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方法和建议(传统文化创新具体措施)
传统文化的方法和建议,传统文化创新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除成见和顾虑,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2、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正确引导和规范文化传播途径,科学制定长期推进工作的规划,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意识形态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和价值观培育等各项工作中。
3、大力宣传是创新和转化的重要途径。大力倡导、推行经典阅读、礼仪普及、大众讲座等,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哪些典籍开始比较好?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哪些典籍开始比较好?
这要看问这个问题的人有多大的年龄?是个什么样的文化水平?
据我个人见解:大多数中国现代的中青年人,让他从“四书”、“五经”开始,恐怕是不大合适的。从道德经也是不合适的。内容过于艰深、晦涩。这样会学不下去,读不懂读不进去,就会失去兴趣。 作为一个大学的文科教师,我知道现在大学生们的中文水平、学术造诣。
其实学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基本道理,中国老祖宗经过一代接一代的教学实践,还是很有些地道的经验在里头,这就是从小学生们启蒙开始的那些读物,比如说“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比如说《弟子规》,《名贤集》、《增广贤文》。当然,百家姓过去主要是识字的读物;就是先背下来再去用语音和纸上的字去比对,从而认识记住每一个字。现在从学道理、学传统文化理论来说,在识字的基础来说,当然就不太适合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读物了。
这些读物的好处是:比较浅显易懂,朗朗上口;但是里边的道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贤集》、《增广贤文》里边儿是杂七杂八哪家的都有,但是绝对是中国传统文化。
以上述提到的这些启蒙读物为基本内容,现在有一套书叫《蒙学》。顾名思义,就是给小学生们启蒙做入门读物而存在的。差不多包括了封建社会小学生入门的这些读物。适应面应该是比较宽广的。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准的人也能看的进去。如果是一般的文化水平就比较相宜。如果是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中国传统上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从比较通俗浅显的读物入手,能够培养兴趣,这样能够学出兴趣来,能够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有兴趣做基础,将能够坚持下去,就能够深入下去。否则的话,从那些枯燥,晦涩,艰深的经典开始,很容易把书读死了。读不出味道来,就会丧失兴趣;就没有以后了,就完蛋了。
再接下去建议读《古文观止》。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高中及以上知识水平,能看懂文言文是必须的。然后对古文有兴趣,愿意去查证各种典故,如果静得下心去读的话,其实古文观止挺好看的。
有些篇目好懂,但是再深一点的古文就没那么好懂了。古文的意思也不能全看别人的注释,要用你自己的理解看这本书,要不你会看不进去的。
现代中国继承了哪些对你我生活影响很大传统文化?
中国道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积淀丰厚,影响深远,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道家思想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在对中国传统绘画、文学、思维方式、法律等各方面的影响,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一, 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道”以“自然”的法则才能到达和谐。首先认为,色彩不是本质,仅起炫耀眼目“五色令人目盲”的作用,“色”和“华”作为表象与“腹”和“实”作为本质形成明确的对立。对于“素”与“玄”二种无彩色高度重视。文人们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投入山水绘画创作中,便选择了更本质的墨白,即水墨。中国画水墨山水的兴起,道家美学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庄子发挥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最高实体,是事物本源、本质和规律的总称。“道”是无限的、永恒的、必然的和稳定的。在“道”的关照下,一切可感知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暂时的、偶然的和流变的。但是,形而上的“道”又是借助形而下的“器”得以显示的。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悟道”,但这个“悟道”的过程却要通过“味象”即通过对具体的事物的观察与思考,才能涉向精神的彼岸。自然景观就是“道”的映像,山水的存在意义是“以形媚道”,因此山水画的审美意义同样体现在对“道”的传达上,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一时一地的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创作必须体现出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即创造过程不单是技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以神法道”的精神升华过程,正是基于这种创作宗旨,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在形神关系上的特有观念。画家认识到“情无景不发,景不情不活”的道理,将画中渗透纯真的情感,才能获得神韵。
二,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老庄认为素朴最美,所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确立“自然”“素朴”为最高审美原则。老子说“无言”,庄子说“得意忘言”,使得文学常追求“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人总是在自然中,人感情的喜怒哀乐也是与自然运动变迁相辅相成的。从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的辉煌,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文人的抒情对象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存在——自然。其创作空间是“天地大美,四时明法“的框架内,写的总是:乘风破浪、江山如画、春花秋月、飘絮落红……中国诗的最高境界就是:敏锐的洞察力与捕捉自然与人在刹那间的交流。
“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念天地之悠悠”;必须要“抬头望”过了“明月”才能“低头思故乡”;是“大江东去,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而“问君能有几多愁”,也必须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中国的诗歌里。
三、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显著贡献主要在于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无为”方法论。所谓辩证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有深刻把握。这种所谓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
“无为”既是一种思想主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模式。“无为”的方法教会人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善于顺其自然,不要蛮干、硬干,要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退一步想问题,要善于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所谓方式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道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法律理念需要以普遍的自然理性为准则。道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道法自然”的理念。’道家以自然界理法为万能,以道为先天的存在,且一成不变,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在人类创造的各种秩序文明产生之前,整个宇宙就已经按照一种永恒而明智的秩序在运转了。这种秩序的本质,是一种超越了一切人类理性的先验的自然理性——道。在道家的观念里,“道”是关于正义的基本的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是一切人定法的基础和本源。所有人定法都必须受制于它,服从于它,并从它那里获得力量源泉。“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由此,道家形成了“自然法”至上的观念,“道”俨然成了统领一切秩序、支配一切秩序的“至尊法则”,“道法自然”也就成为道家法律思想的精髓和最高准则,成为其阐述一切法律哲理的出发点。
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道家提倡的“无为”和“自然”,对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国家强制力提出了挑战,具有朴素的反专制和反对法律一元化的因素。事实上,道家已经注意到民间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规范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以民情和天道为基础形成的自然规范,远比统治者煞费苦心设计的法律要明智得多。道家的“无为”限制了君主手中“无限”的政治资源,要求统治者信赖和依靠人民自我调整、自我正化的力量,并给予民间的政治智慧以充分的发展空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家的观念推翻了统治者自上而下“赏赐”法律与民的运行顺位,而对民“自均”、“自正”、“自定”的自下而上推动社会和谐的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
如何面对孝道?
为国尽忠,为家尽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百善孝为先”,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为家尽孝”故事。《二十四孝》中,董永卖身葬父,《搜神记》中,王祥卧冰求鲤等等,传承了几千年炙至人口的“孝道”的故事,无一不诠释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伦理关系,早已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液之中。那么,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生活在重重压力下的人们,将如何传承和面对“孝道”这一问题呢?
我们老家流传了一句俗语:孝父母不如顺父母,意思是儿女要遵从父母和长辈的意见,即为“孝”;“三纲”中的“子为父纲”也是讲的这个道理。母亲今年八十二岁了,父亲去世后的这两年,个人一直生活在老家,我多次接她到县城家中养老,她总是住不了几天就要回“家”,连近八十岁的舅舅劝说也不听。母亲说:你们各有你们的生活,我各有我的生活,有事打个电话说下,实在走不动路了(生活不能自理),我再来“拖累”你几年(意思是让我们尽孝)。父亲在世时也常说:爷爷奶奶养育了我们,我们又养育了你们,你们也要养育下一代,一代养育一代,家族、民族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下去的。说实话,要是在以前,老人独自一人生活,子女不在一起“尽孝”,肯定会惹来些闲言碎语,现在却不是子女“不孝”,而是老人在生活能够自理的情况下,多数都喜欢“独自”过生活,他们各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那么,作为子女又该如何去“尽孝”呢?我认为,尊重老人的意见,也就是“顺父母”即为“孝”,“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带着一家老少“常回家看看”。另外,作为子女每个月应该按时给老人零花钱,让他们购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和日用品,形成一种“制度”。虽然多数老人都有一些积蓄,子女给零花钱几乎都“返还”给孙子辈了,但是,实际意义却深远得多。其三,许多老人喜欢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作为子女就要处理好“代沟”问题,把笑脸留给家人,把痛苦埋在心底,家庭是讲爱“不讲理”的地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全社都来关注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让每一个家庭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搭建和谐社会从做好家庭孝道开启。
中国注重孝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注重孝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的孝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全方位文化体系。 “百行孝为先”,孝,还是中华文化传统大力提倡的行为,具体地说:是指儿女的行为不能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也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孝文化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的内在品质,属于魂,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的品行,属于形。孝与感恩是人的思想、人的道德素养,是人性美的体现。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中国孝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国的古代教育家一一至圣先师孔子早在几千年前撰写的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是产生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以上都是我们中国注重孝文化的根本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权益方及时联系本文作者,将尽快删除以免给您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