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约秘密,怎么才能知道老婆以前是否结过婚
婚约秘密,怎么才能知道老婆以前是否结过婚?
问这不是聪明,大大的愚蠢🔔
从你叫老婆,可以肯定你俩已结婚;即然已结婚,查她是否结过婚到底为了甚?
为什么不在结婚前查,却要在结婚后打听;你是不是闲的没事干,要折腾折腾。
假如你落实,她以前结过婚;嫁你不是处女,你又能怎么样?
离婚再娶,得有金钱支撑;花很多钱要买处女,说不定买的是赝品。
因为处女不处女,人根本无能力分清;只能凭耳闻,眼不见为净。
世事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找对象就是看个包装,谁也看不到内成。
水清则无鱼,人太较真找不下对象;该糊涂就得糊涂,该聪明就得聪明。
不糊涂就心烦不安宁,不聪明就会遇到欺人太甚;提的起,放的下,才是活人真经。
婚前查问三尺门外事情,便于了解她的人品;作出选择,娶不娶她决定。
婚后再不追究,三尺门外事情;卫护好家庭,一心一意过当今。
你这是自找没趣,引火烧身;自作自受,后果不堪设想
老婆肯定对你不满意,要减弱对你的亲;赶快停止行动,别叫家庭动荡。
有哪些反复看几遍都不会腻的小说?
1、吐血强推《原配逆袭指南》决绝 古言——超级好看
女主亲手弄死了丈夫,溺死了名义上的孙子,将魏家毁的一干二净,自己也绝望自杀。
没想到重生了,她的重生又不是一般的重生,她以灵魂的状态,去帮助故事里一个个苦命的女人,打地鼠,虐渣男,找回幸福生活。
每成功帮助一个人,便会得到上天的赐予的礼物,直到她见到她心底的人。
(如果介绍的不好,也请去试读,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评语:这个古言小说精彩的地方在于每个虐渣小故事。
女主以旁观者的方式快穿,与每个故事世界的女主相处,一起对付渣男,角度清奇,人物思想又很符合古代,并不给人强行介入的违和感。
层层递进,让人读之欲罢不能。
2、《黑莲花攻略手册》白羽摘雕弓这本书真的是好合口味!
女主穿到了一本书里,负责攻略黑莲花男二。不仅要执行书中陷害原女主,勾引原男主的任务,还要让原女主的黑莲花表弟爱上她......
女主虽然武力值弱,但是智商在线,性格也很好。
男主前期是真的黑,防女主跟防狼似的。而且对他的“姐姐”那是痴情一片,衷心耿耿。
男主看上去特别狠,但其实也是个可怜人儿。
女主攻略男主的过程执着又精彩!征服男主的过程水到渠成。
3、《特殊基因养成监测》飞机能飞(我的口味比较重哈)查理斯托克有着奇怪的兴趣。
和汉尼拔不同的是,他仅仅喜欢慢条斯理地肢解人体而不当做美食,并且认为为了见到对自己重要的人杀了一切阻挡者没什么不对。
但是他在某一天被迫转移了注意力------邻居家那个见鬼的小女孩又跑过来做什么!?
4、《鹿门歌》凝陇 ——值得推荐锦衣卫都指挥使平煜押解罪臣之女傅兰芽进京。
路途遥遥,沿路风霜。
两厢算计,各怀思量。
离京日近,是智取?是逃亡?
他抱怀冷笑:还有什么手段,尽数使出来也无妨。
评语:感情描写细腻自然,剧情扣人心弦。
胡适的白月光曹诚英是一个怎样的人?
胡适与江冬秀
胡适给人的印象是一名翩翩君子,温文尔雅,可他妻子江冬秀却是有名的悍妇。
这桩小脚配西服的婚姻,本是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缔结。后来胡适遇到真爱,提出离婚,她举起菜刀,用自己和两个孩子的生命作为要挟,吓得胡适从此之后对离婚一事绝口不提。
这位让胡适动心,并且准备离婚的女人叫曹诚英,也是安徽绩溪人,是胡适嫂子的妹妹。
1917年,26岁的胡适留学归来,他听从母命,回老家与江冬秀完婚。那个时候,曹诚英15岁,窈窕少女,情窦初开。
这是他俩的初次照面,他是别人的新郎,她是他俩的伴娘。
年轻时候的曹诚英
从此之后,胡适与江冬秀去往北京,组建家庭,柴米油盐,饮食男女。南方的曹诚英由家人做主,嫁给一个她并不喜欢的人,组建了一个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苟且过活。
在这期间,曹诚英与胡适有书信往来。曹诚英从小对种植花草感兴趣,胡适有时会寄些花姿给她,有时也会在信中点评她的诗作。
1923年,胡适身体抱怨,前往杭州休养,而曹诚英正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这个时候的她,已经离婚,恢复单身。
人生中每一次遇见,红尘中每一次重逢,都在冥冥中注定,为了演绎一段情缘。
一别经年,再次相逢,自有一番情义,加上俩人都是婚姻上的沦落人,更添惺惺相惜之感。他俩结伴在西湖边散步,谈论诗词,游山玩水,疲惫的身心在彼此陪伴中获得抚慰。
去杭州休养的胡适,跟江南才能 曹诚英走到一起,在小圈子里成为公开的秘密。在朋友眼里,胡适因为爱情滋润,一下子年轻十多岁,徐志摩笑他返老还童。
激情之下,有了爱的结晶。
右一:曹诚英 右二:胡适
胡适来杭州,只是休养,他还是要回到北京那个有妻儿等着自己的家庭。临走前,他告诉曹诚英,会跟妻子摊牌,提出离婚,然后堂堂正正地跟她在一起。
回到家,面对以死相逼的“悍妇”,要面子的胡适退缩了。无奈呀,爱情没有对错可言 ,可是婚姻讲究先来后到。
很多年后,回首往事,胡适说这是“驱不走的情魔”、“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割不断的情缘”。
在杭州的曹诚英,没有等来好消息,她由期望转为失望。胡适于她,到底不是归人,而是过客。她只能收拾残局,离开这片伤心地。
曹诚堕胎后选择赴美深造,在胡适推荐就读于康纳尔大学农学院。在此期间,胡适写信给美国朋友韦莲司,托她多多关照昔日情人:“她得节俭过日子,还得学英文口语,你能在这两方面给她一些帮助和引导吗?”——不知道这其中是否带着对她的亏欠之意?
胡适和曹诚英在杭州烟霞洞
美国苦学四年,曹诚英获得康纳尔大学农学院遗传育种学硕士学位,成为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回国后在安徽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院任教。
人生有遇见,就有蹉跎。1937年,曹诚英回国,胡适去往美国,余生再也没有相见。在这期间,江冬秀也许出于报复心理,做了一桩龃龉事——
曹诚英回国后认识了一位归国留学生,两人很快相恋,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不巧的是江冬秀认识男方某位亲戚,于是说了些败坏曹诚英名声的话语,使得男方解除婚约。此事给曹诚英带来双重打击,她也许对感情、对人心一下子心灰意冷,跑去峨眉山出家为尼。在兄弟劝阻之下,加上胡适从美国来信安慰,她才还俗。
爱而不能,求而不得,尘世中再没有昔日爱人,她将精力用于教学,在中国建国初期的农业发展上贡献出一己之力。
爱过,怨过,遇见过,失去过,曹诚英终生未婚,71岁死于肺癌。
人之将死,什么都能放下,唯一放不下的还是感情。曹诚英立下遗嘱,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和当年胡适之间的信件一起葬在通往他故居的路上。
曹诚英一生,就如她的词作:宁孤赏,懒和人讲,那些荣枯帐。
这段让胡适“割不断的情缘”,让人想到他两句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林徽因和梁思成钱钟书和杨绛沈从文和张兆和钱学森和蒋英?
这四对,大概也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几对名人夫妻了,每对夫妻都有不同的特点,在人们心中留有不同的印记。
要说个人的意见更喜欢哪一对,因为不曾与真实的他们相处,所有的信息都是看报道和传记,说不出最喜欢谁,只觉得每对夫妻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 把家国情怀融入爱情
钱学森和蒋英这样的爱情,把家国情怀融入到婚姻当中,不光有相濡以沫的彼此温暖,更有患难与共的互相扶持。
夫妻不光是爱侣,还是并肩作战的队友,更是交相辉映的明星,都有各自的成就,散发各自的光芒。
最好的爱情就是你有你的璀璨,我有我的灿烂。谁都不去高攀谁,彼此就是最好的伙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势均力敌的爱情。可以说不光少见,而且罕见,因为稀有,所以珍贵。
2. 一生两人三餐四季
提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感觉是一种缱绻的浪漫,在平淡无奇的日子当中,同样是柴米油盐,却过得精致而优雅。
在《我们仨》里,记载的都是那些琐碎的光阴,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可能就是一带而过无所谓的时光。
而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那些细碎的相处,正好意味着生活的情调,幸福就在里面。
在懂爱的人心目中,每一份的付出都意味着爱,得到爱的同时他们也愿意去回应爱,付出更多的爱。
于是,两个人的世界也好,三个人的世界也罢,爱意在循环中增长,日子越来越美。
这应该就是我们所向往的“举案齐眉”“琴瑟和谐”的爱情,世间依然为数不多,才让我们向往。
3. 爱能彼此成全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感情我认为是一种相互成全。梁思成对林徽因的感情自然情深意切,而林徽因是一个很理性的女子,不是那种儿女情长的小女人。
在事业上,梁思成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而林徽因是国徽方案的设计者,同时还是作家和诗人。都有不错的造诣。
可能由于林徽因的性格使然,喜欢她的男子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就有著名的诗人徐志摩以及哲学家金岳霖。当然,这些感情,也都是发乎情止乎礼。
可能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婚姻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浪漫事迹,两个都很理性的人在一起过日子,也许不会有那么丰富的生活乐趣吧。
给我感觉梁思成在婚姻里承受的压力应该大于林徽因,毕竟这是一个那么外向的妻子,同时还有那么多的竞争者。
如果按照爱情排他性的原则,这份爱情面临了太多的威胁,一定维系的得不是那么轻松。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也更希望的是女人围着男人转,即便女人不围着男人转,也不能被男人围着转。
所以,个人认为,除了林徽因本人的名气,带来的关于他们婚姻的传说,单看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平实中略带压力,不算美满也不算可惜。
4. 爱是风暴,来时猛烈,去时萧条。
再说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这是我最不喜欢的。
沈从文的确是一个才子,文笔优美,情感细腻。然而,正因为他的才华导致他想象力超越了一切,他似乎无法活在现实里,爱的只是想象中的人。
沈从文的这种性子,决定了他很难在生活中获得幸福。被他喜欢的女子也很难被一直喜欢。因为他没有喜欢真实的她。
追求张兆和的时候,沈从文用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用尽溢美之词。就是因为他的这些才华横溢的作品,打动了少女的芳心。于是,不顾天壤之别,下嫁给他。
然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别,价值观念的巨大不同,使这场婚姻成为了最接地气的,充满闹剧色彩的回忆。
所以,爱情归爱情,婚姻归婚姻。爱情可以一见钟情,天崩地裂,婚姻却是细水长流、平淡相守。
这种爱情就像一场风暴,明智的人最好远离。
有人觉得,不管路途有多崎岖,只要携手的两个人总能走到最后,就是幸福,这我很难同意。
人生不是由结果构成,而是由一段一段的时间组成。如果那一段一段的时间里,充满的都是痛苦的回忆,即便最后一起到白头,也不见得有多幸福。
综上,以我个人的理解来说,从婚姻的角度,钱学森蒋英、钱钟书杨绛都是我们看着觉得美好,他们自己也感觉幸福的婚姻。
而梁思成林徽因一生相守,不离不弃,也算圆满;沈从文张兆和的相遇,有电光火石般的惊艳,却终究归于黯淡。
无论怎样的爱情,都是独特的艺术品,具备无法复制的特性,我们也只能旁观,在自己的人生里,学会绕开一些可能的弯,争取更多美满的可能。
>>
作者简介:素秋慈,个人自媒体,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愿解你心事,助你成长。
欢迎留言、转发,喜欢的话,记得点个赞~
郁达夫和王映霞之间有怎样的爱恨情仇?
先指出一下,这张图片是沈从文和张兆和,不是郁达夫和王映霞。
郁达夫和王映霞之间的故事,最大的教训是:
千万不要听信男人的花言巧语,尤其是已婚男。
1927年1月14日,郁达夫穿着妻子孙荃从北京寄来的新皮袍拜访老朋友孙百刚。前一秒,他的心情是要好好写小说,报答妻子的恩情,赚了钱就寄回家;后一秒,他第一次见到了“明眸如水,一泓秋波”的20岁姑娘,小名金锁的王映霞。王映霞是当时浙江省立杭州女子师范有名的校花,郁达夫一见倾心,就像万峰老师说的,“心思活络了”。
△王映霞在当时是有名的美女
郁达夫追王映霞,方法论主要有两条:写情书,下馆子。
说干就干,1月15日到20日短短六天,和王女士下了六次馆子,电影倒只看了一回。老上海那时,时兴约周四晚上看电影,因为周四换新影片。约在晚上八点半最好,位子要提前买好,据说最好的位子楼上第二排,因为第一排前面是过道,不好放脚。郁达夫约王女士看电影,当然不是一个人,在那时候,男女相识不久,是不能相约看电影的,所以看了一次,也就作罢。大约因为看电影的时候不能向王女士吐露衷肠吧。
△郁达夫学生时代
还是约吃饭好。从前约会吃饭,以西餐为多,因为老上海的一般中餐店太嘈杂,两个人吃中餐菜,很难点菜。查理林请女朋友吃饭,一般选西餐厅,要不就是咖啡馆,但“你必须善于辞令,即情话绵绵,否则两人闷坐在那里喝咖啡,保管把女朋友吓跑了。”查利林的绝技是变魔术和看手相(这个招数现在也管用,快去背星座大全吧!),也借此与女孩子有点小小的肌肤之亲。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约王女士吃饭,比查理林有策略,也更有技巧。他有时请王女士到虹口北四川路的咖啡馆吃“咖啡面食”,有时也到四马路的“泰丰酒馆”这样的正式饭店吃饭。虽然是中餐馆,当然要了包厢,更何况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之间,男和女互相试探,郁达夫用三寸不烂之舌让“王(映霞)女士已了解我的意思”,又一日,居然“王映霞女士为我斟酒斟茶,我今晚真快乐极了。我只希望这一回的事情能够成功。”
△郁达夫和第一任妻子孙荃
不过,郁达夫同学的条件实在不好,除了长得难看,更是有妇之夫,完全不符合王女士的择偶条件。无奈之下,王女士只好回到杭州去避郁达夫的追求攻势。郁达夫同学开始不断花言巧语。他一边在日记里表示要“写小说,快写小说,写好一篇来去换钱去,换了钱来为王女士买一点生辰的礼物”,一边给王女士不断写信,劝她不要答应家里的婚姻安排:“你但须想想当你结婚年余之后,就不得不日日作家庭的主妇,或抱了小孩袒胸哺乳等情形……你情愿做一个家庭的奴隶吗?你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几乎每天,郁达夫只做两件事:喝酒,酒醒了写情书。
△郁达夫与王映霞
情书轰炸起到效果了,王映霞哪里能受得了郁达夫“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这样的甜言蜜语,很快便缴械投降。郁达夫的日记里,有一日得意洋洋地记载着“我和她抱着谈心,亲了许多的嘴,今天是她应允我Kiss的第一日”。
这一天,距离他们的初见,不过两月而已。
他们订婚之后,郁达夫才告诉了发妻,孙荃对此无可奈何。
但郁达夫得到王映霞之后呢,关键词只有一个:
吃醋。
别人吃醋只在表面,郁达夫的吃醋,居然还要写成文章,这是我最鄙视他的地方。
1933年4月25日,郁达夫举家从上海迁回杭州,开始建造自己的住宅,直到第二年竣工。这座房子几乎花尽了他们全部的积蓄,郁达夫给新家起名为风雨茅庐,由他自己设计,希望这里能够成为趋避乱世的桃源之所。
这时候,传闻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也对王映霞心生爱慕,他如同当年的郁达夫一样,一封封地给王映霞写着书信。
性格冲动的郁达夫,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举动,在《大公报》刊登“寻人启事”:“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携去之细软衣饰金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唯汝母及小孩想念甚殷,乞告以地址。郁达夫谨。”
实际上,王映霞只是到她的朋友曹秉哲家里去了。当王映霞在《大公报》上看到郁达夫的“寻人启事”时,不禁勃然大怒。郁达夫得到曹秉哲的通知赶往曹家请她回去时,王映霞说:“如果要我回去,你必须在大公报上刊登道歉的启事。”
经过朋友的从中调解,郁达夫不得不又在报上刊登了王映霞拟就的“道歉启事”:“达夫前以神经失常,语言不合,致逼走妻王映霞女士,并在登报寻找启事中,诬指与某君关系及携去细软等事。事后寻思,复经朋友解说,始知全出于误会。兹特登报声明,并深致歉意。”
王映霞一开始是打算和郁达夫捐弃“前嫌”的,为了避嫌,她甚至很快把当时正因为和徐悲鸿恋爱失败而黯然退出的孙多慈介绍给了许绍棣,但这时,两个人之间的嫌隙已经产生,猜忌的种子一旦生了根,只会越长越大。
郁达夫接受了新加坡一家报社的邀请,带着王映霞来到新加坡,他不准王映霞找工作,甚至阻止她出门,一切都源于,他的吃醋。
或者,是他一直以来的自卑。
最后一根稻草,是郁达夫的报纸上刊登的《毁家诗纪》19首,在《毁家诗纪》中,郁达夫自暴家丑,大书王映霞如何红杏出墙,并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在情感上对他的背叛是导致“毁家”的重要原因。
王映霞终于愤怒了,她回应了《一封长信的开始》和《请看事实》:“为了孩子,为了12年前的诺言,为了不愿使你声名狼藉,才勉强维持这个家的残局,把你的一切丑行都淹没下去,然而你却是一个欺善怕恶、得寸进尺的人,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只好把你那颗蒙了人皮的兽心揭穿了。”
两个人,终于走到了尽头。
对于这场关系的中断,郁达夫深感后悔,他在诗中写道:“愁听灯前儿辈语,阿娘真个几时归”,但那人却永远也不会归了!
1942年日军攻占新加坡前夕,郁达夫渡海逃亡到印尼的苏门答腊。为了掩护身份,也使家中有人照料,经朋友介绍,郁达夫与华侨女孩何丽有结婚。
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两个星期,1945年8月29日晚,几名日本宪兵突然秘密绑架了郁达夫,并在9月19日将其枪杀。
1942年,王映霞和钟贤道结婚,这两人平静走过38年,2000年,王映霞病逝于杭州,终年92岁,按照她的要求,与钟贤道合葬于杭州南山公墓。
王映霞晚年在自传中作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飘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教训啊,花言巧语真的听不得啊!
会写字的文艺男真的要慎重啊!渣男有文化,简直成了渣男中的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