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相亲网,湖南怀化有哪些风景区?
洛阳相亲网,湖南怀化有哪些风景区?
湖南怀化有哪些风景区?
一,黔阳古城(恰同学少年拍摄地,中正街,老爷巷,南正街,万寿宫),黔阳古城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阳古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较湖南省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参观因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宴送宾客而闻名的芙蓉楼(游览约2个小时),感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境。
二:怀化大峡谷:大峡谷中的【悬崖栈道】,全长4000多米,沿着木栈道可以穿越“原始森林”,体验到林深时见雾参天大树,是绝佳的天然养生场所。钟鼓洞,赏千亩花海,美不胜收。
三:湖南首个悬空玻璃观景台——【天空之城】,全长88米,悬空高度488米。从下往上看很像一个从外太空来的UFO,站在玻璃平台上面,下边就是万丈悬崖,让你感受凌驾高空,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体验【高空滑索】,长300米,高度500米,惊险刺激,让你尖叫连连。
四:芷江受降名城——芷江,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位于湖南省芷江县七里桥境内。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龙津风雨桥】获上海吉尼斯纪录的、世界最大的风雨桥。侗乡吊脚楼群群、和平广场,侗家标志性建筑【万和鼓楼】。
六:.洪江古商城 AAAA级景区。洪江古商城和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一样,它的历史相对于后者,可能还要长得多,它起源于春秋,成型于盛唐,鼎盛于明清,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独醉是谁啊?
独醉是一位中国著名诗人,其真实姓名为徐志摩。他生于1896年,逝于1931年,短暂的生命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独醉一生多才多艺,除了写诗以外,他还是一位散文家、小说家、翻译家、教育家、文化理论家等。他曾经担任过清华大学英语系主任,又曾任中央大学教师、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等职务。独醉的文学风格清新简洁,笔触优美流畅。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山水田园,又有爱情神思,抒发了作者对思聪之事的感慨与表达。他的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征服》、《静夜思》等。他的诗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在当下,独醉的诗歌仍被广泛传颂,成为经典之作,其影响力与地位不可估量。
亲是什么意思?
亲 基本解释
亲
(繁体字親)
qīn ㄑㄧㄣˉ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属。~人。~缘。双~(父母)。~眷。
婚姻:~事。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戚。~故。~邻。~朋。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
本身,自己的:~睹。~聆。~笔。
感情好,关系密切:~密。相~。~睦。~疏。
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吻。
亲
(繁体字親)
qìng ㄑㄧㄥˋ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亲 详细解释
◎ 亲
親 qīn
形
(1) (形声。从见,亲( shēn)声。“见”与“至”义相通。本义:亲爱)
(2) 同本义 [dear;beloved;intimate]
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
亲,近也。——《广雅》
同人亲也。——《易·杂卦》
亲者属也。——《礼记·大传》
人之亲其兄之子。——《孟子》。注:“爱也。”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韩非子·爱臣》
我有亲父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我有亲父母。
又如:亲父(生父);亲爹(亲父);姑表亲;亲如一家;亲心(亲爱之心;父母爱护子女之心);亲厚(亲爱并加以厚待)
(3) 亲密。与“疏”相对 [close;intimate]
王无亲臣矣。——《孟子·梁惠王下》
又如:亲臣(亲近可信的臣下);亲懿(亲密的朋友。同亲友);亲比(亲近依靠);亲附(亲近附从);亲幸(皇帝或国君对臣子的宠爱)
(4) 准,准确 [accurate]
搭上弓弦,觑的杨志较亲,望后心再射一箭。——《水浒全传》
又如:亲切(准确;真切)
(5) 通“新”。更新 [renew;replace]
亲臣进而故人退。——《韩非子·亡徵》
(6) 通“辛”。艰苦 [bitter;intensive]
体五道之亲苦。——《王妙晖等造像记》
词性变化
◎ 亲
親 qīn
名
(1) 父母。也单指父亲或母亲 [parent]
亲,父母也。——《礼记·奔丧》注
冯公子有亲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见其亲。——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双亲;亲心(父母亲爱护子女之心;子女思念双亲之心);亲丧(父母之丧)
(2) 泛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blood or marriage relation]
亲,九族。——《左传·昭公十四年》注
禄勋,合亲,任良。——《左传·昭公十四年》
畔主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诗
又如:亲难转债(亲人之间难于借债。比喻愈是亲人愈难求得帮助);亲党(亲属);亲契(亲朋);亲识(亲朋等熟识者)
(3) 亲密的、可靠的人 [close person]
轻则失亲。——《左传·僖公五年》。注:“党援也。”
又如:亲兵;亲失(失其所应当亲近的人);亲委(宠信);亲习(亲近熟悉的人);亲渥(情分深厚的人)
◎ 亲
親 qīn
副
亲自,亲身 [in person]
亲枉车骑。——《史记·魏公子列传》
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亲见忠烈。——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亲往颐和园。——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亲秉旄钺(亲自统率军队);亲炙(亲见);亲迎(古代婚姻六礼之最后一礼。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亲任(亲自担任)
◎ 亲
親 qīn
动
(1) 亲近;接近 [be close to]
无亲陈王者。——《史记·陈涉世家》
无使土亲肤。——《孟子·公孙丑下》
诸侯亲之。——《国语·晋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出师表》
不能离死命而去亲他主。——《韩非子·用人》
又如:亲傍(亲近;套近乎);亲香(亲炙。亲热)
(2) 用嘴唇或脸、额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亲切 [kiss]。
如:她亲了亲孩子;亲他妻子的嘴唇和婴儿的脸蛋
(3) 另见 qìng
基本词义
◎ 亲
(1) 親 qìng
(2) 另见 qīn
著名的学堂?
一、应天书院
位于河南商丘古城,商丘当年是北宋的陪都,应天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的民间书院,宋真宗期间改为官学,名字还是宋真宗所赐,被称之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范仲淹曾经担任过书院主持,在他任期内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应天书院也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庆历三年应天书院改为北宋陪都国子监,当时和开封和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的最高学府,在古代书院中也是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也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书院,号称有四大书院之首。
中国古代书院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多灾多难。
应天书院先是毁于靖康之变的战乱,元代时曾有复建,但规模锐减,到了明朝,应天书院先是被黄河淤泥掩埋,后重建又被张居正拆毁,应天书院至此遗迹几乎无存,2003年,河南把应天学院作为重点旅游项目,在南湖边原来宋代遗址上进行了复建,看着在原来书院废墟上新建的仿古建筑群,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一代书院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门票:20元
二、岳麓书院
位于湖南长沙市的岳麓山,现在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也是一个延续着千年血脉、弦歌不绝的书院。
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捐资兴建正式创立了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朝,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兴学不变直到现在。
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地,而且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是湖南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一个正常的教学场所,学院仅三百多名学生,老师就有八十多名。
岳麓书院历史已逾千年,现在仍然保存着大量的碑匾文物。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副名联,在人才培养史上,岳麓书院确实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北宋建院以来,每个时代都有其重要代表人物,特别是晚清重臣曾国藩,更是在千疮百孔的清朝撑起了一方天地。
书院内建筑白墙黛瓦,古木参天,曲径通幽,环境十分幽静。
书院后山青枫峡的小山上,建有爱晚亭,是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常去的地方。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湖南大学内)
门票:40元
三、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白鹿镇,距庐山市区9公里。
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宋初扩建成书院,这时候的白鹿洞书院就与应天、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发展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他出任知南康军(今庐山)时,筹建书院,征集图书,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办学宗旨和校规,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 是中国第一所教育体系完备的书院。
从几大书院的发展历史来看,白鹿洞书院的运气算好的。在元代末年毁于战火,在明朝重建,明清两朝还多次修缮,一直到清朝末年和民国才开始日益颓坏,废除科举制后,这里变成学堂,1903年,白鹿洞书院交给南康府中学,1910年白鹿洞书院正式更名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修缮,才使得白鹿洞书院保留完好状态到今天,庐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白鹿洞书院功不可没。
和热闹的庐山比起来,书院显得清静优雅,书院坐北朝南,为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占地不大,但是整个后山都是书院的范围,所以书院的实际占地非常巨大。书院内风景优美,亭台楼阁,古朴典雅,建筑布局考究,文化气息浓厚。
1988年白鹿洞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设立了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因为书院属于庐山风情区的一部分,所以现在的白鹿洞书院实际上是一个涵盖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的多职能部门。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白鹿镇九江市庐山区海会镇环山公路27号
门票:40元(携程)
四、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衡阳市的石鼓山,始建于唐元和五年,曾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一次是公元978年,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这时候的石鼓书院还处于初创期,第二次是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这时候的书院已经步入鼎盛时期,与应天、白鹿洞、岳麓开始并称四大书院。苏轼、朱熹、曾国藩、彭玉麟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执教或讲学授徒。
石鼓书院历史上也是多灾多难,几次毁于战火,一次是南宋时期,后重建,元朝末年又毁于战火,明初重建,明末又毁于兵火,清朝顺治年间重建,也是清朝政府允许恢复的第一家书院,1904年书院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后又改为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因为石鼓山办学受限,学校迁出,这里也就成为一个供游人游览的场所。
1944年,在著名的衡阳保卫战中,石鼓书院的所有地面建筑,包括楼、阁、亭、祠等全部毁于日军炮火,原址仅留存唐、明、清碑刻多处和一颗千年银杏树保存至今。
1998年,邮政部在发行中国古代四大书院邮票时,曾来书院实地考察,这里是“只见山石,不见书院”,只能作罢,另找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代之。
2008年仿照清代石鼓书院格局在石鼓公园内重建,石鼓公园位于耒水与湘江交汇处的半岛上,公园的江景不错,是衡阳最美的地方。
书院里有象征书院的石鼓,正院大观楼前立有孔子像,前面还有两个纪念公祠,分别是武侯祠和李忠节公祠,作为感怀书院历史和风光之地都值得前往一游。
地址:衡阳市石鼓区青草桥旁
门票:免费开放。
五、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时称嵩阳寺,书院创建的时间比较早,但早期的几百年,这里更像是一个宗教场所,创建时候是佛寺,后来又改为道观,直到五代时才变成太乙书院,真正成名是宋代,是北宋著名的书院之一,明末书院毁于战火,清代康熙时重建。宋代理学家程颢、司马光,范仲淹等都在这里讲学授课,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但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所以一定程度上跟主流的书院还是有区别。
书院的建筑布局仍然保持着清代的风格,先师祠供奉着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藏书楼内还珍藏着古迹图书,在书院里,你还能看到当年的嵩阳书院教学考场。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记载了当时道士为唐玄宗治病炼丹的事情。院子里还有二棵“将军柏”,树龄都在4500年以上,据说当年汉武帝曾赐封两树为“将军”。
地址:郑州市近郊登封市嵩山南麓
门票:30元(携程)
六、东林书院
大家以前上学的时候,一定都知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家喻户晓的对联,这就是东林学者顾宪成所撰写。
东林书院由北宋理学家杨时创建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顾宪成及其弟顾允成、高攀龙等人在原址上重新修复书院,很多名人学者长期在这里讲学,东林书院是当时江南人文荟萃和议论国事的中心,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基本是后代陆续重建的。
历史上幽雅安静的东林书院,早已经淹没在现代化的城市之中,可喜的是,当地还是给了这个文化遗存完好的保护和足够的生存空间。
东林书院是个典型的园林式建筑,充满了古典美,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虽然遗留下来的文物最早的也只有清初,但是给人的感觉还是有着比较厚重的历史感,是一个读书休闲,感受古老书院书香气息的好地方。
地址: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苏家弄内
门票:免费入场
七、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铅山县鹅湖镇,是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朱熹曾经在这里讲学和传道授业解惑,尤其是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
书院从南宋到清代,数次毁于战火,又多次重建,现在看到的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也是书院最后的一次大规模修缮,虽历经数百年,仍然格局清晰,风貌依旧,国内现存书院中历史遗迹比较丰富的一处。书院周围重峰叠峦,古木参天,曲径流泉,幽静无比,斑驳厚重的墙壁很容易让人想象当年的盛况。鹅湖书院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已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
门票:25元
八、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明弘治十一年改辟为万松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都曾在此讲学。
万松书院,从唐贞元年的“报恩寺”,到明代的万松书院,再到康熙时代的“太和书院”和“敷文书院”,也是三次更名,经历了四拆四建,但在明清时期始终是杭城书院之首, 虽然现在的书院地面建筑都是2001年按照明代建筑风格复建的,但是书院环境幽雅,两面环山,奇石嶙峋,古藤虫结,泉水清洌,极其清丽静穆。
万松书院也被称作“梁祝书院”,是因为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载的故事就发生在此,由这个爱情故事衍生出的“蝴蝶文化”,让万松书院成为全国有名的“相亲”之地。每到周六上午,为子女相亲的老人们将“万松书院”、“敷文书院”牌楼下的空地堵得水泄不通。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万松岭路81号
门票:10元。
九、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是十大书院中建立最晚的一个,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有西北四大书院之称,也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
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 左右南屋4 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前有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2009年7月, 随着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关中书院就成为西安文理学院北校区,接续了关中书院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承。
现在也有人把关中书院也列为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这个未必会得到公认,因为毕竟关中书院建于明朝,和建于宋朝的诸多书院相比,历史还是短了点,但从文化的传承来看,不少书院只见其名,不见书院,而关中书院至今仍是教学之地,西安文理学院有两个专业在这里,一个是学前教育专业,还有一个是小学教育专业,有三四百学生在这里上课学习。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书院门文化街上
门票:免费对公众开放,但疫情期间限制进入。
十、安定书院
安定书院也称胡公书院、安定讲堂,位于泰州,是江苏省内最古老的书院之一。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由知州陈垓在宋代大儒胡瑗讲学旧址上创建,距今也有近千年的历史,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滕子京、范仲淹都在这里讲过学,明代大儒王艮在这里讲学,将学院推向了顶峰,后来屡有兴废,如今还是保留了下来。
书院屡废屡建,几易其名,先后为泰州学堂、泰州中学堂、私立淮东学堂、江苏省立代用中学、私立时敏中学,现在为泰州中学。
现在的泰州中学是1902年在安定书院旧址上创立的,这里也是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母校,他在这里度过了中学时代。
书院内的古建筑蝴蝶厅和胡公祠保存完好,庭院花木茂盛,院内一株古银杏树,虽历经千年,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相传这棵银杏树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亲手所植。
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唐代诗人是怎样一唱一和的?
谢邀。
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唐代诗人是怎样“一唱一和”的?
白居易(772年-846年),刘禹锡(772~842年),元稹(779年—831年)。从这三个人的生卒年来看,元稹小“刘白”七岁,却早十多年去世。但是三位中唐大诗人的青、中年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中唐诗坛顶峰人物,三位风流才子惺惺相惜,互为好友,诗文来往和唱和非常频繁。
这其中,有诗文才华的暗自较劲,但更多地是朋友之间的关切。
诗文太多,我们选几首经典的来看。
白居易与刘禹锡的经典唱和
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就是相互之间的唠嗑,表达出对朋友贬谪二十三年的惋惜。
刘禹锡一时诗豪,自然不甘落后。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既酬答了白乐天的好意,又表达了自身对过去、未来的看法,还随手用典,为我们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千古名句。单从这两首酬答诗来看,刘禹锡这首比白居易的那首高出了一个层次。
白居易与元稹的经典唱和
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元稹被贬通州司马,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两人一南一北,彼此相隔千里,加上山高水长,通信不便,两人只能在梦中相见。白居易写了一首诗送给元稹: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居易清晨的时候想起了你,感到悲痛惆怅。昨夜你在千里之外,是有什么事想起了我吗?以至于让我梦见了你。这是通过假设对方想起了自己来写自己的思念之情。
元稹收到信,回复了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此诗用韵和白居易诗完全一致,是典型的唱和诗。构思极其精巧,用“不梦君”三字对应白居易的“梦见君”,说法虽然想法,思念之情更浓。我如今身染疾病,神魂颠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梦到闲人,却梦不到真正思念的阁下啊。
这种通过相反情景描写重点突出感情的手法和白居易通过对方来写自己的手法异曲同工,却更加别致精巧,成就了“唯梦闲人不梦君”的千古名句。
元稹和白居易感情只好,如胶似漆。《唐才子传·卷六》曾载:
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无逾二公者。
两人唱和之作实在太多,经典也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以至于元稹死后多年,白居易还写了著名的《梦微之》纪念: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这种友情,确实千年难得一见。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