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感人的故事,有什么比较有故事性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享一下?
史上最感人的故事,有什么比较有故事性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享一下?
分享一个朋友的故事。
那是2000年的冬天,第一场雪还没来老徐的第一笔巨额账单却从天而降,不多不少刚好一百万。要是放在三年前,这笔钱还不够他一年的花销,但2013年一百万不仅是一个数字,还是压在他身上的一座大山。
老徐家不算有钱,但自小他从没经过什么穷日子,家族庞大,事业有成,在县份上也算是显赫的首富,可他没赶上好时候,刚上大学遇上家道中落,没几年家里的产业查得查、封得封最后只剩下老家的一处老宅子。
当了二十几年的富家公子,一朝穷困,老徐过上了朝不保夕的生活,一日三餐总有两餐没有找落,好不容易有人愿意出钱买他家的老房子,没成想被人设套一分钱没拿到反而欠了一百万的外债,翻身的希望彻底破灭,从此每天一睁眼只剩下还钱。
设套的是他的远方表哥,家里兴旺的时候老徐没少接济这个远方亲,猛虎落乐平原,没想到被一只家养的狗给欺负了,联合外人坑掉了他最后的一点加财。
说来也是老徐活该,轻易相信了远方表哥的话。几十万投进了矿场,不仅没赚钱还违反了国家法规,弄了个黑煤矿没干几天活闹出来人命,事情一度闹上了新闻,除了赔钱他没有丝毫办法。
发达的时候家里每天都挤满了各种亲戚朋友,落了难却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着落。老徐也是个狠人,见不怪亲戚朋友两面三刀的讥讽,一怒之下和以前的亲戚彻底断绝了关系,日子也过得更加的难。
家里还富裕的时候,老徐爹给他说了们亲事。姑娘长得美丽大方,名牌大学毕业生,能力、样貌样样不输电视明星,但有一点不好从小被家里娇惯多了,花钱没个准数。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还每天几百上千的花,老徐心疼她,只能每天多干几份工作,多挣钱给她花销。
那段日子,老徐起早贪黑的忙,遇到事情多的时候几天都不着家。这时间一长就出了问题,没过几年那姑娘跟人跑了,留下一个半大的孩子天天喊着找妈妈。
老徐满心怨恨无处发泄,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但这赚的钱还没在口袋里焐热马上又被债主划拉走了,忙碌一年,到头来给孩子买衣服的钱都没有。
村里人可怜孩子,家家户户出钱出力,刚满三岁的小徐吃着村里的百家饭一路长到了18岁。快上大学的时候,老徐又开始犯愁,孩子考上了省外的重点大学,但他实在没有钱给他交学费。
家里的钱除了还债全给家里老娘看了病,一来二去的家里早就一穷二白。孩子很懂事,没有哭闹没有怪罪,趁着老徐不注意和同村的几个孩子约着到深圳打工补贴家用。
可这一去就杳无音讯,最后老徐才知道儿子被骗到了传销团伙里。老徐急呀,这是老徐家最后的种,可不能折了,当天就和村里人一起买了车票跑到深圳找孩子。
说来也是孩子命好,兜兜转转几天老徐还真在熙熙攘攘的深圳打听到了儿子的消息,顺利混进了传销团队里面。
老徐年轻时候就不是省油的灯,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没多长时间就混上了传销团队里的领导阶层,每天吃饭睡觉有人伺候,但他一颗心却全扑在找儿子这件事情上。
儿子最后是找到了,却瘸了一条腿,原来传销团伙的人想要儿子骗亲戚朋友来深圳,他死活不从,硬生生被整成了残疾人。老徐咽不下这口气,连骗带忽悠帮整个团伙送进了公安局,他也从此被各种报复,老家天天有人等他回家,就为了要他一条贱命。
没了生活来源,老家也没办法回去,老徐带着小徐过上了四海为家的生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几年时间跑遍了大江南北。
这期间他干了不少事情,到陕西的山卡卡里倒腾过古董,到南海上当过渔民,最困难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五毛钱,老徐怕小徐饿着,点了一笼火将五毛钱买的馒头烧得黑不溜秋,碾成了粉末,用报纸一包昧着良心冒充特效药凑够了回家的路费。
有好几次老徐都差点没了命,在东北倒腾特产的时候,刚好遇到大雪封山,他带着小徐在原始森林里转悠了几天,还好遇到了护林员,不然的话一条老命和一条小命就得交代在俄罗斯棕熊的嘴里。
在外漂泊的这些年,小徐也没闲着,一直刻苦学习。就想要考一个像样的大学,毕业了给老徐赚点养老钱,他也的确不错,二十五岁那年顺利拿到了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虽然学校一般,但好歹了了老徐的心愿。
小徐读了大学,老徐也跟着在大学边安顿了下来,拿着这几年省吃俭用的攒的几万块钱在大学外面盘了个店面,做起来新疆特产的买卖,虽然每天起早贪黑但收益还不错,小徐毕业的时候,他已经凑够了第一套房子的首付。
哭了这么多年,老徐家的日子终于走上了正轨。小徐毕业后也顺利接了老徐的买卖,在大学城里做起了买卖,还找了个研究生的女朋友,老徐的嘴角也慢慢笑了起来。
幸福的时光却总是短暂,快要结婚的前夕,小徐的女朋友却突然和别人订了婚。男方是个公务员,家底厚实,关系很硬。当着小徐的面和在女方家交了彩礼定下了婚期。
结婚那天,老徐带着小徐参加了婚礼,从此小徐一蹶不振,见谁都叫大媳妇,没几个月住进了四面白墙的神经病院,老徐又成了一个人。
老徐心灰意冷,不愿再待在这个城市,办理了手续带着小徐回了老家。家里的老房子早就在一阵大风里变成了一堆黄土,几亩田地也早就被邻居拿走。老徐家又过上了一贫如洗的生活。
生活的重担又压在了他的身上,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徐不得不每天跟着村里的年轻人到工地上搬水泥,赚钱给小徐治病。
病没治好,老徐却先倒下了。常年抽烟,让他的肺黑得犹如墨汁,没过几年一命呜呼。小徐无人照料,没过几年也跟着老徐一起走了。显赫一时的徐家,几年间尽然只剩下村子里最破败的废墟。
风一吹,到处都是尘土。
说一些话,讲一些事,写一些无用的时间。我是全称南城,喜欢记得关注我。
朱自清的背影是否曾经让你感动?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上学那会就一直刻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我想,全天下的父亲的背影都一样吧,这种相同不是指父亲的身高、体貌,而是指背影下如山的父爱。这种背影在我脑海中已多年,一直感动着我。
也难怪,多年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称为“天地是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情。短短1500字,却将朱自清父亲的形象刻画得鲜活而真实。让人感动万分,难以忘怀。
一、父亲对祖母的孝顺朱自清祖母去世,在外谋差的父亲不得不回家奔丧,把好不容易谋生的差事交卸掉。毕竟朱自清祖母的死更为重要,在那个时代,孝顺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朱自清和他父亲都很悲伤。
但是父亲反过来安慰朱自清:“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我们印象非常深刻,在家里满院狼籍而亲人故去时,还故作坚强的安慰朱自清,可见,作为儿子的朱父,也有多么不易。
二、父亲对家庭的担当从《背影》里我看到了旧时生活的不易,家里显然没有多余的钱。家里还需要变卖典质来还亏空,还要借钱办丧事,可见生活过得有多么窘迫。朱自清在文中提到:“家中光景惨淡”。
一来是因为要办理祖母丧事,二来父亲是交卸了差事回家的,赋闲着的,肯定就没有收入了。但是朱父虽然年纪也渐长,却也要为家庭不断的奔波,还要到南京找工作啊,毕竟儿子还在上学,还要供养。
也许我们现在的中年人,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层还有失业的危险,生活的压力常常来袭。从朱父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三、父亲对“我”的疼爱朱自清那时已20来岁,要去北京念书,而父亲要去南京忙事。在再三仔细嘱咐与儿子同去的茶房时,但仍然不放心儿子,怕茶房照顾不周,所以要偏自己送行,其实那时朱自清已来去过北京两三次。
朱父对儿子的不舍、依恋与疼爱,正是一个普通父亲的共性。在他们眼里,孩子再大都还是孩子,始终放收不了。我也想起我的父亲,我们年纪渐长了,即例都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仍会把我们当孩子看待。
而那时20岁的朱自清,象极了年轻时的我们,总觉得父母说话不够漂亮,不会办事,什么事自己都想来表现一下自己。在父亲嘱咐他和茶房时,他还会笑父亲的愚;还会叽笑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其实是“我”的自作聪明。
所以,在文中朱自清两次提到这样的话: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的是太聪明了。朱自清对自己那时的言行心理活动等充满了后悔。
然后,高潮部分来了,父亲的身影来了,父亲坚持要去对面的月台给朱自清买橘子。可能坐火车路途长,父亲明显把他照顾得很妥帖。一个胖子要来回的上下翻月台,还要拿橘子,却是诸多的不易,父亲努力劢志的身影,着实让人泪奔。
文章里是这样写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小帽,空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雅。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着攀着地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父给儿子买橘子,显然他的外在条件不是很容易,他努力攀爬的样子,终于让儿子忍不住了:
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试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在儿时的记忆里,父亲象大树,象高山,拥有无穷的力量,我们的眼里的父亲无所不能、让人崇敬。然而,人终有一老,随着时间的流逝,如山的父亲终会慢慢的老去,步履蹒跚,老态龙钟。
朱自清先生父亲的背影,其实是全天下父亲的背影,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每个父亲的体貌不同,但他们对子女的爱是相同的。我父亲的背影是佝偻着的,每次看到,我都忍不住掉泪,父亲为家庭为子女,操太多的心。
四、文学评价朱自清的《背影》,语言平凡,事件平凡,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能反映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尤其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述,形象生动,鲜活现实,让人眼前立刻呈现朱父努力力攀爬月台的样子。
作品语言朴实,却能真实的打动人心,这是作品的魅力之处。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你听过或经历过最感人的故事是什么?
最让我感动的是母爱……
从小母亲很爱自己的儿女们,有了好吃好喝总是紧着儿女们,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有志气有骨气。
十六岁父亲去世,最小的我和哥哥也成家立业了。可母亲老了,身体不再健康了,我们兄妹要送她去医院检查身体看病,可母亲坚持不去,她就像自己的医生一样去诊所抓药,乡村诊所医生也不和她较真,只要她买哪种药都会卖给她,因为母亲买的大都是一些廉价药,药效好且副作用少,连医生都开玩笑的说母亲是半个医生。
在母亲离开我们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母亲吃的很少,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吃多了还得去厕所,这样还得麻烦嫂子,因为母亲需要人搀扶才能下炕,她自己坚持不在炕上大小便。
母亲是一个很讲究自尊心很强的人,她不愿意给儿女们添麻烦,更不愿让儿女们看到她因为生病而邋遢,即使病着,每天也把自己的炕上收拾的整整齐齐,头脸擦的干干净净,她用颤颤巍巍的手梳理自己白发,拿着镜子仔细的照刚擦干净的脸,拿毛巾弹掉在衣服上的白发……
母亲很喜欢绣花做针线活,我们兄妹的孩子都穿过她做的衣服,她细心的给孙辈们做虎头鞋花罩衣,上面绣着小蜜蜂鲜艳的花朵;母亲还擅长烹饪,家里人口多,母亲总是不怕麻烦的细心做可口饭菜,即使是在以前物质不丰富的那些年,母亲每年会也在八月十五晚饭前做一个月饼,那个月饼不大,在炉子上烤的黄黄的,母亲细心的用菜刀把月饼切开,家里每人一小角月饼,月饼里面有花生碎和芝麻白糖,吃在嘴里香香的甜甜的,母亲象征性的吃了两口后就会把她那一角月饼给了最小的我……
母亲在炕上躺了不到半月就离开了我们,直到她离开我们也不清楚她到底生了啥病,只记得她走的很安详,肌肤细润闭着眼睛带着笑意……
怀念我伟大而平凡的母亲!
历史上有哪些患难见真情的故事?
患难见真情,曰久知人心。这是一组连贯成语,也可是两个独立成语。多是讲交朋接友的真知灼热的句子。出自明~东古鲁狂生《醉醒石》,讲的是朋友之间在经过患难之后,才知这段友情的真假。
每个人一生中会交很多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知识以外的最大财富,而酒肉朋友则是我们失败堕落的根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么样朋友就会变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圈子里。所以交友需谨慎,要识别什么朋友对自己有好处和坏处。
回顾历史上那些真正朋友间的友谊,会让我们深受感动,而那些交友不慎而悔恨交加却令人遗憾万分。其实真正朋友是患难之后共富贵。一起患难朋友很多,但是在自己富贵时候记起患难朋友的很少,所以我确得并不是患难见真情,而是富贵见真情。
今天我通过几个典故,共大家分析,究竟朋友对我们影响有多大,通过这些故事分清那些朋友是值得珍惜的,那些朋友是表面而不应深交的。
伍子胥和孙武的友谊
伍子胥本是魏国的重臣,和孙武是很要好的朋友。伍子胥在魏受逼害时得到孙武相助,从而逃到吴国并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做到了相国,富贵后并没忘记孙武,而且深知孙武的军事才能,在孙武被困齐国装疯时用计把他救了出来。并多次向吴王推举,但吴王并不信孙武的本事,认为有伍子胥就够了,于是当众出题为难孙武,调集五十个妇人要孙武调教成合格士兵,没想孙武凭自己的才能顺利化解,吴王终于相信孙武的才能予以重用。
伍子胥和孙武的军事才能配合,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以及北面的齐国和鲁国使得吴国成为了一方霸主。可是等到夫差继位后,竟然相信谗言处死了伍子胥,孙武看到好朋友被处死,也不愿再助吴国了,决意归隐。而吴国在孙武离开后沒几年就被越王勾贱所破了。伍子胥和孙武这种一方有难相帮,一方富贵而相提的朋友,实是交友中典范。
孙膑和庞涓的仇恨
相比上面我们所讲两位的友谊,孙膑和庞涓的仇恨则令人唏嘘不已。他们两个本是很要好朋友,投入鬼谷门下时又是师兄弟,按道理更应相互帮助才对,但却手足相残,而令他们起恨意的却是不能共富贵。
庞涓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师出同门,庞涓比孙膑出师早,凭借鬼谷子的威名和学识,很快做到了魏国大将军。当孙膑学成出师投奔他时,予盾出现了。因师出同门,所学一样,而孙膑略胜些少。于是庞涓就担心孙膑会夺了自己的富贵,在孙膑满怀希望师兄的举荐时,却等来了迫害,从此站不起来了。就这样两个人反目成仇了。
当初的好友,变成了人生最大的仇家,这是多可悲的事情。因为庞涓的嫉妒心,不愿共富贵的友谊,最终以孙膑设计杀了庞涓而结束。而孙膑解了心愿后也郁闷而终。对于庞涓因心胸狭窄导致朋友变敌人,终是害了自己。而孙膑因看不清朋友为人,交到损友最终也害了自己。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交到了好朋友,才能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帮助,而交错了朋友就会给自己人生带来巨大影响。这样我们就要在交往中分清谁是益友,谁是损友。要有选择性的交友,才能真正做到对自己有益,对朋友有利,这才是交友的正确方向。
知否中盛老太太年轻时候的故事是怎样的?
在《知否》中有一个人吃斋念佛,与世隔绝,在寿安堂里不问世事,甚至免去了当家大娘子的每日请安,直到明兰收养到自己的膝下,才开始插手了些许盛家的事务。
每一次盛纮夫妇犯糊涂是都是她一语点醒梦中人、每一次盛家的困境几乎都是她出面摆平的。这个人就是盛老太太。可以说盛家能一步步壮大,成为最终的大赢家,盛老太太功不可没。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从剧中众人零零碎碎的言语,再结合原著来看,盛老太太年轻时的故事大约是这样的。
她原本是勇毅侯徐家唯一的嫡女,受尽万千宠爱,身份尊崇万分。本应嫁去门当户对的高门望族做大娘子,因公公盛老太爷颇有本事,为盛家挣下一份不小的家业。所配之人是名誉天下的探花郎,让勇毅侯最终同意把自己唯一的嫡女嫁到盛家做大娘子。
盛老太太在入门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郎君虽说是一个才学渊博之人,但也是一个多情之人。盛家宠妾灭妻,以至于盛老太太的独子也不幸去世。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盛老太太如此讨厌林噙霜的原因。
最不幸的就是盛老太太入门没有多久后,老太爷就去世了,留下了盛家一大家子。紧接着郎君也去世了。夫君生前对她并不怎么关心,盛纮也并非她的亲生孩子,再加上她的生母勇毅侯夫人还在世,撒手不管盛家,改嫁过自己的小生活理所应当。
当时,徐家为盛老太太寻好了一处改嫁的人家,时任闽浙巡抚夫人唐安年大人甫鳏,两榜进士,只是年龄大点,不过只有了两个嫡女一个庶子,盛老太太嫁过去必能阖家圆满。
可是盛老太太偏不,偏要为盛老太爷守孝,要给宠妾灭妻的夫婿守节,还把盛纮记到了自己的名下,一人撑起硕大的盛家。之后她更是变卖自己的嫁妆,给盛纮找师傅、考取功名、娶媳妇。
盛老太太费尽心血替盛纮护住了老太爷留给他们这一脉的祖产,真心诚意善待盛纮。日子久了之后,盛纮即便不是盛老太太的亲生儿子,但是两人的感情也日渐深厚起来。
在盛纮议亲的时候,盛老太太本有意与娘家勇毅侯府联姻。只是盛老太太的双亲已经去世,徐家其他亲戚便不太重视盛老太太,只愿意让家族的旁支族女或家族庶女嫁到盛家。
因为这些女子的品貌家底皆不合盛老太太的意,最终她为盛纮的前程着想,宁愿与娘家断了多年的情分,也要为盛纮讨一门好的亲事,好帮助盛纮仕途通畅。最终她为盛纮选定了王家嫡次女王若弗,也就是后来的王大娘子。
其实原本盛老太太不必管盛纮这么多的,毕竟盛纮只是一个非亲生的庶子,能为他娶个娘家的姑娘,一边维系娘家的情分,一边拉拢庶子,已经是仁至义尽了。然而为了盛纮的前程,生生断了与娘家的情分,足见盛老太太的品性。
总而言之,出身高贵的她心高气傲,目下无尘,但性子也刚强,不曾改嫁,不肯认输。年轻的她也曾经娇艳如花,有过少年郎的情谊,可惜她的夫婿宠妾灭妻,让她命途多舛、几经波折。
然而她品性高洁,依然为之守孝守节,教养孩子、守住家业。如今功成身退,安居于寿安堂之中。
用长柏这句话总结,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