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结婚风俗2022年,为什么彝族人有抢婚的习俗?
四川凉山彝族结婚风俗2022年,为什么彝族人有抢婚的习俗?
彝族人的抢婚习俗源于以下几种原因:
一、 起源于不同部落之间的相互掠夺,不光掠夺财产,也掠夺女性。抢劫过程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的武力冲突,男性往往可能被杀,而女性则给留下来担任繁殖生育后代的任务。
二、起源于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掠夺。势力弱小的家族女性往往成为重要的掠夺对象,随之可能将几个家族演变为世仇,互相掠夺成为几个家族之间的婚配常态、掠夺常态、报复常态。
三、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演变过程。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是男方寄居女方,后来由于男方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逐步提高,社会形态逐步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进行演变。但男方要取代女方的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便产生了武力抢劫女方的事件,由此,男方寄居女方逐步演变为女方寄居男方。
上述几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抢婚习俗的形成。
现代的彝族抢婚,已经远离了上述各种因素。现在的抢婚已经成为一种欢庆仪式,主要是给婚配增加一些喜庆气氛。现在的抢婚习俗既是对历史沿革的重温,也是男方向女方表示敬意的一种传统方式,是为了说明女方并不是嫁不掉,而是被男方抢到家里的。
关注中国简体字,下次接着聊。
男女结婚酒席钱是各出各的?
您好。
结婚都是看双方的意愿,有男方出的,有男女方合出一半的,有女方多,男方少,男方多,女方少,甚至没有办的都有。
结婚又不能代表以后的生活,结婚只是在同事,朋友,家人,亲朋好友面前证明你们是合法夫妻,生活还是得靠自己。
人前风光,人后悲伤,结婚主要看双方的决定,生活也是看双方的能力,处理家庭琐事,处理家庭矛盾,处理夫妻关系的能力以及方法。
能力不行,家庭不行,针锋相对,家庭破碎,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商量一下,考虑一下,然后在做打算,既然真心在一起,多点少点无所谓的。
重要的是以后的生活,如何避免争执,如何避免矛盾,注意细节,就是对你所敬爱的人,经常表示你对她的思念,你对她的赞美,你希望她愉快。而她的欢愉、快乐,也会使你有同样的感受。
男人和女人处世有三大原则:第一,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第二,真诚地赞赏他人;第三,首先想到他人的需求。
我朋友还有借钱办酒席的,结果借的钱刚刚够酒席钱,现在慢慢在发展,经常看见他开着车到处跑。
遇见问题解决问题,遇见困难解决困难,没必要吵架的,吵架没有好的结果,解决问题、解决困难才有好的结果。
汉族男人有哪些注意事项?
分享一下吧!总体来说我们满族没有什么很在乎的东西,只要你能对我们的姑娘好,其它的事情都是可以包容的!习俗方面除了不吃狗肉也没什么,我们不吃狗肉,但是不会阻止别人吃!信仰方面:满族信教的人不是很多,鬼神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飘渺的存在,保持敬畏心就好,尊敬任何形式的信仰!当然邪教除外!需要注意的事情更多的是长幼尊卑,文明礼貌!一起吃饭要注意细节,我们不喜欢虚情假意,该放开要放开,但要注意礼貌,比如对长辈一定要尊敬!我几个姐姐都嫁给了汉族姐夫,只要能好好对待就很好也不挑剔什么!我们很少去挑剔自己另一半的家庭条件,我上面五个姐姐嫁的都不是很富裕的家庭,甚至有些穷!但是经过两口子一起努力现在生活的都很好,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吃喝不愁!长辈们有的时候互相开玩笑说你们姐妹五个一个比一个嫁的穷,只听有炫富没听有攀穷!哈哈,对我们来说,只要人好脚踏实地做事情就没有穷困潦倒的说法!最重要的一点女性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这一点希望你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过彝族年有哪些特殊礼仪?
1、彝族年备年货,攒柴草
择定吉日、准备年货、节日柴草准备和搞好房内外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
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过年没有固定日期,各地也不统一,一般是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毕摩择定。具体选定哪天,要根据彝历计算,除属猪、龙、牛、鸡、蛇等的那些天不宜过年外,属猴、虎的日子最佳,属狗、鼠等日也是过年的“吉日”。
准备年货。凉山彝族过年,对过年猪特别讲究,过年猪的大小、肥瘦,被视为是否富有和勤劳的标志。过年猪不能选用种猪、老母猪、花毛猪和独生猪,并且过完年就立即选定下一年的过年猪。凉山彝族年猪的喂养大多同牛羊一起赶上山去放,放养的时间也较长。若喂养的过年猪肥大,不仅得到众人赞扬,而且可保祖先“过”个好年,祖先便保佑儿孙幸福。
2、彝族年杀年猪
彝族年要过三天,彝语称第一天为“库施”、第二天为“多博”、第三天为“博基”。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杀过年猪、祭祀祖先和吃年饭。杀过年猪时有一套规矩,由村寨里的小伙子们从最年长或辈分最大的家里开始杀过年猪,依辈分排下来。若村寨里住有“毕摩”或“苏尼”,要先杀他们家的过年猪,然后再按辈分排列杀猪次序。这是一种对权力、地位的尊重和尊老的传统文化的表现。
每户杀猪前,在院坝烧一堆火,并在火中放两个干海椒,意在吓跑妖魔鬼怪,熏撵凶祸。主人斟一杯酒放在祖先灵位前敬祭祖先。然后各斟一杯酒敬杀猪的小伙子们,以示尊重。
然后,男主人说一声:“伙子们,抓!”于是小伙子们蜂拥而上,将猪压倒在地。杀猪时,调转猪头向东宰杀,随后就去帮助杀另一家的过年猪。主人家留下烧猪打整干净。
猪剖开肚后,取出胆、脾以卜吉凶。再取少许肝、脾、肉放在火塘中烧熟加上生猪的头及整个前肢,由男主人置于祖先祖位前祭献,同时口中念一些祝词,彝语称为“松母吉取”。
午饭主要有酒、坨坨肉、荞粑和大米饭。肉和米饭煮好后,照例先祭献祖先,然后全家围坐在火塘旁,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年饭。过年三天里,无论是主人家还是来客都可随时食用,不拘礼仪,彝族谚语说:“过年三天没有吃错的,结婚三天没有说错的。”
如村寨里有没杀年猪的困难人户,其他人就会砍一块生肉或煮熟的肉送去。人户多的寨子,有时不杀年猪的人家里的猪肉往往会比杀了猪的还多,这体现了人们的互助和友好。但年年靠人帮助过年,脸面上是过意不去的,所以有的人家即使很穷也尽量想办法自己喂肥猪过年。
过年期间,火塘里不能熄火,要用粗大的柴根烧着,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有吃有喝,沉浸在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之中。
第二天主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别开生面,各有情趣。清早,姑娘和小伙子们就起来,各自不声不响地背着水桶到河边、泉旁去背水,或去别人地里“偷”些青菜、圆根回来,不能让人察觉。因此,在途中如遇人碰见了或听到了声响也各自装做不曾看见、听见。凉山彝族年的这种“偷”水或“偷”菜的风俗,按民间说法:一是新年的第二天,有水、菜悄悄地被“偷”进屋,意味着今后财源不断;二是长辈们对后生能力、胆量和智慧的探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玩法。
早饭后,各村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穿上新装汇集在山岗或坝子上开展活动。一般有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斗鸡。有的地方,小伙子与姑娘一起玩“磨儿秋”。一些地方,在开展这些活动前,还有一个简单的仪式。斟上一杯酒,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念些祝福的词,其大意是祝愿岁岁平安,人丁兴旺。
年节中,孩子们更是开心。他们各自带上煮熟了的弯猪脚(前蹄)和其他一些食品,由一些老年人主持,用刀切成小块,拾柴加热,分给孩子们,把余下的骨头还给原主带回去。大家边吃边玩,这是年节中孩子们最有兴趣的一项活动。
还有一个搜过年酒喝(彝语叫“支尼播”)的活动。村寨里的男人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搜酒喝,喝了一家又到另一家,直到喝醉不能随队,方送回家里休息。这支搜酒队在村寨里的醉闹、说唱,更增加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第三天,彝语称为“博基”,“博”义为“走、归”;“基”义为“款待”。意思是祖宗们回来和儿孙后代过完了年,这一天该送祖宗回去了。因此,这一天天还没亮,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欢送仪式。鸡鸣时分,把饭炒成油炒饭,煮过的肉再煮热,烧过的再烧一次,和其他食品一起盛在餐具中,再分别放上刀和匙子,斟杯酒,由户主一一拿在手里从火塘上面转三周祭放在神台上,象征着祖宗们离别前要食用;同时在门上挂一个装有炒面的口袋,意为祖宗们准备路上食用的干粮;接着由户主致送别词,主要意思是望他们别带儿孙和后代走,要让后代平安成长,请求祖宗赐给他们幸福;然后取下饭、肉和其他食品,叫醒全家成员,坐在火塘边,人人都要吃点送年饭。送走了祖先,人们带着对未来年的美好憧憬和对祖先们的依恋惜别之情,送走了一个年节。
3、彝族年拜年串门
拜年彝语叫“纠姑”。这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不过凉山彝族拜年的时间,多在三天后进行。拜年是彝族年的最后项目,拜年送上一块猪肉或半个猪头、酒和其他一些食品,主要是互致问候。其中以媳妇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最为讲究。过完三天的年后,媳妇们便备好年货带上孩子纷纷回娘家看望父母,给父母拜年。这些拜年货,彝语专称为“克勒莫伙”,是出嫁女儿们对父母尽的一份孝心。拜年走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人要打开酒让其喝开口酒。喝后要给点赏钱(物),然后打开背篼里的年货看后赞美一番才离去。到父母家拜年,父母要给女儿和外孙回赠礼品。给钱或物、猪、羊、鸡都可以,也有送衣物的。特别是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第一次带回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们就格外地重视。
彝族历来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谚语说:“为人心坦荡,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过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顿饭,就不能招待客人。”因此,彝民族不仅内部有着传统的友爱互助的风尚,而且有和其他兄弟民族友好往来的传统。年节时,他们习惯把附近兄弟民族的朋友请来,尊为上宾,热情招待。主客席地而坐,边饮酒边吃肉,边叙情,亲同手足。彝族年虽然说是过三天,但实际上由于远近亲友络绎不绝地拜年,有的人家直到一个月后,才慢慢过完。
彝族关于风俗的名句?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关于风俗的名句有很多,其中一句是:“彝家风俗,世代相传,尊重长辈,和睦相处。”
这句话强调了彝族人民对长辈的尊重和家庭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另一句名句是:“彝家风俗,团结互助,守望相助,共同发展。”
这句话强调了彝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的精神。这些名句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传统风俗的珍视和传承,也展示了他们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