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妻二夫制,如果你的老公瞒着你
2020年一妻二夫制,如果你的老公瞒着你?
孩子小姨小芬给妻子打电话,说她要离婚,让妻子在岳父母面前先吹吹风。
妻子放下电话看我一眼,漫不经心说一句,都是你惯的,你去处理。
我处理就我处理,别想拿这件事降住我!
小姨妹是妻子的小妹妹,和内弟是双胞胎,上面还有两个姐姐,我妻子是大姐。
我第一次见到小姨妹时,她才不到七岁。因为家里两个姐姐一个弟弟,没有哥哥,她又和弟弟是双棒儿,关键她又是女孩,可能觉得家里人对她关心不够。大姐比她大15岁,二姐比她大13岁,她和两位姐姐玩不到一块,虽然我的岳父母大人没有重男轻女思想(至少我妻子没有感觉出来岳父母有重男轻女思想),最小的弟弟才是一家人宠溺的对象,所以小姨妹的童年应该不太快乐。
所以和我熟悉后,她就很亲近我,喜欢和我在一起,我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
只是相聚是短暂的,那时我和妻子还没有毕业,只是趁着假期回家向长辈表明态度,并且得到长辈的支持。
我离开时,小姨妹是哭着送我和妻子上车的,其他人都笑盈盈挥手和我们告别,只有小姨妹,哭的很伤心。
妻子说小妹喜欢你。
我说小妹哭的我心里不是滋味。
妻子一时有些伤感,说自己这大姐没有做好,没有让小妹感觉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温暖。
我安慰妻子说也没有那么糟糕,小姨妹哭自然有我离开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她的大姐也走了,可能以后就很少回那个家了,她感觉到了失去的痛苦,所以才哭的那么伤心。
不管怎么说,我的心里放不下小姨妹,我觉得她有点可怜。就像我每次回老家,临走时小妹都要掉眼泪一样,我的心里也很难受。
所以,后来我们毕业后结婚,第二年买了自己的房子,有了住的地方,当小姨妹说要来北京和我们在一起时,我没有犹豫,立刻给她联系好了学校,安排好了房间。
妻子自然也不会说什么,她想把所有的亲人都带在身边,以解两千余公里的相思之苦,可是实际情况不允许。
小姨妹从第一次见面在岳母的提示下叫我哥哥,就没有再改过口,其实我的老家,比较传统的称呼应该是姐夫,当然,如今叫哥哥的也很多。
因为十五六岁的年龄差,小姨妹在我眼里更像是孩子,像是我一岁大儿子的大姐姐。所以我是以长辈的心态对待她,妻子说你现在的心态有点儿女双全的张狂。
我说儿女双全的人有的是,怎么我就会张狂?
妻子说有一个词叫“涨包”,说的就是你。
反正小姨妹在我们身边那几年她过得挺快乐,我觉得这就够了。
因为一开始小姨妹没有北京学籍,我们给她联系了一所私立学校,后来根据政策规定,在小姨妹上到小学六年级时,从原籍把她的学籍迁到了北京,后来的初中高中,就在普通公立学校上学。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她考上大学离开,小姨妹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十来年,从一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孩子,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不敢说对她有多么娇惯,至少没有在她的眼睛里看到失望和忧伤。
当然我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小姨妹上初三时,面对中考心理压力大,有一段时间早晨背着书包出门(学校就在小区老乡,有一条专门通向学校的非机动车道,小区业主凑钱买了监控摄像头安在路上,学生上下学不用接送),然后跑到老乡花园长椅上坐半天,中午回来吃饭,下午又去坐半天。
直到她的班主任来家访,我和妻子才知道小姨妹已经四五天没去上学。
因为她以前一直表现的乖巧,没有做过出格的事,这一次突然逃学,让我和妻子非常震惊,当着她的班主任的面,我没忍住火气,抬腿踢了她一脚。
小姨妹一脸委屈回了她自己的房间,妻子愤愤地说不管她,明天就把她送走,哪来的回哪里去,真要出个意外,小小年纪走了歪路,我可没法向爹妈交代。
我倒觉得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之所以踢她一脚主要还是做给老师看的,无缘无故旷课好几天,按照学校的规定是要给个处分的,老师看着我们对她要求严格,会有恻隐之心,在协调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时会帮着说几句话,老师的话,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话,学校一般很重视。
我们对老师千恩万谢,一再表明态度,承认错误,说我们两口子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小姨妹学习上的关心,以后坚决改正。
班主任老师对小姨妹认错的态度和我们两口子的表现挺满意,叮嘱小姨妹好好学习。
我提了礼品把老师送走,没有刻意巴结的意思,感谢人家及时家访,让我们知道了小姨妹的情况。
晚上,小姨妹敲开我们的卧室,站在门口低着头不说话。妻子看她的样子不忍,问她屁股还疼不疼,她摇摇头还是不说话。妻子又开始埋怨我,说我的大脚和熊掌差不多,没轻没重就是一下子,感情不是自己的亲妹子,打起来不心疼。
我觉得猪八戒照镜子,也就是我当时的心情。
小姨妹说姐,您真要把我赶走?
妻子一愣,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解释说那不是话赶话随口一说吗,都是气话,往哪里赶,你的学籍在这里,赶走不上学了!
妻子又说,你哥哥踢了你一脚,不能白踢,要给他个教训,怎么能随便动手打人呢?
我更正说没有动手是动的脚。
妻子说动脚就更不对了,罪加一等,你说吧,想要什么惩罚?
这时儿子从他的房间听到动静跑出来,一边跑一边说去吃麦当劳,让爸爸带着去吃麦当劳!
我冲着儿子一瞪眼,也不知道这孩子着了什么魔,就是爱吃麦当劳,喜欢人家送的小玩具。
儿子躲到他小姨身后,伸出头来吐舌头做鬼脸。
儿子能够说清楚的第一句话不是叫爸爸妈妈,而是一个字“姨”。
小姨妹高考冲击北师大失利,最后去了华东。
大学毕业后回了老家省会城市,在一所高中当老师,表现很优秀,现在在网上搜有关教学实验和改革的论文,还经常弹出她的文章。
对于小姨妹从事教师职业这件事,岳父母大人非常欣慰,他们老两口教书一辈子,看到有个孩子承继他们的职业,觉得传承有了希望。
小姨妹的丈夫也就是我的连桥,原本也是一位高中老师,前几年辞职创业,一事无成,把家底败了个干净,而且债台高筑。
如果仅仅是有些欠账外债,小姨妹应该还是能够接受,钱是死的人是活的,努力挣钱还账就是。
我这位连桥自从创业失败后,有点彻底放飞自我,表现出了极强的破罐子破摔特性,不但不思进取,还谎话连篇,更是自私自利,不负责任。
问答中说三十万网贷,我怀疑这位连桥有十几甚至几十个“三十万”的外债。当然现在他对我也没有真话了。我给他打电话他一般不接,接了没有几句话就说到借钱,咬牙切齿又信誓旦旦,说只要借给他点本钱,他一定能够咸鱼翻身,把失去的一切都拿回来。
我只能每次给他打点钱做生活费,推说我也不管钱,让他给我妻子打,看看能不能多拿出来一点钱帮着他东山再起。
他不敢主动给我妻子打电话,我妻子不惯他毛病。
让小姨妹下定决心离婚的原因是我这位“连桥”的自私自利。
小姨妹半夜发烧,让他帮着拿药,结果他一听自己妻子发烧,连夜收拾东西逃回到他父母家里,连三岁的儿子也没有搭理,一溜烟没了踪影。
小姨妹自己没法照顾自己,更没法照顾孩子,给他打电话。他说他了解到这种病对男人的生殖系统有伤害,他不能轻易涉险,让她们娘儿俩自己克服克服。不愧是当过老师的人,说话也是意思表达明确,条理清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
没办法,小姨妹又给她的公婆打电话,老两口表示了对孙子安全的担心,说自己年龄大了,抵抗力差,怕是照顾不了他们娘儿俩。
小姨妹退而求其次说把孩子接走。
老两口说孩子还是跟着妈妈更合适。
小姨妹又打电话给闺蜜,人家冒险去到她家照顾她们娘儿俩,三天后她们娘儿俩没事了,闺蜜在她家躺下了。
我的岳父母大人教书育人一辈子,思想却有些保守,秉承“好女不嫁二夫”的古训教育子女,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妻子也支持小姨妹离婚,但是她不敢在岳父母面前提这件事,所以轻描淡写一句话,任务交给了我。
我还是想跟连桥再谈一谈,虽然每次打电话我都要损失不少钱,我还是想听一听他的想法和打算。作为曾经的高中老师,我想他的素质不会低到不可理喻,如果那个家不散,如果他能够稍稍改变一下自己,有什么困难都有家人亲戚帮助,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齐心协力,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过不去的火焰!
现在离婚率为什么那么高呢?
很多人困惑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以往,最起码是二十年前,20世纪的时候,很多人面临温饱问题,物质生活也远非今日可比。但是,那时候几乎没多少离婚率。再往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离婚更是十里八村都没听说过的现象。而那时候老百姓普遍吃不饱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考虑做新衣服。而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宽裕,但离婚率却很高。其实这个问题,个人感觉,可以从经济角度解答。
上个世纪80年代,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虽然中国有数千年历史,但主体上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流。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虽然人民得到了解放,但是,主要经济产业,依旧是农业。因此,农耕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依旧有所传承。而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我国进入工业社会的前夜。因此,80年代,算是农耕文明、田园牧歌的绝唱。而在农耕文化氛围下,诗人才受到尊崇和认同。这也是为什么80年代我国还涌现了一大群诗人,到了90年代,诗人突然一夜间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毕竟,9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个时代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开始变快,高楼林立、摩天大厦开始产生,诗人的呐喊,也淹没在了时代的浪潮中。
而人们不愿意离婚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在农耕文明时代,妇女没有什么能够养活自己的经济来源,妇女需要依附自己的父亲、丈夫才能得到生活来源。所以,那时候的女子,没嫁人之前只能听父母的命令,嫁人后也不敢违逆自己的丈夫。毕竟,一旦失去丈夫提供的生活来源,自己将失去立足之地。
这一切在90年代有所变化:比如90年代,很多女强人下海经商,这些女强人对婚姻当然没什么依赖性可言。不过,当时由于经济刚刚发展,工业文明刚刚确立,所以,90年代的离婚率主体来说,比例没现在这么高。到了今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女子读个大学以后,可以担任会计师、律师甚至女工程师这样的工作。这些女子的收益可能要比在工地上搬砖的男工还要多很多。这导致很多女子在经济独立后,将婚姻视为弹性需求——所谓弹性需求,可以理解成可有可无。因此,这导致现如今,结婚率暴跌,离婚率高涨。
为什么离婚的却越来越多了?
对于农村现在的的生活好了,反而离婚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我觉得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丨)农村女性地位的提高,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女性在学习,工作,政治等方面主导空间的进步体,社会地位和经济空间提高。已形成“半边天"的趋势,如果在婚姻生活中,农村女性认为受到委屈,或是认为丈夫已不适合,他由最初的抗争到现在的主动离婚,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2)感情基础薄弱,在农村地区很的男女青年结合,大家都是通过熟人或者媒人介绍,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两个人就结婚了,所以在生活中双方感情基础很薄弱,互不了解的两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必然出现矛盾,当问题调解不了的时候,最终只能走向离婚。
(3)人品问题,其实有不少农村夫妻在婚前对对方并不了解,婚后才发现男方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根本就不工作,这样家里经济拮据,常常吵架。而有些农村妇女是一个不规矩的女人,会趁着男方在外的时候,干一些不规矩的事情,后来被男方知道,必然是要走向离婚的解决的。
(4)思想原因。思想的变化,光念的改变。现在出去打工后,大多数农村人确实也经受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很多人还是会眼花缭乱的,面对一些东西,自己却把持不住,最后家庭也就走上了离婚的地步。
综合以上四点来说的话就是导致农村现在的生活好了,反而离婚越来越多的原因。
朋友的奶奶很早就改嫁?
朋友,你该恨,那是你的自由和权力。
但你该恨的是“为什么自己没有奶奶,没有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拥有奶奶的疼爱”。
而不该恨的是 “ 奶奶为什么要改嫁 ”。
两个人的离婚,有很多原因,总之都是无奈之举,别人是感受不到那种无奈的,当事人才最有发言权。
真正该恨你奶奶的人应该是你爷爷,这个问题去问问爷爷吧,爷爷会给你答案。
再去问问你爸爸,如果爸爸都不恨奶奶了,你就更没理由去恨了。
来看一首古诗
《节妇吟》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原本是为了表达忠于朝廷的心迹,但却因此而描绘了最感人,却也最无奈的一段感情。当爱情与婚姻出现了碰撞,当缥缈的浪漫与现实的生活产生了冲突,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这位“节妇”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示范,尽管这选择无奈又心酸,但却是人们心中对婚姻该有的期盼。
一滴墨水,或轻或重,或浓或淡,滴在纸上却可以变成无法承受的后果。一份真情,或短或长,或深或浅,留在心上却可以变成一生一世的泪流。
婚姻中,有人选择忍受、泪水、遗憾,有人选择逃避、幸福、不舍。但无论选择哪种,当事人都得承受,有舍必有得,有得也就必有舍。
如果你爷爷自打离婚再未取,从此以后别再纠结这个问题了,和爸爸一起,好好关心关心爷爷,对他好点,他这一辈子才承受的苦与痛最多。
针对网上所说的一妻多夫制?
一妻多夫制度?这位教授真是笑掉大牙,我们国家男女比例失调,不需要一个外人来指手画脚。你们马来西亚也是男多女少,结果社会上到处都是一夫多妻、童婚的情况,而且还被征服合法化。这些事你不去管,倒来管起了中国的闲事,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
我们中国不需要这种制度,我们既不需要所谓的一妻多夫,也不需要一夫多妻,只需要一夫一妻,这是中国的底线。
中国当前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性的数量远远大于女性,这跟某些人的“重男轻女”思想密不可分。到2020年,中国处于适婚年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那么这三四千万人如何找老婆呢?对于国家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去解决的难题。
不过近日复旦大学教授黄有光语出惊人,推荐国家施行“一妻多夫”制度,这样就可以解决男多女少的问题。在文章中,黄有光表示,一妻二夫比一夫二妻更有优势。你比方说一个家庭,妻子负责主内,煮给三个人吃,不会比煮给两个人吃多很多时间。因此,一妻二夫轻而易举。但一夫二妻就不同了,矛盾要大的多。
他表示,在人类的长期进化历史,大致男子在外打猎,女子在家照顾孩子。照顾孩子是一个人的工作,打猎需要多人合作。男子天生容易信任朋友,和朋友合作等。因此。一妻多夫比一夫多妻容易相处。
一个男人,如果选择一妻二夫制度,那么对他人的影响是什么呢?一方面使其他男人娶到老婆的机会增加,另一方面会使其他女子选择范围略微减少。因此!根据对他人的作用而言,在男女比例失调的中国情形,应该是鼓励有一夫多妻制的理由。
不得不说,这位出身于马来西亚,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到底还是喝过洋墨水的人。思想进步到我们这群真正的汉人完全跟不上他的节奏。
不过我想说的是,为了表示诚意,你可不可以先把你老婆的电话号码公布一下,我们也可以试着去追求,搞成了之后我们再谈“一妻多夫”制度好不好?毕竟每一个政治家提出的政治言论,都应该以身作则才可能获得更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