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康客家人结婚风俗有哪些,赣南客家擂茶历史渊源?

2024-01-19 16:11:07 37阅读

江西南康客家人结婚风俗有哪些,赣南客家擂茶历史渊源?

赣南客家擂茶是赣南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由汉魏粥茶和唐宋点茶演变而来。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

据历史记载,赣南客家擂茶文化可以追溯到汉魏时代,由“粥茶”及唐宋时的“盐茶”衍变而成,最初起源于黄河以北,后搬迁,客家祖先将其带到赣南。唐宋时期,受《茶经》的影响,官员及其百姓开始饮茶,转相仿效,逐渐成为一种风俗。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引张缉《广雅》曰:“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灸,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这种米茶就是擂茶(香料茶)。随着时间的推移,擂茶经过客家先人的创新和发展,凭借着“药食俱佳、味中有味”得到百姓们的喜爱。

江西南康客家人结婚风俗有哪些,赣南客家擂茶历史渊源?

在赣南客家人聚居区域特别是兴国、赣县、于都、宁都、全南等地,擂茶待客的礼俗传承至今,尤以全南县的客家擂茶特色最为鲜明、最具代表性。赣南自古流传着“无擂茶,不成客家”的谚语,随着岁月的变迁,擂茶已然成了赣南客家人的四季饮食习俗之一。

如需更多与赣南客家擂茶历史渊源相关的信息,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文献,或者前往当地博物馆进行了解。

客家围屋的建造过程结构特点分布?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对的,外来的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客家人在举家迁徙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原籍优良的居住传统,又融合了当地新的生活气息,这使得他们有了由守反攻的资本。

围屋 客家人的堡垒

赣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个县市区,面积大约有3.9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90万。赣南客家民居年代久远,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现存的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围屋是赣南客家名居的一个典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围屋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

围屋的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它与闽粤围楼最大的区别是:赣南围屋的防御功能更为完善,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其功用显然是为了警戒和打击已进入墙根或瓦面上的敌人。

围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故一般在板门之后,还设有一道闸门,有的围屋则在闸门之后,还设有一道便门,板门之前再设有一道“门插”(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计有漏水孔。围屋的外墙高大厚实,没有窗户,只有对外射击的枪眼。围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样的角楼。赣南的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这种构建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来的“燕侣比翼”

在众多的围屋中,龙南“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粤赣边境的杨村时有战火。家道殷实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辈之嘱外出避难。他们的第一选择是位于黄塘高围的亲戚家,岂料对方无义,竟然杀害了前去探问的人。兄弟们只好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乡,看到满目疮痍的家乡,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围屋的构想。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这个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在之后的27年间,燕翼围不断壮大,最终修建完成。竣工后的围屋呈方形,四层高15米,长42米,宽32米。建筑总面积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间。围屋的功能区分配非常清晰,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室,四层则是用于战略防御的战楼,共有58个枪眼。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两口暗井(平时以土埋之),一为水井,另一为粮库井。因为高大易守,可闭关自守一年不出围,而有“高守围”之称。公元1849,当时的府台大人周玉衡应邀来围屋做客,看到围屋主人相敬如宾、便题字“燕翼围”取“举案齐眉,燕侣比翼”之意。围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称呼。

比出来的关西围

关西围是赣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围屋。它的开基祖是徐名均,俗称徐老四。因为姐姐嫁入燕翼围而有机会常常去那里做客。看到雄伟的燕翼围,争强好胜的他便暗暗决心有朝一日要盖一座超越它的围屋。

他天资聪慧,在姐夫的资助下,木材生意日渐兴隆。而后来偶然得到的一块免税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归附在他的“西昌”门下,他也因此财源滚滚,为西关围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围屋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九米,厚两米,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整体结构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间。

照壁的后面是围主徐老四修的戏院。传说每次开戏,他的大夫人诰赠五品宜人的赖氏便沉醉其中,此时徐老四边从西门溜出,与他的另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资料显示,客家人构筑的围屋,源于东汉的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的习惯,就源于那个时代。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唐末五代时,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围屋里的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在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的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当围屋容纳不下时,长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儿子则分出去再盖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客家人由于是迁徙才寻觅到安家的处所,所以勤奋、勇敢、智慧、与环境做斗争,是他们的品质。经过无数岁月的积淀,他们终于开创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他们在各自的阵营里发挥着惊人的创造力。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们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TIPS:

客家先民的6个“移民”时期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1.秦始皇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2.东晋时期 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

3.唐末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4.宋南渡时期 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5.明末清初时期 当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6.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江西客家人是哪里的人儿?

江西客家主要聚居在江西南部、中部和西北部。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文化、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是客家人当今最大的聚居地。

关于客家人?

一、客家人的起源

客家人最早的起源,据史料的说法是秦朝时来到赣南地区的伐木客。客家人的祖先是自秦以来躲避战乱南迁的中原人,被认为是形成于唐宋时期,其中来自河洛地区的人又占大多数,又被叫做河洛郎。

二、客家人的范围

客家人的范围较广,一开始是对广东范围的广府人,诸如梅州、梅县、五邑、肇庆等地广东客家人的叫法,后来发现原来福建长汀和江西赣南等地的人说话也有点像,研究后才发现有共同的起源,于是又把这一范围给扩大了,形成了客家民系。

三、客家人的印象

客家的传统村落都很淳朴,很宁静,让人有种前往的冲动。很多客家的围龙屋,古香古色,独树一帜,可见客家文化深不可测。

客家人,热情好客,想必是实至名归,和客家人在一起很舒服,很惬意,那种氛围真的很亲切,很自然。

四、客家人的餐桌礼仪

客家人是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当然在餐桌上的礼仪差不多的情况,但是也与其他支系的族系也有不同之处。

与客家人相处久了,你就了解到她们是非常有教养得:长辈不上桌,晚辈不能动筷子;吃饭手要端饭碗;筷子不能插在米饭里;筷子不能敲碗响客人;吃饭坐姿要端正,不能抖脚,也不能端着碗到处跑,只能安静的坐在桌子旁就餐;长辈坐正位,晚辈坐旁边;吃饭速度不能太快,要慢吞细咽;喝汤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不能影响到别人;吃饭时,不能在菜碗里挑来挑去,也不能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要什么菜都要吃一点,这样对健康有利。

五、客家人的服饰

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是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围裙、大襟衫、对襟衫、“凉帽”(凉笠)、“冬头帕”都带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服饰。

客家人做衫裤的布大部分是用棉纱、苎麻,自己纺织的,俗称“家机布”。当时梅州城乡很多妇女都会织布,兴宁县尤为普及。这种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漂染而成黑、蓝、青蓝等颜色,染料是土制“靛粉”,也有用“薯茛”、“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

六、客家人的名人

客家人从古到今,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大的贡献,其中不乏孕育出众多的名人。这是客家人引以为荣的丰碑!

世界客家名人谱,有孙中山、廖仲恺、朱德、叶挺、叶剑英、胡耀邦、泰国总理他信、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郭沫若、王力、曾巩、袁崇焕、丘逢甲、文天祥、张九龄、洪秀全、李秀成等等。

七、客家人的感悟

“崖系一名客家银”,这是客家人的一句方言(客家话),我本省也是一名客家人。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了解客家,需要走进客家的集中地梅州、梅县等地,你才能深入体会到客家文化所蕴含的魅力!

客家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同时,也有自己风俗习惯。各地也会有所差异。肇庆地区的客家就在旧历二月初二称为“茶果节”,热闹氛围比我们新年的气氛还热闹!

作为客家人,感到骄傲,因为客家人与生俱来的质朴、善良、热情等等,传承了中华优良的文化传统,也散发出客家支系不同的味道,相得益彰!为客家人点赞!

你会去看看吗?

历史文化编辑禾丰镇主要有刘、赖、华、李、任、肖、丁、谢、林、曾、邱、罗、钟、高、赵、黄、许、尹等姓,属赣南地区聚居“客家”人,通行客家话,“客家”作为一个民系有其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赣南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除地域等外,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赣南的客家方言与其主体的来源及长久繁衍生存有着原本关系。总体上说,它来自北方,有着明显的唐宋古音特点,过程上它又有许多迁自长江流域的客家先民,又带有江西等地方言的熏染,所以客家话各个地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常常是相互之间能“听得懂”,能“对话”,比如禾丰镇西部下堡语言就与镇上其它地方语言音调上有差别。历史文物古迹有水阁口庙、文峰塔、钟公嶂等。祖先崇拜禾丰镇全镇各个姓氏有祠堂,祖先崇拜是禾丰客家人最为核心的信仰,祠堂即家庙,也是家族繁衍的缩影。祠堂中供奉列祖列宗的神位牌、祭台,由族中专人看管。客家人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要到祠堂祭拜祖先。祠堂也是族中重要人物聚会议事的地点。自古以来,禾丰镇各姓氏都有编纂谱牒的习俗。民间称为“修谱”。谱牒,旧称家乘、家谱。它是以记载一姓或族、一房世系为中心内容的表册文书,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禾丰镇内的祠堂喜酒好茶禾丰镇人每逢庆贺喜事必办酒席,摆酒宴已遍及各种喜庆活动中。酒宴的名称一般以酒宴的内容而定,如婚嫁喜事叫“结婚酒”;小孩出生三日要做“三朝酒”;满月做“满月酒”;老人过生日要做“寿酒”;工匠学徒有“进师酒”、“出师酒”;建房盖屋,竣工之时要做“出水酒”。这种“做酒”活动自然不仅仅是饮酒而已,实际上多是菜肴丰盛的筵席,然而却被禾丰镇人冠以“酒”的名称,可见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禾丰镇人传统的酒主要是米酒为主,米酒俗称水酒,是家庭自制的酒,原料是糯米。禾丰镇擂茶配料酒仍是人们交际、礼尚往来,宴请宾客的重要饮品。 喝擂茶,也是禾丰镇人一项传统。擂茶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饮料。作法是将生米、茶叶、生姜用水浸泡后,放在陶制的擂钵里,用山植木 (或油茶木)制成的木棒 (俗称擂糙)反复碾磨成糊状,再拌入韭菜、菜豆,加适量的细盐,兑上温水,在锅里煮成稀粥,食用时,茶面上再撒上各种佐料,品种随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就饮时,宾主在茶桌边团团围坐,桌面上放上各种茶点,如炒花生、炒烫皮、炸米果、蜜饯等。主人依次献茶。这种擂茶,茶味真、香意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所以客家人视之为饮料中的佳品,不仅用来敬祖、待客、欢度喜庆,而且也是家人常喝常饮,丰富生活的家风美俗。特产编辑珍珠粉,云片,各式客家米粿;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