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不婚成流行,权衡利弊后我还没有答案
晚婚不婚成流行,权衡利弊后我还没有答案?
其实结婚无关早晚,也不用纠结于闪婚还是不婚!
只要到了法定岁数,每个人都可以领证结婚,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之所以有些人会恐婚,恐怕是如下的几方面造成了人们的纠结。
首先是人的方面。两个人从相识相知到相亲相爱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两情相悦水到渠成才是最完美的感情经历。但是面对将要托付终身的对象,人们往往寄托了过高的希望,有时候希望越高,失望越多久而久之便造成对婚姻的,纠结和恐惧。在此告诫那些适龄青年婚姻是共同生活的选择,而不是改变命运的手段,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其次是物质的准备。结婚是终身大事,必要的物资准备,也是应该的,比如婚房家具家电,生活用具,彩礼陪嫁,甚至于礼金,等等各方面。面对这些琐碎的事情人们往往会一个头两个大。其实这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只要两个人商量着进行就可以也不用非得听一人的主意,按一个人的决定办法,如果那样就有点太强权了。婚姻生活中相互平等才是基石。
第三就是对未来的未知的恐惧。从卿卿我我的谈情说爱,到居家生活的柴米油盐,往往是会有一定落差的。还有对于以后生活的种种未知的压力,人们也可能有莫名的恐慌。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布满压力的社会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压力的!同时,这个社会也是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社会只要勤勤恳恳,每个人总能成功的。
因此对于婚姻的纠结并不是真正的纠结,只要你找对了人,有一个相亲相爱,可以托付终身的人那么就勇敢的结婚吧。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结婚?
作为一个未婚的95后,我从自身的视角出发,来和大家探讨一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为不婚族?
这种现场像肯定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我们应该理性客观地来看待这件事情。
自身因素对婚姻的态度: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的想法是“选择一个对的人,择一人,共白首”,其实这是一种对婚姻负责任的态度,《后会无期》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喜欢是放肆,而爱是克制。恋爱大多是因为喜欢,一起欢笑、一起哭闹、偶尔的拌嘴,恋爱的时间久了,两个人的性格问题就会显现出来,不断的争吵和摩擦也在消耗年轻人本就不多的耐心。而婚姻里需要的爱,对另一半的理解与包容,相濡以沫,相互支持。
自身经济能力: 婚后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特别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只脚才踏入社会,对事业和未来充满未知和期待,想着趁年轻奋力冲刺,打拼自己的事业,创造自己的未来;但是现在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很多年轻人还没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就过早地结婚,这样会带给他们沉重的负担。
我一个93年的朋友田哥,考虑到目前经济能力,结婚3年没要孩子,疫情之前是一家创业公司的经理,经过疫情的冲击,把本就不多的存款消耗得所剩无几,夫妻俩经常因为一些琐事争吵,去年7月刚刚把新工作稳定下来,工资不高,勉强能够维持家里的开支,一向爱抽烟的田哥,为了能够减少支出,直接就把烟给戒了。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两个人平常只能依靠爱情聊天来缓解相思之苦;但爱情毕竟是爱情,始终代替不了爱人的陪伴,两个人经常因为田哥的工作争执不下,毕竟这么点工资,还经常不能着家,放在谁身上也很难接受。去年11月父亲又因车祸住院,田嫂一边工作一边还要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转和缺少的陪伴成为压倒田哥田嫂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1月份,他们选择了离婚,结束了这段维持4年的婚姻。
社会环境高昂的结婚成本:随着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成本也在逐渐提高,结婚车房成了必备条件。我生活在一个小县城,因为发展节奏比较慢,所以结婚所需要的成本还是没有市内高的。彩礼平均在12-20万左右(其实很多地方的彩礼跟网络上的调查数据还是有很大出入的),目前的房价基本在1.2-1.7万/平;再算上婚宴、结婚照、三金(条件宽裕的可以选择五金)等等,抛开车子和房子不说,其他方面算下来的需要个18-30万左右;最大的支出还是在车房,一辆10多万的车已经成了最基本配置,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就算是贷款的,也得准备个40万-50万,后期车贷房贷两个年轻人来承担,亚历山也不小啊。
可能会有人想,父母可以帮衬一下;其实我想说的是哪有那么多富裕的家庭,就算父母有能力帮忙分担,作为我个人而言,也是不愿意再让父母操心的,包括我身边很多朋友,其中也有家庭条件很好的,也都是不愿给家里负担。
“遇不到那个对的TA”: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快速的生活节奏,让年轻人过得越来越“心累”。恋爱不再像过去那样“腼腆”,“大胆爱”成为了年轻人的浪潮。随着这样的潮流发展,逐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我谈了好几次恋爱,为什么没能走到最后?甚至我身边有些朋友开始“不相信爱情”了。
当代年轻人的心是浮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年轻人的爱情都是因争吵和分歧而草草收兵。很多人都羡慕爷爷奶奶和父母那个年代的爱情,简单、纯粹、相守一生。那个年代的婚姻,有自由恋爱情到渠成的,有介绍相识结伴生活的,虽然形式不同,但大多数人都能和睦地相守白头。我的外公外婆也是因媒人介绍,两人相识不到一月就喜结连理。虽是没有自由恋爱的基础,但两老格外恩爱,外婆经常和我说起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那时候他们不是没有分歧、没有争吵,而是有了争吵之后,他们总有一个人会向对方先服软,然后两人再吵闹着笑起来,所以他们的感情也就越来越牢固。
我也曾问过两老为什么你们争吵之后没有像现在年轻人的冷战,虽然两老的表述不同,但意思是差不多的:除了另一半,没有谁能陪你走完一生,既然结婚了,就好好的过下去,谁争赢谁服输又有什么关系呢?
想结婚却找不到对象:996早已成为年轻人的标配,早9晚10,早9晚12也很常见,而很多公司也把加班作为一种上进的表现,甚至一些偏激的公司领导会认为不加班就是不努力工作;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群年轻人怀揣着对未来的期盼,把加班当作家常便饭,凌晨下班都是日常现象。在繁重的压力下苟延残喘,自然也就没有心思和精力去谈一场甜蜜的恋爱,以至于我单身二十多年,直到我突然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为了几两碎银荒废自己的青春和激情不是我该做的事,年轻人就应该大胆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段婚姻可能会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婚姻不过是两个人相互理解,互相包容,相濡以沫,平平淡淡的生活。遇到合适的人,多一些理解与信任,不用追求太高的物质生活,和和美美的相守,这样才是最美好的婚姻,你说呢?
主动剩下还是被迫?
结婚率降至冰点是被迫剩下或者是主动放弃,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压力的增大,二是心理压力的增长。
首先第一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社会压力增大给我们婚姻带来的影响。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是对两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物质观,以及两个家庭的生活观念,教育观念以及周围亲戚朋友的认知认可的一种综合考量。恋爱的时候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可以任性,可以不考虑结果,当你不高兴的时候,或者认为对方不爱你的时候,你可以提出分手,不理他,两个人结束朋友关系。但是婚姻就截然不同了,结婚是得到法律认可,以及你们认为心理上彼此已经达到了何以共同携手生活下去的程度。在婚姻中,我们不仅仅要有爱情,也要有现实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来自生育后代,孝顺双方父母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就要以物质为基础,我们的物质来自于哪里才能得到保障。首先我们双方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或者有自己开创的事业。现在社会对于工作的压力是很大的,除非我们是官二代富二代,虽然我说的有一点夸张,他们从小含着金钥匙出生,但是在面对人生的时候,他们也要通过努力获取更高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文明的享受。现在社会给予年轻人的一个问题就是结婚首先结不起,然后结完之后生活不起,生活在一起了,养育下一代生不起,然后就是教育不起。这一连串的问题都考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敢结婚,犹豫的结婚,怎么才能结婚?结婚之后,彼此之间将怎么维系这个家庭的运转,怎么幸福的生活下去。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始终在两个相爱的年轻人脑海中徘徊,使他们犹豫不前。然后我们再能讨论一下,心里压力给年轻人带来的恐婚。
现在社会的信息,高度的爆炸,无论是电视剧或者是自媒体手机的高度的信息传话。很多关于婚姻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影响,现在正要面临结婚,年轻人的考虑。他们考虑的是,结婚之后他们的心理是不是还会像恋爱时期那样难舍难分,走进生活之后,面对家庭,各方面来的压力,心理上没有思想准备。还有一方面就是来自过来人的告诫,不管是身边的闺蜜朋友,父母都会告诉你,很多在婚姻中失败,导致自己不幸生活的一些举例,让你心理上猝不及防对婚姻产生了恐惧,没有结婚的欲望跟信念。现在社会对于结婚的前提也更加的现实化,真实话,每一个人,尤其是女性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物质比较雄厚,为人又幽默阔达的另一半。这也导致了他选择难,难找伴侣的一个情况。就算彼此找到了合适的对象,现在社会又存在一些婚前彩礼方面的一些现实问题,每个人的双方父母可能并不是希望你到底真的能给多少钱,而是要考虑你是不是有这个结婚的诚信,所以每个地方都会喊出几十万或者上百万的一个婚前彩礼!有的就在你还在相亲的阶段,就会提出你是否有存款,你是否有房子,你是否有车子接受现实的问题我不能说某个人带劲,但是生活中确实需要这些现实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但是婚姻的前提是,相互之间的爱能维系彼此之间能相伴下去。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就是现实的社会。总而言之,结婚率普遍降低,现在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个工作阶层以及环境内的人,他们的工作压力都很大,没有想好结婚。然后就是女性朋友的思想解放,他们现在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高度的独立思想认为他们自己可以养活自己,没有必要依赖于男人,结婚是一种累赘。他们可以在自己努力的工作之后,把重点的一些时间放在看世界,旅游世界享受人生的一些事情上慢慢的,他就把结婚的年龄往后拖也就成形成了我们所谓的剩女。剩女并不是说没人要,而是女性自身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还有就是自己内心抵触结婚。大部分没有结婚成为剩女的女性同胞都是很优秀的,无论心理成熟度或者物质保障方面,他们都有独挡一面的能力。人类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情感性的动物,虽然我们的结婚率有所下降,但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不结婚,真正相爱的人走到一起,心理平衡,物质基础有所保障,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下,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寻找着自己,真正可以陪伴下去,终生为伴的伴侣。为何有些90后会产生一种自己一定会晚婚的感觉?
我觉得看问题就得看到问题的核心。我觉得产生晚婚的感觉跟90后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的90后‘穷’,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90后生在一个不缺钱,不缺爱的条件好的家庭里,到了结婚的年纪难道还会晚婚吗?当然也有,有的人会说结婚是大事,不能将就,找个对自己好自己也喜欢的对方。
可是在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90后,出来上班晚,工作没稳定,社会压力大,钱难挣,面对高房价,高租金,高物价怎么结的起婚?
为什么现在的有些人喜欢晚婚晚育?
中国“剩女"的根源及其对民族的违害
中国人口上比例显示男多女少,怎么会有剩女呢?。
中国女孩从小就在“追求白马王子"那种美好而虚幻的婚恋观中长大成人,结果如下:
100个女孩追求白马王子,99个成了剩女。
99个剩女中的10人降低了标准嫁给了“高富帅”。
88个剩女中的78人又降低了标准嫁给了普通男。
10个剩女在“在宁缺勿滥”这个美丽的借口下主动把自己修成了剩女。
假如每个人都把嫁男娶女的标准标降低或者调整到适合自己的标准上,那会有什么剩男剩女。俗话说“龙找龙,虾找虾,嘴大找青蛙”讲的就是这个理。
不是恋爱不美好,也不是婚姻不幸福,而是恋爱和婚姻包含着责任,那些自私自利的青年男女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而找种种借口回避恋爱婚姻才是中国剩男剩女的根本原因所在!
俗话说得好“这世上只有剩菜剩饭,那有什么剩男剩女",50后60后跟本就无剩男剩女一说。只所以剩男剩女一词盛行于8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是因为独生子女是被宠大的一代是缺乏责任感的一代,不愿承担责任才产生了剩男剩女和丁克族(只结婚不生子)这一特殊的群体。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类活动一定不能违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该播种播种(恋爱),该开花开花(结婚),该结果结果(生子),违被人类传宗接代的客观规律,导致了以下结果。
剩男剩女的现象是导致“ 恋爱因难化、 婚姻大龄化、生育少子化、老龄人口扩大化、人口红利锐减化”的直接原因,这是中国正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个关呼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该引起政府和国民的高度重视了。
人生三大悲剧:少年无父,中年无妻,老年无子。“无子"上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社会对不起中华民族,中对不起生养自己的父母,下对不起晚年的幸福生活。
错过了秋天的结果,等待那些剩男剩女人们的只能是孤独终老的在寒冬无助中灰飞烟灭。
作者欧阳正南于2018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