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订婚结婚风俗流程,七夕节古人都送什么礼物?

2023-12-07 09:44:05 31阅读

诸暨订婚结婚风俗流程,七夕节古人都送什么礼物?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至今古文献中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

在情人节这天,恋人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送玫瑰花、巧克力,或者一起吃个烛光晚餐——这都是现代人欢庆爱情的方式。而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七夕,几千年来,古代人又是如何表达爱意的呢?

诸暨订婚结婚风俗流程,七夕节古人都送什么礼物?

同心结《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言为心声,所谓“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结”这个汉字就象是一张“不舍心怀、情用牢结”的网,却网不尽天下痴儿女故事的万一,目睹神伤。

团扇越国大夫范蠡到诸暨城南苎萝山寻觅贤良,却与赤足浣纱的西施一见钟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约。心灵手巧的西施便用麦草编成扇,将自己的容貌用彩丝绣于扇芯,送予范郎。古人在以诗词表达自己心声时,也不忘用团扇作指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西汉时期的团扇,因为它洁如明月,蕴涵着团圆、欢聚之意,很容易就被女性细腻、温婉、浪漫的性情发现和选择,将它视为纯洁爱情的象征。

如意古代宫廷里的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除此之外,如意还作为一种信物,在皇帝选后妃时,皇帝执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宫中还是一种高贵的礼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庆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献如意。

戒指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沉香从刘向赠沉香定名之情节来看沉香的历史渊源,人们很早就已将沉香视为珍贵之物。到了明清,宫廷王室崇尚用沉香制成的笔筒、木瓶、觥杯等工艺精细的摆件,特别是小巧玲珑的雕件,捏在手上可以把玩,挂在身上可散香味,这种艺术品特别时尚。如鸳鸯暖手既可用于贵妇闺秀,又可用作夫妇、恋人之间爱情的信物。

许多皇帝与沉香还有一些小故事:乾隆沉香狮子喻意吉祥浪漫,背后还有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据说这件国宝和有着传奇身世的香妃有关。香妃来到中原后一直茶饭不思,闷闷不乐,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狮表演,才嫣然一笑。香妃的一颦一笑被暗中观察的乾隆看在心里,据说从此以后乾隆对狮子便情有独钟了,后宫中的许多摆件饰品都有狮子的影子可寻。

粉盒粉盒,乃古代女子存放脂粉的化妆盒,是妇女闺房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始于战国时期,唐宋时已非常流行。古代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是胭脂。为方便妇女梳妆打扮,盛放化妆用的粉盒便应运而生。化妆成为古代女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粉盒也成为古代妇女装点美丽的必需品。粉盒除了具有梳妆打扮的使用功能,还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合卺的见证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耳坠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 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

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是否也因为这首诗让人觉得以耳环为信物透着悲情?

荷包荷包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装饰意味很浓。荷包上绣鸳鸯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给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意思。荷包上绣鸳鸯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给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意思。

玉佩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 ,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簪搔头是簪的别称,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古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后妃有过错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周宣王的姜后有一段“退簪劝政”的佳话:说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国政,明晓大义的姜后为了规劝丈夫勤政,就退去了发簪和耳坠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后感到羞愧,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开创了周王室的中兴局面。

《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 “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何苦这样做呢?还是从心头难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梳子玉梳当赠美人。元代诗人姚燧曾填过这样一曲词牌,名曰《虞美人·玉梳赠内子》:“新妆又得水苍梳。人道秋风何物不琼踞。”这曲词牌若论艺术性自然比不上柳永秦少游的婉转细腻,但却明白如话,从赠送妻子玉梳言明其功用与苦心,平实无华,天然无饰,却也赚足了颜色。接发同心,以梳为礼。

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送梳子代表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有结发、私订终身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习俗。

香囊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安史乱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仓皇西狩,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让她独自去承担酿成国家战乱的责任。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

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一架,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复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见到香囊睹物思人,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伊人的浓爱只留下眼前这只香囊!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八十年过去后,诗人张祜感叹此物此事,写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诗:“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没有人再能为玄宗解开这只小小的香囊了,说不清楚是爱还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环谁人能解得开呢?《晋书 贾午传》中记载了贾充的小女儿贾午与她父亲贾充的幕僚韩寿相恋的故事,幽会时贾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赠,不料上朝时韩寿身上的香味被贾充察觉,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后,没有责怪女儿,而是让女儿嫁给了韩寿,并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这西域之香应该由贾午装在自己亲手做的香囊里相赠,才不算辱没了贵重礼物和女儿家的一番情意。

那男方的戒指应该由谁买?

我是98年元旦结婚的,农村人,当时我妈给我准备嫁妆时候就给他买了一枚戒指,我妈说这结婚戒指不能单着,当时就觉得妈妈思想好时髦,毕竟在农村,还没有人家给姑爷买戒指,顺便说下,不要怀疑我家要了天价彩礼,婆婆只给四千,我妈一分没花让我压箱底了,另外陪了八千块钱的嫁妆,回门酒席我娘家自己操办的

诸暨嫁女儿有什么讲究?

1.收到聘礼女方要给回礼,有的地方女方家会给订婚戒指,有的地方会给一些钱。

2.安床,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要由女方家出一个家庭和睦、父母双全、又育有儿子的男丁安装婚房里的婚床,再将寓意早生贵子的四品:核桃、莲子、红枣、花生铺在新床上面。

3.嫁妆:女方家会给新娘准备带去婆家的嫁妆,全部放在红色的箱子中交给新娘。

4.梳头:新娘梳妆打扮的时候,会请一位有福气的长辈来给新娘梳头,寓意跟安床的道理相似。

5.迎亲:婚礼当天的上午,男方要带着迎亲队伍来女方家接亲。接新娘绝对算得上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开门要给开门红包才有可能打动新娘的姊妹们,她们才会把门打开。而且新郎还要用花球去迎娶新娘。

浙江出了哪些名人?

浙江的名人,古今数不胜数,文武全有,那可就太多了!

从古代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富春孙氏。东汉末,孙坚、小霸王孙策,东吴孙权雄据一方,三分天下,这是王霸之气爆棚的人物。

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有多猛?

孙坚十七岁时,随父行船经商,在钱塘江边遇海贼聚集,江中船舶皆停避,众人惊恐而不敢行。

孙坚大怒,不顾其父阻止,提刀上岸击贼。将近时,先故作疑兵之计,以手左右麾指,然后举刃直前。群贼以为官兵大队前来,于是顿作鸟兽散。

以一人惊退数百海贼,这江东猛虎名号,智勇双全,决不是虚的。

孙氏故里,在今浙江杭州市富阳龙门古镇。古镇很有特点,值得一游。

一部《三国志》,使得江东孙氏之名,冠盖古今。那么由于带出来三国时代的浙江名将,那就太多了。

举一例子。孙权攻合肥不克,撤军途中在逍遥津受到张辽尾随突袭,吴军措手不及而大溃,将士乱走。

孙权陷于危险之中。关键时刻,东吴将军凌统率三百卫士列阵,死战不退,以三百人全体战死,而掩护孙权脱险。

这个凌统,就是浙江余杭人。

图为小霸王孙策激斗太史慈,这是正史中罕见的、有记载的一次大将单挑。

近代的,那肯定要数奉化溪口的那位了。老蒋者,当世枭雄也。只是其人权谋过重,大义有亏,反动而失了民心,最终还是败到了那个岛上。

老蒋任人唯亲,民国时浙江籍的黄埔门生,似乎多如牛毛。大名鼎鼎的戴笠与毛人凤,浙江江山人。

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二人是浙江湖州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其中有二家倒是浙江的。

至于其余的,就不一一说了,以上这些,算是有名的吧?

(老照片,戴笠与蒋介石合影)

越王勾践也是浙江人。

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勾践这个人,那是有“三千越甲可吞吴”之志的真狠人!

那么由吴越春秋牵出四大美女之首。

西施,浙江诸暨五泄人。今日五泄有一“西施故里”,风景不错。山好、水好,故而能出美人,古人所言非虚也。

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割据浙江,建立吴越国,浙江人称之为钱王。

每逢八月十八,钱江大潮为世界奇观、天下闻名。知道的人不少吧?

而古代时,钱塘江边的石堤未修,每逢大潮暴涨时,不知要吞噬多少生命。

就是在这位钱王的主政下,沿钱江修筑了石堤,挡住了潮水,把祸害逐渐变成了一道风景。

钱镠这个人,身为五代军阀,却是难得的、肯在民生水利上下工夫的君王。

其人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官职,专责主水利农田,治河筑堤,并沿太湖大造圩田。五代中国战乱,浙江在钱镠治下,民多丰衣足食,恰如一方净土。

这钱王,是有功的。

今浙江嘉兴市海宁市区内,有两座小山,名曰:东山、西山。民间传说,这就是钱王的两只草鞋化为山的。

五代吴越国,全盛时拥13州府彊界,约为现浙江、上海全境、江苏省东南部、和福建省东北一带。

吴越国历三代五王,立国七十二年。

直至公元978年,北宋扫天下,吴越“纳土归宋”和平统一,这又避免了一场大战。

除君王将相外,浙江名人,当然绕不开近代三位著名的文化人,鲁迅、茅盾,还有著名画家丰子恺。

(1)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如今正值五月野炊季,江南蚕豆又熟。

茶馆靠窗位置,选一张桌子坐下。一壶老酒,一盘蚕豆,几块五香豆腐干,然后啜几口,天南海北、家长里短的说上半天。

鲁迅先生的笔下之景,正是浙江农村老人们每日集市早茶习俗的真实写照,这风景,天天在上演。

(2)茅盾为浙江桐乡市乌镇人。

若能荣获茅盾文学奖,于中国文化人来说,比那什么一味迎外而获一个外国奖更有意义。

茅盾故居至今仍完整保存于乌镇。

乌镇这名气,大了!这是中国修复保存的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亭台水榭、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黑瓦、青石板街道、乌蓬船,风情万种,令游人流连忘返。

(3)丰子恺也是浙江人,在桐乡市石门镇。

石门为春秋吴、越二国彊界,吴越在此垒石为门,故称石门。

而古镇又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拐弯处,所以唐宋后,又称石湾。

丰子恺的漫的漫画,也不须多作介绍了吧。

这是笔者手绘,临子恺先生作品一幅,以示敬意。

俗话说,有文武双全。除了文化人,再说几个浙江的侠客,还是女侠。

先说两个传奇,越女剑与吕四娘。

(1)越女剑。

春秋吴越争雄,吴钩锋利,而越人善冶剑。

龙泉宝剑之名,都听说过吧。

而且越人不仅剑铸造得好,击剑之术,更是无双,否则三千越甲,岂敢生出吞吴之志?

而越国有奇女子,击剑之术出神入化,曾受越王所聘教授军中击剑之技。金庸先生还为此写了部小说《越女剑》。

对了,新派武侠文艺祖师爷金庸先生,也是浙江海宁人。

(2)吕四娘。

明末大文豪吕留良之女,今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晚村人。

十年学剑不曾用,一朝出匣惊鬼神。

乘着骊龙梦未醒,削尽尘烟吐不平。

此诗说得,就是吕四娘为报破家灭门之仇,刺杀雍正的故事,读之岂不令人顿生荡气回肠之感!

中国人是有仇必报的,敢报仇的英雄,才是为民间所认同的真英雄。

如果说前俩人是传奇,那么下一位是真实的女侠了。那就是清末的鉴湖女侠秋谨。

秋瑾,浙江绍兴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父为湖南郴州府知州。其人好文史,能诗词,又善于骑马击刺。

清末民不聊生,而秋谨身为州郡级高官子弟,过得本是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

然而人们最为崇敬的,就是她为了推翻旧世界,可以舍弃富贵,慷慨赴死,这是真正的侠义!

清末时,侠义英雄传奇遍地,真正的大侠,唯有谭嗣同与秋谨,二人同为官宦世家,本就活在富贵之中,却能为了追求而舍掉富贵。

在临危之际,又皆是明明能逃,却偏偏不逃,舍身取义,誓用自己之血去唤醒世人,数千年来能做到这一步的,也是寥寥无几的。

(图来自网络)

陆游妈妈为什么不喜欢唐婉?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公元1125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金军俘掳了逃亡中的大辽天祚帝。就这样,“萧峰大侠”所在的契丹帝国,被一个刚建立十来年的小小金国给灭了。

正所谓“唇亡齿寒”,金国又马上兵分两路南下侵略宋朝,北宋风雨飘摇,危在旦夕。

危急时刻,一个叫陆宰的北宋官员,快马加鞭赶到中央汇报工作。而他的夫人唐氏由于身怀六甲,只能挺着大肚子改走水路。船还没靠岸,一片哭啼声中,陆宰的第三个孩子在船上降生了。他给孩子取了一个很符合当时意境的名字,陆游。

这孩子一出生,就注定是当官的。

为啥这么说呢?陆游爷爷的爷爷是进士,北宋的高级官员;爷爷是王安石的徒弟,大作家;爸爸是藏书万卷的知识分子,妈妈是宰相的孙女,妥妥的公务员世家。

按理说,陆游这辈子将衣食无忧,仕途无量,随便就能登上人身巅峰……

然而小时候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走向。

其一,陆游两岁那年,刚刚坐上龙椅的宋钦宗屁颠屁颠地跑去跟金国合议,结果连同他爹宋徽宗一起,被金军给掳走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北宋自此灭亡。

其二,陆游三岁那年,他的娘舅唐诚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唐婉。

古人都喜欢亲上加亲,也就是说陆游和唐婉这对表兄妹,能搞对象。

爱情最好的模样,陆游和唐婉都有。

这俩孩子自幼两情相悦,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陆游是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十二岁便能能诗能文能武,放在今天也是妥妥的学霸。

唐婉是名门之后,文静灵秀,精通琴棋书画,像李清照一样都是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才女。

陆家有一只精美的家传凤钗,传内不传外,这次为了儿媳,他们决定以凤钗作为信物,与唐家定亲。

那年,陆游19岁,唐婉16岁,他们官宣领证了。

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结婚那天,高朋满座,欢声笑语,而整个绍兴城的单身狗却无语凝噎。

文艺青年婚后的生活画面是这样的:

婉妹喝茶他在旁边写诗,她抚琴他在旁边舞剑,琴瑟和鸣,好一对鸳鸯夫妻。

不过他们最爱的,还是去沈园踏青,拍拍照,发发朋友圈秀恩爱。

沈园边上有家专酿黄縢酒的百年老字号,和唐婉一样都是陆游的心头爱,每次去必喝,每回喝必醉。

那次他又喝多了,牵起婉妹的红酥手,一首旖旎的抒情诗《春日》张口就来:

方池潋潋碧波平,曲径纤纤细草生。 席地幙天君但醉,苦无多日是清明。

俗话说,婆媳关系,千古难题。

就像《孔雀东南飞》里封建礼教下的爱情悲剧,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陆游唐婉身上。

结婚几年来,唐婉的肚子始终没个动静。

陆妈妈急了,怕媳妇把儿子的前途给耽误了,就命令陆游休了唐婉。

后来,陆游又掏钱偷偷给唐婉盖了栋别墅,两人转为地下情。

唐婉:游哥,难道我们要这样偷偷摸摸过一辈子吗?

陆游:婉妹,你要相信我,给我点时间……

再后来,陆游“包养”唐婉的事情暴露了,陆妈妈又命令儿子迎娶隔壁贤惠的小王。

没想到婚后一年,这位王姑娘就给陆游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唐婉欲哭无泪啊,谁让自己的肚子不争气呢。

她留下了那支定情凤钗,默默离开了陆游。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曾经一起走,却走失在婚后的十字路口。

偏偏就在这十字路口,一个高富帅走进了唐婉的生活。

他愿意包容她被休,甚至包容她生不了孩子。

这个绝世好男人,叫赵士程,南宋宗室,妥妥的皇家血脉。

他爱慕她的才华和美貌,她欣赏他的气度和温柔。

他们领证结婚了,此后陆游和唐婉数年不曾见面。

如果没有后来的“沈园偶遇”,他们或许从此相忘于江湖,陆游不会被世人叫做“情种”,《钗头凤》也不会被千古传诵。

可是人生没有如果,该来的早晚要来。

那年,陆游三十而立。

一个春日,他在城中闲逛,不知道是不是又想起了唐婉,有意无意走进了沈园。

沈园杨柳依依,春色宜人。逛着逛着,陆游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这,不是唐婉吗?!

他一激动,就走上去寒暄:

“婉妹,真的是你,你知道这几年我有多想你吗!”

旁边的赵士程有点尴尬,唐婉赶紧打圆场:“请陆大人自重,我现在叫赵夫人。”

话虽这么说,唐婉心里还是有陆游的。她在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后,在沈园的那家老字号给陆游定了一份外卖。

陆游一看,一桌丰盛的佳肴,还有他最爱的黄縢酒。

苦闷的他一个人喝到烂醉。酒醒,唐婉已经不见踪影。

离开沈园之前,他在老墙上写下了这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没有你的这些年,我的生活更糟糕了。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

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情书却寄不了了。别说了,别说了,别说了。

写罢,陆游怏怏离去。

他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与唐婉的诀别。

“儿女情长什么的,真的很影响我行走江湖!”

从此,陆游把唐婉放在心底一个柔软的角落,决心要为家国做一番大事业。

生在两宋之交,民族的矛盾和家国的不幸,从小便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他最崇高的理想始终只有一个:以岳飞前辈为榜样,精忠报国。

在28岁那年,陆游就已经参加了一场考试。主考官看了他的卷子,立马给了第一,就连秦桧的孙子也排在陆游后面。没错,就是那个害死岳飞的大反派秦桧。

秦桧怒了,取消了陆游的成绩:姓陆这小子,两年内给我禁考!

年纪轻轻就被坏人给盯上,陆游这辈子要倒霉。

好在5年后,秦桧这个老家伙终于死了,陆游才正式踏入官场,当一个小文员。

陆游拿着白菜价的工资,却操着国家重点工程的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

“虽然我陆某人职位低微,但从小到大从没敢忘记国事啊。”

兢兢业业干了好些年,他终于有资格给皇帝递上请柬:陛下呀,出兵北伐吧,一味求和不是办法,当年北宋被金人所灭,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啊。

陆游那个激动啊,当场泪洒朝堂,有诗为证:

后生谁记当年事,泪溅龙床请北征。 ——《十一月五日夜半偶作》

陆游感动了自己,还差点感动了皇帝。

偌大的办公室里居然全是求和派,陆游一个主战派孤零零的,他时常心想:你们这些怂包,我们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陆游最喜欢咏梅的原因: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梅花,寒冬腊月独自盛开,圣洁,清高,就像陆游,有理想,有骨气。

后来,陆游终于不再是一个人,一个懂他、支持他的知己出现了。

这个人,是来自山东济南的靓仔辛弃疾。

辛弃疾比陆游小15岁,也是一个主张北伐复国的爱国青年。

某年,这对好基友相遇相识了。

陆游欣赏这个有冲劲的年轻人,提笔就给他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几句是这么写的:

稼轩落笔凌鲍谢,避退声名称学稼。 十年高卧不出门,参透南宗牧牛话。 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

意思是说,你辛稼轩比谢安那几个家伙有才华多了,留在农村种田简直浪费人才。如今听说你卧龙出山,金国那帮犬羊已经吓得腿软了。

官场日常互吹的话虽然好听,然而在苟且偷安的南宋,像这哥俩这样的“北伐爱好者”,注定不得志。

两个怀才不遇的落寞文人,惺惺相惜,就连文风也是一脉相承:

陆游回首投笔从戎时的气魄,写下“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辛弃疾回忆战场生活时也写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陆游借古讽今,拿诸三国葛亮来比喻自己,写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辛弃疾看了,也要怀念一下三国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陆游看着镜子里的白发,不甘心地写“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辛弃疾夜里挑灯看剑,也不甘心地写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陆游到乡下玩农家乐迷了路,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里找不到避雨的地方,也写下“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别看上学时老师要求背诵的陆游诗词不多,但陆游是真正的高产作家。

他一生埋头创作了9000多首诗词,其中大部分都是爱国诗。

比如这些传颂千古的句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自从和唐婉沈园分别后,他的笔下那些吟风弄月的婉约词全没了,梦里都是铁马冰河,刀光剑影。

但在陆游心里那块最柔软的地方,一定是属于唐婉的,没人看到他在军营里流下情思的泪。

因为他流泪的时候,从来不让人看见。

和陆游在沈园偶遇后,唐婉对他始终心有挂念。

一支凤钗两端情,缘尽情难了,虐缘啊。

有一天她又来到沈园,没找到陆游的身影,却看见了墙上署名“陆游”的那首《钗头凤》。

唐婉反反复复念了几遍,泣不成声。

临走前,她也在墙上写下了一首谁读谁落泪的《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要平衡这五味杂陈的心境,难啊,难啊,真的好难啊!

为掩藏这无法启齿的心事,我只好瞒啊,瞒啊,瞒啊!

写下这首词后没多久,唐婉郁郁而终。一代佳人,就此凋零。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婉死后,给赵士程提亲的人都踏破了门槛,可这位黄金剩男终身不娶。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几十年后元好问写下的这首《雁丘词》,说的大概就是陆游、唐婉和赵士程这仨的苦命三角恋吧。

多年后陆游重游沈园,拂去墙上的尘埃,才看见了这首署名“唐婉”的《钗头凤》。

陆游伤心欲绝,沈园从此便成了他睹物思人的念想。

古稀之年,陆游数次来到沈园,写下了思念唐婉的《沈园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他在梦里和唐婉幽会,有那一双红酥手,那一壶黄縢酒。

可是这梦啊,醒得太早。

公元1203年,朝廷启用辛弃疾,陆游写诗勉励。

3年后,陆游81岁了。听到朝廷要对金作战的消息,病床上的他高兴得像个孩子,提笔写下了一首《老马行》,为军队鼓舞士气。

“我一匹老马还想驰骋疆场,你们年轻人还有什么理由认怂!”

可惜那时闲散多年的宋军,根本不是金兵的对手,铩羽而归,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了北伐的资本。

这次北伐的失败,也彻底击垮了陆游。

陆游的一生都在渴望北伐,活了85岁,辅佐的皇帝死了好几个,他还在坚强的活着。

八十五岁那年的除夕夜,他写下了最后一首《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然后,他把儿子们叫到床边:

“孩子们,我军北定中原的那天,一定要烧香烧纸告诉你爹啊!”

“爹您放心,总会等到那天的,您还有什么未了心愿吗?”

只见陆游吃力地从衣服里掏出一支凤钗,紧紧拳卧在手里,缓缓说道:

“对了,你们祭拜我的时候,千万别弄错了,用的是沈园那家老店酿的黄縢酒……”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