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喜相逢,古往今来哪首诗可出其右

2023-04-01 00:12:04 69阅读

南京喜相逢,古往今来哪首诗可出其右?

我推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天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南京喜相逢,古往今来哪首诗可出其右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嘉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书、画样样精通。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常遭辽、西夏侵犯,边患屡禁不止。这首词是宋熙宁八年(1075年),作者被下放到密州时所作。

赏析:这首词上阕以叙事为主,用欢快热烈的笔触,描绘大队人马随太守出去狩猎时的壮观场面:作者英姿勃发,率领千骑,风驰电掣卷过平冈,并以勇射猛虎的孙权自比,以示英雄气概。下阕以豪迈之语,抒发杀敌卫国的壮志雄心:畅饮之际,作者胸胆开张,以魏尚自比,期望再获重用,戍边建功立业。

全诗气势磅礴、霸气豪放、慷慨激昂,是体现苏轼豪放诗词作风的代表之作。“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把气贯长虹、霸气外露,所向披靡、舍我其谁的王者风范和爱国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言:立志须趁年少,报国何惧年高。军人的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堂里永远有激情。正因如此,军人的胸腔永远奔涌着为国效力、精忠报国的热血豪情。

你有没有因为一句诗词太美了而想要背诵整首诗?

导语:你有没有因为一句诗词太美了想要背诵整首诗词?我想说想背诵的太多了啊,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背下来自然好处多多。所谓背下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熟读宋代名家词,抑扬顿挫尽可知。今天就以长江为例说说古人的诗词气魄,豪情付江水,流淌二千载。

大唐诗人张若虚面对滚滚长江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他以孤篇力压全唐,描绘的长江雄浑壮丽,气势恢弘,是何等的气魄,今天读来依旧令人遐思,更升腾起许多神秘的向往。

大宋词人苏轼面对滚滚长江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的词气势雄浑,似有千军万马,江水依旧滔滔而英雄不再,不但再现当年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同时周公瑾与小乔的爱情也跃然纸上,写的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到了大明杨慎面对滚滚长江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的主题词,我想说写的实在是太好了,继承了苏轼的风格,雄浑不减,你想不背诵怎么可能,或许听着听着就熟记于心了。

除此之外,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那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比长江水还绵绵不绝,而桃花潭水深千尺还不及。杜甫在《旅夜书怀》写道:“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中那壮怀激越之情,相比滚滚长江可谓小巫见大巫。接着李白又言“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气势磅礴;杜甫也不甘下风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凄凉感伤。

结语:长江同黄河一样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大江两岸青山林立,青山深处炊烟袅袅,最能激发诗词人的共鸣。她从远古未来,流向大海,日日夜夜,奔腾不息,承载了太多太多。有人觉得她神秘,有人觉得她多情,也有人觉得她沧桑,所以描写长江的诗词歌赋也是延绵不绝。如此种种,炎黄子孙热爱大江大河是历史基因,是文化传承,面对那些描写大江大河的古诗词,焉能不背尔?

为什么说李白的经典七绝下江陵是惊风雨而泣鬼神之作?

意境主旨与体裁形式的完美统一

唐诗绝句中《下江陵(早发白帝城)》、《静夜思》都是诗仙李白经典绝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然而,绝句,有古绝和律绝之别。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有相关论述,截图佐证如下:

古绝无须严格遵守平仄押韵规则,如《静夜思》。律绝必须严格遵守平仄“替对粘韵”,如《下江陵》。

古人律绝是依据“钦定”古韵平仄押韵标准来创作的,今人必须以古韵标准来审美。古韵中,上声、去声、入声及相应方言为“仄”,上平、下平为“平”。标示分析如下,供评论区探讨交流。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①

千里江陵一日还。

平仄平平仄仄平②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

“白”、“一”在古韵中,属于入声字为“仄”。

①④双数位置为“平仄平”交替,②③为“仄平仄”交替。请看上述黑体字标示的平仄。

①②,③④双数位置上下平仄相反。请看上述黑体字标示的平仄。

②③双数位置平仄相同。请看上述黑体字标示的平仄。

②④末字平声,且在平水韵“十五删”同一韵部,一韵到底。平水韵检验结果截图佐证如下。

平仄“替对粘韵”的体裁形式,流放夜郎遇赦免的“大喜过望”的轻松愉快的心态,二者完美统一,达到了格律诗艺术的最高境界,令人拍案叫绝,怎么能不“惊风雨泣鬼神”呢?经典律绝,当之无愧!值得“格律是泥潭,是镣铐,是没有灵魂的文字”,“平仄是驱壳,味同嚼蜡”,“意境第一,不拘平仄”,“不能因平仄害意”等以牺牲平仄格律为代价求“意境发挥”论者的反思!

真情实感与时代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因受永王李璘事件牵连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夜郎镇,贞观十六年,即642年置县),到夔州(重庆奉节)白帝城(位于距奉节4公里的白帝山上,西汉末年公孙述所筑)遇大赦释放。

白帝山险峻高耸,白帝城彩云缭绕,只有赦免后的愉快心态下,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色才显得这样壮丽多彩,仿佛山和城都专为诗人换上了迷人的艳妆,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朝辞白帝彩云间)

景语为作者心态主旨服务,一旦离开了作者当时的真情实感这一主旨,堆砌的景语再多,词藻再华丽,“意境”再优美,也只能是无病呻吟,哗众取宠,怎能谈得上“惊风雨泣鬼神”呢?恐怕是风雨不起,鬼都不信,不能感动读者,是么!

(两岸猿声啼不住)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

“猿声”,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寄托哀愁的常用景语。沿江而下的诗人,听到声声猿鸣,怎能不勾起牢狱之中和流放期间的心酸苦楚呢?好在轻舟快速而过,消遁了这两岸不停的猿声,抛却了不愉快的过往,侥幸遇赦免后的轻快心态又占据了上风。这里,巧妙的悲喜对比,不漏痕迹,天衣无缝的艺术造诣,又怎能不“惊风雨泣鬼神”呢?

下江陵即是回荆州,白帝城距江陵一千二百里地。“轻舟已过万重山”,使用夸张,历来是诗仙惯用修辞手法,暗示:这下好了,一切云烟,已成过去,让我从此以酒为伴,以山水相依,去那“鸡犬不闻”的世外桃源隐居吧!这样无比的超脱、豁达的精神境界,又何不“惊风雨泣鬼神”呢?

惟其如此,出监牢流放夜郎,再遇赦免的轻快惬意悲喜精神境界,通过夸张修辞手法结尾,才得以突出。例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见《秋浦歌》十七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见《望庐山瀑布》)

只有豪放不羁的品性和人格魅力,才有如此飘逸神俊的仙风道骨,才能下笔惊风雨,成诗泣鬼神!正如杜甫《饮中八仙歌》诗云:

太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起承转合,构思严谨;

起句“朝”字,点明时间;“白帝”交代地点;“辞”字高度精炼,概写事件;“彩云”为全诗定下基调。短短七字,各尽其用,无一闲笔!特别是用“辞”字而不用“离”、“别”,既是动态描写,又是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严格遵守了平仄格律,尽得其妙,体现了诗人酌词炼句的非凡功力。各位说说看,为什么不能用“离”、“别”、“发”、“出”、“行”等字替换“辞”字,理由是什么?

承句利用夸张修辞手法,写事件过程和结果。

转句写悲,以悲反衬喜,利用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喜之不易,喜之强烈!

结句一个“轻”字,呼应开头“彩云”基调,再次利用夸张修辞手法,结束全诗,突出轻快喜悦之情,突出一切皆过往云烟,豁达超脱,面向将来,隐居山水,拥抱自然的桃源理想和愿望。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咀嚼,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这样的谋篇布局和酌词炼句功力,怎能不“惊风雨泣鬼神”呢?

结束语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意境与平仄“替对粘韵”的完美统一,是格律诗的最高艺术境界,无愧于“惊风雨泣鬼神”的经典律绝。在起承转合,酌词炼句,等方面给今人格律诗爱好者提供了典范。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苦吟》·卢延让(唐代)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题诗后》·贾岛(唐代)

“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贾岛(唐代)

“春风又绿(吹)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宋代)

……

古圣名篇名句,给我们留下了酌词炼句的千古佳话。欢迎关注参与专题(头条搜索“敬请酌词炼句”可进入)探讨交流。这里是格律爱好者的园地,有您的一席之地!可点击进入专题,分享各位诗词、对联创作,有问必答,平等探讨交流,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如果觉得对您或后代有所帮助,别忘了动动手指,给个好评或转发、收藏!

甚至在秦桧家乡有人制作了秦桧坐着的塑像?

历史已经成历史,再怎么辩,改变不了的。但是历史的真实究竟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们也不能完全确定,我们连我们自己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都未必弄得清楚,何况是几百年前事情的本来面目?再者,对待事件一旦加入某种情绪或评判在里边,那这个事件已经不是它本身的那个样子了。

秦桧在跪着,岳飞在躺着,说不定俩人在地下已经和好了呢。咱们还在上边吵吵着。提一个假设,假设没有奸臣秦桧,英雄岳飞会善终吗?英雄,往往都是最悲情的那一个。我们需要英雄,敬重英雄,英雄也累了,我们不去叨扰他的清净。

感觉还是《三国演义》开篇那首词写得好:…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你认为诗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诗词的最高境界是波澜不惊而出奇:既不炫耀而有张力!这是我一己之见,将其归纳为三点:(一)构思之奇(二)想象之奇(三)立意之奇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现代诗人艾青之诗构思之奇:把自己比喻成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强烈的爱国之心淋漓尽致;“巴蜀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诗仙唐李白之诗,想象之奇:洞庭湖水波光潋滟,恰似醇酒;“群山万壑赴荆门” 诗圣唐杜甫之诗,立意之奇:气象雄伟壮观,涛涛江水奔涌。

我们为诗人超凡的创作力而折服:落笔之处波澜不惊,打开之时流光溢彩!

尤其喜欢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打开其词犹如一股忧伤之风扑面而来,词人在苦苦追求,却只见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时节,即使喝三两杯淡酒,有怎能抵住早晨的寒风冷雨,一行大雁飞过,便是旧日相识,更令人心碎。园中菊花堆积满地,梧桐细雨淋漓,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起句,一连用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个叠词是这首词出奇之一,不但填词方面,亦或是赋诗绝无仅有,而且极富音乐之美。若是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犹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之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让听众感受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挥之不去,一种莫名的愁绪,在心头在空气中弥漫,随之词人把这种伤感的情绪付诸于疾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浑然一体,其上是这首词出奇之一,笔锋一转,不再用什么赋、比、兴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用此句收束,又是蹊径独辟,简单直白,反倒神妙,于无声处听惊雷,此其出奇之二。这二奇构成了绝唱!

至于诗我则喜欢曹操的《观沧海》作为诗人的曹操向东行登临碣石山,登高远望,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浩荡奔涌,山和岛屿耸立对峙,辽阔壮观,树木丛生,百草葳蕤,秋风萧瑟,海上涌起波澜,此景令诗人逸兴遄飞,日月运行于九天之上,仿佛在浩渺的海洋涌出,星汉多么灿烂,犹如生出其中,在此登临真是幸运。

我们不仅要问,曹操为什么登碣石山?公元207年(有据可查)曹操为彻底平定北方,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袁谭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至卢龙寨而登临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作为诗人的曹操情不能自已,挥毫而就《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全诗隽永,一二句随意而起,却让人仿佛看到了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三四句着力渲染大海那种浩淼激荡的气势;五六句借助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点染得生机勃发;七八句写出海上腾波卷浪的景象;十至十二句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展示诗人博大胸怀。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构思之精湛,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画卷,表现了一代枭雄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报负。

其诗的精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而“若”一词极为重要是诗人由此及彼,丰富而奇特想象的纽带由此而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试想如果没有“若”一词,诗人的胸襟,大海的情怀,怎能有机结合,那丰富的想象也荡然无存。这样的意境只有“若”来营造,值此不仅令人拍案叫绝;全诗一“观”通全篇,纵向串珠,横向拓开,美哉!

(图片来自网络,内容个人学习所得,不妥之处请师友斧正)

谢谢平台厚爱邀请!

2020年3月7日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