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的老人聊天群,为什么现在一些班主任老师想要解散家长微信群?

2023-08-06 21:24:04 31阅读

60岁以上的老人聊天群,为什么现在一些班主任老师想要解散家长微信群?

前一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解散了他所任教班级的微信群,他说,那个微信群让他很烦,一些家长在群里要么发微商广告,要么在群里和其他家长大吵大闹,让他烦不胜烦。为什么现在的一些班主任想要解散家长微信群?中小学班主任创建班级微信群,到底是弊大?还是利大呢?

首先,我们先来聊聊班级微信群的弊端。当了16年的班主任,创建班级微信群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这几年来,在管理班级微信群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一些家长:

60岁以上的老人聊天群,为什么现在一些班主任老师想要解散家长微信群?

第一种,“质疑型”。一般情况下,我会把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发布到群里,结果刚开始就有一些家长开始说三道四,背后说一些风凉话——“现在的老师太懒了,连布置作业都是布置在微信群里,我们家长哪有那么多时间看微信?”其实,作业内容在发微信群之前,我已经把当天晚上需要做哪些家庭作业在班级中布置好了,之所以在班级微信群众再公布一次,是为了让有些熊孩子的家长在检查孩子是否完成作业时“按图索骥”,逐一排查,力求每一样作业都能按时按质完成。然而,我的好心全被当成驴肝肺,心中的郁闷不言而喻。脾气比较差的老师,可能会在一怒之下把微信群给解散了。

第二种,在班级中发乱七八糟消息的人,有发不健康图片的,有发杂七杂八广告的,有攀比炫耀的……家长的素质,特别是农村家长的素质良莠不齐,微信群建起来之后,往往在很多时候都是让班主任一个头两个大,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班主任可能会每天沉浸在郁闷之中。

第三种,当班主任在班级中发布一条通知之后,群里黑压压的一大片人都在回复“收到”,在众多家长疯狂刷屏的情况下,甚至连班主任自己都不晓得自己刚才到底通知了啥,其他家长要看班主任刚才发的信息,得不断往上“爬楼”才能看到……

班级微信群的弊端不少,但我觉得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解决了上面的这些“弊”,微信群的“利”就立刻体现出来。今年,我新接手了一个班级,微信群刚建立起来,我就把群规在群里公布:群内不得发广告、红包,不得发不良信息,不得在群里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攀比炫耀,一经发现立即清理出班级群;发当天晚上家庭作业的人本来是老师发的,现在换成由班级中当天的值日班长来发;收到老师的通知之后,如果一定要让老师知道你看到了这则通知,那么就把这条通知复制一下再发到群里,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轻松地看到老师刚才到底发了什么内容。

群规践行到现在,我所创建的班级微信群几乎没让我操心过,班级微信群的“利”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你对于管理班级微信群有更好的办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农村的年轻留守妈妈?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了一件事,农民工的生活不容易,他们的妻子在老家更不容易。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而生活的开支却跟城市差不多。岀于各方面的生活压力,很多的农村劳动力都涌向了城市。

在城市中这些农村劳动力,在各行各业中找到了自己打工的方向。他们用最大的努力打工挣钱,省吃俭用把钱存起来。

其实农民工打工的方式很特别,他们用青春,时间,换来的相应报酬。挣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他们更加珍惜每一份工作,每一份收入。

农民工虽然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是他们心里有许多的难言之隐。那就是家中的父母,自己心爱的妻子和儿女。

由于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想家人的时候可以用微信爱情聊天,可以解决思念亲人之情。这就是农民工离乡背井,远离亲人的真实写照。

农民工是出去打工挣钱养家去了,而他们的妻子却承担了全部家务,包括所有的农活,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妇女。

这些留守在老家的农村妇女,她们身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在家既要孝顺父母,又要抚养小孩,并且还要忙于农活。苦了,累了,连一个诉苦的人都没有。

这些留守妇女,除了身上的沉重担子之外,就是感情这块得不到自己老公抚慰。每天都面对孤独,面对千般的无奈。

所有农民工都知道,农村一天有干不完的农活。不管是田里土里都需要人去跟耕种,否则的话就会被荒废。

干农活对于男人来讲其实并不难,但是让女人们去耕种田地,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农忙季节,收割稻子,小麦,搬玉米.……等等农活,都是需要力气和汗水才能完成的。大家说说,留守妇女们容易吗?

除了干农活,还要照顾全家老小。包括他们的饮食起居,生老病死。所以最苦最累的,还是农村留守妇女。

有很多农民工在外面挣到了钱,变得洋气起来。回到农村乡下老家喜欢耍耍派头 ,摆摆架子。

他们却忽略了自己妻子在农村的辛苦,坐在家里只等老婆服侍他,这就是一些农民工被城市带坏的象征。

其实农村的留守妇女,更希望自己男人对自己关怀一辈子。哪怕是接个电话,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宽慰。

各位农民工兄弟,我们在大城市中打工挣钱。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让自己的家庭富裕起来。

虽然我们挣到了钱,但是我们背后有一个女人在支撑着我们,帮我们减去了后顾之忧。我们才会有机会潇潇洒洒的打工,痛痛快快的挣钱。

女人为家庭付出是默默的,虽然没有我们打工那么潇洒。如果没有她们的支持,我们的牵挂会影响到我们打工的心情。

不管我们在外面挣了多少钱,千万别忘了自己妻子为我们做出的付出。所以我们应该感激他们的付出,更加的疼爱她们。

综上所述,就是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内容,希望我的回答对题主有所帮助。

各位朋友,对于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大家有没有更好的看法和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讨论。

谢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每天喜欢群聊的人都是什么心态?

微信中那么多的群聊,你真的喜欢吗?

偶然,手指在微信的消息列表上

大幅划动了几下

由于没有删除旧消息的习惯

消息列表很长,很长…

来到底端,再开始一点一点地

往上翻

基本没有再联系过的前辈和同学

各种群发的节日祝福、投票各种带着奇怪名字的群聊

收集同学生日祝福的群

送别高中同学出国的群

某些活动的临时分组群

部门活动的临时分工群甚至还有老师用来点名的面对面建群

……

似乎被各种各样的群聊所淹没。

微信的“群聊”作为比QQ群门槛更低、更方便快捷有趣的一种群聊方式,借助微信这个号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即时通讯软件,将在线聊天进一步群组化。

每一天的睁眼,似乎也伴随着自己“微信状态”的苏醒——在“群聊”里宣告:早安,世界。

实际上,人们似乎对群聊也有了更多偏爱。可以忽略你的私聊,但是在群里被@ 却一定会回复;群里聊得热火朝天,自己也忍不住唠叨几句;群里斗图时,耐不住寂寞的人总要秀一秀自己新收藏的表情包…

有的时候,莫名其妙的人可能会发起一段莫名其妙的私聊,尽是毫无诚意的套路与无趣。

“在吗?”

漫长的等待…

“你好 何事”

冗长的问题。

“或许有点词不达意的回答”/“不知道”

“谢谢!麻烦了[微笑]”

“没事”

动画表情: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在某些方面,私聊的时间投入产出比太低,有些问题抛到群聊中,分分钟便会有技术大触等人给一份完美的解决方案,一些需要伸以援手的困境也可以在群聊中寻找到“活雷锋”……

然而,这样也让人们越来越依赖群聊,甚至新建一个群聊来代替自我介绍:

“我的信息都在上面,

大家自己看吧”

“嗯。”

“哦!你叫XXX啊!”

“嗯嗯。”

甚至懒得说出自己的名字。

在这样的一个“群聊时代”,很难说有哪个群可以“永葆青春”。

点开那些处于消息列表底端的群聊

最后一句话总是异常接近:

“以后也可以在这个群聊天啊”

“别让这个群沉了”

似乎,都没有如愿以偿呢。

这些像被战争抛弃的舰船一样沉没在海底的群聊,无论是临时群、代购群、点名群,就像那些,“hi,加个微信吧”然后只停留在互相视奸朋友圈的“朋友”一样——相见是缘,也仅仅随缘。

只要离开了视线就会断裂的牵连到底有没有守护的必要?

只要牵连断裂了就会沉没的记忆

到底有没有回想的必要?

或许,让它们随着时间

慢慢消融才是最好的结束我所希望珍视的回忆

永远设置为“置顶”

托起在了我最常看到的地方

一直不回你消息的人却回复了群里消息?

这个问题雷同于我们经常讨论的另外一类问题,你在微信上给朋友发消息:在吗?对方没有回复,并且是一直没有回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个在微信聊天时经常出现你一直在说,对方却只言片语的回答。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但凡是留意这些问题存在的朋友们,你们多数属于高敏感性格。

敏感性特质的人更容易注意这类问题

就是说你们对于身边的人、事、心情的变化要比一般人的感知更敏感。就例如一直不回复你的人却回复了群里的消息,这种情况是存在对方很忙,很随意的看到了群里的消息,忽加略了你的消息,这种情况并不代表对方出于什么心态去应对,而是对方很随意的一个处理。

但是对于高敏感特质的人来说,会把这些小的细节放大开来,更多的时候还会给自己带来这样,那样的不良情绪。

为了能客观的分析类似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高敏感型人格。

什么是高敏感型人格?

丹麦心理学家伊尔斯·桑德在他的书藉《高敏感是种天赋》中从心理学角度全方位剖析了高敏感型人格的特点。

人群中每5个人就有1人是高敏感型人格,因此你不必为了自己在高敏感特质而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只是能更加细致的感知外界的环境。

高敏感的人群更容易被负面情绪淹没,就像今天的问题一样,你发现你的朋友没有回复你的消息,却回复了另外一个群里的消息,你就在猜想对方是什么心态,是不是对你有什么意见等等。

同一件事可以唤起多种不同的情绪,关键取决于你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我们应该回到事情的本身,站在理性的角度上,纠正自己的想法和认知。

综上所述,我没有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帮你剖析了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心理,帮你看到自己属于高敏感人格。

在这个前提下,你再回过头来看你提的问题,你就会发现,生活中你注意的很多细节,其实在当事人眼里只不过就是一些随意的选择和动作。

这个没有回复你消息的人,在回复你和回复群里这个动作间大概率是并没有做过真正的选择,一切来源于无意识的一个动作而已。

60-70岁的老头们到一起?

我也是一个68岁的老人(虽然我在心里总是把自己划到老年人这个圈外),老年人到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什么,我认为既有个性的话题,又有共性的话题。

首先谈谈个性的话题。

不同的知识层次,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不同的环境决定了老人们有不同的关注点。

比如我是教师出身,退休后的生活主要是自驾游、摄影和写文章,那么我融入的圈子肯定是有共同经历和共同爱好的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点展开话题。

干部出身的人肯定喜欢谈自己曾经的成功和辉煌,谈自己的见识和阅历。

工人出身的人往往会更多的回忆在工厂工作的往事,所经历的改制、下岗再就业以及现在的养老金水平。

农民出身的老年人较之上述几类人话题似乎要更多些。因为农民一生经历复杂,命运多舛。他们既经历过人民公社时期,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又大都有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的经历。所以他们的关注点主要是农村的过去和现在,个人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子女的生活状况等。

其次,再谈谈共性的话题。

尽管各个层次的人关注点有所不同,但同为老年人,他们也还是有许多共性的话题的。

第一、健康问题。这是老年人普遍关心且谈论最多的话题。哪儿的医院善长治什么病啊,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啊,如何保健啊,如何食疗啊,如何锻炼身体呀…无论何地,无论什么层次的老年人,这肯定是个永恒的话题。

第二、国际形势和国内大事。老年人没事愿意遛弯,收音机成了随身伴侣,所以他们的信息量并不少。谈论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交流信息和看法,既是他们的兴趣,也是他们刷存在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议论社会现象。老年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新生事物看不惯,对违反社会良俗的一些丑恶现象更是深恶痛绝。所以议论社会现象也是老年人的热门话题。

第四、回忆往事。现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人,幼年都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青年时又经历了十年浩劫,这是他们共同的经历,也是在聊天时经常触及的话题。

第五、党的领导和对毛主席的感情也是这些老人经常议论的话题。这些老人都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对党和毛主席都有极为深厚的感情。对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祖国所取得的成就,对毛主席的英明伟大都持坚决的肯定态度。

第六、儿女的发展和孙辈的培养。这方面成功者愿意讲,尽管不无炫耀的成份,但普通人也愿意听,以供学习和借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必删。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