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派对,上班时间除了工作内容上的交流?
交友派对,上班时间除了工作内容上的交流?
今天领导怒气冲冲地冲过来,说入职不到一年的新员工小杨不在,打电话过去,传来睡意朦胧声音,怎么回事?上班时间居然在家里睡觉!
我说她已经辞职了。
小杨是去年入职的大学生,长得漂亮端正,身材修长,一看就是模特的料,平日里打扮也很新潮,有时候穿个无袖的或者吊带裙子过来,多少有点别扭。
几次我提醒她,她说是办公室里唯一跟我说话的人,因此有时候也会来找找我。
有一次我正在干活,小杨在QQ上问我,说“洪哥,你忙不忙啊?我一天没人说话了。“
小杨到我办公室,她跟我说极其不适应这个环境
我们办公室是做全公司精算工作,每天滚动测算下期业务收入,跟踪当年业务跟踪,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过程管控。过程管控需要不断根据了解,形成闭环反馈。整个过程都是各人各块的PDCA的不断循环。
每天要做各种分析表,进行通报,分析,实现各个流程控制。
小杨刚进单位,看到办公室从来没有人说工作外的事情,电话就是与其他项目部联系,有的互相扯皮,有的互相推诿,有的问责,有的解答考核规则,有的通报点评不足。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从来没有什么哈哈笑笑的闲扯。
或者是领导余威,平日里不断地追问每个员工工作情况,必要的时候,会拉到会议室让每个人说下自己手头工作,进展情况和下阶段打算,还有手头上问题。其实领导这么做,就是督促每个人每天的工作形成闭环,其实就是对每个人目前工作有所了解,检验谁在真抓实干,谁在摸鱼偷懒。每天不断问各种数据指标进度,不断问各种实施措施,还要问增幅和结构,问得确实比较渗人,形成了高压态势。
小杨初出茅庐,没有摸透领导脾气,每次看到凌厉的眼神,就觉得是两把尖刀刺过来。
领导又喜欢不断问各种问题,直到回答不出来为止,然后进行批评。
小杨说,她在这里待不下去,每天被领导逼得问各种进度,事情本来就多,不一定所有问题都可以清楚回答,因此被提问非常痛苦,被批评非常痛苦,压力很大,导致月经不正常,生理期一直不来。
小杨来找我,说在办公室太压抑太闷了,没有人跟她说话,很多事情没人通知,哪怕单位里谁是老大,分管领导,顶头上司,做的事情对谁负责,写的POWERPOINT面向对象是谁,都不知道,哪怕那天年夜饭敬酒她先敬酒的是科长,而不是分管总,搞得很窘迫,闹了笑话,领导也不开心。
而且没人指点她,不仅工作上没有人指导,看看其他入职同事都有师傅带,而她指定的师傅根本不关心她,也不理睬她,同事之间没有人交流,大家互相表现,互相挤兑。因为这个部门是围绕领导工作,都希望成为领导红人,每个人都摇尾巴比赛,每个人争先恐后在领导面前表现, 避免自己是末位,因此新来的员工尤其是因为不熟悉环境,可以成为末尾人选。
小杨说生理期都不正常,觉得呆不下。
我建议她,平日里参加活动,她体育和文娱活动都擅长,可以多去接触,在活动中放松自己,还有刚进单位,还没对象,可以处处对象,有男朋友的温暖。或者学习点其他技能,争取可以再选择一个合适的岗位。’
但是,最后小杨选择了辞职,说还是愿意去欧美企业,有好的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政治,有赚钱的动机,可以表现自己,多劳多得,不需要考虑论资排辈,不需要溜须拍马,同事间没有那么复杂。
走的时候,特地跟我道别,说,可惜跟我不是直属部门或者同一部门,否则她就不会这么坚决辞职。
你碰到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
一提起“文化冲击”这个概念,相信留学在外的小伙伴们都深有体会。
独在异乡,陌生的环境,迥异的文化,几乎让每个留学生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不适。
普林斯顿大学官网上,就为留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则入学必读信息,其中提到了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
蜜月期——开始的愉快和兴奋:像新婚的夫妇,初来乍到什么都是好的。
冲击期——恼怒和敌意:新环境到处都不同,想家,想原来的朋友。
适应期——幽默回归和客观判断:你开始深入思考跨文化交流这个话题,幽默感和笑容重新找到了你。
融合期——适应和接纳两种文化:这里变成了你的第二个家。
对于这四个阶段,留学生们当真有太多的感受,毕竟,culture shock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为了成功应对这四个阶段,大家也真的是付出了太多努力。
接下来就和主页君一起看看,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与文化冲击的那些事儿吧!
“枪支、毒品、宗教、政治和性
是我踏上另一片土地时最初的震惊”
“枪击案频发的美国,让我没有安全感”
@Monica
在去美国之前,发生在2017年10月的拉斯维加斯的枪击案,就已经加深了即将留学的我对美国安全问题的担忧。没想到,入学后的大一下半学期,我们学校周边竟然也发生了一起枪击案,造成了4死1伤,当时引起了全校同学短暂的恐慌。我是新闻系的,还在校园媒体上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印象特别深刻。枪支问题很复杂,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自我保护。
“大麻Yes or No?”
@Chloe
一提到文化冲击,我想到的就是我的同学们都喜欢吸大麻。加州大麻合法,学校街道上弥漫着大麻的空气。美国同学天天都抽,中国同学周末抽抽,压力太大了。我个人是坚决抵制,如果在周围人都在抽大麻的场合,只有我不抽,我就会找借口说我有作业先走了哈哈哈。不过这个也不会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啦,其他抽大麻的同学也不会对不抽的同学有什么看法,我们学校比较随意和自由。
“原来宗教对女性也有歧视”
@Evelyn
作为一个无信仰者,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基督教在美国人的文化中有着如此深的影响。
我们学校有一座楼前,几乎每天都站着一个传道者布道,比如婚前性行为不可取、女人不能堕胎、反对同性恋等。有一天,一群基督教极端分子在我们学校进行抗议,其中一个男人身着的T恤写着“women belong in the kitchen”(女人属于厨房)的字样,他们还带着好几块牌子,上面写着“whores&homos. go to hell”(娼妓和同性恋去下地狱)“Jesus or hellfire”(要么耶稣,要么地狱之火)。还有人手中拿着其他海报:”“Feminists are witches(女权主义者是巫婆)""I submit to my husband(夫唱妇随)"。我无法理解在这些人的宗教思想里面,女人的地位何在。
在整个过程中,上百个学生与他们争辩。就连两个信仰基督教的女孩都不认同他们:“他们的言论不代表真正的耶稣,我们信仰我们心目中的耶稣。”也有学生当众吹起了避孕套,唱起rap跳起舞。
(美国一所大学内宗教活动现场,图片来源Evelyn)
“对中国的偏见何时能停?”
@Leo
遇到一些对中国有很大敌意的同学,他们住的公寓外真的会写“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可以说非常drama了,书中读到的故事真的发生在了眼前。还有一个印尼华侨,非常反华,到哪里都会说“我从来不用中国造的东西,中国的东西都是便宜劣质货”,我就对着他指指他用的iPhone和mac。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时候还是选择忽略。我只是觉得,大家都是华人,不应该那么有敌意。
“性在美国真的很开放”
@Mia
对于文化冲击,我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避而不谈。最不能接受的可能还是性观念吧,有很多同学不停地换人have a sex,太过性开放,但是我的几个美国朋友对比较保守的性观念也会包容,没有什么偏见。
“在生活起居方面,
文化冲击比想象的大”
“英语课上教的都是骗人的”
@Iris
我遇到的国外同学都很有礼貌,前面的人都会给后面的人拉门,等你进门。但素!我说“Thank you”的时候,人家从来都不说“you're welcome”,人家都是直接“嗯哼”,接受你的谢谢。所以英语老师教我的都是假的嘛。。。和中国还是很不一样的,中国人比较客气,别人说谢谢我们一般都会说没事。
@Vivian
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英语,生活中用到的和英语老师教的完全是两种英语好嘛???
然后就是不要怕自己的英语带有口音,来美国才知道很多人都在刻意保持自己的口音,保持自己出身的identity(可能跟北京人以一口纯正京片儿为傲,广东人以流利粤语为荣是一个道理?)
饺子居然没人叫dumpling,更多人都会努力说“jiao zi”,虽然发音和“饺子”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还是非常可爱了。总之就是自信面对文化冲击,所有冲击都不再是冲击了。
@Coco
从来没听到老美打招呼说How are you?,也没听到过老美回答说I'm fine, thank you. How are you? 一般都是How's it going? 回答Good就可以啊,说fine的一般都是不fine的,意思是“还行”。
“说起客套,最擅长的还是老美”
@Echo
美国人见面喜欢笑,认识不认识,都会跟你笑一下。只要对视了,就会跟你笑。无论你马上要做presentation很紧张,还是你刚丢了钱包,对面走来的美国人看见你总要对你微笑,你还必须smile back😊😊😊否则就会很尴尬。可能我这就是传说中的脸上笑嘻嘻,心里XXX吧。
@Emma
其实你没必要很刻意要改变成什么样子,你照你原来的样子穿衣打扮,美国人喜欢你照样夸你。一见面,Nice dress!I like your bag! I like your shoes! 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真正的彩虹屁。一开始还不习惯,毕竟在中国陌生人还是很少搭理你的,后来就习惯了,说个谢谢或者微笑回应,甚至有种自己是穿搭小公举的错觉🌝
“有些在国内很正常的行为,到了国外却踩红线”
@James
原来国外是不可以跑去老师办公室问问题的啊!
要去老师办公室都要预约office hour,除了office hour都是老师的私人时间。想起出国时爸妈的谆谆教诲,“不懂就要多问问老师”,其实还应该加上一句,“记得预约”。
@Jackson
作为一个学社会学的学生,第一次发现歪果仁对于年龄和收入这样的问题是真的避讳。就连我们设计调查问卷,在国内年龄收入这样的问题都属于很好回答的问题,要放在问卷的开头;但在国外这样的问题要放在最后才显得没有那么冒犯。
“除了融入当地同学的群体
其他都很好适应”
“身边人都独来独往,可我习惯成群结队”
@Charlotte
在国内上高中的时候,大家都比较成群结队,我是属于上课吃饭上厕所都要和闺蜜一起的那种;但是到国外读大学,没有班级的概念,同系的选到不同的课都见不了面,更不用说不同专业的了。上课的时间段大家都不一样,每天吃饭都找不着伴。所以开学的时候大家就会交换课表求饭友,就很好笑,也很孤独。我和中国人玩得多,和美国人还是觉得玩不到一起。
@Aaron
在国外实习,我感觉同事间的距离会比较大,基本下班就各走各的,下班了就是陌路人。我一开始还不习惯,怎么下了班就走了,说好的一起吃晚饭什么的呢,之后就习惯了。在新加坡大多用slack(一款企业聊天工具)嘛,有些同事我只有他们的slack,电话都没有🤷♀️
(《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圈子不同,很难强融”
@Eric
在国内过惯了本地人的生活,突然反转成了外地人,在交往过程中会有一些恐惧感。我还属于比较好的,因为语言关过得很快。
人际交往中我很惊讶的一件事是,新加坡人吃饭付钱会算得非常精,会很抠门,会AA到小数点后面一位。我在大学里的每顿聚餐,新加坡人会做一个excel表来记账,还有一个人会把所有的打车、饮料费用都记进去,蛮有意思的。
@Bob
其实,除了融入英国人的群体之外,其他都很好适应。他们聊的东西、说话的方式以及他们的想法,都会和中国人很不同,导致很难跟他们打成一片,除非你非常开放。
现在跟中国同学打交道,他们更多比较喜欢关注国内关注微博上的东西,时兴的流行的必须跟上才行;跟老外打成一片需要懂他们关注的文化,比方说英国人,好像同学中关心政治的比较多,对于脱欧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所以要和他们聊的时候,自己可能也要多做一些功课了解一下。
这是我在英国的第5年了,如果“适应国外的文化和生活”这个方面满分是10分的话,我觉得我在7.5分-8分。我自己因为个人原因,那两分还是丢在主动跟别人社交这一点,也是我即将在研究生阶段要做的一个事情。
(《英国人在纽约》剧照)
“在国外比一般人还不如,我只是个foreigner”
@Vicky
感觉出国留学是个全新的开始,从零开始。就像你有个100级的游戏账号然后弃号了,你开了个新号。一切都很难。你的梦想、你之前已经小有成就的事业,都因为环境的变化中断了。你不属于之前的圈子了,跟美国同学也没办法很亲密,最多聊聊爱好什么的,秘密啊经历啊不太可能跟他们分享,语言也是一个原因吧,每次都感觉不自在。
@Lucas
在国外的社会角色和在国内的社会角色会不一样。在上海,我的社会角色会比在国外的更高,从小读书、看病,一切一切都会被照顾好,有关系;在国外就是比一般人还不如,是个foreigner.
在国内,因为说中文,我会很乐意发言讨论;在国外,因为怕英语不够好,而要压抑自己想表达的内心。
社会地位的变化吧,我觉得是最大的shock.
(《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冲击归冲击
但我在舒适圈里不舒服”
其实,文化冲击无处不在,但好在,留学生们也总会想出各种办法,努力克服困难。
主动适应不同的文化,最大程度地利用每个机会,让自己这个学不白留。
@Olivia
之前在国内上课,大家都是听老师讲比较多,美国人上课同学讲的很多,比较爱积极发言爱交流,我就不行了,所以我就努力改呗,多跟美国人一起玩。改变的过程蛮困难的,毕竟像改掉自己很久的习惯一样,还要提高英语能力,就是一点一点在努力。
@Jason
在新加坡,高中毕业以后大家都会以跟家里要钱为耻,会互相比谁跟家里拿的钱少,拿的多的就会不好意思,除了一些大富人家。一般的中产或中产以上家庭的小孩,都会尽量自己去打工赚钱,然后会存下来。
我有几个好朋友,当时知道他们有几万刀的存款,我被惊到了,几乎个个都会去打工。有些时候要做实习,但是实习的工资是很低的,他们还会周末去做额外的兼职,这个是我很respect的。因为他们家里也是不缺钱的,都是中产阶级。他们更不会买奢侈品什么的,和我在新加坡看到的中国学生很不一样。
至于我自己,从高中开始炒股炒期权,之后就经济独立了,算是比较好地适应了这种推崇独立的环境吧。
@Henry
我出国最大的改变就是变得主动了,不管是交朋友还是networking. 以前陌生场合都是等着别人来,或者就跟身边的几个聊聊天,现在会主动出击,然后学会各种small talk. 我觉得改变不一定是不好的,变得更主动给我带了很多没想过的机遇。
有个实习,是我在电梯里和人聊天拿到的。Nothing to lose嘛,被拒绝也没什么。以前就会怕怕的,怕别人拒绝,怕别人觉得我很奇怪。现在就会想,只要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不用怕。特别是大学里,变了很多。
找工作的压力迫使我改变哈哈,因为学的商科嘛,我这个行业,很多机会就是跟别人打好关系拿到的。
@Ethan
二八定律也适用于这个问题。80%的人遇到文化冲击就习惯于待在舒适圈里,不去接触陌生人,但是另20%就是在努力地跟不同的人接触,去实现梦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吧,反正我在舒适圈里不舒适。
我经常参加一些职业分享会、正式或不正式的party,就会遇见新朋友,和他们交流;有时候也会认识朋友的朋友,network都是一种资源嘛。我还在学校组建了个network的社团,后来请的分享嘉宾都是之前就认识的职场人士,还拉到了经费赞助。
(《大学新生》剧照)
跟他们聊完,能看得出来,每个在外留学的小伙伴都会遇到文化冲击,也都在努力而积极地想解决办法。
其实,跳出来看,应对文化冲击的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国外的留学生活,也增加了我们的人生高度和厚度。在留学经历里,遇到的这一个个文化冲击,其实也正是我们生活中需要努力面对的难题。
解决了这些,回头看,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也长大了很多,再遇到其他问题,也就能够从容应对了。
想想看,这样的蜕变和成长,好像也是在其他环境中无法企及的。
主页君觉得,这些,也许就是留学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吧。
最后,关于如何更好地应对文化冲击,主页君也为大家搜集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以下信息来源于普林斯顿爸爸的宝藏官网(可以说事无巨细了):
1.个人
认清你处于文化适应的哪个阶段
分析你的情况和反应;随机应变;包容差异;期望改变
耐心;不要妄图短时间内理解一切;找找什么能够给你减压
找找把事情往好处想的办法;保持幽默感;别把啥事都放在心上;允许自己失败
弄清真相
2.社会
看看你能从哪里找到帮助(老师、系里的其他职员、朋友、家人、学术顾问等),各方能给到你最好的帮助是什么
提前计划你将来怎么和家人朋友联系
别自己待着!找找朋友找找组织,分享分享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儿
3.身体
吃好睡好
反省自己:天天喝酒了吗?暴饮暴食了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安全、规律、有趣地健身
带上必须的药物
带上“没了它就活不下去的”洗漱用品
希望这些tips,能够成为你刷通留学副本的利器~
那么,你们在面对文化冲击时,又遇到过哪些难忘的事儿呢,欢迎在评论区给主页君留言交流哦~
孩子早恋正常吗?
早恋真是一个让父母闻之色变的话题。那么孩子早恋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早恋自然也不例外。早恋自然有其危害,也有其意义。
我们父母大多不希望孩子早恋,自然是因为早恋的诸多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影响学习。这是常见危害,我们都知道。孩子以恋爱为生活的重心,忽略学习,影响学业。这是父母反对早恋的最大原因。
2. 影响身心健康。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早恋容易造成情绪波动大,容易在情感波折中受到伤害,进而影响身心发展。
3. 容易偷吃禁果,促成越轨行为。这是最严重的危害。一旦出现性过失,青春期的孩子尚未有能力对自己负责任,更何况为这过失承担后果。
另一方面,早恋也是有其意义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互相激励,可以产生上进的动力。其实孩子早恋对学习的影响不只是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双方互相鼓励,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2. 提高社交能力。不可否认,男女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都不同,男女孩子相互交往过程中是可以提高情商,从而提高社交能力的。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早恋呢?
我觉得一个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努力上进,自控力强,作息规律,严格要求自己,有目标有抱负,有能力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不易受外界影响始终如一坚定自我的孩子最适合早恋。不过,现实生活中,这类孩子属于少数中的少数,多数成年人都没有做到,更何况青春期的孩子呢。
派对姬很聪明吗?
不一定聪明。因为聪明并不是参加派对的必备条件,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也不应该仅仅由他是否经常参加派对来评判。而且,派对姬可能只是喜欢社交和交朋友,而并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智商等能力因素。聪明并不是一个人成功必要的条件之一,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包括努力、决心、毅力、创新能力等等。所以,我们不应该仅仅以某个方面的表现来判断一个人。
双子座女生说没有结果是真的没有了么?
当一个人感觉不到爱的时候,他会想结束一段关系。在十二星座中,有人说绝对的,也有人说不绝对。那么双子座在十二星座中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什么样的呢?是真的吗,尤其是双子座的女孩?
深思熟虑双子座女生说分手一般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双子座女生轻易不说分手,她们虽然看起来像没心没肺的“傻白甜”,但其实她们只是将自己真正的情绪和想法内敛了而已。她们会在冷战的时候将你们的关系和未来捋一遍,然后主动约你,告诉你什么时候能和好:我们分手吧。这时,你会觉得这两个孩子只是在开玩笑,想扮演一个小角色。事实上,这是两个孩子在仔细研究你们在冷战中继续存在的可能性时做出的决定。
挽回可能性低两个孩子说分手基本上是真正的分手,因为这是他们仔细考虑的结果。不一定不爱,也许她觉得你发展的可能性或者未来太小了。当你爱上两个分开的孩子时,你可能会很伤心,无法接受。这两个孩子是一样的。他们太理性了,无法把悲伤和悲伤隐藏在微笑之下,开始冷淡地对待你。有时候我们都觉得两个孩子太无情了,一点感情都没有留下。你不太可能想救你的两个孩子。你会做出很大的改变让他们重新考虑你的未来。
两个孩子对待感情上的原因,不会让自己和对方陷入剧中的苦情。虽然有时他们觉得自己很好玩,但在一段关系结束后,他们可以开始下一段关系,他们的两个孩子也会认真对待这段关系。他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了解,彼此了解,觉得不合适就分手,几乎断绝一切可能,说分手是真正的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