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厉鬼君有个婚约,小说里有哪些句子触动了你
我和厉鬼君有个婚约,小说里有哪些句子触动了你?
1.私奔只有真正的勇者和相爱的人才能做到。
2.所有男孩子在发誓的时候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一定不会违背承诺,而在反悔的时候也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不能做到。所以誓言这种东西无法衡量坚贞,也不能判断对错,它只能证明,在说出来的那一刻,彼此曾经真诚过。
3.我很简单也很极端,喜欢一个人要么百分之百,要么百分之零。
4.不能明白就无法体贴,无法体贴就会无意伤害,无意伤害就会削弱彼此间的牵绊。
5.“没什么如果当初。”陈寻望着喧嚣热闹的大街说,“不管重来多少次,人生都肯定会有遗憾。”
6.那时候他们都太小,不是不爱,而是爱得太用力,因此弄伤了别人,也弄累了自己。
7.而在十几岁的时候,比爱浅上几层的喜欢,却足以把心装满出处。
8.年轻的时候 我们对未知的事情 既好奇 又害怕 想要接近又不敢触碰 往往在这困惑和犹豫里 错过了最真挚的时刻 最美好的人 很多时候 青春往往不是鲜花的盛放 而是一场兵荒马乱的草草收场
9.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10.每个人都有青春,每个青春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回味不尽的美。
11.如果有人拉你上天台,一定要说YES!
12.认真接好每一个吻,像初吻一样吻!
13.那些谈着恋爱的人,你们吵个屁架啊!
14.还以为上了大学,一切都会变好呢。
15.你不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女孩,但你却是我心里最美丽的存在。
16.那个时候我并不能看清未来,我想可能同时代的我们都这样,从选文理科开始,一直到选专业留学,我觉得我没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是人生在掌握我,他蒙着脸向我招手,我就懵懂地跟去。因为看不清他的表情,所以我不知道前方到底是劫是缘。
17.原以为不管多少次的爱,总是会把曾经珍藏在心的,但事实却是,新的爱寄长在旧爱之上,吸取其中的养分完成之前所有成长的同时,盛开出更加鲜艳的花,而过去随之凋零,变成枯萎的尸体。
18.长大了之后总会学不一样的功课,走不一样的路,遇见不一样的人,我们根本避免不了分道而行的命运。
19.我们都以为长大以后就能真正的永远相伴,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拼命成长,但是当真的长到足以告别青春时,才突然发现,原来长大只会让我们分离……
20.年轻时我们总是在开始时毫无所谓,在结束时痛彻心扉。而长大后成熟的我们可能避免了幼稚的伤害,却也错过了开始的勇气。
21.遥想起当年怎样怎样,我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然长大,也有了所谓的曾经,也有了故事可讲。
22.一个人的快乐,快乐有可能是假的,一群人的快乐,快乐已经分不出真假。他们尽情挥霍着自己的青春,恨不得就此燃烧殆尽,那架势就像末日前的狂欢。
23.月光下的树影斑驳了多久时间, 白裙子的女孩路过了多少次这街, 夕阳下我多少次回望着你的眼, 你有过多少遗憾总是苍茫了爱恋。 忘川河畔盛开了多少朵红莲, 轮回中我们擦肩了多少个百年, 前世的你吟唱了多少梦萦魂牵, 如今的我多少次梦回少年蹁跹。 一百年一千年之后匆匆过去多少年, 漫漫岁月中我们许过多少诺言, 多年之后我们是否还会无悔相伴, 只为你的一笑误我浮生的匆匆那年。
25.我喜欢丁香,白色的粉色的,盛开的枯萎的,我全部都喜欢。就像喜欢她一样,无论她是什么样子,长发短发,是我的或不是,我全部都喜欢。
26.如果分开我想我们谁也不能再回到从前,离开彼此之后我们都会继续各自的人生。而在其中可能谁也不会再出现。但是这并不代表遗忘,也许我们会把对方好好地放在心里,留着那曾经的青春印记。
27.当记忆中的美好和现实里的沧桑无奈融合,人的心底便只剩下了无法安抚的凄凉。
28.说到底那时候他们也没什么愁事,当然也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天天晃悠着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所有人都很知足。只不过他们年纪小,不明白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其实就像张信哲的那首歌唱的,且行且珍惜呗。
29.其实我们都明白,也就在那个年纪,我们能单纯地去想安歇情与爱,长大之后,我们只能在这里对着抽中南海。
30.人要不趁着年轻的时候做点傻事,以后还什么时候做啊。 选自小说《匆匆那年》
为什么原著周芷若划伤蛛儿的脸而不是划伤赵敏的脸?
这个问题好,但很多人都没有答到点上。周芷若划伤蛛儿脸的行为,并不存在什么算计,不能把这个行为,算作她夺刀剑嫁祸赵敏的计划中。
简单点说,这并不是她计划中的一环,需要单独拿出来说。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拆开来说。
首先,周芷若最恨的人确实是赵敏,这一点毋庸置疑,也不需要解释,大家都懂。
至于她当初在荒岛为什么不伤害赵敏,原因也简单,因为在她的嫁祸计划中,赵敏是行凶者,她与其他人是受害者,如果伤害了赵敏,就会有露馅的可能。
当初在荒岛上,周芷若趁赵敏重伤,偷了她的“十香软筋散”,在饭菜中下毒,迷晕了众人,随后偷走了屠龙刀和倚天剑,并按照师父灭绝师太传授的方法,取到了刀剑中的秘密,也就是郭靖的传承。
拿到郭靖的传承后,周芷若本想杀了全部人灭口。但在动手时,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她不舍得杀了张无忌。因为她是真的喜欢张无忌。
第二个问题,她不敢对谢逊动手。因为谢逊虽然睡着了,但高大威猛的形象太吓人,她害怕。
“我提剑站在这小魔头身旁,高高举起了剑,可就是斩不下去。他忽然向着我笑了笑,神气说不出的可爱,是不是梦里见到了我?我伸左手轻轻摸了摸他脸,我怎舍得一剑杀了他?谢逊威风凛凛的,就算睡着了,也可怕得很。……(新修版《倚天屠龙记》)
因为这两个原因,周芷若并没有杀光全部人,而是选择了嫁祸赵敏的计划。
她先是放走了波斯人的船,随后将蛛儿和赵敏都丢到了海里,不出意外的话,这两个人必死无疑。然后她自残,并服用了一点“十香软筋散”,装作受害者。
迷晕大家的迷药是赵敏的,而赵敏已经不见踪影,就算她的尸体飘回了荒岛,也不能证明她不是凶手。如果赵敏没死,那嫁祸计划就更成功。如果她死了,尸体却没有飘回荒岛,那还是死无对证。
总之,赵敏这个黑锅是背定了。
需要注意的是,周芷若不能伤害赵敏,不然这个嫁祸计划就可能露馅,除非赵敏死在海里,死不见尸。虽然这是最有可能的情况,但周芷若还是稳了一手。不然如果赵敏没死,亦或者是死了尸体飘回了荒岛,都有可能露馅。
再说周芷若划伤蛛儿的脸。
这是她在丢蛛儿和赵敏入海之前干的。这个行为于整个嫁祸计划来说,其实没啥用,顶多就给赵敏招一点仇恨,而且不一定有效,因为蛛儿的尸体,不一定会飘回荒岛。
然后蛛儿的死因(假死)是因为伤势过重(在灵蛇岛上受了重伤),以及被海水泡了太久。她脸上的剑伤,看起来是挺惨,但完全不致命,只是毁容。
所以,周芷若这个行为,完全是多此一举,明显是在出气。
那么周芷气若的从何而来呢?
如果说周芷若伤害赵敏,那情有可原,毕竟两人有些仇怨,她对赵敏恨之入骨。而蛛儿与她并无仇怨,她却对蛛儿撒气,显然是有其它原因。
从小说中来看,周芷若之所以伤害蛛儿,其实是因为嫉妒,源自女人对情敌的嫉妒,而嫉妒,往往能使人面目全非。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唉,你为什么这样待我?你为什么跟那个肿脸蛋的姑娘这般亲热?她为什么对你如此情深义重?干吗我走过你身边,你又目不转睛地瞧我?……(新修版《倚天屠龙记》)蛛儿重伤时,张无忌对她极为呵护关心,还说要娶她为妻,完成她的心愿。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周芷若嫉妒上了蛛儿,这才有了她后来那令人难以捉摸的行为。
作者金庸先生这一段写的极为细腻,把周芷若自私、小家子气,以及对张无忌有着极强占有欲的一面,体现的淋漓尽致,为她后来彻底黑化埋下了伏笔。
周芷若的自私和占有欲,明显让张无忌被压的有些喘不过气,以至于他们虽有婚约,但却慢慢地渐行渐远。最后张无忌被迫逃婚后,竟感觉松了一口气。可见他在与周芷若相处时,表面虽然甜蜜,但心理压力巨大,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而周芷若因为有鬼,心神高度紧绷,患得患失,最终彻底爆发,走向了黑化道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黄老邪,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女生版歌词意思?
冥婚,男子与女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打小就定下了婚约,男子长大了去京城求取功名,临走前许诺功成名就便回来娶女子为妻,男子如愿以偿当了官,回乡里寻女子却不曾想已阴阳两隔,原来是王二狗觊觎女子便起歹意,玷污了女子,而且不止一次,女子不堪受辱上吊自杀了,王二狗害怕在逃走之时跑丢了鞋,怕女子化作厉鬼来报复自己,变送了点心去祭拜。
男子情深,仍记得与女子许下的诺言,决定举办冥婚,歌描写的就是举办冥婚的这一天。
金庸小说里有哪些不易发现却很打动人的小细节?
我是桃叶渡络白。金庸小说里很多动人的小细节,我来说一说《雪山飞狐》系列中的。(包括《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
关于程灵素。
喜欢胡斐的三个女子里,我最喜欢的是程灵素,可惜胡斐跟我不一样,他在《飞狐外传》中喜欢的人是袁紫衣,在《雪山飞狐》里跟苗若兰的关系也很微妙,唯独对程灵素,这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始终不动心,还以“结拜异性兄妹”这种操作,断了程灵素对他的念想,这种行为真让人生气。
《飞狐外传》有一个情节,程灵素给胡斐乔装打扮去参加武林大会,程灵素给胡斐打扮成虬髯大汉的形象。
胡斐揽镜一照,不由得哑然失笑,只见自己脸上一部络腮胡子,虬髯戟张,不但面目全非,而且大增威武,心中很是高兴,笑道:“二妹,我这模样儿挺美啊,日后我真的便留上这么一部大胡子。”
程灵素想说:“只怕你心上人未必答应。”但话到口边,终于忍住了。
多年以后,《雪山飞狐》胡斐的出场时,就是一副大胡子模样:
“苗若兰见这人满腮虬髯,根根如铁,一头浓发,却不结辫,横生倒竖般有如乱草,也是一惊。”
让人忍不住想起当年程灵素和胡斐不经意的这些玩笑话。程灵素死后,不知道胡斐有没有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珍惜这个一心一意对他好、为他付出生命的姑娘?
他留这样的一把大胡子肯定是有心怀念程灵素,程灵素在天有灵是不是会感到一丝宽慰?可是胡斐他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喜欢程灵素了吗?他对程灵素的感情变成爱情了吗?无论怎么样,这么美好的程灵素再也回不来了。
这种细节经不得多想,每一想起程灵素,就让人肝肠寸断。
“打遍天下无敌手”苗人凤的女儿苗若兰,丝毫不会武功,眉目间隐然有一股书卷的清气。苗人凤是多么粗犷的江湖汉子,却培养出这样一个文弱秀美、充满书香气质的大家闺秀的女儿。
这是有缘故的,苗若兰的母亲南兰嫌弃自己的丈夫苗人凤不够温柔体贴,不解风情,被英俊潇洒的田归农诱引,见异思迁,抛夫弃女,跟田归农私奔了。
苗人凤虽然不解风情,对南兰却是真心的爱重。
他给女儿取名叫“若兰”,实在是因为在他心里,这个妻子是十分美好的,希望自己的女儿像妻子一样;南兰不喜欢江湖的打打杀杀,他身为武功姣姣出众的一代大侠,一招一式都没有传授给自己的女儿,反而是请来教书先生,教女儿读书写字,培养成大家闺秀的样子;南兰跟人私奔逃跑,对他来说是一件极大羞辱的事情,他却没有丝毫的责备,只期盼南兰可以回心转意就好。
苗人凤虽然不懂风情,对南兰却是真心实意,一片真心。田归农虽然懂风情,会甜言蜜语,对南兰却是虚情假意,他想利用南兰得到苗家的藏宝图。
南兰的故事,也是颇让人感慨的。
马春花临死,陈家洛冒充福安康。马春花错爱一生(好在并不知情),临死之际都念念不忘福安康,胡斐只好请和福安康长得一模一样的陈家洛冒充,圆了马春花最后的心愿。
陈家洛自己也是亲手将心爱的香香公主推到别人的怀里,香香公主的死也是他一生中比较大的遗憾吧。
当马春花深情的目光望着他的时候,陈家洛会不会想象香香公主柔弱无助的模样?陈家洛真的不值得香香公主的一往情深。
我也不喜欢陈家洛,因为他还辜负了另外一个美好的女子,霍青桐。
梁武帝萧衍为什么会如此大力的扶持佛教推行佛化?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梁武帝的舍道崇佛
梁天监年间(502519),梁武帝萧衍改变了原来的天师道信仰,一心皈依佛 教,这就是著名的“舍道事佛”事件。这应该是梁代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一 件大事,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们在分析封建帝王的宗教信仰时,不能抛开他的帝王身份来谈。
帝王的宗教信仰与普通人有相同之处亦有其特殊之处,一种是发自内心的虔诚信仰,这与常人毫无二致,一种是带有政治意图的致治方式,这与常人的宗教信仰迥然不同。
梁武帝之信仰佛教,从他自身来说,自然是一个热烈的虔诚的佛教信徒,这可从他登基后的种种佛教活动看出,无庸辞费。从宗教的排它性来说,也很难让两种宗教信仰和谐包容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即他即崇信道教又崇信佛教。
但是宗教信仰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能在一夜之间完成的。它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明乎此,对梁武帝即位后一面崇信佛教,同时又命陶弘景、邓郁等道士为其合丹就会理解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从他社会统治的角度来说,他的宗教信仰又不可能十分纯粹,势必会带上政治统治的烙印,成为他谋求“致治”的一种方式,成为一种统治术,也就是说,封建帝王的宗教信仰有个人信仰和国家信仰两个层面,分析时要加以区别对待,对梁武帝的崇佛之举也应如是看。
二、梁武帝为何要崇信佛教?
1.治国的需要
自刘宋以来,多数帝王是崇佛的,但到齐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却反齐武帝的崇佛措施,改崇道教,结果没几年国祚暗移,这个事实对梁武帝来说是个前车之鉴,可谓殷鉴不远。梁武帝是很重视国祚长久之事的。
天监初年,他就对他的同族萧子恪说:“我政言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戳,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为了国祚的灵长,为了统治的巩固,极需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政治社会环境,而在这方面,佛教是能大有作为的。
佛教与道教不同,它不是本土固有的宗教,而是来自外国,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广泛而坚固的民间信仰支持,它的教义也与道教形而下者不同,而带有明显的形而上的思辨色彩,因此较多地流播于政治和文化的上层。
从组织形式讲,它也不象道教那样有较为严密的组织,并以组织号召为形式,神鬼惑众,秘密行事,教义教规森然严明,它强调忍耐利他,杀生之事尚不能为,何能再去杀人。因此,在前朝历史上几乎没有佛教徒造反起事之举。所以,对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来说,佛教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治国之术。
2.赎罪的需要
梁武帝之所以崇佛恐怕还有赎罪的意义在内。因为作为一个政客和军阀,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为了争取现实的利益,难免不做一些违背良心和道义的事情,其内心常常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比如,东晋的王敦在下兵石头威逼朝廷时,曾对谢鲲说:“余不得复为盛德之事矣。”另一个权臣桓温,也曾自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连杀害宋文帝的刘劭,也深知自己杀父是“天地所不覆载”。所以当他们作出了暴行以后,也经常害怕天神的惩罚和鬼魂的复仇。
因为鬼魂报仇的传说在中国十分盛行,古籍中多有此类记载《左传庄公九年》记齐国公子彭生向齐襄公索命;《成公十年》记赵氏祖先变为厉鬼向晋景公为子孙索命;《昭公七年》记郑国伯有死后现形向杀他的人索命。《墨子·明鬼下》和《论衡·死伪》也记周宣王杀杜伯后杜伯鬼魂向其索命。可见,这种传说在古代社会的深入人心。萧衍是深受儒、道、佛三教影响的人,对这种鬼魂索命之事不可能毫无信仰。
当他因现实政治斗争需要作出一些暴行或计划某些阴谋之后,内心往往会怀有内疚和恐惧,希冀鬼神的宽恕和庇护,或皈依佛门以求免除罪孽。民国时期的许多军阀平时杀人如麻,但在晚年也皈依佛门,吃斋念佛,如孙传芳、吴佩孚就是。
梁武帝的崇佛显然也是这种情况,他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亏心事恐怕就是杀齐和帝了,所以当他得知沈约上赤章于天,称禅代之事非由己出时,怒如雷霆,可见对此事他一直耿耿于怀。还有,在齐永明末年他曾支持齐明帝萧鸾大杀齐高、武帝的子孙,这不能不使他心存负疚感。
但儒、道二教虽然也讲报应,讲鬼神索命,然而还没有提到免罪的问题,而佛教则公开宜扬皈依佛门可以免除一切罪孽。为了赎罪,佛教自然最符合梁武帝的心理,所以萧衍的崇佛,或许与此有关。
3.身心健康的需要
梁武帝舍道事佛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出自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佛教主张断除淫欲,强调不杀生和蔬食,科学研究表明这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能起到却病延年的作用。
梁武帝在《净业赋》序中提到了断除房室和蔬食,科学研究表明这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能起到却病延年的作用。 梁武帝在《净业赋》序中提到了断除房室和蔬食后的种种体验:
朕布衣之时,唯知礼义,不知信向,烹宰众生,以接宾客,随物肉食,不识菜味。及至南面,富有天下,远方珍羞,贡献相继,海内异食,荚不毕至,方丈满前,百味盈俎,乃方食辍筋,对案流泣,恨不得以及温清,朝夕供养,何心独甘此膳,因尔蔬食,不暾鱼肉.…复断斯房室,不与嫉侍同屋而处,四十余年。
于时四体小恶,问上省师刘澄之、姚菩提疾候所以,刘澄之云:澄之知是饮食过所致。答刘澄之云:我是布衣,甘肥恣口?刘澄之云:官昔日食,那得及今日食?姚菩提含笑摇头云:“唯菩提知官房室过多,所以致尔。 于是久不食鱼肉,亦断房室,以其智非和、缓,术无扁、华,默然不言,不复诘问,犹令为治,刘澄之处酒,姚菩提处丸,服之病逾甚。以其无所知,故不复服。
因尔有疾,常自为方,不服医药,亦四十余年矣,本非精进,既不食众生,无复杀害障;既不御内,无复欲恶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从是已来,始知归向。 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净,外动既止,内心亦明,始自觉悟,患累无所由生也。
这段话应该说不无夸大之辞,其中也充斥着佛教因果报应的观念,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科学的精神,节欲蔬食对却病延年的确有一定的好处。
寿至八十二岁的女皇武则天也有过一段蔬食的经历。 有人作过统计,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年龄超过五十岁就算高寿了,梁武帝活了八十六岁,比他长寿的只有一位,那就是乾隆皇帝,八十八岁,但乾隆皇帝是属于正常死亡,而梁武帝则是晚年侯景之乱,被幽禁中,心情郁闷而死,不能说是正常死亡。如果他晚年未遭侯景之厄,那他的寿命尚不止此数。
我们知道,封建帝王一般都希望长寿甚至长生,因此他们多受道教丹药之误。梁武帝早年同样也有急切的长生欲望,曾在天监初年命道士陶弘景和邓郁为其合丹,但他似乎不是盲目迷信者。宋、齐以来在佛道相互斗争的过程中,道教炼丹长生之说一再被揭露为虚妄不实,对此梁武帝不可能不知,因此当邓郁向他献丹,他就不敢服用了。
梁武帝从个人的身体健康出发,摒弃道教,归向佛教,应该说是宗教信仰的虔诚致然,他所说的宗教实践体验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甚至可以说是宗教信仰产生的虚幻感在起着激励作用,但大体上来说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知道这一点,对梁武帝为何舍道崇佛,我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上面我们从政治统治的、思想认识的、个人自身健康的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梁武帝舍道事佛的原因,虽然也许未必能全面具体地揭示事件的真相。
但我们仍然要强调一点,封建帝王的宗教信仰,有个人信仰和国家信仰两个层面,梁武帝从其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慶诚的佛教徒,但从国家信仰的角度来看,他的佛教信仰未必那么纯粹,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致治的功利目的。
三、梁武帝崇佛的举措
中国历史上,梁武帝萧衍对佛教的崇信与扶助是非常著名的,堪称绝无仅有。汤用彤先生指出萧衍“在位四十八年,几可谓以佛化治国”。他本是家世奉道的天师道信徒,改宗佛教后,他茹素礼佛,断绝房室,废除血祀,盛办法会,亲讲玄义,并参与了僧团规制的制定,促成了僧团规制的中国化、本土化。
他甚至还不惜以帝王之尊,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奴。正是在梁武帝的大力弘扬和扶持之下,南朝佛教在萧梁时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遗憾的是,他晚年利令智昏,妄想统一全国,致令政策失误,招引北齐叛将侯景,最终酿成了亡国灭身的苦果,可谓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这就为后世的反佛论者提供了口实,他们将萧衍的崇佛与灭国亡身结合起来,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性的必然联系,因此“祟佛亡国”成了后世一直诟病萧衍的原因,加上后世戏曲、小说的大肆渲染,后来只要一提到梁武帝,人们自然就会联系上“崇佛亡国”,梁武帝萧衍从此也几乎成了“崇佛亡国”的代名词。
1、受戒归佛。
萧衍在梁天监十八年(519)下诏正式舍道事佛。《广弘明集》卷四收有这篇萧衍亲撰的《舍事道法诏》。
诏云: 维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十方诸佛、尊法、圣僧,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得为喻;能使众生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故如来漏尽,智凝成觉,至道通机,德圆取圣,发慧炬以照迷,镜法流以澄垢,启瑞迹于天中,烁灵仪于象外,度群迷于欲海,引含识于涅槃,登常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言乖四句,语绝百非。……若不逢值大圣法王,谁能救接?在迹虽隐,其道无亏。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返,今舍旧翳,归凭正觉。
不仅如此,萧衍还受了佛戒也就是菩萨戒。除了自己受菩萨戒外,他还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也能舍道事佛,在他的倡导和要求下,王公百官、道俗士麻纷纷表示要舍邪归真,接受佛戒。
萧衍四月十一日救门下,要求王公贵卿、文武百官舍邪归正,受戒奉佛,到四月十七日,其子邵陵王萧纶就上启率先响应。
2.大建佛寺
梁武帝一生造寺颇多,以至后世多称佛寺为萧寺,就是因萧衍造寺极多而来的。关于萧梁一代的佛寺情况,有学者有个初步的统计,当时萧梁佛寺数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梁建佛寺为三百九十六所,方志显示梁建三百九十六所寺,分布于二十二州、五十三郡、一百二十二县,分别覆盖梁后期五分之一的州,七分之一的郡,九分之一的县,这样大的覆盖率显示前所未有。加上前代留存下来的佛寺,覆盖面就更大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皇家崇佛倡教闻名的萧梁时代,在四世纪初至六世纪末的270年间,曾是我国南方佛寺最兴盛的时期。”
3.讲经注经,敕编佛书
萧衍不只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已,他对佛教义理的钻研也有相当的造诣,因此他多能敷演玄义。对他的讲经,史书亦多有记载,体现了这位帝王“人王”兼具“法王”的特点。萧衍讲经的次数具体到底有多少,已经无从知晓。
《梁书·武帝纪下》云:听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憎、硕学、四部听从,常万余人。可见萧衍讲经是很频繁的,一有“余闲”,即便“讲说”,而且规模也不小,四部众常万余人。
佛教类书对向社会普及佛教知识是大有帮助的,作为极度崇佛的封建帝王,萧衍对此特别措意是不难理解的。在他的影响下,其子萧纲在为太子时,就主持编纂了《法宝联璧》(又名《法宝集》)二百卷,此书由萧纲“躬览内经,指挥科域,令诸学士编写结连”而成;其子湘东王萧绎(后为梁元帝)也命记室虞孝敬编撰《内典博要》三十卷,此书“该罗经论所有要事,备皆收录,颇同《皇览》、《类苑》之流。”
4.布施舍身,立无尽藏
布施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指以福利施于人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佛教认为能施与就能得大富乐之果。布施的本义当然是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但到大乘时代则加上了法施。 作为“皇帝善萨”的萧衍大办法会,亲讲玄义,自然是以正法施与人了。唯一没做的就是财施了。
因此他对寺庙的财施是十分慷慨的。如前面提到的中大通五年(533)的那次讲经活动,萧衍就捐财很多。 萧子显《御讲摩诃般若》经序云:“皇帝舍财,遍施钱、绢、银、锡杖等物二百一种,直一千九十六万。”为了响应皇帝的号召,皇太子萧纲以下的臣民纷纷慷慨解囊。
萧子显序又云:“皇太子奉嘲玉经格、七宝经函等,仍供养经,又施僧钱、绢,直三百四十三万,六官所舍,二百七十万“是时,朝臣至于底民,并各随喜,又钱一千一百一十四万。”还有,大同七年的那次讲经活动,虽未具体提及萧衍布施的数目,但从记载看,规模也是不小的。
为了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在法施、财施之外,萧衍进而舍身寺庙,这大概就是他自己所说的“舍身施大众”吧。萧衍的“舍身”,一直是佛教徒津津乐道的事情。 史书记载,萧衍曾先后四次舍身佛寺。
这四次舍身,大通元年和中大同元年这两次史书没有提及臣下奉赎的钱数,但从中大通元年和太清元年两次舍身臣下奉赎一亿万来看,前者比后者也不致于相差太大。 一次奉赎一亿万,这与大通五年讲经时施舍的一千九十六万相比,已不可以道理计了。
萧衍的这种“舍身”实质上是向寺庙财施的一种变相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更为极端、更为偏激的做法,这笔奉赎的巨大钱数,不可能是臣下自拘腰包,而总是出自国库,这势必会给国家财政造成一定的负担,奇怪的是同泰寺的寺僧竟然默许了萧衍的这种行为,同意群臣奉赎,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结果,况且这也没有违反佛教戒律。
因为原始佛教虽然不许僧尼个人私蕃金银钱财和拥有土地,但对寺院僧团拥有金银钱财和土地是允许的。
萧衍的这种做法成了后世反佛论者的口实,认为这造成梁王朝的经济危机,是萧衍亡国灭身的重要原因。 因为这笔奉赎的巨大钱数,无疑是聚敛而来,这必然会加剧百姓的负担,从而引起社会阶级的对立。萧衍慷慨财施寺庙甚至不惜“舍身”,动辄施舍一亿万,这些钱无疑是黎民百姓的卖儿贴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