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网红店,整张脸下垂到不敢认?

2023-07-07 07:18:03 37阅读

馆陶网红店,整张脸下垂到不敢认?

女人到了一定年龄,脸部下垂还是很正常的,不过戚薇整容的确实是事实,她本人也亲口承认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娱乐圈女明星整容的行为早已不再新鲜了,不过戚薇整容还算成功,她的整商是真高,整完给人的感觉就是面部更精致了,不过美丽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整容变好看随之也带来了后遗症,正常人到了三四十岁的年纪也会面部塌陷下垂,何况整过容了,戚薇面部下垂我们也不用过度担心,毕竟他们明星都有专业保养的条件,相信戚薇经过保养后更加美丽,也期待性感的戚薇女神能多出现在荧幕上。

馆陶网红店,整张脸下垂到不敢认?

刘据的结局还会那么悲催么?

汉武帝这个人运气太好,能够同时拥有卫青和霍去病这样档次的绝世名将,真的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做到的。

汉武帝这个人,十六岁就当上了皇帝,可是他这个皇帝当得不安稳,北面的匈奴从汉朝立国之初就开始不断欺负汉朝,时不时派兵南下,劫掠人口,牲畜,粮食。反正,除了土地带不走,其他的东西没有了就找汉朝抢也就是了。

卫青的出身很低贱,是骑奴出身。所谓骑奴,就是会照顾管理马,牛等牲畜,主人出行的时候,他就牵马或者牵牛伺候着。

而卫青少年之时,就在平阳公主府中充当骑奴。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亲姐姐,两个人感情很好,汉武帝登基之后,经常到平阳公主府中玩耍饮宴。

卫青有三个姐姐,三姐卫子夫容颜出众,歌喉过人,在平阳公主府中是个歌姬。话说这样一天,汉武帝来到了平阳公主府中,平阳公主赶紧张罗着好酒好菜伺候着,而歌姬们则是献上歌舞,给贵人们助兴。

汉武帝喝得兴致勃发,一眼就相中了歌姬卫子夫。于是趁着去厕所的功夫,两个人金风玉露一相逢,满园春色关不住。

随后,汉武帝潇洒回宫去,压根就没把这个当回事,毕竟作为一国天子,后宫佳丽无数,估计这种随处折花的事儿,汉武帝刘彻肯定没少做。卫子夫也依然低头做歌姬,日子照旧。可是有人却上心了,谁呢?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个心思细腻的女人,她想既然皇帝弟弟在我府中翻了牌子,宠幸了卫子夫,那么趁机把卫子夫送入宫中,万一在宫中有所成就,卫子夫她本来是我府中出来的,那么我平阳公主岂不是在宫中多了一分人情,眼线,强援!

说干就干,平阳公主赶紧张罗,把卫子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送入了宫中。

只是没想到,武帝刘彻真没把这个女人放在心上,整整一年多,卫子夫在宫中都是守空房,武帝一次也没来过。毕竟,宫中的花儿太多了。

终于,在后宫每年例行外放宫人的时候,卫子夫又见到了武帝,她哭得梨花带雨,请求武帝把自己放出宫去。毕竟,你又不要我,还不如把我送回平阳公主府,最起码自在一些。

神转折的剧情来了。汉武帝看着眼前这个哭得一塌糊涂的小女人,男子汉的保护欲爆发,荷尔蒙瞬间拉到了满值,拉起卫子夫,两个人又开始背诗了,春潮带雨晚来急,幽花折得露犹湿!

只是没想到,卫子夫这一次,竟然就身怀有孕,自此出宫一事再也不提了,在宫中安心养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给武帝生了个小公主。

而汉武帝就此也开始非常宠幸卫子夫,卫子夫连续生了三个女儿之后,终于在第四胎,生了个男孩,也就是太子刘据。

母凭子贵,先前汉武帝的皇后是陈阿娇,因为没有生子,和汉武帝感情也就越来越淡,逐渐失宠。而卫子夫母凭子贵,生下了刘据,被汉武帝立为了皇后。

就此,十余年间,卫子夫完成了从歌姬到大汉皇后的人生逆袭,成为了天下最尊贵的女人。

姐姐卫子夫地位水涨船高,弟弟卫青的地位,也就迎来了改变。

武帝最初把卫青安排到建章宫,充当一个普通的小官。这个,其实是照顾性质,和现在的许多姐夫开公司赚大钱,把小舅子扔公司里罩着是一个道理。

而卫青,此时也没有显露军事家的本领,就是老老实实做建章宫的小职位,毕竟从骑奴到建章宫的在编人员,卫青还是很满足的。

只是没想到,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卫青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汉武帝发话,我要赶紧把卫青的官职提起来!

怎么回事呢?原来,姐姐卫子夫在宫中受宠,生儿生女不断,而原来的皇后陈阿娇则是肚子安安静静,难免心中不平,于是告诉了母亲馆陶公主。

馆陶公主是汉景帝的姐姐,权势非常大。她知道女儿受了这样的委屈,就想着报复卫子夫。可是卫子夫在宫中正红,她也动不了卫子夫。那怎么办?好办,卫子夫不是有个弟弟在建章宫当差嘛?那就拿他来出气好了。

于是,馆陶公主派人,绑架了卫青,想把卫青偷偷杀掉,用来报复卫子夫。

紧急关头,卫青的同僚公孙敖发现卫青的危机,于是救出了卫青,同时报告了汉武帝。

汉武帝一听大怒,这还了得?所谓打狗还要看主人,这次馆陶公主要动卫青,那就是在动我的人嘛!卫青虽然官儿小,但是也不是你们想欺负就欺负的!

于是,汉武帝直接一道旨意,把卫青一下提拔为建章监,等于管理建章宫的一把手了。后来又不断提升卫青的官职。

大家注意这一点,汉武帝的做法,有两个用意:

第一,是把卫青彻底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卫青经过这次生死危机,今后唯有死心塌地跟着汉武帝办事;

第二,宣示自己一方的实力,震慑自己的政敌。因为汉武帝登基的时候只有十六岁,统治基础毕竟不是特别牢固,有的老臣其实是不服他的。

汉朝从成立之初,一直打不过匈奴,对于匈奴一直采取和亲的做法。汉武帝之前是文帝和景帝统治的时期,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增强,有了和匈奴掰腕子的家底。

所以,汉武帝准备对匈奴采取攻势。汉武帝元丰六年,匈奴又一次进犯,汉武帝决定出兵四路,分别由飞将军李广,公孙贺,公孙敖,以及卫青四名将领带领,每路军队由一万骑兵组成。

卫青因为此时在朝中已经担任高官,所以,也有资格成为四将领之一,获得了带兵打仗的机会。卫青如果没有经过被馆陶绑架那件事,也就不会提拔得这么快,如果还是建章宫当差,也就根本没有资格去带领一万人作战。对于卫青来说,所谓因祸得福,也就是这样一回事儿吧。

而当时人怎么看待卫青呢?那肯定是,你有这样的地位,那是因为沾了你姐姐和你姐夫的光而已。皇帝的小舅子,那就是来分功劳的。

神转折的剧情又来了。让所有的人都跌破眼镜的是,此次四名将军出战,其余三名将军都败了,只有卫青一路取得了胜利,对于匈奴作战,斩获颇多,凯旋而还,保住了汉朝,脸面,打出了汉军的军威!

汉武帝看到战报,那可是笑得嘴巴都咧开到耳朵根了。要问汉武帝在想啥?那肯定是,这个卫青,真的给朕长脸啊。这次胜利,不但表明了,朕没有看错人,而且,卫青和朕的关系紧密,以后朝中的反对派老臣们再也翻不起风浪了。

而卫青也就此开始了他传奇般耀眼的军事生涯。在之后的多次对匈奴作战中,卫青率部战无不胜。如果说,卫青第一次胜利是运气,那么,接二连三的胜利,只能是自身实力释然,当初质疑卫青能力的人,至此也哑口无言。卫青的官职也一路提升,最后做到了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这是汉朝军人的最高官职。再也没人质疑他的能力,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小骑奴了。

到最后,汉武帝甚至把平阳公主许配给了卫青,自己也甘心做了小舅子卫青的小舅子。

所以,汉武帝就是运气好,捡到了卫青这个宝。对于历代皇帝来说,能够拥有卫青这样的军事统帅,那肯定是要乐开花的。只是谁也想不到,汉武帝的好运气还不算完,他又捡了个人,又是个绝代名将,那就是霍去病。

前文已经说过,卫青是弟弟,卫子夫是三姐,而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二姐叫做卫少儿。

当初,卫少儿也在平阳公主府做事,和一个小官吏霍仲孺两个人看对了眼儿,谈上了恋爱。两个人情不自禁情到深处情投意合情根欲种,竟然未婚先孕,卫少儿生下一子,取名霍去病。

而孩子的父亲霍仲孺,在任期届满之后,回到了老家,就和卫少儿断了联系。卫少儿做了未婚妈妈,艰难地照顾着小霍去病。

随着卫子夫入宫之后受宠,卫青的官职也节节提高,他们也都照顾着卫少儿和霍去病这对孤儿寡母。到后来,汉武帝也知道了卫少儿和霍去病的事儿,于是大手一挥,把霍去病这小孩子养在宫中好了。

所以,霍去病的少年时代,是在大汉皇帝身边长大的。汉武帝给了霍去病优厚的生活条件,同时让人教给霍去病文化知识。

霍去病很羡慕舅舅卫青取得的军事成就,从小就喜欢学习军事。而汉武帝发现小霍喜欢这方面之后,也挺支持,还想着自己亲自教霍去病学习古代的孙子和吴起的兵法,没想到直接被霍去病一句话怼了回来。

霍去病说,用兵的方略,应该是根据战场实际来决定,读古代的兵书,没有什么用处。

估计当时好为人师的汉武帝直接被怼得翻白眼了,小子,你咋这么狂呢?

到了十八岁,也就是如今的高中生毕业的年纪,霍去病成天缠住姨夫汉武帝和舅舅大将军卫青,要带兵上战场。

汉武帝和卫青被缠得没办法,就给霍去病拨了八百名骑兵,意思是让小霍练练手,知道打仗不好玩,你还是回去当纨绔,我们比较放心。

只是神转折剧情又来了。霍去病带领这八百人,采取了避开匈奴主力,直插深入匈奴腹地的战法,一直打到匈奴腹地数百里,斩获了2000多级,消灭的敌人比他们自己的人数还多!

就此,大汉的另一名绝世名将,霍去病,以比当年的卫青更耀眼的姿态,横空出世!

卫青和霍去病的作战风格,是一正一奇。卫青的风格是正,用兵非常稳健,胜得明明白白;而霍去病则是使用骑兵打大规模运动战的天才,他的用兵风格,迅捷如风,剽悍似火,在战场斩获的战果,甚至超越了卫青。

所以,汉武帝把卫青封为大司马,大将军,把霍去病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虽然,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外戚,仅仅依靠卫子夫的关系,就可以拥有富贵,但是,他们却依靠自身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大汉军队的双壁,为汉朝打败匈奴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卫霍二人在历史上的评价也非常高。

说回卫子夫。此时的卫子夫,娘家人太争气,弟弟是大司马,外甥也是大司马,儿子是太子,老公是皇帝,那几年,应该是卫子夫最快乐的几年。

只是所谓花无常开,月有圆缺,世间万事,又岂能尽如人意?霍去病从十八岁开始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仅仅过了六年,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暴病而亡,非常可惜。

而卫青,过了十一年之后,也病重而亡。于是,卫子夫没有了娘家人的强援,在宫中的地位开始微妙起来。

好在此时太子刘据已经长大,卫子夫自己虽然年老色衰,不复当年的倾国好颜色君王专宠爱,守着儿子,日子照样有盼头。

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武帝刘彻百年之后,太子刘据顺利继位,随后开始自己大展宏图的施政。

只是谁也想不到,巫蛊之祸发生,太子刘据被害,卫子夫也自尽而亡。当年一群青年人,刘彻,卫子夫,卫青,平阳公主,霍去病,出众的人物,英武的男子,俊美的女子,不朽的功业,流传的爱情。。。竟然都轰然散去,只剩下一个老朽的汉武帝刘彻。

这件事,和武帝晚年信任的一个叫做江充的人有关。当时朝中发生了巫蛊案,江充平日和太子刘据有隙,于是故意扩大事件,意图把太子牵连进此案,进而迫害。

因为江充自己害怕太子将来登基,自己没有好果子吃,于是抓住这个机会,想把太子搬倒。

随着巫蛊案牵连人数的不断扩大,即使是太子刘据,也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太子无奈,矫诏讨伐江充。而武帝偏听偏信,下令出兵攻打刘据的军队。于是长安城内发成了一场大战,死者数万。

最后,太子兵败,逃出长安,后来被追兵逼迫,为了不落到政敌之手,选择了自缢身亡。太子的母亲卫子夫,早在长安大乱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尽。是啊,一边是皇帝丈夫,一边是太子儿子,她能怎么办呢?

这一事件的发生,也宣告了汉武帝的接班人计划彻底失败。汉武帝本人其实一直属意太子刘据接班,只是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他后来也很后悔和儿子刀兵相见,修建了一座思子宫,用来怀念儿子刘据。

说回题目本身。如果卫青,霍去病两人中有任何一个人不死,则巫蛊之祸肯定不会发生,太子刘据肯定不是如此下场。因为卫青是刘据的亲舅舅,霍去病是刘据的姨表兄弟,卫青和霍去病又有着显赫的军功,在军中威望无与伦比。太子刘据如果有两人中的一个人助力,则朝局稳固,接武帝刘彻的班会再稳固不过。

只是,历史上的事儿,有着自然的发展规律,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后人读史到巫蛊之祸这段,也只有一声空叹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本人58岁高龄身无分文想去乞讨不知一个月能讨多少钱?

五十八岁不算大,只要身体健康可以去打工!也可去小区打扫卫生,到工地做零工(和包工头熟悉最好)!做一天最少工资150元应该有的,工地都是管吃管住的,总比沿街乞讨强多了!乞讨招人嫌,还不知人家给不给?还是劳动赚来的钱大方多了,你怎么想当乞丐?

河北有哪些地方风味小吃?

石家庄缸炉烧饼

这道是石家庄的风味小吃,它是用火炉烧缸制作而成,在和面、火候上很有讲究,而且因为独具特色,还入选了“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之列。

缸炉烧饼吃起来香香脆脆、酥香爽口、面饼光滑细致,一口咬下去都是烧饼的酥香柔软。

河间、保定驴肉火烧

驴肉火烧起源于河间、保定一带,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河北小吃的一张名片了。很多人会把河间的驴肉火烧和保定的驴肉火烧弄混,其实这两种还是很好区分的,保定的驴肉火烧是圆的,驴肉要切成肉末,往上面浇汁。河间的是长方形火烧,驴肉是切成片的,夹在中间。

驴肉火烧的选料极其严苛,必须是驴脸上的肉,因为这里的肉质鲜嫩,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

秦皇岛粉鸽子

粉鸽子当地人都叫“鸽子”,这道小吃的食材是绿豆面,贴在锅里面,成一张很圆很圆的饼,这张饼在当地的能人巧手之下,变成了炸着吃、烤着吃、炒着吃,样样都好吃的饼子。

当地人是这样吃的,将粉鸽子平铺舒展,在上面放上事先准备好的肉馅,然后切成两寸宽的大小,用面糊封口,下锅油炸,用这个炖白菜特别好吃,滋味鲜美。

邯郸豆沫

邯郸豆沫是邯郸地区的小吃,用黄豆炸成汁,往里面下入粉丝、黄豆和黄花菜,豆沫是黄色的。这道小吃吃起来鲜香醇厚,回味悠长,喝一口豆汁,满口留香。

当地人喝豆沫的时候都配上一碟小菜,撒上一勺芝麻,一勺花生米,吃上一口豆香、芝麻香、花生香混杂在一起,好吃又解腻。

正宗安徽牛肉板面

正宗的牛肉板面在安徽可能吃不到,但是你在河北一定能吃到,河北牛肉板面遍地开花,门店数量远远比安徽的牛肉板面要多得多。

河北人把安徽牛肉板面加入自己的特色,牛肉选用上好的新鲜牛肉,面条几经摔打,变得爽滑润口,煮好的面滴上香油,放上一把青菜,又香又爽口,很是不错。

石家庄熏肉

熏肉要经过30多种名贵调味料,18道工序而成,做工精细,做出来的熏肉也是味道极好。

熏肉吃起来肉质软烂入味,加上色泽鲜艳,看起来就很有食欲,吃起来肥而不腻,是河北当地不可多得的特色美食。

河北包子

提到包子,有些人可能会说,包子各地都有,这有什么稀奇的?但是河北的包子还是值得拿来说一说的。河北保定的白运彰包子曾经和天津狗不理包子一起夺得包子比赛的冠军,被授予“中华名小吃”的称号。

这白运彰包子用料讲究,选用新鲜的牛肉、羊肉,点缀上一些小磨香油,包子皮薄、馅料足、甚至隔着皮都能看到里面的馅料,很是晶莹剔透,吃起来更是皮嫩酥香,鲜美可口。

辛集咸驴肉

天下驴肉之多,但是都没法和辛集咸驴肉相比。辛集咸驴肉是汉族的名菜,用料精细考究,在处理驴肉上,要把驴肉每小时换一次血水,直到彻底驴肉彻底变白之后再下锅煮,加上各种大料,煮熟之后,切成厚薄适中的薄片。

辛集咸驴肉吃起来咸香滑口,外形上红润薄亮,鲜而不腻,下酒又下饭,请客吃饭,摆上这么一盘,诚意满满。

以上就是河北人爱吃的八道小吃,你吃过几道?其实河北之大,还有很多小吃没有提及,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你吃过的小吃。

古时候有长漂长安金漂金陵等吗?

当然也是有的,而且跟现代一样,想进一次长安城很容易,想拥有长安户口可就要看时机了

比如说,你要是在西汉初年,萧何刚刚把长安城建起来那会儿,想在长安及周边的开发区(长陵),混个户口,相对来说还是很容易的。毕竟那时候关中人口少啊,为了充实人口,刘邦还要把东方贵族子弟都拉来。

但是,当长安城人口逐渐增加,给国家带来负担和威胁以后,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比如汉文帝就曾经下过一条命令,让各路诸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不要再在长安城赖着不走了,这时迁出的既包括当时的权臣绛侯周勃,也包括文亲的亲女儿馆陶长公主和绛邑公主,因为他们一个嫁给了堂邑侯陈午,另一个嫁给了周勃的儿子周胜之。

当然,长安城的每一次大的迁徙、变动还是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变动。

那么,个人想要混个长安户口,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呢?

1、求学

这有点像是现在去北京上大学,成绩优异,便留在了长安。

只不过,当时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

汉武帝最初招收常备博士弟子的时候,全国仅有五十多个名额,好在后来的皇帝放开了这一名额指标,元帝时就有千人之多了,成帝时更是达到了巅峰三千人。当然,不是说这些人都能留在长安,只不过这确实是学子们留在长安的一个最佳渠道。

2、求官

想要在长安城混上一官半职,甚至混到长安 户口,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了。不过,对于一个人精来说,确实并非不可能。

比如,著名的“巫蛊之祸”缔造者——江充,当初便是靠着一纸诉状、一次面试,便博得了武帝的喜爱,一举留在了长安。

还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也是孤身一人来长安求官,几经学浮,才有诛杀郅支单于的壮举。

此外,“推恩令”的献策者主父偃,当年也是在齐国、赵国、燕国几经转折,才来到京城长安,最后饿得快吃不上饭、眼见要离开的时候,才有机会面见汉武帝。结果,时来运转,仅仅一年之后,主父偃便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大红人,曾经那些看不上他的人也要纷纷给他送礼。

3、投降的、被俘的

这个以异族居多。

汉武帝给儿子汉昭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中便有一位,此人名叫金日磾,曾是匈奴休屠王的王子。当初,他的父亲休屠王与浑邪王带着四万人前来降汉,结果行至半路,休屠王后悔了,浑邪王见事已至此,便斩杀了休屠王,带着他的家眷前来降汉。金日磾最初也是吃了不少苦,给汉武帝养马。要不是因为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武帝见到了金日磾,说不好,这位老哥还真有可能当一辈子的马倌。

4、专业人士

有技术的人,在任何朝代都是非常吃香的。

长安城这样一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自然也不会排斥专业人士的到来。只不过,这些人想要混到长安户籍,难度还是太大的一些。像孔霸这种,汉元帝亲自下令,入籍长安的,实在是太少了。

5、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似乎这才是“长漂”该有的样子。

诸如求学、行医、经商及各周边国家的使者等等,当然还有大灾之年的灾民和被押送到长安受审的犯人以及被调往长安修建大型建筑的劳工等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

不过由于西汉大部分时期,对进入关中地区的人还是有相对比较严格的控制的,流动人口想要长期留在长安还是很难的。

当年的“长漂”也跟如今的“北漂”一样,拥有一个美梦,只是梦想成真,真的很难、很难。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