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进馔是什么意思,可以被世人称作先生的女性都有谁

2023-03-27 19:08:03 54阅读

婚嫁进馔是什么意思,可以被世人称作先生的女性都有谁?

被世人称做先生的女性寥若晨星。身为女性被人尊称为先生,一定是品德高尚、名望极大、倍受尊敬、有知识有影响力的党外人士。

我看问答里面有人把邓颖超同志也称做先生,这是不对的。邓颖超同志德高望重,被党内外尊称为“邓大姐”,连毛主席也经常称她为“邓大姐”。因为她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所以不能称先生。

婚嫁进馔是什么意思,可以被世人称作先生的女性都有谁

公认的先生有这么几位:何香凝先生、宋庆龄先生、许广平先生、林巧稚先生、冰心先生等。

何香凝先生

何香凝(1878—1972年),籍贯广东,出生于香港。毕业于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日本画高等科。

何香凝是最早加入同盟会的女会员,国民党元老,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还有一个身份是著名的女画家。

何香凝是一位革命女性。1903年3月,何香凝紧随丈夫廖仲恺先生赴日留学,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开始接触革命,并参加革命工作。从此革命一生,一生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

(上图为毛主席和何香凝先生)

宋庆龄先生

宋庆龄(1893-1981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威斯里安女子大学。

宋庆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宋庆龄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81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接受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上图为毛主席和宋庆龄先生)

许广平先生

许广平(1898—1968年),广东番禺人,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先生的夫人。

许广平学生时代就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追随鲁迅先生,担任鲁迅的助教和助手。鲁迅去世以后,为保护鲁迅手稿和整理出版鲁迅著作做出不少贡献。

1945年12月,许广平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任常务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许广平先后担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林巧稚先生

林巧稚(1901—1983年),福建人。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著名的医学家,妇产科医生。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她一生没有结婚,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

非常巧合的是:袁隆平院士就是林巧稚先生亲手接生的,林巧稚先生还是钟南山院士的姑婆。

(上图为毛主席接见林巧稚先生)

冰心先生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出生于福建省福州,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冰心是现代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她最著名的身份是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流传甚广,还曾被收入小学中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着对少年儿童的爱和希望,寓教育于情趣之中,以情感人。

最近几年社会比较宽容,有些演艺圈比较有名的女演员在去世之后,也被某些公众人物称为先生,这是不合适的,也是不严肃的,我认为这是对先生一词的亵渎。称女性为先生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她必须首先满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这个标准,否则她在专业领域表现再好,演技再高也够不上先生这个称号。

朋友们,你们认可我的回答吗?欢迎留言补充、欢迎批评指教,谢谢。

对于结婚风俗习惯?

你好笔者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颠强时代

首先呢结婚得风俗习惯每个地方得都是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汉族也有地方上的差异。

先说下我们北方这里,在我们这里结婚得前一天有上坟得说法,就是结婚了要给自己家得祖先说下自己要成家了,同时呢也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去世得老人,同时祈求自己得婚礼能进行得顺顺当当得,以后有个和睦得家庭。还有在定婚得时候,定婚得准新郎和准新娘要吃猪心,表示呢以后夫妻两个人要永结同心,共同组建自己幸福得小家庭。还有男方要向女方送四色礼,并且在送礼上还有很多得讲究。

还有呢就是在婚房得布置上,在靠近新婚床铺得窗户上要放上艾草,还有要有一对红色得木梳、暖瓶、脸盆、毛巾,在新婚得床上要放上几枚硬币,并且在枕头底下撒上红枣、桂圆、栗子、寓意“早生贵子”,在迎娶新娘得时候要放几个礼花,到新娘家门口时放几个烟花这些都有讲究,到了新娘家一定要让新郎喝面条,这个最重要了。接着呢在接新娘回家时还要找鞋子,并且新郎还得亲手给新娘穿上。在回家得路上呢每过一座桥时都要撒钱,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得“通路钱”,也是为了图个吉利吗。还有结婚典礼得时间点一定要准时,不能过了这个时间点,在结婚得过程中还有自己朋友们得各种各样得婚闹。

像一些少数民族得地方他们都有自己独特得风俗习惯,结婚时得男女方要对歌,还有互相敬酒,少数民族得摆酒席很有讲究,他们有的要摆上八大碗还有呢就是炖大锅摆放在自己家得农家院里。

因为地域环境得不同,造成各地方结婚风俗习惯不同,各读者你们哪里的风俗习惯是怎么样得呢?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

千叟宴远远不能概括其规模,更严谨点说是万叟宴,宴席之上琳琅满目玉盘珍馐,一辈子没见过、没吃过,你顶不顶得住。

来了皆有封赏,每人可以拿一块御赐银牌,接着再不停赏赐如意、寿杖、朝珠、缯绮、貂皮、文玩、等等,你顶不顶得住。

不管童生还是秀才,直接赏赐举人资格,甚至直接给你六品顶戴,就问你顶不顶得住。

君王调羹汤,皇子亲捧殇,皇上皇子亲自劝酒,你顶不顶得住。

这些老头吃得开心,喝得尽兴,赏得舒心,封得激动,一辈子从来没有这么恣意畅快过,年纪这么大,搂不住,当场喝高喝吐喝挂了不计其数。

那为什么最后成为夺命宴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千叟宴就是招待老人的宴会,表现国家敬老、爱老的态度,老人除了退休的官员以及少部分亲王外,很多都是全国各地选拔年老之人。康熙办了两次,乾隆办了两次。乾隆最后举办的一次也是清朝历史上举办的最后一次。

第一次:康熙五十二年

公元1713年,农历3月25到3月28日。四天四间举办宴会三次。因为康熙60大寿,普田同庆,这次宴请全国65岁以上老人,不论身份贵贱、不论地位高低、不论才学多寡都可以参加。

此次参加宴会老人超过7000人,这还仅仅是参加宴会的老人。果品菜肴不计其数,琳琅满目。

康熙也希望借这次宴会,宣传孝、爱思想。而德治一直是封建统治的根基。

第二次:康熙六十一年

公元1722年,农历正月,此次为了庆祝康熙执政60年,同时也是自己70岁寿辰。为了宣传文治武功,同时在全国宣传敬老、爱老思想,又第二次举办轰轰烈烈的千叟宴。

这一次重要意义在于参加的其中一个人是12岁的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此次宴会给他带来强烈的震撼,在他登记后效仿祖父搞了两次更加烈火烹油的千叟宴。

此次宴会人员规模不大,只有一千多人,在正月初二、正月初五两次安排宴席。

这次设宴的由头是为天下太平,民生富庶。正月初二、初五,两顿饭,地点是在乾清宫前面。两次合计请了老寿星1020位。

但因为人数不多,所以宴会做得非常精致。康熙发表感恩肺腑的演讲。

酒席之上,从来不是单纯的吃饭喝酒,而是文化、情感。

康熙

先敬孝庄,感谢幼年匡助呵护,永铭大恩。

二敬臣子和百姓,天下昌盛万世太平,正是举国奋发万众一心的结果。

三敬对手,尤其是三番以及鳌拜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逆境之中对手的磨练,才让他成就了今天,磨难成就功业。

不得不说,酒宴之中,既有上对太后感恩孝道,又有下对臣子百姓爱护怜爱。还有中间对于敌人对手的尊重。充分展现了襟怀担当与责任。

第三次:乾隆五十年

公元1785年,乾隆为了庆贺自己登基50年,当时天下太平,国富民强。他激动开心之下,举办了自己登基以来第一次千叟宴。

康熙时期,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年幼的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继位后,效法其祖父,也举办了千叟宴。

此次宴会不但召集很多老人从全国各地参加。宴会菜品更是尽心炮制。很多人终其一生没听过没看过的满汉全席。众多老人在宴会之上自然是火力全开拼命造。还有专供皇家玉泉贡酒。老人平常喝得都是粗粝不堪的酸涩薄酒,哪里尝过这样的凤肝龙髓,沁人的迷人酒香。

人生仅有这一次机会,吃饱了上路都能含笑九泉,所有人都在拼命地造。

乾隆更是高兴,宴席之上轮番赏赐诗刻、如意、寿杖、朝珠、缯绮、貂皮、文玩、银牌等等。

其中银牌见者有份,但年纪越大拿的牌面越重,70岁的10两,75岁15两,80岁20两,85岁25两,90岁及以上30两,这可不仅仅是一年一两银子的问题,这是活得尊严荣耀的问题。

这一次宴会举办极为成功,老人纷纷跪下山呼万岁。更是被誉为恩隆礼洽,万古未有之况举。

第四次:嘉庆元年

公元1795年,乾隆此年85岁,为了表达对祖父康熙的尊重,不愿自己在位时间过长,超过祖父在位的61年,从而掩盖祖父的锋芒,他决定禅位,给自己放放假,享受退休生活。

退休了自然得轰轰烈烈热闹下,于是,他又想到了请老人吃饭。我们很能理解乾隆的心理。请来数千人的老人,便不再觉得孤单,不觉得年老的惶恐,尤其是宴会之上90岁以上老人不少,甚至还有106岁的熊国沛老人和100岁的邱成龙老人。平民尚且如此高寿,那自己也可以做到。

拉来众多老头,来抵御自己害怕年老的怯懦。前面参加宴会年龄下限是60岁,此时乾隆已经85岁了,在叫一帮年轻的小老弟不像话,于是把宴会年龄下限提升到70岁。

宴会之上当然不能简单的通过吃喝表达国家对老人的尊重,于是赏赐的东西更是豪奢,当然,这主要还是给臣民百姓看的,表达国家对百姓重视的态度,以及以孝和仁爱治国的决心。

于是,90岁以上赏赐7品顶戴,要知道,这是许多读书人一辈子都难以仰望的殊荣,100岁以上更是直接赏赐六品顶戴。

真的是,只要活得久,想要啥都有。

宴会的主场,自然是吃饭,那皇家的宴会,吃的都是什么呢?

宴会分为一等和二等

能在一等桌子上就坐人很少,二品以上大臣以及皇亲贵胄,菜品主要是银、锡火锅每样一个。

火锅涮菜主要有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一盘,此外就是琳琅满目的各种精致菜肴。

其他所有人都是二等。并不简单的都是平民,三品以及以下的官员都就坐二等坐。

菜品自然不一样,二等火锅也是两个,用的是铜火锅,考虑到平民百姓食量很大,万一吃不饱那岂不是有损皇家的颜面。除了一等火锅应有的鹿肉已经煺羊肉外,另外加上了猪肉及羊肉片个一盘。

其他还是丰富精致各种菜肴。

根据解封的清宫内务府档案,“御茶膳房簿册”上面关于千叟宴用料详细记载。我们发现一次宴会用料是惊人的。

白面750斤12两,白糖36斤2两,香油10斤2两,鸡蛋100斤,甜酱10斤,山药25斤,核桃仁6斤12两,晒干枣10斤2两,香蕈5两,猪肉1700斤,菜鸭850只,菜鸡850只,肘子1700个等等,

其中仅仅是净猪肉1700斤,鸭子以及鸡共1700只,还有肘子1700个,很多人瞬间就想到了农村宴会桌子八宝鸭,小鸡炖蘑菇,还有卤肘子,其实不是这样的,皇家宴会讲究精致、肉食作为配菜辅菜,一只鸡可以烹制七八样菜肴。要的就是这样的精致、豪奢。

其中用柴火3848斤,这是用来做菜的,煤300斤,这是用来作火锅燃料的,争议性最大的地方就在这里。

因为宴会是在正月初六,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尤其是北京的冬天,那呵气成冰。冰冷沁骨。很多人说吃火锅热乎地对老人身体没有啥影响。

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千叟宴变成夺命宴主要是因为天气寒冷,食物油腻生冷,老人年纪大身体受不住

宴会桌子一共800桌,每桌放了两个火锅,那就是1600个火锅,而炭提供的只有300斤,那每桌火锅可用的炭火只有0.18斤。

所以,这样分量的炭火应该只有几块,且是一次性的,很明显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乾隆几句话讲完了,火也差不多熄灭了,你看看剩下的猪肉片、羊肉片冻得邦邦硬。就问这帮在寒冬腊月在外面吃火锅没有火的老头,胃受得了吗?

哪怕现代人,也有冬天吃饭的体会,菜上来几分钟冷的冰冷彻骨,皇上大臣王孙公子端着酒杯过来劝酒,你喝还是不喝。

大臣把酒杯放下,满脸含笑看着你吃菜,你菜还是不吃。

为了表达敬老爱老的态度,大臣把菜夹到你碗里,你敢剩下吗?

九十岁以上的几个老人就更幸福了,皇上亲自安排到御桌旁边,边劝酒边赐菜,你吃还是不吃。

其次,老人身体虚弱千里来回奔波,路上辛苦劳碌

被宴请的都是全国各地的老人,受限于交通条件的落后,且参加的老人都是年老体衰之人,来回数月奔波操劳太过,身体劳累异常,有的老人离京城太远,需提前三四个月从家里出发,等到参加宴会回来又得三四个月的时间,这么长时间奔波在路上,对于风烛残年、病体支离的老人很明显是一种折磨。

尽管吃住餐旅全包,但老年人的身体毕竟经受不住长时间的舟车劳顿。

第三、心情波动过于起伏,很容易因为心脏及血压等问题,给身体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老人能来参加千叟宴,已经是莫大的荣幸,有能一睹天颜,更是成为一生的荣耀,在宴席之上赏赐银牌万古美名的殊荣。心情更是激动不已。

后来发现还有如意,寿杖、朝珠、文玩、貂皮、缯绮等等,老人心情更是一路激荡兴奋不已。

等到听说还有直接赏赐7品顶戴的殊荣,范进中了举人就激动疯了,老人今天可是激动惊喜赏赐不断,且年纪比范进大了太多。且范进开始仅仅只是中举,这宴席之上大多都是平民百姓,一辈子没有受过如此厚待。

更想到凭借自己年老以后能护佑家庭温暖幸福,孙子的婚事解决了,

家里的住房解决了,

孙女的嫁妆解决了,

平常窘迫的生活解决了,

这些老人越想越兴奋,越兴奋越容易因为年纪过大造成心脏血压方面的问题。

所以,千叟宴结束后,很多老人回家半路或是回家后不久,噩耗纷纷从全国各地传来,甚至有刚参加宴会的老人,在京城回到旅馆就一睡不起。

乾隆自然震惊,命令必须严查,可查到最后发现,问题无非是上面几点,如果承认了上面的原因造成老人突然离世,那自己就成了间接造成老人死去的元凶,自然不好公开。

千叟宴本义出发点是好的。

封建君主也希望借这样的宴会广泛宣传国家尊老、爱老的决心,但千里奔波亲自来参加宴会,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身体实在是吃不消。里面不排除也夹带了些私活,比如乾隆好大喜功,万人规模更方便他宣传自己的文治武功旷古未有,有这么多老人也能让他85岁的高龄有坚强快乐长命百岁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故宫各殿功能?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

1、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清朝康熙皇帝以前,这里沿袭明制,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

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清朝时,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枢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灵枢(也称梓宫)运往乾清宫停放几天,再转至景山内的观德殿,最后正式出殡。

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他们的灵枢都曾被运回乾清宫,停放在这里并按照规定举行祭奠仪式。

除夕是中国人传统的团圆日,普通百姓都要在这天吃顿团圆饭。对于身居皇宫大内的清朝皇帝来说,也不能脱离人之常情,他们也要在除夕和皇后及众妃嫔们一起在乾清宫举行家宴。

因为皇帝与他的后妃们平时都不同吃,所以相对于民间百姓,乾清宫家宴更有特殊的团聚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清朝皇帝与皇子及宗室诸王的宗室宴(亲藩宴)是在元旦次日举行的,它并不是典制上的乾清宫家宴。

宫中无论是典礼还是宴会,从未出现过男女欢聚一堂的场面,只有皇帝一个男性能与宫中女性一同饮宴,皇子作为他们的儿子(除了幼龄以外)也不得参与。其实,相对于民间的团圆饭,没有能真正称得上家宴的宫廷宴会。

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乾清宫就开始营造过年的气氛了。乾清宫丹陛左右就开始安设万寿天灯,每天晚上天灯都要点亮。

在万寿灯后面,左右都悬挂万寿宝联,每幅宝联两面都用金丝绣上联句。万寿灯光映照在宝联及其金字上,使得黑暗的夜晚特别透亮,营造出浓烈的新年来临的喜悦气氛。

乾清宫家宴前夕,相关人员忙忙碌碌,按照礼制布置宴会现场。乾清宫檐下陈设了中和韶乐,乾清门内陈设了丹陛大乐,交泰殿檐下陈设了中和韶乐。

在乾清宫内,每人一张的宴桌按照严格的等级秩序排列:皇帝宝座前设金龙大宴桌,左侧地平上,面西座东摆着皇后的宴桌,其余嫔妃的宴桌排在左右。他们所用的餐具也不一样。

酉时(下午6点),皇帝入宴,皇后等人在座位处向皇帝行礼,礼毕,皇后等人各入座进馔。过了一会,皇帝与后妃们开始欣赏承应宴戏。

他们一边欣赏演出,一边进果,进酒,皇帝进酒时,后妃们各出座,跪拜。承应宴戏演出结束后,后妃们出座谢宴,行跪拜礼,皇帝起座离开,皇后以下各还本宫。在以上的宴会过程中,各种音乐依次演奏。

乾清宫家宴极尽奢华,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清宫家宴档案,皇帝的大宴桌所摆膳食一开始就有109碗(盘),加上宴礼中所进汤膳、酒宴,合计可达153品。

这些美味佳肴,虽然有的在宴会后作为赏赐,但仍会产生极大的浪费。除夕之外,凡遇皇帝万寿等节日,乾清宫也要举行家宴。

2、交泰殿

交泰殿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明清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约为明代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明清时于此举行册封皇后和皇后诞辰典礼。皇后于此接受后宫妃嫔朝拜,同时,皇后在春分要去西苑亲自采桑喂蚕,因此在春分前一天皇后要在此验看采桑工具。

3、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北京紫禁城交泰殿北,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交泰殿后面。坤宁宫宫名字出自《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皇后的寝宫取自道德经中的,坤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寝宫名乾清宫。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的。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在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后进行的,而且地点就在坤宁宫中。

满族是一个极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对于满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另外,满族的居住设计有着不同于汉族的特色,根据满族传统风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由于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

由于以上的原因,在顺治十二年,清朝对坤宁宫进行了改建,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将正门开在偏东的一间,改菱花格窗为直条格窗,殿内西部改为三面环形的大炕,使此殿的内外装修都不同于其他宫殿。

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

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所祭的神像包括释迦牟尼、关云长、蒙古神等画像15—16个。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自此以后,坤宁宫就成了专门的祭祀场所,也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清朝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当然,如果皇帝在即位之前就已经结婚的话,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

4、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 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5、中和殿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属于明清传统宫殿建筑。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6、保和殿

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是明清传统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

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

农村老人说寒衣节三忌四不做是什么意思?

“寒衣节”也就是农村历的十月初一,是今年的公历10月25日。“寒衣节”是民间传统上坟祭祀的日子,天气将寒,人们要增添衣物,处于一种孝道,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象征性的上坟祭祀烧纸衣、纸钱,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和尊重,因此称“寒衣节”。

“寒衣节”的由来已久,最早源于人们的“秋祭”活动,后来溶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演变成而来。虽然寒衣节是以“送寒衣”为核心,但更多的是感恩先人尊重先人和孝道文化的传承。这和三月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一样,都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间的人们把这三个祭祀的节日称为“鬼节”,之所以称鬼节,是人们有着“灵魂不灭”的传统思想存在。古人认为,人死后还有灵魂的存在,并没有真正的死亡,而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在经过一些地方后还会重新投胎做人。这三个祭祀的节日也就是另一个世界放假的日子,因此称“鬼节”。

人们对于“鬼魂”一说是非常忌讳的,处于这种俗信,因此,在寒衣节也就流传下了一些习俗和讲究。老人们说寒衣节有“三忌四不做”,这“三忌”和“四不做”各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寒衣节上坟忌穿华丽的衣服和浓妆艳抹

上坟祭祀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讲究庄重肃穆。喜欢打扮是好事,但上坟不同于逛街,如果穿着太华丽和浓妆艳抹就显得不重视和不尊重,毕竟上坟是寄托哀思的。大家也常常在电视中看到祭祀的场景,为了体现对逝者的尊重,上坟应该着装慎重。通常来说,穿深色衣服,衣着整洁,神情庄重比较好。

二、寒衣节忌上坟时践踏别人的坟墓

在农村很多坟地大多都是连在一起的,上坟时很容易路过他人的坟墓,当走过时一定不要为了抄近路,践踏别人的坟墓而过,在老人看来,这是一大忌。老人们说,如果在别人的坟上踩过,就会有不好的东西缠上自己,导致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虽然有点迷信,但不践踏别人的坟墓,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和文明的体现。

三、寒衣节上坟烧纸衣、纸钱忌不烧完就离去

按照老传统,寒衣节要为逝者送寒衣,烧一些象征性的纸衣、纸钱,老人们说忌讳烧不成灰烬就离开,这样逝去的亲人就会收不到或收一些残缺不齐的钱和破烂的寒衣,以后也不会得到先人的佑护。

虽然烧纸衣、纸钱是一种迷信,但不少人已形成了一种俗信。其实,烧纸衣、纸钱忌讳不烧完离开,也是为了安全着想,一旦出现火灾隐患,后悔晚矣!

上坟祭祀就是为了尊重先人,该忌讳的还是忌讳点好!那么寒衣节的“四不做”又指的是哪四不做呢?

一、在坟墓旁嘻笑打闹的事不做

古代人的讲究“逝者入土为安”,同时也讲究“静”,就是安静,毕竟这是逝者安息的地方。因此,在坟墓旁嘻笑打闹的事不做,如果行为不加检点,嘻笑打闹那就是亵渎先人的事情。我们尊重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尊重自己,更要尊重先人。

二、上坟祭祀时‬带幼儿一起去‬的事‬不‬做‬

上坟祭祀虽‬然‬是‬孝道文化的一种传承,应该让‬孩子多‬懂‬得‬一‬些‬,‬但‬幼儿毕竟是不‬懂‬事‬的孩子,‬乖一点的话还好,可孩子多‬数‬调‬皮‬玩‬性‬大‬,‬如果孩子乱抓乱动祭‬品‬或‬随便拉撒,从祭祀方面来说也是对先人的大不敬。另外,‬孩子又‬爱‬胡‬言‬乱‬语‬,‬毕竟这是严‬肃的场‬地‬,‬因此,‬上‬坟‬带‬幼‬儿‬一‬起去‬的‬事‬不‬做‬,‬还是建议放在家‬中‬看‬管‬为‬好‬。

三、陪别人上坟祭祀的事不做

上坟的人一般都和逝者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老人们说,外人去别人的坟地不吉利,会影响自己的运势,同时也会破坏坟地的气场。因此,陪别人上坟的事不做,毕竟逝者和自己没有关系,坟墓又不是什么好地方。如果是朋友或上下属工作关系,情非得己,建议还是在坟地外围等候为好。

四、违犯现实规定的事不做

上坟祭祀是老传统不能丢,但也要以时论事,比如今年疫情严重,尚未消灭,不让外出上坟也是为了更好地尽快消灭疫情,人死不能复生,但更重要的是要为活着的人着想,这不是不孝,相信先人也不希望后人有病有灾的。再比如烧纸衣、纸钱,也是为了杜绝火灾隐患,这几年因火而引发的事故常有发生,因此,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违犯现实规定的事不做。

寒衣节这“三忌四不做”,不知您在所在的地方听说过没有?欢迎留言!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