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文正(张居正谥号为什么不是文正)
谥号文正,张居正谥号为什么不是文正?
文正要求太高了,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 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 徽柔 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 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 精爽 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 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你自己看看张居正几条符合
为什么只有范仲淹能使好文正?
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致。谥号文正是对范仲淹的功绩和品德肯定及表彰。是对其生平事迹的褒奖。范仲淹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确实担的起这个谥号。
宋朝得到文正谥号的共有9人,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范仲淹不是唯一。
文正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
文正与文襄相差多少?
一般来说不同时期相差很大,例如清朝,在清朝文正是大臣中谥号最高一等,但襄字却是所有谥号中最隆重的。
尤其在咸丰以后,文襄成为最隆重的谥号,一般不予谥去世的大臣,甚至比文正更难以获得。
文正,一般认为是文人的最高评价。以前叫文贞,宋朝为避讳改成文正。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文襄,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在清代“文襄”多授予学士背景的同时又有军功大臣。
李鸿章谥号文忠公?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
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或相对,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有等级之分。对于文臣来说,最高等级的谥号是“文正”。正因为“文正”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统治者很少将这个谥号赐予给大臣。明朝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在即将去世之际,得知自己死后将得到“文正”谥号,竟然喜极而泣。清朝在近300年时间里,总共只发出了8个“文正”谥号,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文正」很重视文名和科甲出身,满清贵族没几个真的去考了科举,因此整个清朝,谥号「文正」的没有一个旗人。某种程度上,谥号「文忠」可以说是满族文臣的最高谥号了。其实比起「文正」而言,清朝谥号「文忠」的大臣,相信是大家更加熟悉的;终满清一朝,谥号「文忠」的共9人,包括:索尼,傅恒,林则徐,荣禄,李鸿章,骆秉章,胡林翼,陈宝琛和梁鼎芬。除了最后两位清朝灭亡才受封的遗老之外,前面七位在各种清宫剧里都算是熟脸。
也有种说法认为,因为满人文臣最高谥号便是「文忠」,因「文正」需要皇帝特批,更多的是官家的意思;而「文忠」算是群臣推定,似乎更能表示故者在官员中的地位。谥号「文襄」的说法是这样:「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所以纵观历史,「文襄」向来授予有大军功的文臣。在清朝谥号「文襄」的大臣也有不少熟脸,除了赤老师提到的福康安,左宗棠和洪承畴之外,还有张之洞、兆惠和李之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