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苗族结婚风俗抹灰,为什么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云南苗族结婚风俗抹灰,为什么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小年是民间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灶王节、祭灶。如果春节是一台大戏,小年可谓拉开戏幕, 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扫年,即除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 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其实扫年与祭灶是相辅相成的,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滴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 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小年.灶王爷都要上天禀报这家人的善恶,所以将家里打扫干净,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廿三,百姓家的是腊月廿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廿五。在江苏地区,民间对小年(我们称之“廿四夜”)特别重视,之前所有的春节活动,比如春米粉、腌咸鱼、腌咸肉 等都在之前准备好,打扫卫生更多是清理东西,把那些用不着的东西扔掉,除旧迎新一—清理家具底下的灰尘,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由于两代人观念有异,记得当年在老家我们夫妇清理扔掉的东西,经常又被我老妈捡回来,毕竟以前清苦日子过惯了。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过去我去农村,农户家祭灶,要把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等:其中糖果是为了让灶王的嘴甜些多说好话,后两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马要喝水和食料。
上世纪80年代,家家户户都用上煤气灶,对“祭灶”的概念已慢慢弱化,但民以食为天,这种感恩的情怀是不能丢掉的。不过,我的老家小年这一天清晨是要放鞭炮的。有些做生意的人家天还未亮就放起爆竹,名为抢财神爷,期待新年财源茂盛。
在我的老家,小年这一天,还有祭祖的意思,许多人家会烧上鱼、肉、粉、素菜放在已故先人牌位面前,其实这也是一种感恩,感谢先人,祈祷平安。
淘米水有哪些功效?
生活中总会有些小秘方,让我们生活变得有趣简单还能解决问题。比如淘米水就是生活中常常可见。看,妙用淘米水的秘方哦!
1.防漏水。
2.除腥味。
3.除灰尘。
4.除铁锈。
5.除口臭。
6.洗脸。
7.洗衣物。
8.洗家具。
9.洗碗碟。
建筑文化与地理环境有关系吗?
建筑文化与地理环境确实是有关系的,而且特殊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下,建筑有很大差异,很能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
先看看国内的例子:
无窗房
沙漠附近的房屋有着厚厚的泥墙,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户。这样,白天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进入,晚上可以使热量不会迅速散失。
生活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人们,还在泥屋前搭以葡萄架,盛夏葡萄枝叶茂盛,掩覆房舍,降温效果更好。
仓房
我国塔里木盆地干旱地区,极少降雨,房屋不用考虑泄水问题,所以屋顶是平坦的,可以利用来曝晒粮食。
粮食堆在露天,只受日晒,不用担心雨淋。
高脚楼
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湘西、黔西南的苗族地区,气候炎热,雨量丰沛,尤其在雨季就更加潮湿,地势较低的地方很容易积水。
住房要求防潮去湿。当地盛行一种高脚楼,下层作畜舍,上层住人,既凉爽通风,又可使住房较干爽,还可以避免蛇兽的侵害。
窑洞
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就地取材,在黄土崖下边凿一洞而居,名为“窑洞”。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特别在冬季,能抵御寒风的侵袭。
骑楼
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城市,如广州、厦门、南宁等地,街道两旁的房屋,从二楼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一道行人走廊,这种建筑被称为“骑楼”。
骑楼为了对付夏季阳光的强烈照射和阵阵对流雨的侵扰。行人在“骑楼”下来往,既可遮荫,又可避雨。
蒙古包
草原上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房屋叫“蒙古包”,它是用厚实的毛毡和毛皮制成的帐篷,容易拆卸和捆扎成包。
温带草原夜间气温低,蒙古包封闭得也比较严密。
国外的例子
叶子房
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是气候的主要特点,房屋就要尽量通风和降温。
例如,太平洋上的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来,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雪屋
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常用雪垒成砖,做成圆顶雪屋。
房屋做成后,在室内烧一把火,雪砖就会融化,将砖间的空隙密封;再在雪下挖一个通道进入屋内。这种雪下通道使冷空气不易进入室内,而暖空气却可聚集在圆顶屋内。
因纽特人常爱半赤裸居住在圆顶屋内,除了留一小孔通气外,由于圆顶屋密封得好,人的体温和一小盏油灯的热量,就能使室内温度升高。
房子半边盖
我是陕西富平人,就加杂点私货,说说这个陕西八大怪之一“房子半边盖”,这也是一个建筑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的例子。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房子屋顶一直都是“人”字形结构的,但在关中地区,很多传统的老房子却都是“半边盖”的。
进了门,越过照壁左右两边便是厦子房,也就是偏房。可以住人,也可以当厨房或者放东西。而中间正对着的则叫做安间,也就是上房,一般住长辈或者主人。
“安间”和“厦子房”这种极富关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房子,其实是有着不少的讲究和作用的。
第一,关中地区春秋干燥且多风沙,夏天热冬天冷。这样的房屋布局和盖法不仅冬暖夏凉,还能防风沙。
第二,因地制宜,以前关中地区盖房子,是很少用到砖头的,都是用黄土制成的土坯(俗称“胡基”,以前人盖房子,都是自己打胡基,我家老房子就是我父亲自己打胡基盖起来的),墙体完成后,外面裹一层黄泥,黄泥里面加麦秸或者小麦谷壳,既保暖又结实。
而且半边盖的房子还可以“伙墙”,就是和邻居共用一面墙,不仅减少占地,还能更好的保温,十分经济适用。
我家邻居在我上初中时盖房子,还是选择了将平房一面墙直接盖在了我们两家公共的土坯墙上,虽然公共墙十几年了,但依然结实。
第三,以高大的背墙和四合院似的结构相结合,使房子可以更好的防御野兽和坏人的入侵,提高了房子的安全保障水平。
第四,关中缺水一直是一个问题,而半边盖的设计可以把屋顶流下来的雨水收集起来,到自家的留到自家水窖里,方便用水,缓解家家户户缺水的问题。
现在虽然吃水问题解决了,但在十年前,我大姨家里,在快要下雨时,是要赶快清扫天井,收集雨水的。
第五,与淳朴的关中百姓的人之有关,“水”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自古便有俗语“肥水不流外人田”,将雨水收集到自家,也是聚财,财不外泄。
这与陕西另一怪,“姑娘不对外”有着相同的思想。
如今的关中地区,半边盖的房子都是老屋了,现在盖的房子都是平房或者小洋楼了,终有一天传统的关中老屋会和我们说再见,其它有特色的建筑也会渐渐消失,这些有特色的建筑,以后也只能在照片或影视作品里见到了。
你从小长到大的农村是什么样的?
我是一个生长在贵州铜仁大山里的苗族小伙,对于20多年前农村到现在的变化,那可是太大了,但我记得的时候,我家门前公路都已经通车了的,是一条凹凸不平的泥巴石头路,偶尔会有些拖拉机,柴油车路过,我们一群小孩很好奇,都会经常在路边看车,会追去很远,对于我们的少数民族房子到现在没变化过什么,木房子依然比较多,那时我家比较穷,姊妹多,买不起电视机,哥哥姐姐去看电视的时候,总是叫他们背着我去邻居叔叔家看电视剧,黑白电视机,整个村的很多人都会在一家为围着一起看电视,说说笑笑,非常热闹。没有手机,没有电话,读书非常艰苦,操场是泥巴的,都是我们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挖出来的的。如今我们的农村村村通公路都修了水泥路,家家都有了彩电电视也有移动互联网,非常方便,很多家庭已买上了小轿车,虽然现在生活条件比较好,但还是喜欢童年的家乡,热闹的童年味,真难忘,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