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交友,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皇帝最善于用人?
泗水交友,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皇帝最善于用人?
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用人的皇帝,我认为是汉武帝刘彻。因为汉武帝用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并造就了西汉王朝,一个辉煌的时代。
首先,汉武帝需要人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甘于做一个平凡的皇帝。誓为国家的发展,开拓一个新的局面。不想再像他的祖辈那样,采取“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因为在汉王朝初期,经过他的祖辈几十年的发展。汉王朝已摆脱了物资贫乏短缺的时代,达到了民富国强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实,这个时代也已不允许他再平庸。看似一片形势大好的景象,却暗涌着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势力日渐膨胀的诸候王,已不再对汉武帝的号令事事听从。各诸侯王都拥兵自重,各自为政。并时刻有谋反的企图,对皇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由于国家的日渐富有,有些官员和皇亲贵族的各种行为。也越来越不受约束,时不时的干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弄得民怨四起。再加上匈奴侵扰北方边境,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汉武帝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要进行,一些国家政策上的改革。但要想推进各项政策的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去执行。为此,汉武帝就下达了招贤令,在全国范内去选拔人才。并且对人才的使用,是不拘一格的。
其次,汉武帝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启用出身贫穷,且屡受排挤的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来削除诸侯王的威胁。将诸侯王的土地再分封给他的后代,这样一代一代地分封下去。到最后封地越来越小,诸侯王也已不可能对中央王朝再造成威胁了。就彻底地解除了,藩王对中央王朝的威胁。
在汉初盛行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也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当汉武帝想有所作为的时候,就不想再被“无为”的思想所掣肘。统一思想,提高皇权的集中度,就成了当务之急要做的事。
这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儒董仲舒,就走进了汉武帝的视野。他的“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宏大理论,正契合了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正式被实施,从此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也伴随着中华文明,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当国内的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北方匈奴的时常侵扰,也成了汉武帝不得不要面对的问题。军事解决,也只有军事解决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匈奴的威胁。
在公元前129年,当匈奴再次兴兵南下时。汉武帝对就匈奴实施了,自汉高祖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后的第一次反击之战。兵分四路对匈奴进行打击,车骑将军卫青兵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兵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兵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兵出雁门。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对匈奴展开攻击。
但公孙敖将军一路战败,损兵七千人。汉武帝也只是将他贬为平民,让他把作战经验传授给其他将军。公孙贺将军则是一路毫无斩获,无功而反。而骁骑将军李广则战败被俘,最后侥幸逃回。对于这些败军之将,汉武帝都没有直接诛杀。也只是把他们贬为平民,等再次作战时,又都重新委以重任。可以看得出,汉武帝对人才的使用真的是独具特色的。
四路出击,两路惨败一路无功而反。只有汉武帝破格提拔,骑奴出身的卫青所率领的一万骑兵。凭着冷静果断的素养,深入敌军直捣黄龙。最后,带着700多俘虏凯旋回归。严格地说,虽然卫青的这场胜利并不是很大,只是象征意义的汉军首胜。但是汉武帝却直接册封卫青为关内侯,为后来的人树立了一个典范。只要能立得了战功就能得到册封,以便能激励更多的人去奋勇杀敌。
汉武帝在重用人才的同时,还有着明确的规划。例如,他在重用卫青时,就着手去锻炼霍去病。做到人才的持续培养,不断地去更新和提高人才的战略思维和整体素质。这也说明汉武帝,有着过人的高瞻远瞩远筹帷幄的非常能力。
卫青与霍去病在击讨匈奴中都战绩显赫。由其是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首次随卫青北伐匈奴时。在卫青所部其他各将领大多战败的情况下,只有霍去病率领的八百骑兵深入几百里,斩敌二千多人后凯旋而归。
第二年,霍去病又两次率军进攻,匈奴控制的河西地区。将统治河西地区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打败,逼得他们最后投降了霍去病。使汉王朝彻底地控制了,河西走廊这一军事要地。为后来汉王朝,开辟的丝绸之路提供了可能。
卫青与霍去病率领汉军,最远还打到了瀚海。并在狼胥山举行祭天仪式,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使汉王朝彻底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而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敢。更是每战都能取得胜利,深得汉武帝的信任。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封为冠军侯,官至骠骑将军。卫青与霍去病能够取得成功,也与汉武帝不拘泥于祖制的约束而知人善任的结果。
由于连年的征战,各种物资消耗过大。而导致汉王朝的财政,也出现了亏空的情况。汉武帝就又破格提拔商人出身的桑弘羊,主持王朝的财政改革。将利润丰厚的盐铁经营权,收归国家专营。将货币的印制权,也由中央王朝统一印制。并向商人征收大量的赋税,来增加王朝的财政收入。通过一系列的改制,使汉王朝又有了充足的财力来应对各种开支。
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与中亚国家联络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方的经济与文化的交往。
汉武帝最令人称奇的是,居然提拔重用,已经归顺的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最后还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共同辅佐汉昭帝刘弗陵。并且金日磾是以车骑将军的身份,成为了汉王朝大臣中的二号人物。也足以看出,汉武帝是不以出身境遇来任用人才的。只要有能为国家做贡献的能力,都会得到提拔重用的。
汉武帝不足弱冠登基,在位54年。能取得对内进行改革的成功,又消除北方匈奴的威胁。又向南开拓领土,向西开辟丝绸之路。使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除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外,就是因为他不拘一格的,启用提拔人才的结果。也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吕雉是大家族人?
你只看到了吕雉是大家族的人,却没有留意到,刘邦的出身也不简单。
和吕雉成亲之前的刘邦,是什么样的人呢?沛县知名流氓是也。
他是个小小亭长。秦汉时期,乡村每十里设一个亭长,放在今天,大约算是村长兼派出所所长。官不大,工资不高,算是基层公务员。
关键是,他那点工资,基本连自己都养不起,只能成天带着狐朋狗友到大哥家蹭吃蹭喝。大嫂看不下去了,一次等他们来,就使劲地刮着锅底,示意锅里没饭,把他们给膈应走了。
就连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看到这儿子,也是长吁短叹,多次对他说:你看看你哥哥,置办了多少家业,你也学点好啊。
这样一个人,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而吕雉是什么人呢?
她本来和父亲吕公一起住在砀郡单父县,后来为了躲避仇家,举家搬到了沛县。
由于吕公和沛县县令是好朋友,沛县人便纷纷去吕家庆祝乔迁之喜,为吕公捧场。就连县里的主簿萧何,都亲自帮宾客安排座次。
这面子,可太大了。这也可以看出,吕家的家底和人脉地位,在沛县当地来说,算得上非常可观。
这种家庭的姑娘,就算不嫁富贵人家,也该嫁个靠谱的良人吧。
可是,吕公在乔迁宴上见到刘邦之后,居然力排众议,把吕雉许配给了他。
吕家的乔迁宴,是按照贺礼的多少排座次。贺礼不到1千钱的,就只能坐在堂下了。
而兜里一个铜板都没有的刘邦,来到吕家,面对萧何的询问,居然大言不惭:我的贺礼是1万钱。
这下子把吕公都给惊动了,亲自出门来迎接刘邦,把他恭恭敬敬地请到了上座。
吕公初来乍到,不了解刘邦这人,萧何却对刘邦知根知底,赶紧提醒吕公:他一向满口大话,做不成事,你不要被他骗了。
可是吕公却信心满满:我会相面,看出这人必然不是普通人。
一顿饭吃下来,吕公对刘邦的面相越看越满意,最后竟要把女儿吕雉许配给他。
以至于事后吕公的妻子和吕公大闹: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把女儿给嫁了?
但是吕公固执己见,坚决要嫁女,于是十来岁的青春少女吕雉,就成了40岁老流氓刘邦的妻子。
表面上看,吕公把吕雉嫁给刘邦,是因为他为刘邦相面,觉得刘邦前途远大,将来必然不是普通人。
但是我们都知道,相面这种东西,是靠不住的。吕公这么一个大家族的家长,不会把女儿的未来寄托在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上。
我认为,吕公愿意把女儿嫁给刘邦,必然是看中了刘邦能给吕家带来的利益。
那么,刘邦能给吕家带来什么呢?
我觉得,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考虑。
一、刘邦的家世根据史书的说法,刘邦家主要以务农为生,看起来,只是沛县一户普通人家。
但是细读刘邦兄弟年少时期的经历,就会发现,这户人家不简单。
其一,刘邦年少时周游列国,还和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门客、名士张耳是好朋友。两人多次一起游历,还经常往来做客。一户普通的人家,怎么支撑得起周游列国的开销?又怎么能结交到张耳这样的人?
其二,刘邦的幼弟刘交,是儒家著名学者浮丘伯的学生,同窗包括鲁穆生、白生、申公这些出名的儒生。在古代,普通农民连书都读不起,更别提请到这么好的老师了。
其三,根据史书记载,刘太公至少有一妻一妾。在战国和秦朝时期,纳妾是权贵的特权,普通百姓,就算有钱,也没有纳妾的资格。这些都表明,刘家绝对不是普通农家。
那么,刘家到底什么来历呢?
《汉书》给出了答案:
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唐帝,就是尧帝。刘家是尧帝的后人,在经历了多朝的颠沛流离之后,刘邦的曾祖父,成为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而刘邦的祖父,则是沛县丰邑的邑长。
秦灭六国之后,刘家便成为了普通的平民。
但是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人口流动是很少的。刘家虽然不复往日风光,可是从刘邦兄弟所受的教育来看,他们关系和人脉都还在,剩下的家产也不少。
这不是普通的农家,而是以务农为当前主要收入来源的没落贵族。
前文提到过,吕家来到沛县,是为了躲避仇家,在沛县除了和县令有交情,可以说是人生地不熟。
在这种情况下,吕家能和刘家这样的家族结亲,对他们在沛县站稳脚跟,是很有帮助的。
二、刘邦的身份我们都知道,刘邦是一个亭长,虽然官不大,但大小也是个官。
根据《秦汉吏员研究》的考据,在秦朝,平民百姓是不能做官吏的,必须要有爵位才行。
史书没有记载,刘邦有什么爵位,大概是秦朝二十等爵里排在比较末尾的那几个级别。但是,他们是在小小的沛县混,身上有个爵位,足够吃得开了。
而且,刘邦这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社牛”,不仅能和张耳这样的名士做好朋友,身边还有不少魏、楚两地的豪杰,可以说是黑白两道通吃了。
吕家有了这么一个女婿,在沛县也必然更容易混得开。这对家族而言,有利无害。
三、刘邦的能力当刘邦走进吕公的宴席时,吕公一定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他能和所有的宾客都嬉闹在一起。
善于结交朋友,能做大哥,这在古代,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能力。
史书没有记载刘邦和吕雉成亲的时间,但是根据他们儿女出生的时间推断,大约是公元前215年左右。
那时候,秦朝已经一统六国大约6年了,距离秦始皇去世,大约还有5年。
这段时间,秦始皇可没少折腾,秦朝已经民怨沸腾。
张良已经刺杀秦始皇失败,但是雷霆大怒的秦始皇居然连凶手的痕迹都找不到,这说明秦朝的基层也出现了问题。
大秦王朝危机四伏,敏锐的人可以感觉到,这个世界,要变天了,乱世即将到来。
乱世之中,如何生存?
这不仅需要绝对的力量,也需要绝对的智慧。
当吕公看到相貌不凡、能和所有人打成一片的刘邦的时候,他或许想到了,如果家族能和这样的人搭上关系,在乱世之中的危险系数,就会减少几分。
甚至,这样的人有可能会在乱世之中干一把大事业,带飞家族。
这是一场豪赌,而他需要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一个女儿而已。他不止一个女儿。
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女儿嫁过去之后过得不好,自己多多接济就是了。
于是,吕公选择了押注在刘邦身上,把吕雉嫁给了刘邦。
写在最后吕公在刘邦身上进行了一场豪赌,那么,他赌赢了么?
赢了,又没赢。
吕雉嫁给刘邦之后,很快就为刘邦生了一儿一女。在儿子出生的第二年,世道果然变了。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打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旗号。起义的浪潮席卷秦朝,很快就天下皆反。
刘邦所在的沛县,也揭竿而起。而刘邦果然因为出众的能力和混得开的性格,被推举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
吕公毫不犹豫地以举家之力支持刘邦,儿子全都送上战场,为刘邦效力,女儿则嫁给刘邦的朋友兼手下。
公元前203年,吕公去世之时,看到的,是他的女婿刘邦当上了汉王,即将和项羽展开决战,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他的女儿吕雉,已经回到刘邦身边,依然是地位不可动摇的正妻。如果刘邦登基,她就是皇后。
他的外孙刘盈,则被刘邦立为了汉王太子,如果刘邦登基,他就是新王朝的皇太子,未来的皇帝。
他的另一个女儿吕媭,嫁给了樊哙,而樊哙是刘邦手下大将,日后封侯,指日可待。
他的两个儿子,吕泽和吕释之,都在刘邦身边立下不少战功,前途无量。
就连他本人,也在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沾光被封为了临泗侯,风光无限。
当初把女儿嫁给刘邦,吕公真是赢麻了。
然而,吕公无法预料到,吕家的结局,会这么悲惨。
刘邦去世之后,吕公的外孙刘盈登上皇位,成为汉朝的第二任皇帝。而吕公的女儿吕雉,则以太后的身份,成为汉朝实际上的统治者。
在不幸的婚姻中,吕雉长期压抑,以至于她在掌权之后,对刘邦的后宫和儿子大开杀戒。刘邦所有的妃子都被吕雉囚禁起来,刘邦最爱的戚夫人更是被做成人彘。而刘邦一半的儿子,都直接或间接地死在吕雉手里。
吕雉还打破了刘邦“非刘姓不得称王”的约定,把吕家人都封为王,挑战了汉朝开国功臣们的底线。
最终,吕雉去世之后,功臣们对吕家进行清算,吕氏一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斩草除根,就连刘盈的儿子,都被功臣以不是刘盈亲生儿子为理由,全部杀光。
吕家享受了十余年的无限风光和滔天富贵之后,被斩尽杀绝。
从这个角度来看,吕公输得彻彻底底。
若是吕公能预料到未来,不知他还会不会押注在刘邦身上。
你觉得他会怎么选呢?
喜欢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谢谢小秘书邀请。
先说结论:我喜欢李白,因为李白够朋友。
台湾学者黄永武先生论述李白诗时,特拈出野性二字,王和尚以为至当。野性者,性情粗豪,诗情奔涌不可抑制,而其诗又浪漫、雄奇,富有想象力,诸如“一风三日吹倒山”,“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等句,均思落天外,不可羁縻。酒的麻醉与激发,更能加强李白飘逸的诗情和洒脱的态度。就为人来说,王和尚以为,在酒的作用下,李白的性格也是热烈、真诚、并且毫无拘束的。
本文就以酒为线索,发掘李白的朋友之义,看李白诗中是如何表述友情的。
李白传奇:赤心用尽为知己李白诗情天纵,光彩照人,所以钦慕李白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叫做魏颢,魏颢原名魏万,是李白的“超级粉丝”。魏颢此人非常自负,眼高于顶,但是独独佩服李白。他在《李翰林集序》中记载: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他不远千里追寻李白,打听到李白在哪里,他就追寻到哪里。魏颢原本在王屋山隐居,艰难跋涉去天台山拜见李白,但是李白萍踪浪迹已经走了。他又追寻到广陵,终于和李白相遇。
他眼中的李白是这样的:“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蕴藉”。意思即是李白双目有神,深情粗豪,李白性格洒脱,不衫不履,内含风流态度。
李白一见魏颢,也心生好感。对魏颢说:“你以后一定会名扬天下,到时候不要忘了老夫和我的而孩子明月奴。”并且拿出自己的诗,“命”魏颢替他编纂出版。这个“命”字,真是把李白的托大、自信和洒脱描写得淋漓尽致。
据魏颢记载:李白少年任侠,曾手刃数人。李白一直很羡慕豪侠的洒脱无羁,比如他有诗说“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即是说:李白曾跟人学剑,有万夫不当之勇,与他结交的都是江湖豪客,在塞外狂饮杀人,就连刺杀秦王的荆轲,李白都鄙视他做事不成,白费勇力。他在《赠崔侍郎》诗中写道:“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洛阳因剧孟,托宿话胸襟。”可以看出他把朋友比作西汉豪侠剧孟,一把长剑,一坛美酒,就可以彻夜长谈,订为至交。
据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记载,李白曾与朋友吴指南在荆楚漫游,朋友不慎病故在洞庭湖,李白痛不欲生,李白一身素服,痛哭失声,若丧天伦。当时天正炎热,李白哭得椎心泣血,路人均感叹伤怀。由于当时虎豹出没,李白害怕朋友的尸体遭受损伤,不得已将尸体掩埋在洞庭湖边。几年后,李白再次来到此处,发现朋友的尸体已经溃烂,只有筋骨尚在。李白就一边哭,一边拿刀将朋友的尸身挖出,收拾干净。李白用衣服包裹其尸骨,背在身上将朋友送在江夏安葬。一路上,李白和朋友尸骨形影不离,昼夜看护,李白以为,朋友故乡遥远,魂魄漂泊,应该略尽薄力,为朋友找一安葬之处。
这就是李白对朋友之情的重视。就如李白《侠客行》中所说:“三杯吐然诺,吴月倒为轻!”
关于送别,李白有一首很洒脱的诗如下:
广陵赠别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这首诗很洒脱,也很真挚。手执美酒依依不舍,送别朋友送了数里路,两人在大道上,举手共饮,何等旁若无人,何等豪兴磅礴!而对于李白也并非如儿女般哭哭啼啼,一句“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可见李白心胸之辽阔,见面之日常有的自信,醉酒之后就洒脱分别,何等洒脱,何等飘逸!
据《李太白年谱》记载:李白性倜傥,喜欢纵横术,爱好击剑,为人侠气狂放。李白此人,轻财重施,不事产业。他曾经漫游江东,客居维扬,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来求助,李白都毫不吝啬地加以资助。就如李白诗中所写:“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等等,可见李白的豪阔与慷慨。
李白不仅仅对朋友豪爽,急公好义,并且很善于观察人。据《学圃萱苏》记载:李曾经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客居,当时郭子仪才刚在部队服役,是个新兵蛋子。李白在大将哥舒翰中军帐中见到了郭子仪。李白说:“这位壮士目光如炬,耀人眼目,用不了十年就一定能够将百官统万人!”有一次郭子仪犯错被罚,李白亲自向哥舒翰求情,免了郭子仪的鞭笞。
后来郭子仪果真率领朔方军与安史之乱的叛军作战,克复两京,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有传说说,李白因为误投了永王李璘,牵扯到造反大罪中。郭子仪上书皇帝,甘愿以所有功勋爵位做交换赎李白之罪。皇帝也感念郭子仪的忠义,就赦免了李白的罪责。由此可见李白交友的真诚与性情。当然,这个故事与历史颇有出入,真实性还待考。
李白的朋友中,与杜甫的交往历来为人津津乐道。李白生于701年,杜甫生于712年。公元744年夏,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当时杜甫文名未成,涉世未深,建功立业和科举为官的热望尚不强烈;而此时李白才刚经历了人生的挫折:因为自己好酒放诞,又得罪了朝廷贵戚,唐玄宗对李白也渐渐不喜,就在744年赐李白黄金,将他打发出长安了。此时的李白不能说不郁闷,也比较茫然。于是两人就在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下相遇了。以李白的风采和诗名,杜甫很快被吸引,就跟随李白一起度过黄河,去王屋山寻访仙人,去宋州梁州等地寻采仙草。在李白的感召下,他们只做了三件事,所谓:寻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秋天他们又与高适相遇,高适当时也漫无目的地漫游,无所事事。三人结伴同行,一起在山东和梁宋一代流浪。后来杜甫有诗记载此事:“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可见三人的感情之好。应该 看到,此时的杜甫对李白是仰望的,李白的风采深深折服了杜甫。以至于杜甫此时的诗风格很像李白,即痴迷于寻仙访道和游侠豪饮。比如这首诗:
遣怀(节选)
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此诗很像李白与高适的风格,杜甫写诗也变得豪放起来,可见李白对他的影响有多大。以至于到杜甫老年,还念念不忘与李白的友情。查杜甫全集可知,杜甫一共为李白写了十五首诗,其中写满了钦慕、思念和怀想。更有意思的是,杜甫在给李白写诗时,往往都抓住了李白好酒一事。诸如“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等等。
但是相聚是短暂的,李白杜甫和高适,很快就分手。高适南游楚地,李白和杜甫一起去了山东,杜甫去拜访李邕,而李白则去了到齐州,要在紫极宫(即祀奉老君的玄元皇帝庙)领受北海高天师的道箓。745年,李白已经回到兖州,他的家在兖州附近的任城(济宁)。
杜甫和李邕度过一个快意的夏天后,也到了兖州。他和李白在秋日重逢,这是他们最后的相聚。他们一起走入东蒙山访问道士董鍊师和元逸人;他们白天携手同行,醉时共被酣睡,友情比去年在洛阳和宋州时又增进了许多;他们有时走出兖州的北门,到荒陂漫野中寻访他们共同的友人范隐士,在那里任情谈笑。不久,杜甫要西去长安,李白也准备着重游江东,两个人在兖州城东的石门分手,临别时李白送给杜甫一首诗: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月?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首诗写得飞扬洒脱,是李白一贯的风格,感情是淡淡的,心情豁达的。不能说李白对杜甫有轻视之心,倒是二人性格不同而已。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是热烈的,李白对杜甫是豁达的,就好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样,洒脱绝不代表不真情。
李白给杜甫还有一首诗,如下: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首诗就写出了李白的苦闷,和对杜甫的思念之情。特别是结句,李白顺手做比,一贯的语出天然,浑然如意。
需要补充的是,据传说李白曾有《戏赠杜甫》诗如下: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此诗主要嘲讽杜甫写诗刻苦用力,而失去了天然真趣之妙。这首诗语带调侃,也带着不以为然之意。但是这首诗是否李白所作还有待考证。并且两人性格差别太大,作诗风格也颇不相类,如此调侃也很正常。并且据《鹤林玉露》所说:杜甫对李白的诗也有点不以为然,比如他夸李白的诗“往往似阴铿“夸得也不尽不实,可见当时的杜甫对李白的认识还不够,后来再夸就如”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等句就显得颇为真切了。另外,杜甫诗”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之”细“字,又似乎讥讽李白的诗欠缜密了。
至于狂放洒脱的李白在山东遭受什么样的冷嘲和排挤,这就留待后文细说了,后文将仍然以酒为引,细说李白的狂傲。
如果李白与杜甫相遇?
李白与杜甫历史上就相遇了,并且成为了好朋友
李白与杜甫的见面
李白和杜甫相遇的相遇,是在天宝三载(744)年的夏天,天气炎热,中国这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就在这种天气下见面礼。见面时,两人早已不再年轻,那年,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
从年纪上来说,李白和杜甫不是同一个时代的。杜甫对李白仰慕已久,而李白对杜甫,却少有听之。李白名满天下,而杜甫却困守长安,只能当个小小官职。
从身份上来说,两人之间的差距无疑是巨大的。但李白没有因为杜甫的暂时不得志而轻视他,杜甫也没有因为李白的才华横溢而过于谦恭。
两个伟大的诗人,相遇时,自是有一番自己的辨认方法。换做没有才能的人,李白听谈吐,稍作了解,就能分辨出他的才能,杜甫也是如此。两人便通过世人不清楚的哑语,终成了朋友。
朋友
他们两个人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才华横溢之人就已足够,但李白和杜甫同在一个时代,两人诗词高低的比量,被后人源源不绝揣测。
“诗仙”“诗圣”,伟大的诗人相遇,他们的友情使得他们的才华互相交换,才能互相影响。因此,两人对诗词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巅峰。
不仅一次,他们离别时,约好下次在梁宋会面。如期到达,两人再次相遇,共同访道求仙。对于道教的兴趣,李白是极为推崇的,他在《大猎赋》中向唐玄宗求官,深深得展示了自己的道家思想。
而杜甫,他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思想和李白略有不同。李白虽也心系天下,但总不如杜甫所表现的强烈,他只偶尔为之,杜甫却是“恨不得”每首诗都抒发出对国家的关心。
李白与杜甫之间,有着共同的爱好,也有着不同的志向抱负。两人一生见面时间总共不足两年,却成了友谊最深厚的朋友,杜甫为李白写了无数首诗,李白也写了不少。
君子之交淡如水,或就是如此,有异有同,和而不同。有些朋友,在一个办公室天天见面却从未踏进友谊的门槛,而有些朋友,十年不见,再见,便能感受的心与心之间的震动。
知己会一辈子吗?
有知己的人生是幸运的,
得一知己,足以慰风尘;没有知己的人生是遗憾的,知音少,弦断无人听。那么,“知己”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古代诗人们一首首互相赠答唱和的诗词中,我们找到了最诗意的回答。1、“李杜”:知己,是太阳与月亮相遇互相欣赏又惺惺相惜“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并称“李杜”。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相差十一岁的两人,相互敬重,是交谊深厚的挚友。闻一多形容,两人相遇,就像“太阳和月亮碰了头”。他们,为我们真切演绎了“君子之交,和而不同”。杜甫写给李白道: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可考证的就有15首。忆李白、夸李白、怀李白、梦李白,简直是花样表“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喜欢诗中的清新俊逸,还有飘然不群。……春去春来,何时能与你把酒共饮?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醉时同床,白日同行,无所求,无所怨,全凭一片素心。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病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杜甫《天末怀李白》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反而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少年老成的杜甫为李白的性格担心,有一种长兄如父的叮嘱,忘记了他比李白小十一岁。懂你的人,他能懂你的言不由衷,懂你的辛苦疲惫,懂你的心事难过,懂你的故作坚强……相识百人,不如知己一个,何为知己?知己一定是那个最懂你的人。李白写给杜甫:李白给杜甫的赠诗,寻寻觅觅,只找到了3首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赠杜甫》诗题为“戏赠”,其实不是嘲弄,而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哦。”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滔滔汶水,浩浩荡荡地追随着你一同南去。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八卦一下→为什么杜甫对李白“爱得深沉”,李白给杜甫的诗却寥寥几首?有专家分析,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成名也比杜甫早得多。杜甫当年是非常崇拜李白的后辈,所以当然是他给李白写得多,李白回他的少。听到这儿,你是不是也替杜甫释怀了?2、“刘柳”:知己,是春风得意时的相互支持天涯沦落时不离不弃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相识相知了27年。一起进京应试,同登进士;一起同朝为官,手足相亲;一起诗酒唱和,趣味相投;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一起被贬,一起起用……柳宗元临死前几次写信,把文稿和家谱都托付给刘禹锡;刘禹锡也没有辜负老友的托付,用后半生的心血编撰成一部《柳宗元集》。他们的友情,从来不曾被辜负。刘禹锡写给柳宗元: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二人再次被贬,一起同行一段路后,终要在衡阳分手。桂林的江水向东流,流过连州的重山下。我会站在山上与你遥相望,长久地吟唱那来自大海的《有所思》。柳宗元写给刘禹锡: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柳宗元《重别梦得》“梦得,等以后告老还乡了,我们便住一块儿,可以天天谈诗论文……相信这样的日子不会远了。”同仕同贬共沉浮,刘柳CP,可谓是过命之交了。孤独,虽然时常笼罩,但因与远方故友的遥遥吟诵,即便相见无期,也成为了最珍重的陪伴。3、“元白”:知己,是世间凉薄我们彼此温暖在唐代大诗人中,有一对友人不得不提,“大唐第一友谊”——元稹和白居易。唐代中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诗名相当,世称“元白”。二人友谊深厚,唱和诗极多,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更是数不胜数。“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时间很短,岁月不长,这种“你懂我”的情谊穿越千年,依然“金石胶漆,未足为喻”。元稹写给白居易: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当白居易被贬时,元稹听说后震惊又难过,带病写诗,可谓休戚相关,感同身受。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如何。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元稹《得乐天书》接到远方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妻女都能猜到,这封不寻常的信,一定是出自白居易之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虽分隔遥远,你我却在梦里相见:二人对对方的感情已直至内心深处,不是爱情,胜似爱情。白居易写给元稹: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白居易《禁中作书与元九》白居易给元稹写信,总有说不完的话,常常舍不得停笔,一看天都快亮了,才暂且打住。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白居易《梦微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分明是世上对亡友最悲情的悼念,友情中生离死别的绝唱!元稹和白居易,同是宦游人,都经历着被贬异乡的惨况,品尝着抱负不得施展的苦楚,却能在患难时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生活在薄凉世间,知己是一份无法替代的温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4、“刘白”:知己,是灵魂相似的人总会相逢刘禹锡和白居易一个诗豪,一个诗魔,并称“刘白”。刘禹锡一生在官场浮浮沉沉,几遭贬谪;白居易也因写讽谏诗,被权贵打压。两人之间一直书信往来,初次见面时,都已经55岁,典型的夕阳之交。然而,好像一切冥冥中早已注定。相似的人,迟早都会相见。他们性情相投、才华相若、友谊深厚,两人之间仅互相赠答、唱和的诗就有138首之多,为此还专门合出了一本书《刘白唱和集》。白居易写给刘禹锡: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人生能有几个23年啊?白居易一方面赞扬了刘禹锡的才情,另一方面对其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这种直率与坦诚绝不是写给一般人的,只有友谊深厚才有如此言语。刘禹锡写给白居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面对白居易的抱不平,刘禹锡劝慰对方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种豁达也让白居易为之震撼,称刘禹锡为“诗豪”。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xiāo)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白居易多年患病,有时候难免意志消沉。64岁的刘禹锡写诗安慰同年的白居易:“千万不要觉得日到桑榆便已是晚景了,君不见,那落日时的彩霞还可以照得漫天璀璨无比呢。”古语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灵魂相似的人,总有一天会在路上相逢。他们像闪闪发光的灯火,照亮着我们生命的星空。5、“王孟”:知己,是懂你所想向你所向只愿你平安喜乐人世间有一种相遇,但曾相见便会相知,王维和孟浩然便是如此。他们被诗意地联系在一起,被称为“唐朝最伟大的两位山水田园诗人”,两人的友谊也持续了一生。这对诗坛挚友,都选择了隐居生活来寄托精神世界,这是文人士子内心不受世俗污染的一方净土。这样相同的理想,让他们的友情更显得纯洁珍贵。孟浩然写给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孟浩然《留别王维》孟浩然求仕屡败,打算回到襄阳老家从此归隐山林。临行前,他为王维作了这首诗。收拾起行装,想起离开京城,便无法和王维一起喝茶品诗,无法畅聊人生,心中充满了怅然和惋惜。王维写给孟浩然: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王维《送孟六归襄阳》王维是了解孟浩然的,他认为,孟浩然的性格也不适合在官场中,恭喜他可以远离尘嚣,做一个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隐士。王维与孟浩然,一个是志得意满的状元,一个是郁郁寡欢的布衣,看似身份上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因为他们在诗歌和心性方面的和谐,这种差异居然完全在他们的关系当中消失了。知己的世界,实际上就是心灵在为生命构筑的一种意境。一种快意的,也是写意的,可以让灵魂自由纵横的唯美而恬淡的意境。因为有了知己,才让自己不再活成一座孤岛,才知道世间的美好原来可以有人共赏。人生在世,若真得一知己,是今生难得修来的福气,值得好好珍惜。我有一知己,足以慰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