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结婚风俗以及红包,客家人过年习俗有哪些?

2024-01-11 05:11:05 47阅读

客家结婚风俗以及红包,客家人过年习俗有哪些?

感谢邀请,这里大美客家,欢迎各路客家朋友关注客家文化习俗,希望客家文化可以很好的传承下去,喜欢客家文化内容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对于过年(春节)是非常的重视的,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当然啦,随着人们从农村迁徙到城里,很多都从简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客家人过年有哪些习俗呢?那小编就来总结下吧,一起来看看,随着人们从农村迁徙到城里,很多都从简了!说的不好还请各位见谅,也希望各地区的客家朋友们能够留言补充!

客家结婚风俗以及红包,客家人过年习俗有哪些?

磨豆腐,干鱼圹,杀猪鸡鸭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贴对联:年节这一天,家家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语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除外还会在许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敬祖先: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早上摘回柚叶或者其它的一些草药等等,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这习俗已逐渐被淡化。

点岁火(点年光):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初一早餐,客家习俗中,大人是一定要要求大家起来吃早餐的,(另外一个很多的地方大年初一是吃素的,要年初二以后才能开荤的),毕竟也算是新年的第一餐,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当然啦,现在基本都是年三十晚上就把红包准备给小孩子们了!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当然啦,现在的社会酒还是要少喝点,特别是开车的朋友们!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有些地方过元宵比过年还热闹,比如广东兴宁等地;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

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不过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出年界后就开圩了!

客家人的过年是丰富多彩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个地方都把很多节目和一些风俗习惯简略了,所以很多的人都说现在的年是越来越没有意思啦,希望大家可以传承客家传统文化。

如何写红包上的贺词?

一般客家人老规矩是红包上方从右到左横写写上“喜仪”或者“贺仪”,中间竖写写上送礼人的名字(本来写在左下方的,因为单个人名字不对称不好看,除非右上角也写上了收礼人的名字),名字下方写上个“贺”字(如果人多共一个红包的就写上“仝贺”两个字)。

不知道朋友们那里的习俗过个年得花多少银子呢?

哈哈哈!快过年了,朋友提到的带有年味的问题,不由得我津津乐道地和朋友聊一聊。我不知道朋友是何方人氏,是北方,是南方?是潮州人,广府人或者客家人?虽然都是过年,但地方不同,风俗也不同,花费就更加不同了。我是梅州兴宁客家人。客家人对过年是十分注重的,也是十分认真的,尤其是在追宗念祖方面更是虔诚的。每年的除夕的一大早,家家都会杀大公鸡,办好三牲礼品到姓氏祠堂里,燃烛烧香,合家老小敬拜祖宗。那时祠堂里热闹非凡,场面十分热闹壮观。最后燃放鞭炮。晚餐,是重要的角色喽,家家都要酿豆腐,鱼丸肉丸,炸腐卷,把敬过祖的大鸡公炒成糯米酒妙鸡等十多样客家特色的菜,摆满一桌子,全家老小,欢天喜地围着一桌酒菜,边吃边聊,其乐无穷,共度除夕之夜。饭后是后生给长辈敬红包,老人给小孩派压岁钱的时侯,并向老人说些诸如"长命百岁,健康长寿"之类的祝颂话,老人也要向小孩说些乖生乖长聪明伶俐,学业进步之吉利话,随后到零点正子时更是热闹了,男女老少都会来到村口禾坪里敲锣打鼓

,燃放鞭炮礼花,把夜空点缀得五彩缤纷。如果那家添了小孙孙,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客家人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响灯节",从正月初八始到正月十六这段时间里,每天都有过响灯节的。到了响灯节那天,添了新丁的人家′便会大摆筵席,宴请四亲六朋。亲戚朋友的贺:礼以鞭炮为主,以鞭炮越大挂为最。添了新丁的人家好以谁家放的鞭炮礼花多为最。村里来了舞龙舞狮的红包都由添了新丁的新丁们共同付。说到这里,不能不补充说三件事,第一件是,每到腊月的廿五日,客家人称"入年界"或"入年架",表示己进入新年了,家家户户忙着筹办年货,进行炸煎堆(客家人称油果),蒸甜粄(年糕)萝卜糕新年食品,所以,客家人过春节,不但菜色多种多样,食品也丰富多彩,且独具客家特色的。第二,春节过后,大约在初六以后的几天里,各姓氏各祖屋都会按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和日期,到十几二十里的地方去请花灯,必须敲锣打鼓,请来舞龙舞狮的伴着,成群结队去请花灯,在请花灯回家的途中要不停地放鞭炮,直至回到祖屋祠堂(厅堂)内,然后虔诚地挂在厅堂的正栋梁上。象征着人丁兴旺。当花灯一进村口时,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家门口燃放鞭炮,这叫"接灯",预兆新年里添新丁。第三件,添了新丁的人家在响丁节的晚饭后,必须办十二盘时鲜生果有荤有素的果盘和客家娘酒摆在祖屋厅堂里供人们划拳猜码,人们也不用请更不用客气入座,吆五喝六,直至三更,方才尽兴而归。朋友,休怪我啰苏话多,从上面我说的过年的热闹场面和人们对过年的认真可以看出客家人在过年时的开支大小了吧!话应说回正点,我们这里过个春节,从最节俭角庋上去算,普通的家庭也得三五千块钱;如果添新丁的家庭起码三几万才能开销。很可能我算的很保守吧!(陈村宏)

为什么有人说江西娶媳的彩礼特别重?

要说农村哪里彩礼最高,我想应该是处在东南地区的福建与江西这两个地方吧。本人就是福建的,在2003年时,我们镇上的彩礼最低都是5万起步,如果女方长得特别漂亮,有钱的农民甚至愿意给出20万的彩礼,在那年代2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哦。

当时我正好有几个朋友是江西赣州那的朋友,他们听闻了我所讲的当地彩礼钱,都笑称我们那边是在“卖女儿”。甚至有个女的戏称到,你也给我介绍一个你们当地的男孩吧,她也想嫁到福建去。

不过近几年,我发现江西那边的彩礼钱,也直逼福建的沿海地区,那什么为什么有人说,江西彩礼钱越来越高了,但嫁女给的嫁妆,却没有福建给的多呢?下面我来给大家分析下。

江西娶媳的彩礼特别高的原因是什么

江西外出打工的人是很多,不过外出经商的也不少,听我一个江西的朋友说,他们那边有几个地方的人,都在广东珠三角那边做二手房东,主要就是炒厂房的出租,每年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而农村人一但有了钱之后,多数人选择是回家乡盖一栋漂亮的小“别野”(我至今认为没有游泳池、没有花园的房子不能称为别墅)。

农村人结婚,很多人都不是自由恋爱的,都是由媒婆介绍,然后两个人相亲,互相看对眼之后,就会结成亲家。

不过这其中有个问题,那就是江西与福建农村有个共同点,都是老一辈的人重男轻女,村里的男孩数量远超过女孩。

男多女少意味着什么?我想在农村生活的人都应该知道,每年相亲的时候,女方能选择的会更多。就比如我侄女吧,前几年她在适婚的年龄,在年前年后那段时间,每天都有至少10个男孩上门相亲。

说出粗俗的话,在“狼多肉少的时候”如何让女方选择你,我想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用钱,也就是彩礼去打动女方。

这样问题就来了,农村男多女少,当然就是愿意花高价钱的人,他们优先能找到对象。然后农村又普遍存在攀比的现象,邻家的二花,没有自家女儿长得靓,也没自己女儿优秀,为什么她能得那么彩礼,我自然也不会让女儿的彩礼,少于她,要是要的少了,我岂不是很没面子?如此一来,高彩礼的现象,就开始在村里传开了。

其实这个道理,在所有高彩礼的农村都适用到,彩礼不是一开这始就高的,而是因为农村男多女少,女的有更多的选择,村里人又喜欢相互攀比,才造成了高彩礼。

再来说说福建嫁女的嫁妆,为什么特别多

前几年我回家乡的时候,听我爸说,他上半年打了四套金手镯送给我小姑的孙女出嫁,听说出嫁那天小姑的孙女,带着好几斤的金首饰。

我就奇怪的问我爸,为什么要打那么多金手镯,打一套不行吗?以前妹妹出嫁的时候,我家也没有收到那么多金手镯,并且我几个已经出嫁的侄女,她们当时出嫁时,也没她那么风光啊。

我爸说到,那是以前我们家里穷,所以才没打金手镯送给家,现在你哥赚到钱了,这次四套金手镯分别是代表着:他、我哥、我、我妹四个人送的。

然后我再想起我一个家族的侄儿,在前几年他与大学校友结婚时,彩礼花了88万,但女方陪嫁一辆宝马7系、市里一套房子等其他若干物品。家族老一辈的人都戏称,家族里所有后代男的,还是他最有本事,白捡了一个媳妇,让那些后生都向他学习。

不过我发现,那女的之所以陪嫁多,是因为她父母很有钱,她父母在隔壁镇上开了一家诊所,每天忙的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就是女儿出嫁那天,也只休息半天,又急忙赶回门诊去,因为很多病人在等着他。

从上述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其实网上传言有误,在福建并不是所有女的出嫁,给的嫁妆非常多。如果有这种情况,那也只能说明女方家中不差钱,或者女方有个大家族,家族较亲的那批人也很富裕,每个长辈都会给出嫁的后辈,准备一套金首饰。

结论:

江西娶媳的彩礼特别高,是因为那边农村也是存在男多女少的现象,这是老一辈的人,为当初错误的重男轻女思想买单,再加上当地的农村人也喜欢攀比,彩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至于说福建嫁女陪嫁多,其实是因为福建当地家族的往来,还是比较密切的,当地也有给后代送陪嫁物的习俗,这样每个长辈送一套首饰,数量就很惊人。

并且如果女方本身家庭条件不差,也会给很多陪嫁的东西,这样自己也有面子,女儿在男方家中的地位也就会高,会让男方的亲戚们对她高看一眼。

女方家庭条件好,其实在很多农村陪嫁都不会低,像是在2011年,我在陕北一个贫困县,见到街上行驶的一辆车。车身上写着:某某某,陪嫁一辆车,价值多少钱之类的标语。

最后:高彩礼是陋习,也是现在农村重点打击的对象。我个人认为,农村现在适龄待嫁的青年,他们的父母都是受过教育的,不应该把这种老一辈的歪风,再继续保留下去,婚姻还是让儿女们自己去选择,父母不应该设置高彩礼,阻挡儿女他们选择另一半的门槛。

为什么感觉江西人办喜事都让舅舅坐上席?

我想不止江西,全国都一样,娘舅大于天,如果外公坐上席,说明这个外公不懂民俗风情,懂事的外公是不会与做舅舅的同一桌。

赣州客家人结婚老风俗一般在祠堂或家里安排四个主席位,舅舅坐第一位,族亲辈分高的坐第二位,结婚当事人父亲(或新郎)最好的朋友坐第三位(如果有新娘娘家人送嫁的也可以新娘的兄弟坐第三位),第四位则由新郎的姑父或朋友坐。

大约座次就是如此,当然实际上第三第四位也会随实际亲疏变化。如单位领导,村干部,远方朋友,第一位第二位基本上是固定的。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