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交友,你觉得他们是为了赚钱还是单纯爱好?
洋县交友,你觉得他们是为了赚钱还是单纯爱好?
谢谢邀请!在头条自媒体的越来越多,你觉得他们是为了赚钱还是单纯爱好?
我觉得应该是两者兼备。培养了对美的提高,又是正能量的爱好,还能赚钱!真是难得的好亊啦[呲牙][玫瑰][祈祷][祈祷][祈祷]
可以允许洋县企业发布洋县的商品信息吗?
可以啊。洋县的企业,商家,网民都可以在洋县网上免费发布各类信息,比如求职招聘、房屋交易、车辆买卖、二手市场、生活服务、教育培训、同城交友、便民生活、商业机会等;还可以在洋县网上开网店,也可以网店和实体店同步进行,可以在上面进行网购。
被称为汉家发祥地的汉中?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在南北对峙比较稳定的时期,双方往往达成一种均势。双方之间的对抗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某条中间线上稳定下来。这条中间线,在东部地区通常是淮河;在西部地区,则是汉水上游。通常是,当汉中地区为南方所控制时,双方以秦岭为界;当汉中地区为北方所控制时,南方只能凭大巴山险要以作抵抗。
一、关中与四川的连接地带1、关中与汉中的连接
汉中作为南北双方的一个中间地带,它夹在关中与四川之间。
关中为北方地区的上游,秦岭为关中的南面屏障;四川为南方地区的上游,大巴山脉为四川的北面屏障。汉中就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
这样,处在两个上游地区之间的汉中所体现着的南北利害关系的胶着程度远非淮河所能比拟。淮河南北尚有广阔的地域可作回旋,汉中地区则完全没有回旋余地;南北双方在淮河一线一时的得失不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汉中地区一时的得失即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形成汉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岭和大巴山脉。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横亘,将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截断成差异明显的南北两部分。秦岭西抵陇山,东连熊耳山、伏牛山;大巴山延绵于川、陕、鄂边境,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一般称任河以西为米仓山,以东为大巴山。秦岭高峻险拔,足以为关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浑厚绵长,足以为四川北面屏障。几条谷道穿越山岭,成为南北通行的孔道。
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两关详细情况见关中部分),另有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可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褒斜道南口曰褒谷,在今陕西褒城北十里,北口曰斜谷,在今陕西眉县西南三十里,谷道全长四百七十里。战国时,司马错攻蜀,即由此道进兵。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夺占汉中,曹操统兵来争,即由斜谷进临汉中,与刘备相持数月,后以补给困难而退兵。蜀魏在关陇一带对峙,双方都曾由褒斜道进兵。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陇西,而以赵云率偏师,扬言出斜谷取郿,牵制曹魏关中之军;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统大军出斜谷,屯兵渭南。
曹魏太和四年(230年),曹真攻蜀,也曾由斜谷进兵;景元四年(263年),钟会统兵伐蜀,大军由褒斜、傥骆、子午诸道并进。后来,北魏攻南齐、唐平四川之叛、后梁攻前蜀,均曾由斜谷进兵。五代以后,斜谷作为一条军事通道渐被废弃,南北往来均以散关为要冲。
褒斜道主要是沿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河谷深险,悬崖壁立,通行不易。故历代多治栈道于褒斜道。秦治栈道于褒斜,以通汉中、巴蜀。刘邦就封南郑时曾烧毁;后又予以修复。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退兵时,赵云又烧毁一段;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兵出斜谷,又曾修复;诸葛亮死后,又被魏延烧断。此后或修或毁,增损不定。
傥骆道南口曰傥谷,在今陕西洋县北三十里,北口曰骆谷,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谷道全长四百二十里。其中越秦岭主峰一段,盘山路曲折回旋八十余里,共八十四盘,行军不易,易受阻塞。三国后期,魏蜀双方都曾试图由骆谷道进兵,但均为对方守险所扼止。钟会伐蜀时,骆谷是其进兵路线之一。唐武德年间,复开傥骆道,以通汉中、巴蜀。唐后期,关中变故频仍,唐帝每幸汉中、巴蜀以避难,骆谷道是其往来通道之一。五代后,骆谷亦渐荒废。
子午道南口曰午谷,在今陕西洋县东一百六十里,北口曰子谷,在长安南百里处,谷道全长六百六十里。王莽时修通子午道,东汉时废子午道而通褒斜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自请率奇兵五千出子午谷以袭长安,诸葛亮未准。后来钟会攻蜀,子午谷是其进兵路线之一。
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入武关伐前秦,另遣司马勋出子午道袭长安。宋金对峙时,南宋除了在散关屯戍重兵外,还在子午谷口置立堡塞,以备金人进袭。
三条谷道连通关中与汉中。但以秦岭之高峻,每条谷道都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运动,尤其不利于粮草补给的运输。曹操在争汉中而未得后多次感叹“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利用这些谷道出奇兵还可以,大规模进兵 则 不 利 。南北交争之际,多以散关为要冲。
2、汉中与四川之间的连接
汉中与四川之间的通道有二:金牛道和米仓道。
金牛道北起陕西勉县,南至剑阁之大剑关口,中间越最高峰曰朝天岭,剑阁为其南端咽喉。金牛道最早为秦惠王伐蜀所开,其后,钟会攻蜀汉、尉迟迥取梁益州、郭崇韬攻前蜀、北宋平后蜀、蒙古攻南宋,都曾由此进兵。
米仓道以越米仓山而得名。自南郑向南循山岭经喜神坝、渡巴峪关,越山岭之后沿南江河谷至巴中,是为米仓道。由汉中入三巴,此为捷径。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讨张鲁,张鲁即由米仓道南逃巴中。曹操击降张鲁后,留夏侯渊督张邰、徐晃等将屯汉中。夏侯渊曾遣张邰率军由米仓道入争巴中,进军至宕渠(今四川渠县),被张飞击还。蒙古蒙哥汗八年(1258年),蒙哥亲自率军攻南宋四川上游,主力由金牛道趋剑阁,另逍宗王木哥率偏师由米仓道趋巴中。
就汉中与四川的关系而言,因四川的重心在成都,故自金牛道进军要比米仓道捷近;若是南北对峙之际,四川与东南相连,则由米仓道进军,入三巴,趋重庆,可威胁四川与东南的交通线。
二、汉中在南北之间的地位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汉中对于南方的意义比起对于北方的意义来要重大些。这一方面是由于嘉陵江和汉水的原因,汉中与南方的联系更密切,另一方面是秦岭之险峻比大巴山更甚。自汉中越秦岭北进较难,越大巴山南进却较易。双方以秦岭为界,可共享秦岭之险;若以大巴山为前沿,则地理上的优势在北方。
从蜀汉开国到灭亡一前一后对汉中地区经营的得失及其影响,可比较典型地看出汉中在南北之间地位的轻重。
1、汉中在三国的特殊地位
刘备初定益州,曹操即率大军入汉中讨张鲁。刘备部属黄权恐曹操趁势侵蜀,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曹操击降张鲁,略定汉中。司马懿建议曹操乘势取蜀,曹操未从,留兵屯守汉中,自回北方。
蜀汉法正建议刘备攻取汉中,他说:“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邰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邰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必可克也;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按黄权、法正的看法,取汉中是一举数利的事。若能取得汉中,今后无论是进取天下,还是退保益州,都是一种有利的形势。
刘备遂引军北争汉中。其间,刘备驰书留守成都的诸葛亮请兵增援。诸葛亮问从事杨洪,杨洪回答说:“汉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机,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建议火速发兵增援。刘备击斩夏侯渊,夺占汉中;曹操引军来援,不利而退,刘备遂据有汉中。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蜀汉重戍汉中,以保益州。蜀汉自丞相、大司马至大将军皆屯汉中。魏将曹真、曹爽等先后引兵来攻,均为蜀汉扼险所拒。诸葛亮矢志北伐,亲自坐镇汉中,把汉中建为北伐的前进基地。
诸葛亮死后,蒋琬主持蜀汉军事。蒋琬屯汉中,一度设想多作舟船,欲乘汉沔东下,袭魏兴(今陕西安康西北)、上庸(今湖北竹溪),以规中原。蒋琬后来徙屯涪城。其间,曹爽、夏侯玄率军自骆谷入攻汉中。时蜀汉汉中守兵不足三万,诸将皆恐,欲守城不出以待涪城援兵,赖蜀将王平全力主张,据守兴势城,扼险以拒之。汉主也造费袆率军驰救,魏军失利而退。是后,费袆复屯汉中。
姜维主持蜀汉军事时,对汉中的防务作了变动。此前,蜀汉对于汉中的防御方略主要是靠置立军事据点,扼守险要,控制秦岭诸谷道,拒其出口,使敌不得出险。姜维改变防御战略,撤去诸围守兵,聚屯汉、乐二城,坚壁清野,试图纵敌入平地,待敌兵疲粮乏之际,再击其惰归。这一变动后来被证明是一种失策。
若姜维专守汉中,那么,以姜维的战术才能,此策倒不失为一种积极的防御方案,它实际上是将蜀汉攻关中时“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的不利形势交给魏军来承受。但姜维对魏用兵的重点却远在陇西,这样,撤掉扼秦岭谷口的诸围守兵便实在是一种失策。后来,姜维避祸,屯田沓中(今甘肃临潭西南),汉中方面的防御仍未调整过来,这便铸成了致命的错误。
司马昭灭蜀的战略布署便是充分利用了姜维的这些错误。司马昭的伐蜀方略是:“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阁,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曹魏伐蜀之战基本上是按这一构想展开的。邓艾、诸葛绪等将在陇西牵制姜维,断其归路;钟会率大军穿越秦岭诸谷道直趋汉中。钟会大军能够顺利穿越秦岭诸谷道,坦行至汉中,便得益于姜维自弃险要。
钟会至汉中后,迅速越阳平关而趋剑阁。姜维这时倒是表现出了他杰出的战术才能,摆脱牵绊,迅速回军,退守剑阁,以拒钟会大军。钟会大军被拒剑阁险要之外,一时无计可施;邓艾却出其不意,偷渡阴平道,出姜维军后,直趋成都。姜维回救不及,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从蜀汉开国到灭亡,一前一后对汉中经营的得失可看出汉中地区对于南方的重要程度。汉中对于蜀汉来说可谓存亡攸关。蜀汉立国四川,军事重心却尽在汉中。以守而言,蜀汉自承相、大司马至大将军皆屯汉中;以攻而言,汉中又是蜀汉北伐的前进基地。
2、汉中在三国后的地位
若汉中不守,则四川门户洞开,蜀汉几不可以立国。所以黄权把曹操取汉中比作“割蜀人股臂”、杨洪强调“若失汉中,则无蜀矣!”自姜维改变北伐的战略重点,又改变汉中的防御方略,蜀汉的国防遂出 现 严 重 缺 陷:曹 魏 灭 蜀 则 及时 地 利 用 了 这 种 缺 陷 。
姜维在汉中防御的失策还影响到了三因鼎立局面的结束。蜀失汉中开启蜀汉灭亡之机,而蜀的灭亡又开启了王溶在四川经营水师图孙吴上游机会。
南北朝对峙的结束差不多是循着同样的顺序。尽管北朝经历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的嬗代,但北方进取南方的战略是连贯的。
西魏宇文泰乘梁之弊,造达奚武入南郑,夺南朝汉中之地;后又趁萧纪内乱,遣尉迟迥入川,夺南朝益州之地。这样,在隋灭陈之战中,才有了杨素率益州水师东下图陈上游的局面。
蒙古蒙哥汗时期,蒙古攻宋,亦将用兵重点放在上游,试图由汉中入蜀,然后出三峡顺江而下。只是此战略因蒙哥之死中断。
汉中的得失对南北分合的影响之所以这么深远,主要还是在于它在南北地理大势中的地位。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南方真正的上游当在汉中地区。
南北对峙之时,南方政治重心常在东南。四川地区据长江上游,荆襄地区据其次。东南政权常藉四川以屏护上游,但由于四川与东南相距遥远,加上三峡地区地形之险,四川地区常脱离东南,这时荆襄地区的上游之势便显得格外重要。东南无四川犹可立国,无荆襄则断不可立国。四川和荆襄在江南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川和荆襄在江南都居上游之势,而汉中则对四川和荆襄同时拥有上游之势。汉中对四川的上游之势缘于地势,汉中对荆襄的上游之势则缘于汉水。汉水连贯汉中与湖北,汉中居其上游。
苏代在策划合纵时,曾谈到秦自汉中下汉水击楚郢邬之地的便利:“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东南政权无论是恃四川还是恃荆襄作为上游屏障,都须藉汉中以作进一步的巩固。所以说南方真正的上游是在汉中地区。
三、汉中的东西延展特点汉中地区南北利害关系如此胶着,东西伸展的天地却非常广阔。汉水与长江连通,使得汉中与整个长江流域都联系起来了。
立都建康的刘宋能与北魏远争陇西,靠的便是汉水的这种连通作用。西汉水河谷低地则提供了一条由汉中通往陇西的比较平坦的通道。这样,汉中地区东西伸展的限度是东起吴越,西达陇西。
陇西地势较高,渭水、西汉水和白龙江等河流发源于这里。渭水东流,经关中注入黄河;白龙江南流入川,注入长江;西汉水东下经汉中,汇入嘉陵江。它们穿切高原地带而形成的河谷低地提供了自陇西通向关中、四川和汉中的通道。陇西地势明显高于关中、四川二地。
自关中、四川仰攻陇西较难,而自陇西下攻关中和四川却较易。自汉中穿越秦岭谷道较艰险,而自汉中溯西汉水河谷低地以趋陇西却相对较为平易。这就给汉中、关陇一带的角逐者提供了一个布势上的思路:与其在秦岭南北争一日之短长,不如取远势争陇西,取得一种地理上的有利态势。
诸葛亮北伐,多出祁山,正是出于这种思路。他认为魏延出子午谷道的建议太冒险,不如出陇西“安从坦途,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诸葛亮北伐多出陇西实是一种可进可退的战略。
诸葛亮出陇西,从策略上讲,是避难就易,越秦岭谷道较难而趋陇上却较易。出兵攻陇西,顺利的话,可占据陇西,取得陇西的地理优势。陇西对关中的地理优势,可用以进取,为日后进一步北伐创造有利条件;陇西对四川的地理优势,则可用于防守,翼蔽自陇入蜀之道,确保蜀汉国防上的完整稳固。这是诸葛亮北伐多出兵陇西的现实目的,也是自汉中向陇西伸展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利用汉中与陇西的这种伸展关系以期在川、陕之间取得一种有利的态势,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刘宋和北魏对仇池氐人的争取(有时甚至是争夺)。
南北朝初期,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洛谷镇)氐人成为陇西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势力。南北双方都试图争取这支势力。当时,北魏已灭赫连夏,势力深入关中;刘宋则恃梁(今汉中地区)、益二州为上游屏障。仇池就这样夹在南北双方之间。
仇池氐人以自己距双方都很遥远,遂在南北之间两相依违,同时接受双方册封,时机有利就发动侵扰性战争。南北双方也试图利用仇池的这种反复无常,鼓励氐人攻击对方的战略要地,以期打开南北双方在秦岭一带的僵局。
通常,仇池氐人攻刘宋时,往往得到北魏的支持;攻北魏时,往往得到刘宋的支持。仇池攻刘宋,或自阴平袭扰益州,或下汉中以扰梁州;攻北魏则袭上邦(今甘肃天水)。这都涉及到了南北双方利害攸关的地区。刘宋失益州,则失上游之势;北魏失上邦,则关中形势将趋不利。
仇池的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终于将刘宋和北魏卷入了直接交兵。宋元嘉十九年、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刘宋发荆、雍(侨立于襄阳)二州之兵,会合梁、秦二州之军,由汉中进攻仇池。氐王杨难当不敌,逃奔上邦,宋军占领仇池。
若由汉中地区向东伸展,两侧地形呈现一种惊人的对称。秦岭向东延伸,然后向北包转,与熊耳山、崤山、华山等山相连,形成潼关险要;大巴山及向东延伸,然后向南包转,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形成三峡险要。这些险要是川、陕二地成为天府之国的地理基础,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川、陕势力的东出造成了困难。
换句话说,东部势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这些险要阻击川、陕势力的东出。战国初,魏立都安邑,控崤函之险,秦即被遏关中,不得东出。金迁汴京后,扼潼关、守黄河,蒙古亦不得规中原。三峡方面 , 孙 吴 和 陈 都 曾 扼 西 陵 峡 险 要 以 阻 击 益 州 之 师 的 东 出。
大巴山脉和秦岭分别向南、北包转,形成三峡和崤函险要,而在大巴山和秦岭巴之间,汉水东流,出秦、巴山地之后,到达南阳盆地以东出中原,可以南下两湖。这样,当东、西方之间在潼关或三峡正面陷入僵持局面时,西部势力可以出汉中从侧翼打开僵局。
自汉中东出、从侧翼打开潼关正面僵局最典型的战例是蒙古灭金之战。
金迁都汴梁后,造重兵扼潼关,守黄河,企图作最后的顽抗。
金人恃险筑边堡城池以御蒙古;蒙古军的优势在其骑兵野战,而视攻城为畏途。成吉思汗死前曾指示伐金方略说:“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灭掉西夏,兵锋直指金国。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蒙古开始筹划灭金。拖雷献计,述成吉思汗遗意:“金主迁汴,二十年矣,所恃者黄河、潼关之险耳!若出宝鸡,道汉中,不一月,可抵唐、邓。金人失险,首尾不相顾,我取之如探囊底物矣。”
窝阔台大喜,遂定下假道于宋以袭金侧背之策。这年六月,拖雷率骑兵三万,入大散关,连破凤州(今陕西风县)、洋州(今陕西洋县)、兴元(今汉中市),然后,浮汉水而下,取金州(今陕西安康)、房州(今湖北房县),将出南阳。果如成吉思汗所料,金主闻蒙古兵自汉中东出,急调潼关守兵步骑十五万南下,屯唐、邓之间。这年十二月底,蒙古军在邓州老乡的禹山击败金军。
拖雷留军一部牵制退守邓州的金军,自率主力北进,直趋汴京。金军闻拖雷军主力北上,亦悉数往汴京靠拢。潼关一带的金兵南调,蒙古军主力趁机自河中渡过黄河,与拖雷军会合,在禹州西南之三峰山围歼这支金军。次年三月,蒙古军围攻汴京。金被迫迁都蔡州(今河南汝南)。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亡。
南方三峡方面的形势也是一样。自汉中下汉水可以配合自四川东出,打开三峡正面僵局。战国时秦胁楚、攻楚便利用了这一态势。楚立都于郢,西守江关以扼秦军自三峡东出之路。秦已先击灭 蜀国,占有四川,又攻取楚汉中六百里地,置为汉中郡。这两个地区遂成了秦胁楚、攻楚的前进基地。苏代策划合纵时,曾向楚王指出过秦由此二地击楚郢鄢重心的便利:“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这是自汉中下汉水与自四川出长江配合打开三峡正面僵局的一种态势。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你自己一个人去过哪里旅行或者自己一个人想去哪里旅行?
只有过一次这样单独出行的经历,就是走了半段青藏线,最后因为时间不够用了,只能从唐古拉山就返回了,也算是一次说(no)走(zuo)就(no)走(die)的旅途,每当回想起那段旅途,真的是不止该笑还是哭。
那是2014年的10月,黄金周值班过后,无聊的上着网,看着各种攻略和游记,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地名——唐古拉山,瞬间就来了劲,名字很酷,莫名的有一种向往,第二天就开始我黄金周的调休了,果断不犹豫,管他怎么去呢,先预定一张第二天最早的去西宁的机票再说,先走在路上,其他的边走边问吧。
(早航很痛苦,顶着月亮出发)
到了西宁之后,就蒙了,这下怎么走呢,就问了问机场的工作人员,大致了解了一些情况之后发现,这一趟怕是刺激了。直接去了西宁火车站,购买了一张去格尔木的火车票。这时候的西宁西站,不知道现在还在使用嘛?
终于买到票了,当时身形较为宽广,可惜只有上铺了,忍了忍了。。。
距离发车时间还比较久,就在市区转了转,填填肚子,毕竟一夜火车才能到。当回游客,去了游客必去美食街,莫家街,马忠食府。
吃完饭还是很早,听邻桌聊天,有个什么高原明珠塔,想着反正也是闲着,去转转打发打发时间,出门打车,司机说只能到下面,得自己爬上去购票参观。好吧,好吧。。。
真的是消磨时间,有景区那种小火车,我没坐,这就是我走过的地方。那是相当后悔,太累了。体验了一次有点小小的缺氧的感觉。
火车上就略略略。。。辗转反侧才睡着,刚睡着,大清早的到站了。蒙蔽的下了火车。看了一次格尔木的日出。
然后接着就是吃吃吃,来了一份超豪华牛肉面,加肉加面再来一碗汤。其实吃不完,主要是想向老板打听打听接下来该怎么走。。。老板很爽快,包车,问出租,五个字解决了我所有疑问。貌似这样玩的人很多,车很好找,我就索性挑了一下,找了一个超级能聊,而且普通话比较好的师傅,讲真那时候也做了两年多旅游了,方言听了好多好多,但是这里的确实听不太懂,为了后面省事,还是决心找一个普通话好一些的吧。
中间各种准备也略略略了。。。。
然后,出发、出发、出发~~不知多久,看到了昆仑山的轮廓,嗯。。。。厉害了
可惜天气太多变,一会儿起雾,一会儿下雪,一会儿下雨,只好靠边停车,和司机畅谈人生。
天气好一些就继续出发了,到了玉珠峰那里。
偷摸的在雪山上手搓了一瓶天然雪水。
再往后的照片缺失了一部分了,只能文字描述了,原因太多:首先是遇部队,禁止拍摄,一车一兵那种,监控着我们不准使用任何电子设备,还留宿了一晚。回来之后手机丢了,有一些没来得及上传的照片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后面去了一座庙宇,司机介绍完感觉很强大,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是一条没有路的路,从主路直接拐出去了,路面只有一些依稀可见的车轮印。到了庙宇之后,很安静,太安静,超安静。从建筑上看,应该有些年头。因怀有敬畏之心,未见僧侣,就决定不打扰了。在一片空地之上站了一会儿,拜了拜。。。。。。出来了之后,不夸张的说,就感觉格外平静。
再往后,就精彩了,不仔细描述了,太丢人。。。到了一个兵站和司机就分开了,因为遇到一队驴友,决定和他们走,当晚酩酊大醉,那个散装青稞酒,真的,很上头。。。跟随驴友,时而走,时而骑摩托,有一大皮卡后勤车跟着,皮卡只装摩托,行李全都自己背着,饿了就地开火,夜晚了就地扎营。他们真的非常专业,全身各种野炊装备、摄影装备、扎营装备,还有一些防身的、呼救的、药品、外科医用包扎的等等等等。一路畅谈,听他们讲各种经历,生活、工作、感情等等无话不说。有时候信任就是那么容易培养,后来他们说那天晚上我这个小孩儿喝多了找个地方就睡,也不闹,也不吵,应该是个可以信任的小伙子。我说那必须值得信任,哈哈哈哈。
然后又一天,突然收到通知,假期时间缩短了,我勒个去去去去的,没办法,惜别这些大哥们,他们给了我一些可能用得上的东西,然后尽快到达省道上,留了联系方式,让我有紧急情况联系他们。那个时候,我们到了可可西里那一带。。。。
本来是没什么危险的,因为我们一直沿着109国道走的,后来到了可可西里那边,就偏离了国道,但是也不远,里面比较符合他们的旅行风格吧,皮卡和摩托就走国道,他们带着我再里面的戈壁中走。所以当我要脱离队伍的时候,他们还是挺担心的,尽可能的做好准备之后,我就一个向回走了。按照他们的推算,晚上基本就到了国道上了,就有各种办法可以回去的。但是好巧不巧,天气还是变了,一个人走在路上,前后左右都是一样的,所少心里打鼓,走的慢下来了。。。
就这样,我成功的拖到了晚上,但是还没有到国道,手机电量也不多,两个充电宝电量也不多,幸好手电满格,吃的喝的也还有,但是那时候真的没有心情吃啊喝啊的。索性我停下来了,在原地坐下,点着了他们给我的一个做饭用的酒精罐照明,一开始的心情真的是害怕,害怕到发抖,幻想着各种可能性,一根烟一根烟的抽,也不知过了多久,慢慢的淡然了,还是吃点东西,看看夜景吧,就算出事儿也得吃饱喝足,那晚的夜景经过了之前的阵阵雨雪之后,还挺明亮的,星空璀璨谈不上,但也比市区漂亮很多。。。中间心态也是转变了很多次。。此处省略好几万字。。。。到了三四点吧,鼓足勇气,决定继续出发,管他三七二十一,走啊走啊走啊,好巧不巧,天亮之后遇到一个藏族的牧民大哥,语言实在不同,我不知他表达了什么,他为什么在这里,他是干什么的,当时我也不关心这些,但是我知道他看出来了我的窘境,也愿意帮我,值得我感激一辈子,而且庆幸的是我走的方向一直是对的。
之后,辗转反侧,省略好几万字。。。。我回到了西宁,记吃不记打的我,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好吧,那时的我就是zuo啊!写到这里,激情已过,太废烟。
忆往昔,初出茅庐,不知天高地厚,多年后而立之际,再回忆,已是潸然泪下。。。
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
祁山,位于今天甘肃省礼县东,是诸葛亮北伐曾经由此经过的地方。
不过,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并不准确,史料没有记载。
但六出祁山之说,却流传很广,这是有一些渊源的 。
诸葛亮北伐的祁山,在今天的具体位置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礼县永坪镇平泉村大堡子山),经过祁山镇(有武侯祠),东至卤城(今礼县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辖永坪镇、祁山镇、盐官镇等十个镇及十九个乡(2014年资料),祁山就位于礼县境内的东部区域。
祁山,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
对于祁山所处的地理方位,历来没有多少异议。
就题主这个问题,主要是要弄清楚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其周边一些行政区划的具体名称及方位。
礼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县名源于地名“李店”。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长江二级支流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市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南连陇南市武都区,北与武山、甘谷接壤。
要弄清楚诸葛亮历次北伐的路径,就需要搞清一些地名在祁山的方位。
诸葛亮历次北伐的一些主要路径与祁山的方位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路径
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三国志》明确记载了诸葛亮亲自率军进攻祁山,而且派遣参军马谡为先锋,抵达了街亭。
为了更清楚诸葛亮抵达的位置,还是说一下街亭的情况吧。
街亭,又名街泉亭,简称街亭,坐落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
西汉时,街亭归属天水郡街泉县管辖,相传街泉县是因为陇城一口久远的泉水而得名。
东汉时,街泉县改称略阳县。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为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隘。
街亭远在祁山之北,属于曹魏控制的势力范围。
诸葛亮突然北伐,曹魏没有足够的防御准备,曹魏控制的南安(郡治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南)三郡,纷纷叛魏降蜀,一时响震于关中。
诸葛亮想控制这一地区,命马谡火速进军到了街亭。街亭就在三郡中心地带,地理位置非常关键。诸葛亮自己亲率大军驻扎在祁山,准备随时进军。
由于曹魏大将张郃迅速出击,在街亭击败了马谡,也就阻断了诸葛亮继续北伐的步伐。
对于街亭的准确位置,一般认为在陇城与龙山之间,因年代久远,无法确定准确的方位,需要进一步考证,但大体位置没有异议。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路径
诸葛亮传: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由于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就把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百姓迁徙到了汉中,但这个地域还在曹魏控制之下。
散关,也称大散关,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发源地。
诸葛亮北伐,要越过秦岭,需要经过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进入关中。
陈仓(今宝鸡)西与天水郡相邻,但既然诸葛亮这次北伐路径是通过散关、陈仓道,那么他应该是没有出祁山。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诸葛亮传: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了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率军阻击,因诸葛亮到了建威,郭淮退军,诸葛亮控制了武都、阴平二郡。
武都郡,秦、汉时设郡。东汉时郡治迁至下辩县(今甘肃省成县西北),属凉州刺史部,在今甘肃省陇南市中部。
阴平郡,治所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这是邓艾偷袭蜀汉的地方。
从这个地理位置来看,武都、阴平二郡都在祁山南部。
也就是说,诸葛亮这次北伐,大方向是在祁山一线出兵,但没有抵达祁山。
曹魏第一次主动伐蜀
在诸葛亮第三次与第四次北伐之间,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曹魏第一次主动伐蜀。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转守为攻,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方案,但司空陈群认为从斜谷进军太凶险,于是曹真率军改由子午谷进发,大将军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与曹真汇合,张郃从褒斜道进兵,直指汉中。
诸葛亮得知魏军进犯,立马加固城固、赤坂等要地防守。
由于连续三十天大雨,栈道断绝,曹魏军粮尽而退兵。
看一下城固、赤坂的地理位置吧。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复设汉中郡,并划出原属汉中郡的西城、安阳县设西城郡,划出锡县、上庸县等地,设上庸郡,划出房陵县设房陵郡。
至此,汉中郡只辖南郑、褒中、成固、沔阳四县,郡治南郑,其辖区与今之汉中地区略同。
城固县,位于汉中市东北部,赤坂又在哪里呢?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记载:
“汉承租亮闻魏兵至,次于成固赤板以待之”。
《通鉴》注云:
“赤坂在今洋州东二十里龙亭(按:龙亭今称龙亭铺,通往槐树关途中)。
想必这个赤坂就在今汉中市洋县境内。
城固、赤坂二地距离汉中市很近,且都在汉中的东北面,这离祁山很远。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张郃于木门道。
木门道,自古就是街亭、上络(天水的古称)南入祁山的重要通道。
东汉时期,这里盛产木材,东汉末年“破羌将军”段颖西击羌、氐,为防止羌氐占据险要之地,就在这里用大木头修筑了一条长达二十余里的木栅栏,因而遍称木门。
其东侧有张家坪(原来称张郃坪),西侧有旋帽咀梁,故称木门古道。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卤城之战,也发生在这老乡,卤城就是今礼县祁山之东的盐官镇。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传: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从斜谷出兵,以流马运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
斜谷,是汉中进入关中的路径之一,是褒斜谷的一部分。
褒斜谷,有南、北谷之分,有时候褒谷、斜谷都代称褒斜谷,但并不包括整条褒斜谷。
褒斜谷在散关、陈仓古道的东面,诸葛亮从这里进兵,也就更远离祁山了。
由此可知,诸葛亮六次出兵与曹魏交战,其中五次是主动出兵,也就是所谓的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是被动出兵防御。
而五次主动出兵北伐,也不是完全从祁山出兵。
真正从祁山出兵只有两次,一次是第一次北伐,马谡抵达了街亭,位置在祁山之北;另一次是第四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战于卤城(礼县盐官镇),位于祁山之东。张郃被杀于木门道,位置在祁山之北,街亭老乡。
其余几次,都没有抵达祁山。第二次出散关、围困陈仓;第三次出建威,收复武都、阴平二郡,靠近祁山老乡;第五次出斜谷,远离祁山。
其中的一次防御战,在城固、赤坂,根本就没有离开汉中地区。
因此,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一种传说,或者是小说、艺术作品的说法。
诸葛亮六出祁山之说的由来《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中,言道:
孔明曰:“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遂命有司设太牢祭于昭烈之庙,涕泣拜告曰:“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第五次北伐时,称作“五出祁山”,之后,罗贯中再加上曹魏进攻、诸葛亮的一次防御,凑在一起也就有了“六出祁山”。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罗贯中以一首古风作为整部小说的结尾,有“孔明六出祁山”之句: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这恐怕就是“六出祁山”一说的最早出处吧。
另外,清代小说家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小学士俨为天下师,老封翁蓦遇穷途客”中,有一段鼓词,写到:
最难逃,名利关,拥铜山,铁券传,丰碑早见磨刀惨。驮来薏苡冤难雪,击碎珊瑚酒未寒。千秋最苦英雄汉。早知道三分鼎足,尽痴心六出祁山!
这里也提到了“六出祁山”,很明显说得是诸葛亮北伐一事。
文康,清代小说家。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号燕北闲人。满洲镶红旗人。道光初年至光绪初年在世,生卒年未详。
文康是清代小说家,生卒年不详,生活在道光初年至光绪初年年间。
由此可知,文康比罗贯中晚了许多年,《三国演义》已经广为流传,文康或许是沿袭了罗贯中的说法吧。
还有就是如相声《歪批三国》等文学艺术作品,多说“六出祁山。”
因此,豹眼认为,“六出祁山”之说,的确是有历史渊源的,但却不是史实,仅仅是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艺术效果,将诸葛亮六次出兵统称为“六出祁山”罢了。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