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非黑人男性不喜欢黑人女性,黑人男性的种族偏好并不明显;所有女性都更喜欢本种族的男性,但是相较而言,她们更不喜欢亚洲和黑人男性。黑人和亚洲男性,处在婚恋食物链的最底端。
在跨种族的婚恋市场中,亚洲人是彻底的“女尊男卑” / OKCupid
另一个约会软件Are You Interested的数据也基本上差不多。除了黑人女性,几乎都对白人男性趋之若鹜;而女性方面,则是亚裔最受欢迎。
亚裔男性几乎得到的回复很少 / AYI
因此,在异族结合的婚姻中,白人男性和亚洲女性配对是最常见的一种。二者都站在婚恋食物链的最顶端,一览众山小。在跨种族的婚恋市场中,亚洲人是彻底的“女尊男卑”。
在种族大熔炉的美国,亚裔男性尚且不受待见;在移民相对较少的东欧国家,亚裔男性得分就更低了。
在2015年发表于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使用网络约会软件的数据研究了9个欧洲国家对异性的偏好,其中东欧国家波兰也被纳入了研究。
接近70%的白人的首选还是白人,而偏爱亚裔的白人不到3%;即使是波兰的非洲人、阿拉伯人等少数族裔都更喜欢白人。
在亚裔群体内部,偏爱白人的人也要多于偏好亚裔者,拉丁裔的受欢迎度则居于其次。剩下的阿拉伯人、非洲裔和亚裔的不受欢迎程度难分伯仲。这三个族群在波兰的婚恋市场都不怎么受待见。
在俄罗斯,根据俄社会文化研究国际教研实验室主任娜杰日达·列别杰娃的观察,嫁中国男人的俄罗斯妹子也很少,2005年至2013年间只有几百个。按照滨海边疆区民事登记处的数字,与中国男性结婚的俄罗斯女性平均年龄为30岁。
而最愿意嫁给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俄罗斯姑娘,30岁以下的妇女占60%,平均年龄为28岁。
从2005年到2013年,滨海边疆区一共登记了154对俄中新人。其中19桩是“俄罗斯丈夫+中国妻子”这样的模式。
2016年8月,中俄两国50对新人在中俄界江举行中式婚礼 / 视觉中国
在莫斯科,按照莫斯科民事登记部门的统计,2004年到2012年间,莫斯科的涉外婚姻占比10%,但同中国公民有关的跨国婚姻仅占0.3%。在2002年到2012年间,莫斯科共有267人同中国公民结婚。
娶俄罗斯妻子的中国男性人数要比嫁俄罗斯丈夫的中国女性人数多出近一倍,分别为130人和78人。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