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婚礼,中式婚礼汉服有什么讲究

2023-02-18 06:32:03 43阅读

汉服婚礼,中式婚礼汉服有什么讲究?

现代人还原传统中式婚礼,他们大致总结如下:

以先秦两汉为代表的周制婚礼。

汉服婚礼,中式婚礼汉服有什么讲究

以魏晋唐为代表的唐制婚礼。

以宋明为代表的明制婚礼。

中国传统汉服婚礼一般分为三部分:婚前仪式、正式婚礼和婚后仪式。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礼仪是一切文明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文明的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婚姻。

《周易》曰:有天地,方有万物。只有拥有了一切,才会有男人和女人。只有有男人和女人,才会有夫妻。有夫妻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君臣。唯有君臣有臣,才会有大起大落。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从夫妻开始的。因此,古人认为婚姻是伦理关系的基础。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巨大的变化,完全回到先秦婚礼是不可能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婚礼仪式和风俗习惯不仅在同一条线上,而且各有魅力。

周朝的汉服婚制沿袭周朝的礼制,穿着周朝的婚纱,古典、典雅、庄重;

唐朝汉服婚制沿袭周礼,气势磅礴。由于当时国家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增多,整体形式也比较热闹;

明朝的汉服婚制继承了明朝的礼仪,身着明朝的婚纱,新娘头戴凤冠,霞帔。

汉服婚礼文案短句干净?

古风汉婚可以这样发婚礼文案:待我归来,便迎娶于你 长安内外,十里红妆 凤冠霞帔,椒房之礼 十三铢金钗,十八道嫁衣 我要给你世上最华贵的大婚。

还说中国十四亿人有十三亿人都觉得喜欢汉服的有病?

这个问题很走极端啊。

虽然你妈的态度有些走极端,但是你在你妈这样极端的态度下还想着去劝她,你也有蛮极端。

基因遗传果然还是有些道理的。

且不说汉服的问题,仔细想想题主和她母亲这种思维,是不是在其他有纷争的问题上也会如此极端排他?唯我认识论?

其实都是一样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起了争执,不管是谁都是从自我出发去认识、去判断、去下结论。

这其实并非喜欢“汉服”的人是否有病的问题,而是题主母亲不认为汉服是正常人平时能够穿出来见人的服装——但是她并不会否认汉服的美,以及它作为道具的舞台艺术性。

中国人在对待艺术和生活的区别方面是尤其冷静的。

虽然我们一遍遍地被戏文所感动,但只要一转头,我们就会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摆出一副旁观者清的态度,自甘堕落于俗世的尘土之中,美其名曰“回到现实”。

为什么西方人生活中充满了热情,而中国人对这种生活中的热情觉得尤其尴尬?

因为中国人千年的文化熏陶就是修身修心,气质内敛,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发之于情,止乎于礼。

用绝对的反儒派来说,就是孔老二的儒家礼教祸害了中国人两千年,禁锢了中国人的生活热情,捆绑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

这话是有些道理的。儒家,从一开始起,就是一门实用的社会伦理事功学,它教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舒展自己的抱负,如何走上人生巅峰。和道家相比,儒家在精神层面上永远低了一个层次,到后期虽然也进入了哲学范畴,但也是不得已为之。

追求功利的巨大惯性,早已侵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为什么我们认为唱戏的是疯子?为什么我们称他们为“戏子”?正是这种文化遗传让我们鄙视自己内心的情感冲动,一切都以功利性为准则——当然,儒家啊讲的书是“天下”,是“仁义”。

汉服好看吗?好看。有用吗?没用。

没用的东西当然只有疯子才穿,只有傻子才痴迷其中。

这正是绝大部分受儒家思想浸淫的中国人的基本生活思路——注意,儒家思想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深入指导具体生活,一般都是失败的,从“道学家”、“伪善”、“腐儒”这些名词,也可以看出老百姓内心对这种思路的不认同。

但是不认同,不代表没有被同化。

这其中的度在哪里呢?于戏服而言,那就只能在台上,随便你怎么穿,怎么演都不过分,但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就会让人觉得尴尬——这就是老百姓心中的“度”。

中国老百姓和西方人的不同生活态度,无非是这个“度”的不同。

肉麻的“我爱你”我们说不出,意大利人觉得就是日常,口里飚得飞起。

汉服的复兴,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不具备可行性。它可以用来展示民族的美和历史悠久,但是不可能重回日常生活。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如今的汉服文化并非来自底层老百姓的认同,同样也不是高级决策层的认同,仅仅来源于一小部分古风爱好者,而实际上这部分爱好者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所知甚浅,仅仅是附着在衣服好看,古风好听的这些皮毛之上。

真正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者、继承者反而会以这种照猫画虎为笑话——你看哪个教授穿汉服出场?当然,那些粉墨登场的“大师”倒是钟情如此——可那基本上都是些骗子,因为肚子里没货,脑袋中没思想,所以只能借助包装来吓唬人,忽悠人。

文化的复兴,并非复古,而是以此为借口的改革前进——历史上任何一次文艺复兴、复古都是借古言今,从来没有例外。

如果说汉服能推动服装界、时尚界风潮复古革新,那已经算是极大的成就了——这也是很多人在共同努力的方向。

但是要想把汉服推行到日常生活,除非你在美观、方便、时尚上做到统一,到那个时候,就算你不推广,人家也会穿了。

当十四亿人有十三亿人穿着改良过后的带民族特色的服装时,估计也就不会有人认为这是病了。

但这种新服装,也并非“汉服”了。

汉服是一种过去式,不论如何挣扎,也只属于舞台和历史。

中国汉服婚礼来源?

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著绦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 真红对襟大袖衫+ 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

婚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成人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现在复原传统汉族婚礼,大致将其归纳爲:先秦两汉沿用的周制婚礼、魏晋唐沿用的唐制婚礼,和宋明时期统一制式的明制婚礼。

但是最近几年重新开始流行的汉服婚礼给人一种廉价可笑的感觉?

2018年9月,我去日本旅游,有幸在明治神宫遇上了一场婚礼。

明治神宫庄严肃穆,古树苍天。但是可游览的范围并不算多,所以转了一圈下来,就准备离去。

正在这个时候,发现前面的围栏处,闪出一支队伍来。为首的是一名长者,神态严肃,后面跟着一个青年,再后面是一对青年女子,全部都穿着传统的和服,再后面才是新郎和新娘。新娘的发饰非常地复杂,目测起码得花上几个小时才能梳得出来,身上层层叠叠的地穿了好几层传统的白色和服,和头上的白色装饰相呼应,新郎也穿着传统的和服。后面跟着的应该是新郎和新娘的家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衣着考究,男士们穿燕尾服、西装等,女士们基本都穿着传统的和服梳着精美的发型。无论衣着怎么样,但全部神情严肃,给人很神圣的感觉。观看的人群来自世界各地,举着长枪短炮或手机争相拍摄,也许是因为当事者的庄严肃穆,使得我们这些观看者也被某种氛围所感染,真的是有那种很精致、很庄严的感觉。

近些年也开始流行中式婚礼,题主提到有些汉服婚礼给人廉价可笑的感觉,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01.

日本是一个讲究传统的国家,这么多年来,一直沿袭着和服婚礼的传统,经过多年的演变,有一套固定程式。而中国这几十年来,因为一些特殊的情况,曾经经历过破四旧的历程,使得一些传统的文化部分失传,还需要时间来慢慢修复。

02.

日本是一个小型的岛国,他们婚礼的程序几乎如出一辙,并且习惯用严肃的神情来举行婚礼。而中国地大物博,全国各省份各地区的婚礼文化都不一样,有些省份举行婚礼,为了调节气氛,还给新公公新婆婆脸上画上大花脸等等,大家喜笑颜开地参加婚礼,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形式的不同。

03

在日本穿和服是一种传统,在重大的场合都会穿和服出席,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备有一套或几套精美、质量上乘的和服作为礼服。而中国的汉服这几年才开始流行,平时并不适合穿着,所以除了少数的汉服爱好者之外,几乎很少人会备汉服作为礼服,一旦需要穿汉服的时候,往往是去某宝购买,质量当然差强人意,难免会给人廉价的感觉。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举办婚礼的形式不同,各有千秋,无可厚非。

图片为本人亲自拍摄于日本,谢绝转载。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