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青年中年老年怎么划分?

2023-06-12 18:10:03 45阅读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青年中年老年怎么划分?

一般是通过生理年龄划分

一般来说: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青年中年老年怎么划分?

0(初生)-6岁为婴幼儿;

7-12岁为少儿;

13-17岁为青少年;

18-45岁为青年;

46-69岁为中年;

>69岁为老年

然而,201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

该规定将人的一生分为五个年龄段:

未成年人:0至17岁;

青年人:18岁至65岁;

中年人:66岁至79岁;

老年人:80岁至99岁以上。

青年的定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幻一直在变化。联合国于1985年首次将青年定为15至24岁之间的人,而又无损于会员国的其它定义。现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的年龄分段,青年的年龄上限提高到44岁。

中年,泛指上有老下有小(未成家)的年龄者

我国历来称60岁为“花甲”,并规定这一年龄为退休年龄。同时由于我国地处亚太地区,这一地区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现阶段以60岁以上为划分老年人的通用标准。

每天最佳睡眠时间是几点?

你好!

人活到100岁,有30多年的时间,即1/3的生命要在床上度过,在睡眠中度过。睡眠不是单纯的睡觉和休息,大脑功能还在进行活动,有休息的,有兴奋的,有的还在进行工作,如信息调整、情感调整、记忆加强、免疫力增加等,都在睡眠中进行。睡眠的正常时间,婴幼儿8-12个小时比较合理,成年人应该有8小时的睡眠,而且有完整的睡眠时间,在睡眠过程中,一定要有深睡眠,才能真正恢复体力、精力。老年人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如器官衰竭、血管硬化等,保证6-7个小时睡眠即可。人的正常睡眠,婴幼儿是8-12个小时,成年人是6-8个小时,老年人5-6个小时。但要排除地域差别,如在北极、南极,和赤道相比,可能效果不一样。要保证充足睡眠,恢复体力,恢复抵抗力,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质量的生活和工作。

谢谢大家。

据说人体细胞只能分裂50次?

谢邀!

据说人体细胞只能分裂50次,运动健身会加快新陈代谢,难道说运动会减少人的寿命吗?

上世纪上半叶,医学界的确有一种观点认为,过度频繁和剧烈的劳作或锻炼是危险的,可以导致早死,缩短人的寿命。

最剧烈的运动绝不应该超出开始出汗的限度,一旦超过就是危险的——罗伯特·伯顿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比如16、17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忧郁的解剖》的作者罗伯特·伯顿就说过:

“很多人热衷于频繁和剧烈的劳动和锻炼……最剧烈的运动绝不应该超出开始出汗的限度,一旦超过就是危险的。”

当然,当时给出的理由并不是题主所称的“人体细胞只能分裂50次,运动健身会加快新陈代谢”,也不是有的人所说的“一个人一辈子心跳呼吸次数使用一定的,运动加快了呼吸心跳次数因而会缩短寿命”。

而是说:“剧烈运动造成的巨大的体力消耗可以被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感受到,但心血管系统其中最主要的压力。长期剧烈的锻炼会对身体任何器官造成伤害,对心脏的损害尤为突出”;

或者,“锻炼损耗虽然短期内不会显示出特别的伤害,但日积月累的效应会对以后的生活造成麻烦,从而导致过早死亡,缩短寿命”。

剑桥的大学皮划艇运动员与同时期“知识分子”寿命比较的研究

“运动减寿”的说法到20世纪初期在学术界似乎占据了主流地位,尽管依据的证据大多是人们的印象和轶闻。比如,某某运动员剧烈运动诱发主动脉瘤破裂死亡,某某运动员猝死在运动场上之类。

这种说法也引来了很多更严谨的研究。

比如,其中最为有趣的是一位学者对剑桥大学1860年到1890年间毕业的皮划艇和其他运动项目的男运动员,与同时期毕业的男性“知识分子”,以及随机抽取的毕业生作为对照组的死亡原因和寿命长短所做的对比研究。

结果,无论是运动员、“知识分子”与随机对照之间,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之间,

还是不同剧烈程度运动组之间,平均寿命和死亡原因都没有明显不同。

这项研究于1954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

差不多同时,1953年发表的一项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缺乏体力活动与慢性病风险增加之间的关系,对扭转人们的认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缺乏运动显著减寿,影响比肩吸烟危害

此后,大量研究以充足的证据表明,缺乏运动显著增加冠心病、2型糖尿病,乳腺癌和结肠癌等只要慢性病风险6%至10%;

同时,增加9%的过早死亡,即明显减寿。

9%死亡率增加意味着什么?

一项研究中,以2008年全球总死亡人数5700万计算,如果完全消除缺乏运动这一行为,可以减少530万的死亡,这种影响完全可比肩吸烟的危害。

研究引用WHO的数据称2000年全球因吸烟导致的死亡为500万。其中,还特别引用了中国作为吸烟大国的数据称,如果全部消除吸烟,中国每年女性死亡率将降低3.1%,男性降低高达12.9%。

积极运动可以明显延寿

在评论运动是增寿还是减寿时,人们往往引用自己身边人的例子说事。

稍微懂点统计学的都知道,这种个例和轶闻根本不具有任何证据力,能作为证据的大样本组的人群研究。

2012年一项全球性研究显示,如果在全球范围内完全消除缺乏运动这一不健康因素,全球人口将平均延长预期寿命0.68岁。

有人或许会嗤之以鼻:切,0.68岁也好意思拿出来说。

请注意,这个0.68岁是指世界全部人口的平均值,其中既包括积极参加运动的人口,也包括不运动的人口。

要知道,这种增加的贡献全部来自积极运动的人,却要被包括不运动的人在内的全部人口平均摊薄。

如果单独计算运动给积极运动者带来的延寿效应,这个数字会显著增加。

比如,美国的研究,如果50岁的人从不活动转向积极运动,平均预期寿命将会增加1.3-3.7岁。包括我国在内东亚人的研究中,30岁及以上人群保持积极的运动,平均预期寿命将会增加2.6-4.2岁。

正如上文所述,运动的延寿效应与消除吸烟和肥胖的作用完全比肩。

比如,对应于50岁的美国人积极运动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3-3.7岁;如果完全消除吸烟的危害,50岁美国人预期寿命增加2.3-2.5岁。

至于肥胖的效应,一项研究中,如果美国所有肥胖者体重都达到正常体重,估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0.7~1.1岁;另一项分析的结果是0.5~0.7岁,都与消除缺乏运动带来的0.68岁相近。

可见,缺乏体力活动似乎具有与吸烟和肥胖相当的健康危害;相应的,消除缺乏体力活动这种不健康行为,也跟消除吸烟和肥胖一样具有明显的延长寿命的作用。

运动延寿,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有人或者说,我看过这篇文章后才知运动有可以降低死亡风险延年益寿的好处。但是,我现在已经一大把年纪,现在开始运动会不会有些晚了?

证据显示,运动延寿,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比如,最新发表的一项欧洲大型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在40到79岁的中老年人群,不管原先的运动水平如何,哪怕是习惯于久坐的零运动者,只要开始运动,仅需要每公斤体重每天1 kJ能量消耗的增加——这个增加是非常微不足道的,相当于零运动的人,在5年内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一般的慢跑或者快走)体力活动水平,全因(所有原因造成的)死亡率就会降低24%,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29%,癌症死亡率降低11%。

死亡率降低当然意味着寿命的延长。

研究指出,即使之前完全不活动,只要做出改变,达到和维持推荐的最低体力活动水平,就可以预防46%与缺乏身体活动有关的死亡。

为了健康,为了长寿,你,还等什么,动起来就会带来延寿的好处,永远都不算晚

你们都听说过什么野史?

俗话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话既适用于男人,也适用于女人。

慈禧太后通过垂帘听政,窃得大位,成了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权力巩固后,宫禁幽深、盛年寡居的寂寞生活,这位权欲勃发的太后是难以忍受的,和吕雉、武曌一样,富贵优裕之下便思淫欲,千方百计寻欢作乐。

宫禁深深,戒备森严,慈禧太后在后宫中如何寻欢,外人是无法一窥真相的。但从史料中有意无意露出的只言片语中,我们还是能略微了解一些。

因宫中男人缺乏,慈禧太后首先瞄准的对象只能是太监。太监头子安德海和李莲英先后得宠。《清史稿》载,安德海长相俊雅,又长于媚术,以柔媚乖巧、善解人意求欢于寡居的慈禧太后。慈禧对其宠溺无比,以至有求必应,语无不纳,恩爱不逊于夫妻。

时间一久,这宫闱秽事就传的沸沸扬扬、阖宫皆知了。年轻的同治帝对母后和宦官安德海的香艳传闻异常恼火,暗中恨恨的咬牙切齿。

同治帝和仁厚慈爱的东太后慈安一向亲近,况且慈安对他有养育之恩,因此时常去找她诉说心中的烦恼。东后慈安对西太后秽乱后宫的丑闻也极为不满,亦很同情少年同治帝, 她认为若对此秽事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西太后岂不就是武则天再生?日后若撒手人寰,有何脸面去见九泉下的咸丰皇帝?

清廷一贯严禁太监出宫。然而,被慈禧太后宠坏了的小情人安德海无视清宫禁令,再三请求太后批准他出宫办差,想出去撒撒野。西太后当然疼爱小安子,对其百依百顺,也就破例同意他出宫。

安德海在宫里憋久了,一出宫好比鸟儿出笼,兴奋地找不着北。他带着一班女乐,游船上还悬挂龙旗,俨然天子出巡。

同治帝和东后慈安见安德海违禁出宫,觉得报复的机会到了。同治在东后的建议下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如果发现安德海在山东境内有何不法之事,立刻拘捕。安德海乘坐两艘太平龙舟沿大运河大摇大摆地进入山东,船上悬挂龙凤旗帜,带着很多随从和丝竹女乐,沿途吹吹打打,招摇过市。

到他生日那天,安德海更是忘乎所以,竟陈列龙衣,令随行的红男绿女们依次参拜。在古代,这可是僭越重罪,是要砍头的。

丁宝桢一直派人暗中跟踪安德海的太平船队,对其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侦悉详情后,立刻派人扣押了得意忘形的安德海。随后,安德海被诛杀,并当街曝尸三日,故意让世人看看这位与当今太后传出绯闻的太监是何嘴脸。

随后,丁宝桢再驰报西太后。还有一说,丁宝桢陈奏安德海的种种悖逆、不法行为,西太后理亏加无奈,不敢公然护短,只得忍痛下懿旨令丁宝桢将自己的小情人就地正法。

去了个安德海 ,又来了个李莲英。李莲英绰号“皮硝李”,因穷困潦倒,曾做过硝磺贩子、补鞋匠。后来,同乡好友沈玉兰见他可怜,就将他引荐进宫,当了一名杂役太监。

李莲英聪慧机敏,办事麻利,又梳得一手好头,举凡京师贵妇们流行的发式,他一琢磨就会。慈禧太后生活奢华,非常爱美,别人给她打理的发型她都不甚满意。后经沈玉兰引荐,李莲英到慈禧那儿一试手艺,居然出手不凡,慈禧很满意,李莲英因此得宠、发迹。

李莲英情商高,善于察言观色,侍奉慈禧太后体贴入微,乃至于太后一日也离不得他。得幸走红后他异常小心谨慎 ,从不恃宠生娇,胆大妄为。慈禧日益宠爱李莲英,好多年荣宠不衰,两人形影不离,情浓的化解不开。史载,慈禧常携李莲英一起并坐听戏,凡是小李子爱吃的东西,慈禧用膳时都会特意留给他。李莲英四十岁生日时,慈禧赏赐给他大量的珍宝、蟒缎。

彼时的李莲英,在气势与地位上早已令当初的安德海望尘莫及。由于慈禧独宠他,他遂成了宫中最炙手可热之人,以至于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和各省督抚也竞相进献寿礼,争先恐后地巴结、取悦这位曾经贩硝、补鞋的皮硝李。李莲英是有清一代最具权势的大太监。他的尊崇待遇绝非一般太监所能享有的。

从相关史书中记载的只言片语上看,安德海、李莲英和慈禧太后的隐秘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但太监毕竟不是真男人, 只能隔鞋搔痒,解解孀居寂寞,所以民间传闻这位谙于权谋的太后和恭王奕䜣、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都传过绯闻 ,这两人都是真汉子,但西太后和他俩的荒唐故事,其真实与否,实在无从得知,只能做茶余饭后消食扯淡的野史看待了。

还有更离奇的传说。据说慈禧喜欢吃清汤卧果(一种鸡蛋羹)。而京中做这种小吃最出名的当属金华饭庄。每日清晨,宫里都会派人到宫门口的金华饭庄买四枚汤卧果,由店伙送入宫内。 金华饭庄有个姓史的小厮,生的眉清目秀,皮肤白皙,很是英俊,且能说会道。因经常送卧果入宫,这位史伙计渐渐与李莲英混熟了,于是常常溜进后宫,找李莲英玩耍。一日,慈禧突然出现,见李莲英身边站着一位俊朗少年,就问这人是谁?李莲英很害怕,因为私自带人入宫违反禁令,但又不敢撒谎,只得如实禀告。慈禧得知后,不怒反喜,就将史某留在宫中,昼夜厮混在一起。一年后,生下一男婴,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载湉。慈禧虽贵为太后,但毕竟是一寡妇,寡居生下孩子是不能养在宫里的。慈禧便偷偷把这孩子送到妹夫醇王载沣那里代为抚养,并将史某杀掉灭口。由此有人推测,同治帝死后,不立他的下一辈,反而立他的弟弟载湉。立子不立弟是清廷惯例,慈禧违反常规,定有其难以明说的原因,就是因为光绪载湉是他和史某生的亲儿子。

当然,这只是野史传闻,仅供娱乐,当不得真。

(插图源自网络)

什么是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多地颁布最新健康管理措施。

“封控区”“管控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14+7、7+7、3+11、2+14,

还有

“居家隔离管理”“居家健康监测”

“自我健康监测”

……

这些健康管理措施

你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吗?

这些到底有什么区别?

隔离期间我能不能出门?

居家监测到底要多长时间?

不同区域居民又该怎么做好防护呢?

...

今天小编给大家来科普一下

权威解答来啦

先给大家介绍

“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社区防控实行分类管理

目前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综合考虑发病时间和疫情情况等进行分区分级。随着疫情变化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等级调整。

对于发生疫情的地区根据疫情传播风险的高低,将社区防控,也包括行政村,精准划分为三个区域: 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实行分类管理。

封控区划定范围为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小区或活动频繁的周边区域,实行“ 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理。

管控区划定范围为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2天到隔离管理前,其工作、活动地等区域,实行“ 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管理。

防范区划定范围为县(区)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实行“ 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管理。区”“防范区”

14+7、7+7、3+11、2+14,

还有

“居家隔离管理”“居家健康监测”

“自我健康监测”

……

这些健康管理措施

你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吗?

这些到底有什么区别?

隔离期间我能不能出门?

居家监测到底要多长时间?

不同区域居民又该怎么做好防护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来科普

权威解答来啦

先给大家介绍

“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社区防控实行分类管理

目前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综合考虑发病时间和疫情情况等进行分区分级。随着疫情变化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等级调整。

对于发生疫情的地区根据疫情传播风险的高低,将社区防控,也包括行政村,精准划分为三个区域: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实行分类管理。

封控区划定范围为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小区或活动频繁的周边区域,实行 “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理。

管控区划定范围为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2天到隔离管理前,其工作、活动地等区域,实行 “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管理。

防范区划定范围为县(区)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管理。

还是不太清楚?

那就再看看下图

各区域居民该如何做好防护?

持续做好个人防护

持续做好个人防护

勤洗手。正确洗手能洗去病毒,饭前便后、接触宠物或粪便后,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常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可以降低空气中病毒细菌密度,室内每天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

配合接受核酸检测。

管控区、防范区居民外出还应戴口罩,不扎堆、不聚集,保持1米社交距离,遵守咳嗽礼仪,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日常生活做好消毒

做好家庭物品消毒。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物品消毒剂是有效氯为5%的84消毒液(含氯消毒剂)和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按照说明书进行配比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消毒。

如果家中出现过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要对其生活居住过的环境及所使用过的物品,由专业机构和人员,或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或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主动监测 主动报告

每天早晚测量体温,主动报告任何不适的身体状况。

封控区、管控区居民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眼睛红肿、肌痛和腹泻等不适症状,立即报告。

防范区居民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眼睛红肿、肌痛和腹泻等不适症状第一时间到老乡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密切关注疫情防控动态

关注已公布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行程轨迹,如与自己的生活轨迹有重合和交集,及时主动报告,不要隐瞒健康和密切信息。

保持良好心态

从电视、国家机构网站等平台查看疫情防控信息,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不焦虑。不用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等方式来缓解焦虑、紧张、害怕、不知所措等不良情绪。

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

重要事项再来复习下

}

下面再带大家一起了解下

14+7、7+7、3+11、2+14,

还有

“居家隔离管理”“居家健康监测”

“自我健康监测”

什么是“14+14”或“14+7+7”?

即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鼻咽拭子,上下午采样次数各半,第1、2、3、4、7、14天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其中第14天双采双检)+14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居家符合隔离医学观察条件,方可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2、7、14天,其中第14天双采双检)。主要针对高风险地区入境人员。

什么是“14+7”?

即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4、7、14天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7天居家健康观察(第2、7天进行核酸检测)。主要 对密接,从中、高风险地区或参照中、高风险地区管理的来(返)人员实行14+7,即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加7天居家健康观察。

什么是“7+7”?

即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4、7天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7天居家健康观察(第7天进行核酸检测)。 主要针对次密接人员。

什么是“3+11”

即3天居家健康观察(或集中隔离)+11天日常健康监测,在第1、3、14天进行核酸检测并报告体温等身体状况。

什么是“2+14”?

即核验2天(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14天日常健康监测。

为了科学精准地开展疫情防控,

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控制住疫情的发展态势,

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经过流调溯源信息及专业人员评判,

有人会被要求“集中隔离管理”,

有人会被要求“居家隔离管理”,

有人会被要求“居家健康监测”,

也有人会被要求进行“自我健康监测"。

是不是已经晕晕的一头雾水了?

这有啥区别啊?

到底该怎么做啊?

马上带你来一一了解清楚。

“集中隔离管理”

● 集中隔离管理,是指被隔离观察的人员在指定场所接受集中管理,由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提供专业、安全的医疗及生活保障服务;

●每名接受集中医学观察的人员在单独的空间内进行隔离观察,直到隔离期满,集中隔离期间不得离开房间,不接受外来人员探访;

●按照防疫要求每日早、晚进行体温和健康状况监测,定期采集核酸,并做好房间的日常消毒;

●隔离期间应注意每天开窗通风,保持房间空气流通;

●定期清洁个人衣物,整理房间内务,保持房间清洁。房间内产生的垃圾自行清理装袋后,应扎紧袋口,放置在指定的位置。

“居家隔离管理”

需要按照“8个要”落实健康管理,即:

●隔离房间要符合“单人单间单卫”;

●要加装电子门磁;

●隔离人员及同居的家庭成员、室友原则上不准外出,每天两次要向“社区三人小组”报告居家隔离人员体温等健康状况;

●医疗机构要上门采集鼻咽拭子;

●社区要提供生活保障;

●没有符合条件的居家隔离场所要在集中隔离场所完成健康管理;

●出现发热、干咳等十大症状,要主动报告“社区三人小组”,及时闭环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排查;

●其他急症就诊要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健康监测”

需要落实“两做好一避免一及时”要求,即:

两做好:做好健康监测,每天测量体温,按照要求自觉前往社区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

一避免:原则上在家办公,不参加上学等集体活动,不能进入公共密闭场所,避免参加聚会、聚餐等人群聚集活动。

一及时:出现发热、咳嗽、嗅觉味觉减弱等异常情况,及时到定点医院排查。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同住人员可外出。没有固定住所的来粤返粤人员可在集中隔离场所或在通风条件良好、不使用中央空调的场所完成健康监测。急症就诊要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自我健康监测”

进行“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可正常上班、上学、就诊等。期间应每天注意自我健康状况的观察,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嗅觉味觉减弱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定点医院排查。

提醒

01

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与家人及朋友多联系,减少紧张与焦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轻;

02

可以进行阅读、看电影、听音乐等休闲娱乐活动;

03

可以在房间内坚持每天适量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健身操、平板支撑等;

04

注意规律作息,不熬夜。

疫情期间

做好个人防护不松懈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请大家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积极配合政府的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并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及个人防护

来源|山西广播电视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首赞+1

阅读 (3)

大家都在看

吴敏霞官至副书记,嫁小半岁老公,34岁依旧美艳动人,羡煞旁人

陈坤“丑儿子”终长大!17岁逆袭成花美男,母亲基因可算浮现

李连杰“耽误一生”的日本红颜, 风情万种美过利智,46岁成这样

16岁截肢,23岁离家,独腿画家流浪35年,画800幅《蒙娜丽莎》

夫妻接吻时,尽量别吻这地方,为了健康,再喜欢也尽量忍住

上海2岁小朋友得新冠转阴后回家,见到妈妈说的一句话网友破防

子宫内膜癌每年有近20万发病率,离不开这8大因素,警惕3个症状

广告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搜狐“我来说两句” 用户公约

推荐阅读

热门精选

吴敏霞官至副书记,嫁小半岁老公,34岁依旧美艳动人,羡煞旁人

和导演同居10多年被抛弃,凭借《战狼2》爆红,如今43岁身价过亿

女子醉酒后当街脱衣服,同行男子对其上下其手,闺蜜在一旁假意劝阻

吴敏霞官至副书记,嫁小半岁老公,34岁依旧美艳动人,羡煞旁人

和导演同居10多年被抛弃,凭借《战狼2》爆红,如今43岁身价过亿

北大退休的91岁老教授收入引争议:1个月工...上厕所时,大便前头干硬,后头软粘,说明...生理需求长期自己解决,对身体会有何影响...岁数大了的夫妻,为何大多都不愿意同房了...

24小时热文

1

716万 阅读

2

190万 阅读

3

776万 阅读

268万 阅读

291万 阅读

搜狐号推荐

达人有见识,君子有健识!健识局 深耕医药领域,权威政策解读、独家产业观察。

专业、好玩、有态度。丁香医生,新一代大众健康媒体。

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搜狐健康官方账号

为了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