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婚约天书结局,和日本姑娘结婚之后的生活是什么体验

2023-03-20 01:00:04 48阅读

遥远的婚约天书结局,和日本姑娘结婚之后的生活是什么体验?

历史上日本女性的确以对丈夫千依百顺温柔贤惠闻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推行义务教育时就曾明确指出男生和女生在学习目的上是不同的:男孩子上学是为了富国强兵、服务大众;女孩子上学是为了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从而让男性能在没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参与社会活动。明治政府为贯彻这种理念就把茶道、花道、手工以及各种家务活都列入到女生的学习课程中,所以那时的日本女性都是科班出身的家庭主妇。

然而如果你对日本女性的角色定位认知如果还停留在这种在家相夫教子的全职家庭主妇印象可就out了。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由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中江兆民等人率领的使节团访问欧美各国。与使团随行的还有日本派往欧美各国的留学生(这其中就有五名女团员)。五名女团员中最年轻的津田梅子学成归国后创办了女子义塾大学。这是日本第一所为女性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学校。身处时代转折关口的津田梅子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历史人物。

遥远的婚约天书结局,和日本姑娘结婚之后的生活是什么体验

津田梅子将全副心力都奉献于女子高等教育,然而她对当时社会上逐渐开始兴趣的女权运动却持反对态度:尽管她认为女性应当享有和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然而她认为女性受教育重在提升个人修养。她并不认为女性应当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参与社会活动。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在津田梅子心中依然是根深蒂固。不过当时另外一些女性解放运动人士则比她走得更远。明治政府曾要求昔日的武士们把传统的发髻改成西式的发型。

谁知社会上一些活跃的女性们站出来要求:既然男人能改换发型,那么女人自然也能改换。当时一些日本女性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要求成员一律留短发,从而以清新爽洁不紧绷的形象示人。明治政府得知此事后立即对此予以取缔,之后又颁布了禁止女性剪发的法令。政府对女性的歧视引发了一些女权运动人士的抗议:这一时期日本全国范围内陆续诞生了一些呼吁男女平等的团体组织。这一时期日本最著名的女权运动人士是岸田俊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学习西方列强,以致于连自己的发型服饰都进行了变更,然而却唯独在一夫一妻制这个问题上并没立即效仿。岸田俊子就到处发表演讲要求废除男性可以纳妾的传统婚姻制度,后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都聚集到了岸田俊子。这些人家务也不干了,孩子也不带了,整天跑去听岸田的演讲。那时的岸田成为了一大群家庭主妇的偶像,也成为了当时的日本男性最痛恨的人。在岸田等人的争取下日本最终还是确立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19世纪80年代的日本女性已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她们可以自由出入一些夜店等公共场所,也可以和绅士们搭讪、喝酒,甚至还有一些女性开始进入政府担任一些职务。不过这种现象只存在于一些开风气之先的上流社会女性身上。直到二战前日本绝大多数女性依然过着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生活。日本女性直到战后的1945年12月17日才破天荒地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选举权。从此日本女性可以与日本男性平等地参与到国家政治事务中。

二战后日本女性不仅在政治地位上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在经济地位上也逐渐有了显著的提高:战前日本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战后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开始和男性一样从事各种工作。到了1973年仍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日本已婚女性是专职主妇,然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据已减少到19%。日本社会的主流观念也由过去那种认为女性就该在家相夫教子的传统思维向包容女性独立意识转变:1973年35%的日本人认为女性在婚后应当专注于家庭,到了2008年这一数据减少到了12%。

1973年42%的日本人认为女性在成家后就该辞职照顾家庭。包括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山口百惠也在婚后完全放弃了个人事业。当然这并不能证明她就过得不幸福,因为这毕竟是她自己的选择。不过当时的日本社会对女性在成家后继续在外抛头露面这种行为的接受程度的确是偏低的。然而如今女性在成家后就该辞职早已不是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在1973年只有20%是日本人认为女性在成家后还能兼顾事业和家庭,然而到了2008年一半左右的日本人都认为女性在成家后是能兼顾事业和家庭的。

1973年只有50%的日本人认为丈夫应当分担家务,然而2008年有86%的日本人认为丈夫应当分担家务。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女性的择偶标准仍是“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长。高学历是为了保证自己的配偶有高深的资历;高收入是为了确保婚后的物质生活有保障;高身长是希望自己的配偶在身高上看着更顺眼。这三条标准中高身长是身材颜值方面的要求,而高学历和高收入实际上都是要求配偶在社会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安心在家相夫教子。

所谓日本女性的温柔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下形成的:长期以来日本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缺乏独立生活的经济基础,所以那时的日本女性更多只是男性的附属物。那时的日本女性在婚后就一门心思忙着照顾家庭:对丈夫言听计从千依百顺。即使丈夫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通常也都会迁就了事。不过这种现象如今正逐渐成为历史。目前日本女性的择偶标准已由“三高”悄然转变为“三强”:做家务能力强、生存能力强、体质健康强壮。

日本女性在择偶观上对房、车之类的物质化的东西要求相对不是太高。请注意是相对不太高,但这不代表她们不要求经济物质条件。事实上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男性女性在择偶时都是有一定经济条件要求的,只不过日本女性在择偶时对经济物质条件这块没太多的硬性要求,只要觉得还过得去就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也不存在天价彩礼的问题。在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少日本夫妻是租房住的。相比之下日本女性对男性做家务的能力、生存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要求会更多。

以前日本女性无论在婆家做多少家务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有了独立自主意识后家务就成了需要夫妻分摊的事。如今专职家庭主妇早已不再是日本女性所追求的目标了。有了自主独立意识的日本女性甚至已开始反过来要求丈夫应当如何如何。日本女性对丈夫在社会上交际应酬的能力比较看重——这被她们视为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的一部分:如果丈夫在外面交际应酬活动多会让妻子觉得有面子。

一些日本男性甚至因此不敢在下班后直接回家。在中国如果丈夫回家晚了可能会被妻子清算盘问干啥去了;在日本如果丈夫回家早了会被妻子埋怨:“你这么早回来会让我没面子的”。在日本人的意识中回家晚证明受公司器重,所以需要经常加班应酬;回家早则说明此人在公司无事可做。这种偏见导致一些日本男性下班后哪怕在外闲逛也要拖晚一些回家。所以真正了解日本男性的婚姻生活后也许并不会觉得他们真有想象中那么幸福。日本女性和中国女性一样对丈夫是有所要求的。

当然如今的日本也依然还有一些专职家庭主妇。尽管这种现象在日本已越来越罕见,不过在有些地区也的确依然客观存在。那么这些家庭主妇是不是不会要求丈夫这这那那的呢?我们需要注意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这些家庭主妇所谓的“温柔贤惠”是建立在不工作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家庭主妇的确会任劳任怨承担一切家务,也不会对丈夫在外的交际应酬有太多要求,然而这一切的先决条件是她们不会帮丈夫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这一前提下她们只需要料理好家务即可。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太太只需要在丈夫下班之后嘘寒问暖就可以了。这种家庭的女人在婚后唯一的任务就是把丈夫、孩子照顾好,剩下的也就是做做家务、化妆逛街之类的。在这种家庭中男人的生活压力其实是比较大的,因为他必须用一个人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即使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丈夫也是不敢轻易得罪妻子的:这种家庭的男性通常都是不会做家务的,所以一旦离开老婆可能连饱饭都吃不上。这种家庭的男士如果和妻子吵架了,那么可就不知道第二天妻子会给自己准备什么食物了。

在日本甚至出现了一个专属名词——复仇便当(恶妻便当)。所谓复仇便当就是妻子在吵架后为报复丈夫而恶意制作的包含愤怒和怨恨的便当。由此可见所谓日本女性的温柔更多只是我们长期囿于传统观念而形成的定势思维。事物永远都是发展变化的:日本这个国家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日本女性的思维观念也是在悄然变化的。事实上日本女性和中国女性一样都有温柔的和不温柔的。盲目认定某个国家的女性都是温柔娴淑的贤妻良母只是一种固定思维下贴标签的行为。

电视剧遥远的婚约共有多少集?

电视剧遥远的婚约共有38集。

遥远的婚约王富贵妈妈谁演的?

在电视剧遥远的婚约中,王富贵的妈妈的扮演者是杨娟。村妇,虽说没有文化,但心机颇深,鬼点子不少,作为大队书记的妻子,她懂得利用一切资源达到目的。为了实现儿子王富贵迎娶乔慧敏的心愿,她组织村民陷害刘思杨,并胁迫乔慧敏成婚。

吴胜明的事迹是真实的吗?

16岁,反对包办,两次逃婚。

44岁,白手起家,经商有道。

51岁,身价千万,富甲一方。

53岁,锒铛入狱,判决死刑。

61岁,丈夫出轨,女儿自杀。

71岁,重见天日,扫厕谋生。

76岁,东山再起,身价千万。

吴胜明的人生堪比一部传奇小说,人称她“女版褚时健”。

然世人皆知褚时健,鲜有人识吴胜明。

1933年,吴胜明出生在浙江一处商贾世家。

2岁,母亲离开风流成性的父亲,改嫁台湾,她便从此随祖父母长大。

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养尊处优,按当时的礼俗,大家对象理应循规蹈矩,嫁人生子。

可她偏跟其他女孩不一样,别人扎堆玩过家家,她就蹲在家里米店药铺里,听长辈们算账、谈生意。

久而久之,吴胜明心里也有一本生意经。

可封建守旧的大家庭里,女孩命不由己。

12岁,家里为她定下一门娃娃亲,吴胜明极力抗争。

她的刚强个性,让说客都无功而返,只好作罢。

16岁已是亭亭少女,免不了又有人提亲,这次家里再也不能容忍她胡闹。

强行立下婚约,婚期一天近似一天,吴胜明暗生一计。

一天, 她佯装温顺对祖母说:“婆婆,我上街买点东西。”

谁也没想到从未出过远门的她,竟要逃婚。

出了家门,吴胜明偷偷搭上开往上海的火车,从故乡飞驰而过。

上海给了她自由,带来的钱花完,就是另一种困厄了。

吴胜明靠仅有的针线活手艺,在一处富贵人家做保姆,呆了两年。

收入微薄,地位低下,犹如笼中鸟。

小女儿身,大女人心,吴胜明于心不甘。

这时,远在西安的军官叔叔为她带来一丝命运的转机。

她不知道一场刻骨铭心的初恋,也将从这里奏响。

18岁的吴胜明,身材娇小,长相温婉,与叔叔的山东指挥官于萍一见钟情。

叔叔看破不点破,他不愿侄女远嫁北方,便利用职权将于萍调离西安,甚至拦截了两人的书信。

几年后,吴胜明辗转得知于萍要在北京做手术,孤身前去探望。

刚见面,就被叔叔的手下阻挠,强行将她带离。

疾驰的军车上,吴胜明以死相逼,“不让我下去,我就跳车!”

她做出格的事,也不是一回两回,谁都相信她说到做到。

司机赶紧奉命停车,给了两人最后道别的机会。

于萍气喘吁吁追上来,递上一张字条:

碌碌奔波为人谋,

长江一去无回浪,

但看河水向西流。

这三句话,吴胜明记了一辈子。

30年后,功成名就的吴胜明与平步青云的于萍,竟在一间软卧车厢相遇。

遗憾的是,两人都已结婚生子,并未相认。

“你看着面熟,姓什么?”

“姓张。”

“哪人?”

“浙江。”

“你要是姓吴,就更好了。”

吴胜明故意撒谎冠了夫姓,打消于萍疑虑。

而她心如明镜,这么多年,容貌神态、衣着举止都会变,唯独她记忆中这双眼睛不会。

那年,她的女儿才两岁,她不可能让孩子再承受一遍自己曾缺失母爱的痛苦。

到了郑州,吴胜明要下车了,趁于萍离开车厢,她在桌上留下一张字条:

碌碌奔波为人谋,

长江一去无回浪,

但看河水向西流。

火车开动时,于萍看到字条,趴在窗口对她大喊,竟也无法下车。

如此一别,便是一生。

吴胜明与于萍在北京诀别后,重回上海。

25岁时,认识了小她7岁的张思源,两人亲如姐弟。

7年后,张思源向她求婚,张家家底薄,吴胜明的婚事遭到家族极力反对。

她和张思源私奔到青海,靠着丈夫的修理手艺盘下一家小店铺,就地安家。

婚后,两人急于要孩子,可吴胜明习惯性流产了四次,痛不欲生。

医生判定吴胜明不适应高原气候,夫妻二人才迁回郑州。

第五次怀孕,她已是42岁高龄产妇,眼见着小腹一天天隆起,喜忧参半,直到婴儿落地,夫妇俩悬着的心才放下。

1975年,女儿“艳子”来到世上。

自小缺乏母爱的吴胜明,唯一能想到爱女儿的方式,就是给她最优渥的生活。

赚钱,迫在眉睫。

80年代前后,国内的供销机制死板,社会上物资匮乏,收音机、尼龙服装十分走俏。

很多人下海做商贸,赚得钵盆满溢。

吴胜明瞅准机会,也筹备下海。

先拿出多年积蓄,又贷款1.5万元,回到故乡开了第一家公司——爱艳商贸公司。

多年走南闯北的经历,和自小耳濡目染的从商之道,给了她老练的眼光、过人的胆识。

商贸公司业务飞速扩张,遍布河南、福建、上海等地,账目流水百万。

而吴胜明不管生意多忙,出差总要将女儿带在身边,才安心。这是她在商场打拼的动力。

一次出差,在酒店午睡,醒来后看见女儿满手是血。乖乖坐着,等她醒来。

“为什么不叫醒我呢?”

“妈妈太累了,我想让妈妈多睡一会儿。”

女儿是她最贴己的小棉袄,而和谐的三口之家早已暗生危机。

婆婆暗示她:儿子张思源与家里保姆有染。

吴胜明为了顾家,回郑州开了第二家公司,又辞退了保姆。

防不胜防,张思源拿着她辛苦赚来的钱,在外租了房子继续包养保姆。

吴胜明一心想给女儿完整的家,便加倍对女儿好。

艳子10岁生日时,央求她:“能不能请老师、同学都来吃饭呀?”

吴胜明爽快地答应,谁料那天女儿竟招呼全校师生都来了,一共500多人。

当天,为了不食言,她只好包下整座国际饭店,设宴30桌。

席间,女儿又恳求她帮助没用新衣服的贫困同学。

于是,粗粗统计完,现场竟有三四百人都需要新衣服,吴胜明忍痛一人发了20元置衣费。

在当时,20块钱足以买一套全新的衣裤。

那天,一场生日宴,挥霍了20多万。

那年是1985年,她的身价过2000万。

生活极尽奢华,挥金如土。

国内买不到的香水、包包,就乘国际航班到法国专柜购买。

财富的增加,逐渐变成账户后面数不清的0,人心渐渐麻痹。

吴胜明也沦为疯狂敛财的机器,不知不觉间越过法律的雷池。

她得到贩卖48辆高级轿车的机会;同期,来自台湾一批造价不菲的高档布料,也落入她手中。

两件大事还未来得及实施,就经人举报,吴胜明的公司遭到彻查。

这场轰动一时的经济大案,将她手下的三个公司和家中全部财产尽数充公。

走私罪、合同诈骗罪数罪并罚,吴胜明被判死刑。

宣判后,她缓缓走入女监舍,很平静。

据说,很多男犯人在听到死刑后,多半都浑身瘫软,得由人拖着回去。

后来上诉,才改判无期。

无论判罚结果如何,她都认罪,唯独担心女儿难以接受。

入狱后一年多,她都让丈夫张思源骗艳子。

“你妈去外地谈生意,一时半会回不来。”

一次酒后,张思源还是说出了真相。

首次探监时,10岁的艳子哭得撕心裂肺。

“妈,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

“五年之后,就能出去了。”

艳子信以为真,回去后,每周都给吴胜明写信。

渐渐地,艳子信里不再提及父亲,吴胜明在监狱甚至收到了一纸离婚申请。

彼时前夫张思源和保姆情人私奔,豪掷二十万,在保姆老家盖了新房,还帮她哥哥娶了亲。

而亲女儿艳子则被送往乡下伯父家,寄人篱下。

没有路费,看母亲的次数越来越少,信仍旧按期发出。

女儿是吴胜明减刑的动力,别人在囚房里哭天抢地,打牌闲聊,她就整日捧着书苦读,有时也写写文章。

每月各项评比中,吴胜明都榜上有名。

她和女儿,一个在外,一个在墙内,都奔着团聚生活。

然而五年到了,吴胜明并未如约出来,只得又告诉女儿“再等我五年”。

其实那时她已经多次减刑,总刑期改为18年了,可如此,时间也太久太久了。

一次,伯父和艳子吵架,一气之下说出实情:“你妈是无期,永远不会回来。”

这句话让艳子溃不成军。

她给父亲张思源打电话,想让他来接自己同住,父亲拒绝了。

那天,是艳子16岁生日。她服下一瓶农药,含恨自杀。

生前,她嘱托朋友一定要往监狱写信,鼓励母亲减刑。

艳子走后,吴胜明一眼就认出信上不是女儿的字迹。

信中解释,艳子出车祸,导致右臂必须截肢,往后写信只能由他人代写。

打消了疑虑,吴胜明为女儿生活起居,日夜悬心。

此后两年,信件都如约而至。

直到艳子18岁生日那天,狱警将吴胜明叫进办公室,缓慢地说出实情。

“不可能,艳子在上封信里还鼓励我争取减刑的。”

吴胜明瘫软在地,往后的日子,黯然无光,她一心求死。

流产四次,42岁高龄才生下艳子。

如今61岁,女儿自杀,丈夫出轨,家产散尽,人生于她,了无生趣。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吴胜明企图用从缝纫机上偷拆的零件,割腕自杀。

冥冥中的巧合,当晚狱警特意从家里赶来,要跟她谈话。

“你女儿希望你帮助更多的老人,你不能死,你要带着女儿的期望活下去。”

一席话,让她醍醐灌顶。

此后每次得到表扬,她都会写一篇文章纪念女儿。

出狱时,累计写了6万多字,在监狱刊物多次发表,感化了很多犯人。

此外,她又以这段经历为原型,写了一本小说《囚路》。

后来编剧黄允偶然读完,极力推荐,并将它搬到荧屏,成了电视剧《罪犯与女儿》。

2003年,从高墙走出,整70岁。

因表现良好,从无期徒刑先后9次减刑,坐牢18年。

出狱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为了先解决生活起居,街道办帮她安排一份打扫厕所的保洁工作。

别人上次厕所,要交一毛钱。有人会交,有人无视她,她也不敢言语。

经常有人出来,却没有冲厕。

“先生你没有冲。”

“要你干什么,你不是打扫厕所的吗。”

她安慰自己:我现在不是千万富婆,我现在是个打扫厕所的女工。

每月400元工资,住在18平米的小屋里,5点早起扫厕所。

她打扫厕所,完全按照高级宾馆的规格。

自己省吃俭用,在厕所内添置花草;为了闻起来清洁,特意喷洒了花露水。

2004年,该厕所是街道最整洁的一间,吴胜明也当选优秀清洁员。

这位昔日传奇女富商的故事经人报道,一时间,吴胜明成了半个名人。

某天,一位陌生男子打电话给她,邀请吴胜明一起做生意。

“我和你一样想建养老院,但我不会做生意。”

吴胜明过于心急地想落成女儿建养老院的遗愿,脑袋一热,就凑了30多万,与张京强赶赴陕西建葡萄园。

2006年,张景强携款90多万,以外出买葡萄苗为由,跑路了。

这笔钱,除了吴胜明的,还有张景强打着吴胜明旗号四处敛财得来的,一并卷跑了。

自会走路就在生意上浸淫多年的吴胜明,素以为见多识广,头一回栽了跟头。

那时,很多人都质疑她是老骗子,她也不气馁。

“我的人生既不幸又幸运,这么多好心人的支持,我怎能放弃?我绝对不能倒下去,我得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吴胜明咬牙扛起葡萄园事务,170多亩地,孕育着她全部的希望。

“20多年前我都赚过上千万,现在一样能!”

她紧跟政策,打造生态农业,将葡萄园做成集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果园。

置之死地而后生,73岁的吴胜明在出狱后第一次创业失败后,迎来第二次机会。

努力争取到一笔扶持妇女创业的资金,让她能在果园建立养鸡场。

事业逐渐步入正轨,5年后,果园、养鸡场、连锁餐吧红红火火,她再次做回千万女富商。

一天夜里,梦到艳子,还是儿时的模样,孤零零站在一片白霜上。

“她在流鼻血,我给她擦,她却跑掉了。”

吴胜明醒来,明白这是女儿在提醒她,“别忘建敬老院”。

2010年,吴胜明进行初尝试,在果园里创办了免费敬老院。

这项过于仓促又毫无经验的新项目,尽管呕心沥血,却还是倒闭了。

于是,她调整计划,循序渐进。

撇下果园事务,她跑到西安一家只有80多位老人的小型养老院,主动应聘院长。

在这里,吴院长带领老人们参与文艺节目排练,陪他们聊天、散步。

哪怕每天要工作到深夜12点,也决不中断这两件事。

除了关照老人,敬老院里小到一个插座、一位护工的价格,她都了如指掌。

精打细算下,从前养老院一年亏损50万,如今年年能盈利70万元。

世事难料,2016年,前夫张思源找吴胜明复婚。

面对婚后背叛她、冷漠对待亲生女儿的前夫,她一度恨过。

最后,还是大度地将孤苦伶仃的张思源,收留在敬老院。

“人生本来苦难多,再多一次又如何!”

吴胜明如今把公益当作新的创业,每天忙得团团转。

已到耄耋之年,看起来也就50多岁。

修身的职业套装,配上同色丝巾,两颗珍珠耳环,搭配很精致。

“我四季都带妆,穿高跟鞋,就算在牢房,也一直保持整洁优雅。”

几年前,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告知她细胞年龄只有51岁,骨骼年龄不到40岁。

“人应该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即使我失败了,将来在天堂见到女儿,我也可以说,我努力过。”

“死意味着永远离开,意味着你本来正在做、应该做的事,以后再也没办法做。”

后一句话是褚时健说的。

这两位一南一北,看似毫无交集的企业家,多舛的命运何其相似。

他们年轻时和既定的命运交锋,晚年又不惧风雨,一次次与死亡鏖战。

之所以传奇,归结下来只有一句话:别轻易向命运低头,做叛逆的少数人。

郭靖的未婚妻华筝最后去了何处?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黄蓉的爱情最被广大读者津津乐道。郭靖和黄蓉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后一起战死殉国,成为了金庸武侠世界里的最为经典的模范侠侣,不断激励和感染着人们。然而,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令人很好奇,郭靖从小是在蒙古大草原上生活,小时候的郭靖一直跟华筝玩耍长大,两个人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按照道理说,郭靖和华筝之间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可十几年的感情却不敌郭靖跟黄蓉相识短短数日。

郭靖为何不试图爱上华筝,去做金刀驸马呢?

原因一:年龄是个问题

郭靖从小就随母亲前往大漠逃难,因为丘处机的恩惠和江南七怪、马钰等人扶持,在蒙古安稳长大。实际上这时候郭靖的年龄并非太大,甚至比华筝还小。和梅超风大战时,铜尸也因觉得郭靖年幼,而轻敌导致丧生。这里可以侧面看出:郭靖和华筝虽然朝夕相伴,但是郭靖年纪尚小,不容易动情。

根据推测,华筝那时候正是十五六岁,恰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而郭靖此时尚未成熟,还处于情感的懵懂期,这也是郭靖理解不了华筝风情的一个生理原因。由此观之,郭靖其实没有对金刀驸马的态度是迷茫无措的,他并不能在这个时期对华筝暗生情愫,所以自然说不上谈情说爱了。

原因二:黄蓉更爱郭靖

郭靖到了中原之后,就跟着黄蓉的步伐和杨康斗智斗勇,先后偶遇了洪七公、黄药师、周伯通、一灯大师等人。郭靖在这些丰富的江湖经历中,逐渐加深了对黄蓉的爱意,而和华筝的婚约,演变成了一种纠结和不安。这时候的郭靖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了,他知道要学会反抗,选择属于自己的爱情,于是冲撞柯震恶,冒犯杨铁心,也不愿意迎娶穆念慈或者是华筝。

黄蓉的出现无疑给华筝的婚约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梁子翁、欧阳克、裘千仞、欧阳锋这些配角,实际上更加深了二人的感情。黄蓉非君不嫁,郭靖非卿不娶,他们浪迹天涯、闯荡江湖的美梦已经容不下华筝这个"第三者"了。细细思考,其实华筝也很悲哀,本来对郭靖已经死心塌地,但是黄蓉的突然出现,的确是一重大冲击,这让郭靖不可能再爱华筝。

原因三:郭靖的孝顺和忠义

郭靖和母亲李萍相依为命,自然感情至深,再加上郭靖为人忠义,势必对母亲孝顺至极。当年郭靖偷看了铁木真的锦囊密令,得知了成吉思汗想要攻克大宋的阴谋。然而华筝不知偷看锦囊为死罪,为了自己的儿女情长,她将此事告知了铁木真,却间接导致了李萍的死亡。

一言以蔽之,华筝促成了李萍之死,如果郭靖娶了她,那就是忤逆不孝,不离开蒙古就是不忠不义。郭靖为人宽厚,虽不会因此和华筝计较,但是此时他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作为侠之大者,他势必会遵从郭啸天的遗命,选择孝顺和忠义,这不仅是为了凭吊李萍的"在天之灵",也是一种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这种忠孝决定了郭靖势必不会属于华筝,而是属于家国。

华筝去了何处?

郭靖回到江南后,华筝并没有去江南找她,而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

华筝深爱着郭靖,愿意为他放弃一切,包括放弃成吉思汗之女这重身份,只愿做郭靖的妻子,可是她为何不去找郭靖呢?

我们先来看一封信,这是华筝最后写给郭靖的一封信!

我师南攻,将袭大宋,我父虽知君南返,但攻宋之意不改。知君精忠为国,冒死以闻。我累君母惨亡,愧无面目再见,西赴绝域以依长兄,终身不履故土矣。谚语云骆驼虽壮,难负千夫,挺身负重,虽死无益。愿君善自珍重,福寿无极。……

看了这一段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了,华筝不去江南找郭靖,是因为郭靖母亲之死与她有关,她自知愧对郭靖,觉得无颜再见郭靖。

华筝最后没有去江南找郭靖,那么她去哪里了呢?

在华筝写给郭靖的信中,华筝说道:

“西赴绝域以依长兄,终身不履故土。”

注意这里是“长兄”不是“兄长”,也就是说,她去的地方是她大哥“术赤”的地盘。

华筝有四个哥哥,大哥术赤、二哥察合台、三哥窝阔台、四哥托雷,她和四哥托雷关系最好,从小一起长大、玩耍,其次是三哥窝阔台,但是她却偏偏选择了去大哥术赤的地盘,依附大哥,这又是为何呢?

对于这个疑问,黄老邪认为,华筝之所以选择去依附大哥术赤,主要是因为,术赤的地盘最远,因为她想远离故土,离得越远越好,所以她选择了去大哥的地盘,大概在中亚、俄罗斯一带。

那么华筝的后来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按照金庸所描述来看,在历史上,符合她原型的还真有这么一位,她就是拖雷和阔窝台的妹子,本名叫阿剌海别。她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公主中,唯一做过“监国公主”的,掌握实权的一位女强人。她的任务就是,在铁木真带着一堆儿子征战四方时,她稳坐家中,搭理后方事务,其工作能力是黄蓉所远不能比较的。

华筝的真实原型

是成吉思汗三女儿,监国公主阿刺海别吉,《元史》记载她为:

明睿有智略。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

阿刺海别吉的一生也是很曲折,最开始成吉思汗将他嫁给汪古部阿刺兀思的长子不颜昔班,但是因为汪古部内部叛乱不颜昔班被杀,后她又嫁给阿刺兀思的侄儿镇国,在镇国去世之后,她又嫁给阿刺兀思的小儿子孛要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阿刺海别吉一直在后方担任监国公主,帝国内的一般事情由木华黎具体负责,但凡遇到大的事情都得向阿刺海别吉请示才能办理,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安心在阵前征战,主要得力于这个三公主的稳固后方的能力。

监国公主印

阿刺海别吉嫁给孛要合没有生育儿女,孛要合的姬妾生有三个儿子,阿刺海别吉对待他们就像亲生儿子一样,非常贤惠。孛要合死后,追封为赵王,阿刺海别吉死后,被追封为皇祖姑赵国大长公主。

所以说,现实中的华筝这个原型人物可是不一般的人物,可以称为女中豪杰,她为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可不是《射雕英雄传》中那个爱哭鼻子、遇事没有主意、留恋于郭靖的小女生华筝公主。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