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同志聊天室,你有过十几年都忘不了的异性吗

2023-04-15 07:00:04 44阅读

黑龙江同志聊天室,你有过十几年都忘不了的异性吗?

看到这个问答,我就想起了远方的她。应该是在一九八八年暑假的时候,那时我二十刚出头,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她的父亲是我们单位老职工,参加完高考的她到父亲单位来度假,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女孩善良可爱,古怪精灵,在我面前经常恶作剧,但她知识面极广,知道得挺多,我只把她当妹妹看待,从无非份之想,但就在她回老家的当晚托人给我带了一封信,向我表白她喜欢我,她其实也知道我此时已经有了对象,但她仍希望我们的关系能更进一步,说心里话,我当时真没把当一回事,总认为她还是一个小孩子,应以学业为主。我给她回信并寄去很多复习资料,告诉她我只能把她当妹妹看待,希望她抛去杂念,好好学习。就这样我们一直断断续续的保持着联系,鬼使神差,由于她父亲的原因,她毕业后也来到我们单位上班,前边我说过,我们是大型企业,在职职工有近万人,而且是流动性很大,加上我有意躲避,我知道她的到来,她却不知我在何方。但毕竟是在同一个单位,在一次小型的学习环境下我和她还是不期而遇,四目相对之时,除掉惊喜就是无奈,因为这时候我就快要结婚了,她给我买了皮鞋和西服……。很多很多不想写了,一晃我们有近二十年没有联系了,偶尔还会想起远方的小妹,但只能在心里默默的祝福她一生平安,永远幸福!

真实的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

说到大学生活,我想刚毕业不久的我很有发言权。首先说到大学,全国的大学分有好几个等级,分别是985/211重点大学、普通一本大学、普通二本大学、专科学院。

黑龙江同志聊天室,你有过十几年都忘不了的异性吗

每个学校的学生来源不一样,进入学校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我是普通二本大学毕业的,下面我来说说,我在学校的生活。

跟每个刚入学的学生一样,到新的环境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憧憬。经过一个月的军事训练以后,我被分配在了一个四人间的寝室里,跟同班同学住在一起。刚入住的第一晚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另外的三个人是即将陪我度过大学四年最亲密的伙伴,在互相了解之后,才知道他们分别来自新疆、黑龙江、湖南。也正是因为来自五湖四海的相遇,我的大学生活就此开始。

在大学的每一天都是很充实的,我是学服装设计专业的。每一天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三节课,一节课大约两个小时。每天上完专业课,课余的时间我都会去图书馆看书,然后找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像我在大学就自学了吉他🎸,还加入了吉他协会,在里边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后来又加入了武术协会,武术协会里边汇聚了五湖四海爱好武术的同学,在里面虽然挥洒了很多汗水,但是也学到了防身技能,增强了体质,毅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大学四年里,我专业课不是特别突出,只是数万普通大学生中的一个缩影。在寝室里,我跟我室友们相处得也很愉快,一起逃过课,一起开过黑,一起到操场上看美女,在这四年里,我们有太多的欢声笑语。

结束语:虽然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不尽相同,但我相信每一个上过大学的人在大学里面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此,也祝愿即将步入大学的莘莘学子,高考提名,高中状元。

却引发1500名学生发热?

浙江中小学开学,1500多名学生发热,到底风险大不大?

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越来越少,我国疫情逐渐控制住了。这种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开始恢复正常。聚集性比较强的学校,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4月22日,深圳首次公开了师生感染者比例,发现27名师生感染了新冠肺炎。结果网上不少人传言成了27名师生发生聚集性感染。当时广东省全都没有开学,深圳只是统计师生感染问题,为将来的开学提供数据支持。

4月27日下午,浙江省的发布会上传来的消息显示,从 4 月 13 日开始到 4 月 26 日,浙江省中小学按照错峰错时原则分三批陆续顺利开学,6000 余所学校、637 万名中小学生有序返校上课,学生报到率达到 97% 以上。

同时,开学后发现中小学校中,校内发现发热症状的学生大约是1500人左右。而每天因为发热请假的学生,占千分之一。从比例上看,安全基本可控。

目前为止,1500多学生发热的问题,都经过严格程序进行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然后才能进行复学上课。

事实证明,春夏之交,气候变化比较严重,孩子们在学校出现感冒发烧等问题实属正常。目前我们所有的体温异常都以新冠病毒感染来排除,能够最大限度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在学校内爆发。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保护好孩子,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出了事,谁也担待不起。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这个关键时刻承担起了防控疫情和教育学生的双重任务。这是特殊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不容推卸。

作为一名高三班主任,我疫情爆发以来这一年,也经历了很多,也一直在网上和大家分享。

我们学校高三原定于正月初八开学,因为疫情原因,我们的空中课堂开设时间顶到了2月10日。从2月10日到3月25日,一个半月的时间,我们每个星期只休息一天,学习进度相当快,学生作业也相当多。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所有的同学和家长和老师都坚持了下来。

从3月25日到4月23日,28天时间,四个星期,我们所有的高三学生和老师,都在学校里,没有人进来没有人出去。整个过程中,只有运垃圾的车可以出去,运食物蔬菜的车可以进来。

预计4月10日,高一高二也要到校了,2000多师生在一起,还是隔离。有条件要隔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隔离!

可就在隔离的这么长时间里,确实也出现了学生发热问题。一个班学生出现了3个发热病例,不管是什么问题,一律按照新冠肺炎标准进行处理。事后发现,这几个孩子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冻感冒了。

第二天,所有的班主任紧急联系所有家长,询问孩子是不是带够了衣服,没有带够衣服,马上送过来。我也在班里千叮铃万嘱咐,别感冒别发烧,给自己找麻烦,检查一通花几百块钱多不值!

总体来说,我们这种封闭式管理的学校,风险基本可控。

相信浙江更发达,使用更多科学技术,应该不会出现学校的聚集性感染。

一个英语基础很差的人待美国一年能正常与外国人交流吗?

跟国内的很多学生一样,我从小在国内接受“正统”英语教育。那究竟到美国工作生活会是啥样呢?英语能力有什么变化?

初中高中

我上初中时,英语被正式列为考试课程,在语数外三主科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期中期末考试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们的教材是李磊韩梅梅那套人教社的教材。(如果有95后00后看到这篇文章可以关注我 的公众号给我留言告诉我你们现在的教材变成什么样了,还有Poly bird么)

初中我遇到了一个好英语老师,在那个注重读写的年代给我打下了扎实的语法基础。时态三单主谓宾定状补,名动形数副介代连冠感,一些汉语我讲不清的语法划不清的词性句子成分在英语里我能讲得头头是道。现在偶尔在Youtube中看到说native speaker有些人分不清your和you're, there, their, they're,而我完全不存在类似问题,都会很感激我初中英语老师。

中考高考我的英语分数几乎都是我们最高的那个。在整个中学时代我就依靠不错的文科和不算太差的理科和我那些数理化天赋异禀的同学们战斗。

大学

也许是高三暑假玩得太high,大一开学的英语分班考试我没有考进实验班。在普通班里我的大学英语老师对我关爱有加,甚至把要找英语家教的朋友介绍给我。我记得当时是一个半小时20块钱要自己解决交通。后来我辞去了那份家教又找了一份家教,也是类似的报酬,不同的是我教的一个小孩儿是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不幸铅中毒导致智力和专注度都低于普通水平的。那是2004年,那时候的哈尔滨家教的待遇就是这样,一小时10-20块钱。

研究生

研究生时很庆幸自己来了北大,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外教,在学英语15年后开口跟外国人说了第一句英语。

Carol是非常友善的一位美国老太太。她经常在课余时间组织我们去她家,给我们做美式烤肉。我现在仍然记得她做的鸡蛋沙拉。不幸的是,在我毕业前她就回到了美国,没过多久她就去世了。

中国微软工作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来到了微软。微软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文档,邮件,偶尔听听talk。但是在微软中国(或许现在应该叫中国微软),中国人平时的日常交流听说基本全部是中文。

工作之余我加入了一个非常团结活泼友好进取的组织-- 微软Toastmaster Club。我爱微软头马的气氛,那样友好那样鼓舞人。evaluator真诚的给你提供反馈,即使你的听说不那么好,也没有人会嘲笑奚落冷嘲热讽,只有鼓励和帮助。

头马的核心在于deliver speech。speech分为prepared speech和non-prepared speech。在二年左右时间里,我做完了全部prepared speech,但在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即性演讲要比备稿演讲难很多。

在这后发生了一件对于我英语进化比较突然的事件,我来到了美国。

在公共环境里,汉语几乎像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的恐龙一样灭绝了,英语就像猿人的智力一样进化起来。

来美国的前三个月

我记得我刚来到这边的头几天,要用主园区的一台打印机打印一个东西却不知道怎么连接那台机器。周围有一群员工,我冲着他们说“You know how to connect to the printer?” 没错,连一句"Hello"都没有,没有问候没有say hi。我现在时常抱歉的想起在Studio C大厅里那生硬的交流,怎么那时说一句hi或hello就这么难呢。

在最初的三个月中,我勉强完成了公司入职考驾照买房买车办卡等一些事务,但整个体验非常糟糕。每次交流我都是硬着头皮上的,没办法事情必须要做。在交流中,仅完成事务本事就已让我绞尽脑汁,完全谈不上寒暄,更谈不上闲聊家常沟通感情。

接电话是生活中最难的部份,因为没法看见对方的脸。没有表情和身体语言的辅助,再加上通话中相对较低的语音质量,理解电话内容时常有些痛苦。美国人是热爱打电话的。很多业务需要很长时间的通话和等待才能办理。我曾经开玩笑说我以后要开办一个英语学习班,让想练口语的人跟要做survay的老美通话,以免费获取长时间地道的美语交流。

我记得我的第一个incoming call来自IKEA。我当时看着陌生的显示美国号码的来电并不敢接,没错,不敢接。我本能的挂掉,然后号码又再次打来。我听懂了俄罗斯老兄的两个关键词IKEA, your home。

工作中的问题并没有生活中那么大,但仍然困难重重。我们小组有三个印度人两个美国人两个中国人,每天早上都有30分钟左右的例会。这个冗长的会议我最多只能坚持十分钟。十分钟过后,我往往已经灵魂出壳。我的老天,这帮家伙们在说什么鬼。鸟语吗?火星语吗?印度英语?

终于轮到我自己说了,刚刚在脑子里组织好的语言已经忘了。我的嘴还在用混乱的语序说着什么,但我的脑袋里却在想我TM在说些什么。看到一些组员的表情如在梦中,我知道他们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表达消耗了太多的智力资源,我很难在表达同时维持内容本身的逻辑性。

工作中最大的麻烦在于要用英文思维去理解一个问题。有人说语言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相当程度的智力水平着实不假。对我来说此阶段最可怕的是同样一个问题有人用英文解释给我我理解不了,既使我明白每一个词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求助中国同事用中文再帮我讲解一遍。苦了我的中国同事。

来美国4-9个月

此后的六个月我感到缓慢而渐进的进步。虽然我依然对非母语表现出强烈的不自信。依然不愿意站在我家门口或院子里,暴露在随时可能出现的老外环境中。依然会在去一家西餐馆感受到比去一家中餐馆有更大的压力。但我能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听懂对方说的话。

当一句话你全部听不懂的时候,让对方重复一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再说一遍还是不会懂。而一个句子中只有一两个词不懂的话,你可以再问一遍或者查词理解这两个词。慢慢的,我发现句子中只有少部分听不懂,可以提问了。

有几次看美剧,津津有味的看了十来分钟,我家那位进来看了一眼又走了,我问她为什么不看了,她说没有字幕。然后我才突然意识到居然没有字幕。说来好笑,当意识到没有字幕这个可怕的事实后整个人都不好了,电视剧也理解不了了。我终于可以摆脱字幕了,当然一些比较复杂的情节还是要看几遍或者借助字幕才能看懂。

跟朋友聊天比一开始要平顺一些,但仅限于自己熟悉的话题,车啊,房啊,手机啊,电脑啊。如果聊到政治,运动,明星影视,那脑中就一片空白并且一张面瘫脸。我问我一个韩国朋友,我说中文和英文有什么区别,他说我说中文的时候声音更平稳,更自信,说英文的时候更紧张,音调更高。

多数时候老外的理解力还是很强的,因为你在使用他们的语言,他们能理解你。在这段时间里,我很重视发音和语速,我急切的希望能像native speaker或者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人一样,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来美国一年

第十个月,我开始承认和接受我的日常英语不好这个事实。我不必跟native speaker去比较,我也不必勉强自己跟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朋友一样讲得流利。我无法在短时间内像native speaker一样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因为我在使用他们的语言。

在表达时我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容和逻辑上,放慢语速尽量让自己能被听懂,同时也在理解自己说的话。放弃对流畅性和语速的保持。试着在说话时放松而不是声带和神经紧绷。

能接受这点其实很难,尤其是在中国的时候,一直被认为“英语很好”的人。现在想想如果这个阶段来得更早一些,也许我进步的速度会更快一些。如果你跟我的情况类似,要尽早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假装让自己的英语很流利,更应该注重内容和逻辑的表达。

事实证明这个阶段对我至关重要。在不算长的时间以后,我基本上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逻辑和想法。

在表达准确意思的骨架上,我开始加上一些连结, like like, it feels like, I guess, I mean, while, etc。在电梯里,在结帐时我开始主动跟他人问候。 我以前发不好how are you doing这个句子,我在网上查,老外其实发音是how you doin,而不是把整个句子都说出来。

I'm good. Great. Fantasitic. You're welcome. My pleasure. It's okay. Thanks.这些看似最简单的表达,当你把它们融入你的语言,成为你的习惯的一部份,你会感受到交流体验上非常大的差别。

我开始使用简单的动词。go, have, get,如果你仔细听老外的交谈你会发现他们很多时候用的都是这些最简单但含义最丰富的动词。有时一些中文对应的意思不需要用多华丽的单词,而是一些为native speaker所熟知并且时时在使用的短语搭配。(清正廉洁,running a clean office)

我开始能感觉出不同的native speaker之间,谁的表达更清楚,谁的逻辑更清晰,谁的思路是混乱的,谁的表达更有个性。

第12个月,我开始用不同的嘴型去说英语和中文,一些我原来发不好的词和句子也变得容易起来。我自己能感觉到我的发音更清晰更洪亮。当建立对方对你语言反应的正反馈,自己也会变得更加自信。我开始更愿意讲这门语言。去外国餐馆或者在院子里见到邻居我感觉更舒服自在。我能比以前更准确的使用时态等语法。尽管生活上的闲聊对我来说仍然比工作交流更困难。

第13个月,我开始更愿意主动跟人寒暄。在电梯里在购物时时常跟人闲聊两句。老美这点是很好的,陌生人也会聊上几句。不像在国内,在大街上是不用跟人打招呼的,在电梯里是不用跟阳生人讲话的。如果陌生人先跟你说话那首先就会怀疑这个人是不是骗子。

最近我经常会去Youtube上看一些乱七八糟的爱情,政治的,体育的。喜欢看一些爱情下面的评论中老外喷子们吵来吵去,或者看看老外对中国和中国人到底是什么看法。当惊喜得发现很多老外认为Asian很聪明,中国人很聪明有很多自身的优势的时候,我走在美国的街头也更昂首挺胸了一些。

随着英语理解力的增强,我开始能用英文那半大脑理解一些问题。我想现在一个中国同事用中文和一个美国同事用英文向我解释同一个问题,我的理解力应该相差不多了。

等下次跳槽做算法题之前,我要用英文那半大脑看一遍数据结构。

当然了,跟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朋友相比,语言能力仍然有较大差距。今后还有什么关于英语的感受?下回再说吧。记得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哦。

李天佑为什么会红?

李天佑,又名MC天佑,1991年8月7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中国内地MC说唱男歌手、影视演员、网络主播。2014年11月,李天佑开始了其网络主播的生涯,并正式成为职业男主播 。2014年和2015年获得YY年度盛典最佳男MC 。2015年12月,推出个人单曲《未来》。2016年,推出个人单曲《你没那么爱我》 ;同年,主演爱情喜剧网络电影《奔跑吧!裤衩》 ;同年12月23日,获得“第五届搜狐时尚盛典”年度最火主播奖。2017年1月,推出个人单曲《甩你几条银河系》;同年,与麦莎乐队一同为手游《五行天》演唱主题曲《为爱而战》。2017年5月正式签约今日头条火山小爱情直播平台。

MC天佑最出名的喊麦莫过于《一人我饮酒醉》,红过广场舞神曲,在直播圈也是人尽皆知,几乎大大小小的男女主播都会翻唱,该曲作者没能红起来,没想到翻唱的网红MC天佑红了!在《演说家》中,天佑一句“听过我、骂过我的才算潮!”揭露一路走来的悲喜。

说到喊麦,被网友定义为东北RAP!这是一种在网络直播平台十分流行的表演形式。天佑以独特的喊麦方式行走江湖,在YY坐拥2000万粉丝,而粉丝名叫“佑家军”,最高直播记录达到同时在线人数达20万人,人气甚至高于不少明星。

MC天佑一路卖过炸串、跳过街舞、做过网吧收银员,走到如今收入超过千万的当红主播,MC天佑的草根逆袭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小说。据说,天佑在YY之前在一款叫做聊聊的爱情聊天室做MC主持,玩一款叫做快手的软件人气颇高却没有什么太高的收入。

早知之前天佑就说很多主播不会说出自己的收入,大主播更不会,不过我不怕挣多挣少无所谓今天就给你们看看。之后天佑切换到后台直播给网友们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死宝宝了一百三十六万一千蓝钻。之后天佑还透露了微信转账庆典收入,天佑说周年庆典一共能收入一百万人民币左右。天佑在直播间说他一年收入大概三千六百万左右。不过随着人气的暴涨,天佑的收入是有增无减,肯定会比原来的收入来得高甚至是翻倍上涨。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