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结婚风俗,女方彩礼要20万且无嫁妆?
衢州结婚风俗,女方彩礼要20万且无嫁妆?
我也是衢州女婿,我结婚时,没这么多,就十万,不过几年前的事了!
其实我再少拿点,丈母娘都不会为难我,老太太绝不是见钱眼开的人,这个数是我自已说的,十全十美!也不是在这夸口,按我老婆这条件,给二十万我也觉得值,一方面自身条件放在那,最主要的是“千金难买我喜欢”!
至于嫁妆,那时我和老婆商量了下,除了被子,别的没必要;那时我们房子还没装修,我老家不在这,今后就暂时和丈母娘住一起,反正农村房子大。今后有了小孩,也肯定要请老人家帮忙带,我们也不缺这点嫁妆,就让老人自已留着!
其实,我觉得,彩礼多少,正常情况下,跟你结婚前的表现是挂钩的:老人觉得你忠心,靠的住,也不会太为难你,毕竟是自已女婿,搞得跟做生意似的,这亲戚还要不要了?另外,女儿嫁过去了,总不能让她日子难过吧,总是希望他们夫妻和睦生活幸福的!
不过也有奇葩的,这里有些人还是很“重男轻女”,自已女儿嫁人要彩礼跟卖人赚钱一样,能刮多少刮多少,全不管女儿今后日子怎么过!为的就是给自已儿子凑钱娶老婆!
所以想做衢州女婿的朋友们,擦亮眼睛,衢州女孩还是不错的,老丈母娘问你彩礼要多少,就看你自已本事了!
你认为中国哪个省的女孩子长相最迷人?
西北、西南有炎帝的基因优势,不但漂亮还高大壮实,所以出美女。椭圆脸(鸭蛋脸)无论男女都是世界公认最耐看的脸型,脸是五官的载体,脸型最重要。
如有不服,上图来辩。[灵光一闪]
江山市结婚风俗?
一 说媒
浙江民间婚礼,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的习俗遗风 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 穿婚 男 女方问卜得吉 定帖 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 相亲 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 插钗 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 压惊
二 订婚
正式结婚前的一种仪式,古称 缔姻 ,又称 传红 订婚这天,两家都挂灯结彩,厅上供和合二仙神马,燃点红烛,邀请亲友吃订婚酒
三 行聘
订婚后,男家要行聘,古称 纳征 ,现在俗称 聘礼 财礼 ,根据男家情况,以送金银 绸缎为主 女家受聘,亦必有答礼,称为 回盘
四 发奁
结婚日期确定前一日要发奁,俗称 发嫁妆 旧时,富裕大户嫁妆甚厚 嫁妆先在家中布置陈列,何桌在先 何物在后,都有一定的格式 到了男家必须照样陈列 最前面的嫁妆,必为子孙桶,桶内盛有红蛋 喜果各一包 女家嫁妆无论如何丰富齐全,唯眠床必须男家准备 女方家长必须在棉被内放一些 花生 ,以讨 生儿育女 化生的吉利
五 迎娶
婚礼的正日,俗称 拜堂 早一日下午,花轿抬至男家大厅,晚间,百烛齐燃,灯火辉煌,称为 亮轿 女方早一日亦要备席请新娘,称为 辞家宴 ,俗称 别亲酒
古俗,婚礼系昏礼,须晚间举行 杭俗大都在日间,拜堂之日,以巳午未三时为多 花轿从男家出发,到女家后停在厅上 新娘由喜娘伴随着遍辞父母和家属亲戚,然后,由一人执红烛,一人执红灯笼,引上花轿 花轿由四人杠抬,官宦人家还可以鸣锣喝道 这也是浙江女子出嫁的特殊风俗,相传系南宋康王赵构为感谢宁波女子救命之恩而特地封赠的 半副銮驾
六 三朝回郎
即新亲上门,就是女方亲属上男方去,旧时都要在结婚第三天举行 现在男方习惯第二天就邀请女方父母及兄弟姐妹上门 旧时还有吃三道茶等礼节,现在吃一餐新亲上门酒 婚后三天,新郎偕新娘一同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 双回郎 旧时,新娘回娘家,多则住一月,少则七天,再由新郎接回家
五四运动后,知识界渐渐带头自由恋爱,文明结婚 近年来父母包办婚事已经少有,但结婚讲排场习俗仍存在。
衢州常山冬至的风俗?
答:衢州常山冬至的风俗有
1、“有的吃吃一夜,没的吃冻一夜”的俗语。
2、有着“冬至大于年”“冬至如小年”的说法
3、冬至前一天的晚上叫冬至夜,一般的人家在冬至夜把历代祖先画像挂在家中堂上,同时在当天晚上做十大碗菜用于祭祀祖先。祭祖仪式上,祭桌要布置上香炉、烛台、插金花台、缚桌围等,规格和除夕差不多。
4、冬至日这天,有条件的人家会屠宰猪、羊各一头,或是花点钱向肉店、菜馆借猪、羊,然后放到祠堂里摆好的红漆架子上,请吹鼓手奏乐赞礼,同时焚香、点烛、焚纸元宝,向祖宗献礼
孔子的后人中有没有出现彪炳千秋的人物?
首先来看“彪炳千秋”这个词,我认为至少其中有两个意思:第一,“彪炳”就是功绩出众,于民有利;第二,“千秋”就是时空变幻,名存青史。
孔子敏而好学,姿容雄伟,因而“成名”,先为微末小吏,后来作为代理宰相治理鲁国国政。不得不说孔子确实可以算作伟人,他身高九尺(1.9米),继承了其父叔梁纥的勇武,而且酒量超凡,千杯不醉,可他却以学术思想为当世称道,为万世景仰。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儒家学说”便大行其道,至今流传不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精华也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座右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孔子就是绝对的彪炳千秋的人物。
孔子后裔延续至今,香火不断,足足有200万人,遍布海内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家族。可令人奇怪的是,孔子这么多的后裔,真正彪炳千秋的人物却少之又少,世人熟知的更是没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第一印象能说出来的不过三个人:孔融、孔尚任和孔祥熙。而这三个人知名度虽高,却与“彪炳千秋”毫无关联。
孔融是其中最有群众基础的,宋朝王应麟编写了一部《三字经》,因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从此成了古代儿童开蒙读物。其中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说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以现在的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孔融的大名。
只是他名气大则大矣,真才实学却与名气相去甚远。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家学渊源,因此在文学上颇有建树,若做个踏实文人,或许将来能写出什么煌煌巨作。可他却因家世缘故踏入官场,竟凭着文学天赋扶摇直上,先做北海相,后为青州刺史,然而他毕竟是个“文学家”,做不了“政治家”,无论是调兵遣将还是治国理政都非长项。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激斗数月,袁军渐渐得势,于是加紧攻城,此时北海军仅剩数百人眼见便要被攻陷。此时作为北海相的孔融却依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真正的“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晚上城陷,面对凶残的袁军,孔融再也顾不得保持风度,一路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却丢下妻儿不管,都被袁谭所掳。孔融这顿神操作一时成了官场笑话。
孔融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终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融死后,甲士奉命捉拿其家人,孔融的一双儿女早就得报,却仍端坐对弈。其女七岁,其子九岁,哥哥面有戚色,妹妹怒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今日之事,不过一死而已。”遂引颈就戮。
孔融闻名天下,一辈子以“文”为世人称赞,却因涉足政治而招来杀身之祸,他于民无利,于国无益,算不得彪炳千秋的人物,倒是他的一双小儿子,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与坚强,世所罕见。
其他两人,孔尚任虽编写《桃花扇》歌颂勇于反抗的李香君,却格局太小了些,加上骨子里仍不脱“君臣社稷”这种老套路,顶多算个知名文人。
而孔祥熙出名纯粹是恶名和污名。他是蒋介石的连襟,在蒋介石的政府里充任财政部长,其中饱私囊、唯利是图为当时就为人诟病,他是民国财神爷,“四大家族”之一,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与蒋家王朝狼狈为奸,足以遗臭万年。
孔子后裔中不乏精英学者,却没有什么彪炳千秋的人物,说到底还是因为其家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备受各朝各代看重,同时也见惯了朝代更迭,江山易色,因此从政者少,从商从教者多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