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结婚嫁娶礼仪全书(古代婚礼礼仪)

2023-01-26 03:35:04 58阅读

农村结婚嫁娶礼仪全书,古代婚礼礼仪?

一、三书六礼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一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竖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到煤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煤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一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

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二、安床

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三、闹洞房

早些时候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四、嫁妆

由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样。

五、上头

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六、撑红伞

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农村结婚嫁娶礼仪全书(古代婚礼礼仪)

你们那边结婚时都有什么风俗?

结婚,对于人们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之一,它影响着我们的未来人生的走向,影响着是否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所以,每个人对待结婚都是谨慎谨慎再谨慎的,而且在农村来说,到了年龄后都会受到父母亲的催促,催促其找对象,并认为,人的一生。

结婚是必须的所以逐渐的,结婚变得尤其的重要。"结婚"这两个字是严肃的、神圣的、它代表了恋人之间感情的结果,同时也是责任与担当的开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结婚“的根本意义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而结婚的风俗也各种各样丰富极了,下面就是农村的一些结婚风俗来看一下吧。

在结婚当天早上差不多5点多钟吧,新郎就要大声的放一些喜庆的音乐,还会请一些人来帮忙敲锣打鼓可热闹了,以此来迎接幸福的到来,而新郎父母就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把香火、蜡烛点上,而且要注意香火或者蜡烛快要着没了的时候就要及时的更换新的。

中间是不能断的,放在老天爷的祭灶台上,很多农村盖房子时都要留一个专门过年贴老天爷神像的地方,而且还要给神佛们烧香,预示祈求神佛们能给新人带来幸福与健康,希望结婚的过程能够圆满完成。

上面还要放上平时照的镜子,意思是寓意娶的媳妇心境好,希望像镜子一样透明清澈,而秤杆就寓意为称心如意的意思,能够万事称心顺顺利利,然后呢在贴老天爷神像的地方要贴一张毛主席的挂相,拜毛主席就是拜老天爷。新郎的家人还要准备一大锅的肉丸子汤准备招待即将来帮忙的村里人。

当这天早上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村上帮忙的人陆陆续续也就起床来新郎家帮忙了,首先先吃饭,吃过饭之后,就会开始分配任务,年轻的就要跟新郎一会去迎接新娘,年龄大的一会准备帮忙抬嫁妆,而嫁妆里的东西也很有讲究的。

例如在其中放入的一些莲子,表示的是子孙满堂的意思,龙凤毛巾不仅是烘托气氛用的,更是父母辈对这对新人的祝福和希冀,还有厚厚的棉被,棉被叠的越厚就寓意着婚后越幸福,轻飘飘的棉被装不下沉甸甸的幸福。

每一样嫁妆都是一份对结婚后的幸福的寓意,所以都是格外的讲究的,还有就是请的本村的厨子,吃过饭就要忙活做招待客人的饭菜了,也就是要准备好饭席。

新郎的父母还要包红包,备用,看时间出不多九点多钟了,新郎就要去迎接他的新娘子了,新郎家人要找两个女的当娶女婆,娶女婆拿着红伞,新郎在手捧鲜花离开家门之前要放一挂鞭炮,坐上花车。

花车出村还有讲究,就是“出东进西”,出村时要往东走,进村时要在村的西边开过来。还有就是只要是在本村花车经过的地方,如果大有石头或庙,都要用红纸压在上面,图个吉利。花车的两个后车门也要分别挂一幅红纸。在花车走后,新娘的新床上要用红枣、花生、桂圆、瓜子,摆出“早生贵子”的字样。

花车进新娘子家村时也要遵循”出东进西“的规矩。见花车快到家了,娘家的嫁妆车要开始启动了,直奔新郎家。进了新娘家也要放鞭炮,新郎手捧的鲜花交给新娘,新娘的脚上没穿鞋,新郎还要负责给新娘穿鞋

跟着新郎来的一群小伙们拿着”彩条喷雾“对着新娘一阵乱喷、吹呼哨。娶女婆紧跟新娘背后替其打伞,一对新人拜过岳父母后,就要上花车回家了。

嫁妆车到了后,新郎村里的男老力们开始帮新郎抬嫁妆,一会花车也来了,新郎先下车,会有一个该叫新娘嫂子的女孩打开车门塞给新娘一个东西:那是银坠子(就是耳环)意思是生子。在新娘下车之前有个人会那长长的鞭炮绕花车一圈,然后点燃,之后就可以下车了,新郎和新娘一块往新房走去。

有几个小伙会带着鞭炮和喜糖爬上新郎房顶,一对新人到家后,彩条雪花喷雾器、彩色丝带、礼花筒一顿朝向新人乱喷,鞭炮响起,喜糖撒给看热闹的人,然后拜天地,改口,入洞房。

闹过洞房后,也快坐席(吃饭)的时间也快到了,新娘换上一身红色旗袍,和家人一块吃饭,然后吃一半时就要和新郎去敬酒,新娘的娘家人新郎敬,新郎的亲戚新娘敬,相互认识一下。亲戚都走了后,一对新人要开始吃喜面了。一人喂一口,代表长长久久。

两家都是农村的怎么在酒店办婚礼?

两家都是农村的想在酒店办婚礼也是可以的。直接去城里的大酒店预定婚礼厅就可以了,然后自己联系婚礼礼仪跟拍团队,他们基本就把婚礼流程和婚礼现场布置都替你弄好了。

如果是考虑到要在农村也办一场的话,如果双方比较近可以,当天在农村走个过场然后包一辆大巴车全部拉到酒店。如果双方比较远,就尽量不要弄了,时间来不及。

你们那里结婚有什么习俗?

男婚女嫁是人生中的大事,因此,人们对婚嫁礼仪甚为重视,视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礼仪。

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除有一部分男女青年仍按传统的方式进行择偶和举行婚嫁外,相当一部分男女青年已抛弃传统观念和做法,通过自由恋爱或由婚姻介绍机构和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择偶。其婚嫁礼仪也采取喜事新办的方法来举行,这些做法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这里只对传统的婚嫁礼仪做一些介绍。历史上高密的传统婚俗,境内之四面八方,大同而有异,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共同的是富裕人家繁,贫穷人家简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男女成年后,由媒人从中串联,男女双方家长按自己的意愿和一些通行的迷信说法,主要是岁数、属相、命的相生相克酌定;也有找算命先生问吉否者。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很严格,家长们先入为主地认为称心,多不去过分苛求。

双方家长相互暗暗了解,尤其是对男女双方的验看是必不可少的。

聘礼的商定,只要男方能纳得起,很少有斤斤计较者。

婚可行与否,男女双方本人无须参加意见,全由父母作主。

这里有一个默认的理念:门当户对、即两家经济状况与社会身份不能相差悬殊。

婚事既定,订亲、下媒启、送日子3部曲的礼仪活动不能缺少随即启动。

订亲,即订婚,顾名思义是亲事已谈妥,无异议,要定下来。下媒启,也叫投启、传柬,指相互交换媒启。媒启,也叫媒柬,即婚约。媒柬的内容是男家向女家求婚,女家慨然应允。意即“恐口无凭,立字为证”。《西厢记》里张君瑞与崔莺莺的婚事,只是老夫人口头应允,致以后老夫人悔婚,使张君瑞无所措手足。假如有媒柬,张君瑞将老夫人告到官府,他肯定是赢家。那时的媒柬,是一生婚姻的凭证,有法律效应。有官府与舆论的支持,极其神圣。一旦交换了媒柬,谁要悔婚,不但要受到社会的谴责,打起官司来,也注定要输。犹如今日政府发之“结婚证书”。送日子是男家将择定的结婚日期及有关事项,以传统形式,用红纸书写明,送于女家,让女家知晓有备待嫁。3部曲以一定礼仪进行,以示严肃、隆重。

3次礼仪俱要由男方家族长辈数人,带着礼品,多是猪肉、糕点、化妆品、衣料布等到女家去。行订亲礼时必由媒人带领,此后,媒人就不一定介入了。女家隆重设宴招待。酒饭毕,女方梳洗打扮到客房向男家主人见面,多表现为难、羞怯,心里忐忑不安。男家长辈代表当面取出看钱,放在茶桌上。以后的两次礼仪上的问好,女方的紧张感就差些了。

3次礼仪以下媒启为最隆重,因为,一旦交换了媒启,才是婚事的落实。因此,礼品也最丰厚,必有大馒头,而且所,有聘礼都应交齐。女家之招待规格达到极致。但是,名曰下媒启,实则在订亲礼仪上已将媒柬交换了,名不副实,只是仪式依然。揆之理,在订亲仪式上交换媒柬,反映了人们想尽快落实婚事的心愿。否则,尽管说得多么结实,无凭无据,总是虚无缥渺,有定而不定的感觉。因此,一旦有人有此创意,便很快得到人们的仿效,响应,礼仪名堂就不必管了,遂为约定成俗。

同样,交换媒柬提前,送日子也提到下媒启上,有顺延的意味,早知晓有利。因此,送日子礼仪仍保留,已无实质性之事宜,只是两亲家见面与有关结婚拾遗补阙之事的交谈。送日子之后,婚期在即,男女双方家都在做着倒计时,以待婚期。

因为送日子已无要事可行,无可无不可,所以有的人家,多因婚期迫近,干脆将下媒启与送日子合而为一,称之曰“连启带日子”。

吉日已届,结婚的礼仪是相当隆重的。“结婚小登科”,据说,七品县令路遇结婚队伍,都给让路。

结婚之日,男女亲朋满堂,衣冠楚楚,熙熙攘攘,张灯结彩,贴对联,洞房更是布置一新。

迎亲的吹鼓手,头天晚上即到,新郎家招待毕,即席围桌唱戏曲段子助兴。人群围听,拉开了迎亲的序幕。

迎亲日,男家备花轿,供新娘乘坐。新郎乘官轿去女家相迎。新郎衣着仿九品官服,冠插金花,又似学子登科,吹鼓手为主要仪仗。

迎亲队伍一行到新娘家,吹吹打打,热闹非常。女家一切准备就绪。两位送客,应是新娘家族与新娘的平辈兄弟,身着礼服到新郎官轿前将新郎迎出。新郎到女家门前行礼毕,即与送客同去用饭。

宴席由一邻居负责摆在与家居有一定距离的闲屋内。用饭毕,两送客陪新郎人官轿,待新娘发嫁。

迎亲花轿到女家时,女家着人将轿内赁铺备之命妇装取回家,备新娘穿用。

发嫁时,新娘衣着命妇装,头顶红盖头,由两位已婚妇女,将新娘扶人花轿内。

女家的装奁队伍早已打发先行。

迎婚队伍返回进村,到大街后,轿子缓慢行进,名曰踏街,吹鼓手要施尽浑身解数吹打。旁观的邻里拥挤不堪,非凡热闹,此为迎亲高潮。

迎婚轿子到新郎家门前,轿落下,安排女家两送客去邻人之待客家休息用饭。男家备之两嫁女客,多为已婚女子,侍候新娘梳发、烤脚后,由花轿内将新娘扶出,新郎前导,踏着红毡步入新郎家庭院,行拜天地礼。

庭院内陈设香炉、烛台之类的案桌早已备好,由新郎族中辈分最高者领新郎拜天地。嫁女客扶新娘在后。拜天地毕,新郎前导,新娘在后由嫁女客换扶入洞房。此时,洞房内新娘的妆奁已布置好。新娘上炕坐定称“坐床”。头一顿饭已由邻居送到,短时坐床后,新郎用筷子将新娘盖头挑起,插在窗上方墙壁处,便用饭。

新郎挑起新娘红盖头之际,方是男女双方初识面之时。此时此刻的刹那,在脑际是一生中不能磨灭的痕迹。

然后分粸子,糖果,花生,香烟等,在西乡通常以为小孩子抢到第一把粸子为豪,谓之好养

新娘家两送客临回前,到亲家与新娘公婆辞行,并必要说些姐妹若有不足,请谅解的客套话。

闹房是结婚仪式中最热烈的场面。自新娘坐床毕到晚间喝合婚酒后,新郎的平辈或小辈,不论同族还是异姓,不管男女老幼,洞房内挤得水泄不通,叽叽喳喳,喜气洋洋,直至日落,新郎、新娘喝合婚酒。此间为新郎、新娘首次对话的场合。合婚酒毕,新娘到公婆房内向公安问好。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说:“中国人的礼仪,和他们的风俗一样,都是教育的内容。”婚俗的礼仪同样如此。整个婚礼细节繁缛,不胜细述。其全过程皆体现隆重、伦理、喜庆、吉祥,有的细节暗示婚后生活美满、早生贵子的企望。

尽管有些迷信色彩,正面说来,是家里人的美好愿望的表达。尽管新郎、新娘不能尽理解其中寓意,在朦胧的意念中,按程式化程序走下来,仍有陶冶情操之作用。传统婚俗与其他风俗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结婚后的第三日,女方娘家派亲人携带礼品到男家“看三”,以及女方娘家的叫头一趟、新媳妇住伏等习俗,应是婚仪的续曲。

改革开放以后,迎娶程序逐步崇尚时代精神。在农村,男和小轿车迎接新娘。新娘有娘家人陪送。下车时放鞭炮、奏鼓乐欢迎新郎、新娘步入院中,由司仪主持仪式,举行“手堂”后新郎、新娘入洞房。是日晚,新郎、新娘同食“宽心面”,共饮“交杯酒”。之后,开始“闹喜房”。闹喜房男性长辈和兄长不得参与。闹房者嬉戏新郎、新娘,花样颇多,热闹非常,尽兴方止。现在,婚庆一般在酒店、招待所举行。新郎、新娘拍婚纱照,结婚录像,搭彩虹门,放鞭炮,隆重热烈,喜气洋洋。另有喜事新办、移风易俗,组织集体婚礼,既热闹又节俭。还有选择旅游结婚,既观光又新潮,一举两得。

客家民俗嫁娶中的头箪是什么物品?

在客家婚俗中,男方在整个谈婚过程,无论是定婚还是娶亲,都会挑箪到女方家去,而“头箪”就是客家人娶亲男家去女家敬祖的礼仪箪子,是客家村落婚娶的传统民俗之一,因为女方起嫁时男方必须先挑到女方家去祭祖,所以称之为“头箪”。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