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如何排寒湿,今年七月初十立秋?
三伏天如何排寒湿,今年七月初十立秋?
今年的夏天异常热,眼看着七月初十就要立秋,可是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今年是个“闭眼秋”,酷热还要陪伴我们好久。
《管子》言:“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这句话中“阴气”指的是阴凉的意思,而“万物收”说的是庄稼和果实收获,在古代,秋季被喻为丰收之秋,同时气温也开始转凉。
但根据古人长期观察总结的经验,立秋的准确时间有着预示秋后气温寒暑的意义,因此古人就用“睁眼”和“闭眼”来预测秋后气温的变化,按照古人的说法,今年立秋则属于“闭眼秋”。什么是“闭眼秋”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也就是说,立秋在农历中,越靠前,气温下降越快,而越靠后,炎热的天气还将继续,而今年的立秋属于后者,也就是“晚立秋”。而关于立秋在什么时候,什么叫早立秋,什么叫晚立秋,都和太阳黄道有着绝对的联系。黄道就是太阳在星空中行走的轨迹,黄道经过88个星座中的13个,除了蛇夫座的一小部分之外,从春分点所在的双鱼座数起,它们是: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统称为黄道十二星座,又被称为12宫。古人又把12宫分为24个点,每个点相差15°,这也就是360°÷24,而这些点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十四节气。而立秋则位于狮子座(也有人称为狮子宫),此时的黄经在135°的位置,赤道纬度在16.377109°,赤道经度在137.477307°,而这个位置都会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太阳系一直在运转,因此立秋并不是一整天,而是经纬度刚好到位置的一瞬间。如果立秋交节的时间在午时之前,就被称为“早立秋”,也有人称为“睁眼秋”,如果立秋交节的时间在午时之后,则被称为“晚立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闭眼秋”。“睁眼秋”和“闭眼秋”最大的区别从“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就能看得出来,“睁眼秋”是说立秋之后天气必然凉爽,早晚气温明显降低。而“闭眼秋”是说虽然已经到了立秋,也表示秋天来了,但秋意还没有显现,仍旧持续炎热的天气。根据民间经验,上午立秋,“秋老虎”跑丢,下午立秋,“秋老虎”猛扑。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之间,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因此,今年“闭眼秋”一定会让我们热得慌,然后要很长时间才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什么是“大包伏”“大包伏”又被称为“秋包伏”,其中伏表示的是三伏的意思。
古人早就对伏天有了定义,他们把夏至后的第三个十天叫做头伏,第四个十天叫做中伏,第五个十天在立秋后,也就是最后一伏。
而立秋和末伏的第一天相遇的话,就为“大包伏”,也称为“秋包伏”,表示离三伏天过去还有好多天,也就意味着今年的秋季会比较热。
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干支历又称星辰历、甲子历等,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干支历的基本算法就是从立春至下一立春为一岁,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其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而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
天干的数字有10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ǐ)。地支的数字是12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交叉配合60次,故称六十花甲子。每一伏都是以庚日为开始的,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的开始,如果立秋当天为庚日,也就是立秋与末伏是同一天,就为“伏包秋”,而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都在立秋之后,就为“秋包伏”。民间也有这样的依据谚语:“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很形象地体现了立秋和三伏天之间的气温情况。结语: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代表了我们祖辈们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决策着人们的生活行为。
而今年的“闭眼秋”,会让我们多热好长时间,一定要注意好身子。
三伏贴通知短信如何写?
本店三伏贴已到货,一年最佳排湿气时节,请大家不要错过
入伏天是哪一天开始?
三伏天是我国重要的节气之一,位于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相同,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这时候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也是一年中最适合冬病夏治的时候,对人体去湿气效果很好。必定是灾年是什么意思?
虽然如今处暑已过,但是全国范围内依旧有很多地区遭遇高温袭击。在我国十四亿人口中,一度有超过七亿人顶着四十度高温在外面工作。
只要关注热点的人应该都清楚,由于异常持续高温天气,“热射病”的病例比以往都有很大增长。这让很多人想起历史上“处暑不过伏,必定是灾年”这句老话,这句老话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其实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也确实有所依据。
首先看这句话的前半段,“处暑”和“伏”到底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处暑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第十四位,是进入秋季以来的第二个节气。
节气本身就是随着时间的走向演变,是一年中我国气温变化的一个衡量标度。一般过了处暑,就代表已经基本进入到一年的金秋时节;过了处暑,其实正是在告诉人们酷热难熬的夏季高温基本到了尾声。
总之,一般在处暑后,全国范围气温便会逐渐降低,农业生产也会迎来秋季的大丰收时节。
只是这个“衡量标杆”在如今这个全球气候变化如此剧烈的时代,恐怕不那么适用。因为如今在处暑过后,高温天气依旧没有缓和的迹象,这就是十分明显的“处暑不过伏”了。
这句话中的“伏”,则是代表的另一个时节,也就是三伏天。
三伏天一般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它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之所以会叫三伏天,主要是因为它分成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
一般来说三伏天也确实是最高温、最潮湿、最闷热的一个时间段。不过出于阴阳调和,盛极而衰的理念,最热的时间节点一旦度过,那么温度不出意外都会下降。
解释完“处暑”和“伏”,后半句话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若度过处暑,但是高温却没有丝毫下降趋势,反而还进一步升高,那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生产。
要知道二十四节气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农业生产者可以大致把握好气温的变化和农业作物成熟的时间节点,从而尽可能保障农作物生产稳定。
总之,历史上的“节气表”是我国农业生产体系中重要的气候、气温衡量标杆。在古代,老百姓种粮食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日子与各农产品的成熟时间去进行耕种的。一旦过了处暑,气温依旧高涨的话,就会影响到秋收。
虽然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显著提升,还有了各式各样的机械化农业工具,可以辅助农产品的种植、收获,可问题是气温依旧是影响国家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炎炎夏日必定会给农作物带来恶劣影响。
——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还有气象局四个部门,曾联合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地要想办法抓好防范旱灾,减少灾害影响各类工作,打赢这场高温下的“秋粮丰收保卫战”,这足以直观感受到高温天气对秋收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高温的干扰下,那些中稻、夏玉米、大豆的收获工作都必然会受到影响,已经有农民表示:高温天气都快把即将收获的玉米烤熟了。所以综上来看,老祖宗留下的这句老话多少还有点道理,很符合科学规律。
其实我们对付类似的极端天气,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因为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极其常见。如今的极端高温天气,本身便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直接关系。
早在六月,我国便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现象,部分地区气温一度达到四十度。而除了我国之外,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也同样遭到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其中包括美国、印度。
——比如说印度在今年四月的全国平均气温接近38度,这是印度在最近122年来的最高气温。
而美国也遭遇十分罕见的干旱天气。今年上半年,美国的农业总产值受到天气影响,出现史无前例的下降现象,甚至干旱所导致的山火爆发,还威胁到不少美国国民的人身安全。
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所公布的数据来看,在1850年到1900年的50年时间内,才发生过一次极端高温。可是现在,平均每十年便会发生一次极端高温天气......
现在全球平均温度,比之前一百年都增长了好几度,这对人类社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恶劣影响还在不断加剧,因为很多国家依旧无法理性做到温室气体的减排。
——要知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迅速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由于工业化,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果停止工业生产,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放缓,而很多国家是承担不起这个代价的。
可若是人们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全球范围内气温不断攀升,导致极端天气集中出现,对于农业生产又是沉重打击,这本身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为了人类整体利益着想,想办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全面碳中和是我们未来必须要做的工作,也希望老祖宗留下的这句古话“处暑不过伏,必然是灾年”不会成为我们未来的常态化现象。
想要健脾祛湿?
湿气为百病之源。
湿气重是指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属阴,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等沉重等。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湿邪阻滞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
夏季健脾祛湿可以喝红豆汤
红豆含热量比较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等功效。夏季常喝红豆汤,能够解暑祛湿。
入伏后,多喝热茶
古古丁茶——下火消炎,利尿祛湿
入伏后,天气炎热易上火,空气潮湿湿气大。此时,用古古丁泡水喝,可预防改善上火,利尿消炎,祛湿除烦。
古古丁也叫白鼓丁,婆婆丁,学名蒲公英。在夏季,古古丁,随处可见,简单易得,是“药食两用”小植物。用其泡水喝,安全可靠,可以帮助人体去火、利尿、消炎、排毒。
中医认为,古古丁,入肝、胃二经,擅长降肝火,清胃热,对于夏季肝火旺,胃热,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用古古丁泡水喝,不但可去火,还可消炎杀菌,对于嗓子疼痛,咽喉肿痛等,皆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所以,入伏后,经常泡上一杯,去火、消炎、排毒、保护肝脏、养护胃部,都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