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结婚风俗大全,扬州男方迎亲流程?

2023-12-14 15:11:12 31阅读

扬州结婚风俗大全,扬州男方迎亲流程?

1、婚礼筹备: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确定婚礼预算 ;草拟客人名单;召集好友讨论婚礼计划;确定伴郎、伴娘;确定主婚人、证婚人。

2、婚礼前准备:就婚礼筹备计划和进展与父母沟通;发喜贴给亲友 ;电话通知外地亲友;网上发布结婚通知 ;再次确认主、证婚人;及时反馈亲友受邀信息 ;对于重要亲友再次确认。

扬州结婚风俗大全,扬州男方迎亲流程?

3、婚礼用品订购:新郎新娘婚纱礼服;结婚戒指;新娘化妆品;喜贴、红包、喜字;彩带、拉花、喷物;烟、酒、饮料;糖、花生、瓜子、茶叶;录像带、胶卷;预定鲜花;预定蛋糕 ;水果。

扬州人立冬吃什么?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立冬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随着网络进步发展,南北方饮食文化也随之融合,所以在立冬时,扬州人民也会适当食用饺子。

天长方言为啥跟扬州方言很像?

行政管辖是安微,但在扬州生活圈内,不但口音像,其它风俗,生活都像,天长到处洒满了扬州风味,天长有好多个扬剧团,这说明天长人容纳了扬州的文化!

扬州三头是哪些菜肴?

扬州三头:拆烩鲢鱼头、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

一、拆烩鲢鱼头

清朝末年,扬州城里有一个姓未的财主。此人虽有万贯家产、却是出名的吝啬。这一年,财主想在后花园砌一座绣楼。因他吝啬,本地瓦木匠无人前往。从春暖花开等到秋深叶落,绣楼仍未动工。急得财主到处贴榜,声称愿来砌墙者,除工钱外,每天免费供应三餐。最后好不容易才招到了5 个从苏北来的瓦木匠。领班的是一个叫曹寿的年青人,此人十分精明能干。第二天财主给他们吃的这三餐,全是些照得见人影的稀饭和,一小碗萝卜干。中午是难以下咽的糙米饭和缺油少盐的青菜汤。一连三天,天天如此。气得曹寿等人给他磨洋工。正好这天他老婆过生日,厨师买了一条10 余公斤重的大鲢鱼,鱼身做了菜,鱼头没用处,财主觉得弃之可惜,便命厨师将鱼头骨去掉,把鱼肉烧成菜。厨师想了片刻,先把鱼头一劈两半,冲洗干净,再放进锅里用清水煮。煮到离骨时,捞出去骨,将肉归在一起放上油、盐、葱姜等下锅烧烩。端去给曹寿等人吃,众人一看,不由得怒从心头起,这哪里是鱼,明明是吃过的剩菜,一怒之下,全都往外走。这可急坏了财主。忙说这是家传名菜,无骨无刺,口味鲜美。随后,又让厨师多放了些佐料、配莱,用鸡汤重烧,厨师出于好奇,尝了尝,感到鱼肉肥嫩,味道鲜美,很有特色。曹寿等人食后,也觉得不错,方才平息了怒气。后来这位厨师在选料和烹制等方面作了多次试验,直到自己满意后,才挂出拆烩鲢鱼头的菜牌正式对外供应。上市后颇受顾客欢迎。不久,便成了誉满江苏的扬州名菜。

二、蟹粉狮子头

“蟹粉狮子头”是久负盛名的扬州、镇江地区传统名菜。据传,此菜始于隋朝。当年,隋炀帝杨广来到扬州,饱览了扬州的万松山、金钱墩、葵花岗等名景之后,心里非常高兴,回到住处,仍然余兴未消。随即唤来御厨,让他们以扬州名景为题,做出几道菜来。御厨们费尽心思,终于做出了“松鼠鳜鱼”、“金钱虾饼”和“葵花斩肉”这三道菜。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扬佳肴,倾倒朝野。到了唐代,一天,郇(xún)国公韦陟(zhì)宴客,府中的名厨也做了扬州的这几道名菜。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用巨大的肉圆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宾客们乘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韦陟高兴地举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为‘狮子头’。”从此扬州狮子头就流传镇江、扬州地区,成为淮扬名菜。

狮子头有多种烹调方法,即可红烧,亦可清蒸。因清炖嫩而肥鲜,比红烧出名。如“蟹粉狮子头”,成菜后蟹粉鲜香,入口而化,深受人们欢迎。

三、扒烧整猪头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法海寺的一位莲法师,擅长烹调,烧的猪头肥嫩香甜,常以他亲手烧制的扒烧猪头款待施主,食之美不可言,誉为味压江南。 儿童们因为和尚会烧猪头,还编了一首歌谣传唱。其实释门创教,弟子沿门 托钵,并无专门吃素的习惯。后来释加弟子提婆达多单立门户,提出不吃乳 蛋鱼肉荤物。梁武帝时,大立佛教,开始了佛教徒不吃荤吃素的斋戒制度。 后来莲法师把这手绝艺,传给庙里的一个厨师。厨师学会此法,在外面 开了饭馆,专门烹制扒烧整猪头。制成后先把头肉和舌头放入盘中,再将腮 肉、猪耳、眼睛按原位装上,成一整猪头形,然后浇上原汤汁,保持了法海寺莲法师的手法和风味流传下来。

关于这一传说,虽无明文记载,但却可以在古籍中找到旁证。清代的《扬州风土词萃》中收有白沙惺庵居士的《望江南》词。其中有一首写道:“扬州好,法海寺闲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这就可以看出,扬州法海寺的“扒烧整猪头”的确是很有名的。

去扬州、泰州,不尝“三头”,等于白去。三头菜是淮扬菜中以寻常甚至腥膻味较重的原料烹制的不同凡响的佳肴。鼎中之变,微在精妙。三头菜的制作发挥了淮扬菜制作精细、娴于炖焖的特长,保持完美的外形,酥烂而无骨,黏韧、柔滑、鲜嫩而卤汁胶浓,带有居家常馔的风味,百嗜不厌。

〖作者简介〗柳成荫,常州金陵人家人家饭店掌门人。美食作家,发表各类美食散文100余万字,散文集《故乡情》即将出版。

六月六有哪些习俗?

1、看谷秀,虫王节

老北京常说“六月六,看谷秀”。其实,北方大部分地区流行这句谚语。著名评剧《花为媒》里有唱词:“六月六,看谷秀……”。按节气六月初六已近大暑,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多,秋庄稼长势正旺,谷黍纷纷抽穗,老农通过观察庄稼的长势,以卜秋收丰歉。该日祭拜“虫王”,防止虫灾,保证丰产。

河北武安山区农谚云:“六月六,老汉骑驴看谷秀”。山区种植春谷种得早,六月初就长得齐腰深,秀出穗了,老农们骑上毛驴去看谷子秀穗,以卜丰歉。云南宣威地方在此日大杀猪羊,祭土地庙神,可使“土地不开口,老虎不吃人”,求得耕牛不被豺狼所害。辽宁盖州有八腊庙会,是一种为驱虫、祈雨的活动。北京善果寺有数罗汉活动,以占卜吉凶。山东民间在农历六月六祭东岳大帝神,举行东岳庙会。

2、接姑姑,女儿节

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把六月六这个节,称作“接姑姑”的“女儿节”。每逢这天,出嫁的女儿,洗澡、沐浴、领着孩子,会同夫君,兴高采烈地回到娘家小住几日,和父母、姐妹兄弟团圆;娘家人也会拿出最好的食品,殷情招待。后来有些地区还演变成“瞧夏节”,就和“接姑姑”相似。

六月六这天,出门的姑娘要带着油条去娘家看父母。还有一些深山区农村把六月六叫作“核桃节”。因为在中西部地区的核桃在六月六那天就有“仁”了,吃起来已经很香甜。河南豫西山区就有这个习俗。六月六这天回娘家,一定要带些核桃让父母尝尝。

女儿回娘家是经常性的,但是什么时候能回,要看夫家能否离开,如农忙时节、节日期间,女儿要在丈夫家生活。民间“六月六,回娘家”的风习。是啊,六六大顺,这一天回娘家显然是一个顺顺当当的好日子,一个吉祥的日子。

而农历六月农闲期间,才为女儿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条件,此时,小孩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归来时,在前额上印有红记,作为避邪求福的标记。河南妇女回娘家时,要包饺子,敬祖先。妇女要在祖坟旁边挖四个坑,每个坑中都放饺子,作为扫墓供品。另外,甘肃榆中在农历六月六庙会上,求育妇女要跪在太白泉边,从水中捞石,用红布包好,祈求得子。

3、狗生日,晒书节

早在唐朝流行“六月六,晒红绿”的谚语。红绿指的是各色衣裳被帐,晒过不发霉不生蛀。甘肃合水县俗传:“六月六,晒丝绸”。人们说这天晒过的衣料被褥,穿上或盖上不会患疮毒之类疾病。

《燕京岁时记》亦载:“京师于六月六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蠢”。皇宫里要晒“銮驾”、龙袍,皇史宬要晒档案、书籍。项维贞《燕台笔录》也云:“六月六日,本非节令,但内府皇史宬曝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则每岁故事焉。”

这一天,佛寺、道观举行盛大的“晾经法会”,僧众要礼佛、诵经,如天气晴朗,僧众们就把所有经典从藏经楼拿出来晾晒。书香门第也应景儿,晒书画叫做“晒书节”,有钱人家“晒票子”,钱多了也怕发霉啊!富家晒衣服被褥皮货,穷人也得晒一下箱底儿。药店里要晒生熟药材;估衣铺要晒估衣;皮货铺要晒皮货;喜轿铺要晒轿围、桌围、执事旗伞的绣片,以及轿夫的衣服鞋帽,邑庙城隍寝宫,称“晒袍会”,开箱晒神衣,为神换新袍,一派繁忙!

更有趣的是,早年没有防腐、防霉的药物,人们便根据主观想象,认为六月六的井水可以防霉,凡是酿造酱醋的作坊,皆于五更初时,抢着到井台汲水,储存起来,说是用它做酱造醋不长醭,质纯味正,为上乘佳品。还有一些地区,每年此日以桐油涂木结构的门窗、柱梁,可以防水拒烂。

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在这一天,天下文人会将藏了一冬的书卷,取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晾晒一下,亦称“晒书节”。而我们老百姓呢,这一天也会把自家的衣被之类搬到院子加以晾晒,称“晾箱”。我想,这晾箱里无论如何也是含着一点斗富的意味罢。

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六月六戏称为猫狗生日。明清之际,六月六,皇家銮仪卫在护城河有洗象之举,上驷苑官校在积水潭浴马。民间讲究“洗狗头”,在就近水泊中给猫狗洗澡,据说洗过的家畜不生虱子,坊间戏称为猫狗生日。扬州有“六月六,洗澡白;猫洗澡,狗淘浴”之说。旧时民间妇女这一天都要大洗长发,可保日后“不腻不垢”,因为平时不经常洗头,只用拢子、篦子拢刮而已。

4、多美食,天贶节

其实,现在人都不愁吃喝了,过这个六月六只是借夏天的热情来重温亲情罢了。饮食方面有“六月六不蒸,扬场没风”的俗语,所以家家要蒸馍馍,蒸豆包儿,否则秋收时扬场没风,颗粒不能及时进仓。最时兴吃“裹卷”,“裹卷”又叫“顶门棍”,做起来不难,和好面,擀成饼儿,卷上用细盐、花椒面调和好的南瓜丝儿,用笼蒸。熟了,沾上醋和蒜泥儿吃。

内蒙古中部,属高寒农区,也很重视过六月六,以尝新来酬神,“六月六,晒绸布,西葫芦豆角烩羊肉”。翻箱倒柜,红红绿绿晒满院子;午餐主食是蒸饼,类似河北武安的“裹卷”,菜是嫩灵灵的西葫芦和细长的豆角,配上新鲜的羊肉,那是难得的滋补美味。

山东威海有“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的俗语,家家户户要吃大肉包子,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关东辽阳也隆重过“虫王节”,要到秀穗的谷地里去焚香祭祀虫王爷,供品是黄米黏饽饽。黏饽饽黄米面加小豆馅,用菠萝叶包裹成长扁形,很像饺子,当地称“菠萝叶饺子”,一般供三、六、九个,上香也是三、六、九炷,以应吉数,祈祷虫王爷收回它的马(即蝗虫),田里别起虫灾,保住收成。

沪谚云:“六月六,晒得鸭蛋熟”。传言这一天最热,生鸭蛋在太阳下曝晒能变成熟鸭蛋。居民包煮菜肉馄饨吃,可免蛀夏。善男信女于此日茹素,叫做“六月素”。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掺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扬州人中午包饺子吃,说是这天吃饺子不会蛀夏。

更有人情味的是,六月六这一天还是普天下所有66岁的老人们共同的“生日”。凡是岁在66的老人,不论是何月何日生,都要在六月初六这一天过生日。这一天出了嫁的闺女也要回娘家给父母做寿,礼物是一大块肥肉。民间有“六十六,吃块肉”的说法,亦含长命百岁之意。

农历六月六天贶节,还有不少娱乐活动,主要是广东地区有划龙舟活动。在山东地区认为农历六月六日是荷花生日,因此在节日期间赏荷、采莲,市场上还大量出售荷花玩具。妇女、儿童还喜欢用其花汁染指甲。

因是民间的虫王节。为了祈求人畜平安,生产丰收,在六月六还有不少宗教活动。大别山天贶文化节、请姑姑、苗族“赶歌节”、瑶族“半年节”、藏族“响浪节”、满族“虫王节”、布依族“六月六”、瑶族“晒衣节”、土族“花儿会”等等。

不管地区习俗如何相异,可有一点,六月六是个祥和的、清洁的节日。看谷秀穗,祈福丰收,是勤劳农夫的美好愿望;晒霉防潮,洗浴洁身,是人们追求健康安宁的幸福向往。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