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结婚风俗有哪些,安康冬至吃饺子吗?
安康结婚风俗有哪些,安康冬至吃饺子吗?
是的,安康地区在冬至这一天也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吃饺子寓意着团团圆圆,象征家庭的和睦与幸福。此外,安康地区的冬至饮食习俗还包括吃狗肉、羊肉以及其他滋补食品,以祈求来年身体健康、生活美满。总之,在安康地区,冬至吃饺子和其他美食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陇西人过年习俗?
陇西过年除⼣之前都要赶回家团圆。“三⼗晚上算⼀账,⼈在本钱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有“半截折筷⼦都要进家门”之说,除了⼈团圆之外,还衍射借⼈财物要在除⼣之前及时归还清楚,在外之财物要及时索回,⼈不⽋我我不⽋⼈,清清⽩⽩、坦坦荡荡,⼼⽆所虑,温馨过年之意。
⼆、供祖宗
除⼣之夜,举家团圆,难忘祖宗恩泽,家家户户都要供祖宗牌位祭奠。
1、请纸。有称接纸。过年诸事准备妥当,年夜饭即将上桌,合家(族)男丁按辈分长幼前后有序列队,家(族)中尊长在前,双⼿托盘,盘中置放“三代宗亲”牌位,三沓纸钱,三⽀⾹、⼀对黄蜡、⼏页表。出⼤宅门外,向外按次序双膝跪定,秉蜡焚⾹,尊长念念有词,⾔叙邀请之意。然后最长辈们化表,鸣礼炮,齐叩⾸。这就意味着请(接)上了宗亲,合家(族)男众有序列队,恭恭敬敬随尊长请(接)祖宗到家。
赘述⼀下打纸细节。先将纸裁成16开⼤⼩的沓,每沓上⾯⼀页沿长对折再对折成四分,⽤纸拧两头中间打孔拧牢固定。打纸⼯具为纸凿和⽊槌,忌⽤铁槌。⼀槌打透最佳,有“⼀槌⾦两槌银三槌铜”之说,并且有族中尊长亲⼿打的最
为“真” 的讲究。当然,这都是⽼传统,现在市⾯上有卖的机器打好的,直接掏钱购买很是⽅便,亲⾃打者很少了。
2、座纸。纸请(接)进厅堂,三沓纸⽴于供桌后正中,其前中奉三代宗亲牌位,献⼲果⽔果,秉烛焚⾹,献茶奠酒,⾏三叩之礼。族⼈互揖。
据了解,城⽅圆⼤多是⼤年三⼗⽇早早请纸,座过了午夜即送。⼭乡⼤多是座四⽇,正⽉初四送纸。也有座三⽇的,据说是祖籍通渭者,⾏的是通渭礼。
三、贴春联放鞭炮
座纸毕,贴春联。春联很有讲究,⼤门⼆门,厅房⾼房,厨房⽿房,柴房畜圈,祝词不⼀。春联之外,⼤门、厅房的棋盘格有贴“福禄寿”的,有贴“耕读第”的,有贴“和为贵”的,还有“春光好”、“向阳第”、“福星照”、“万事兴”等。⼤门⼆门外迎门处贴“出门见喜”,粮仓贴“五⾕丰登”,⾯柜贴“⽶⾯满柜”,炕后贴“⾝卧福地”,畜圈贴“⽜⽺满圈”,⽔井贴“望井思甜”等等。现在除春联外,这些基本都简化省略了。
贴完春联,贴上“灶神”⾹烛供奉。最后贴上门神,燃放炮⽵,关窗闭户,准备过年。
四、吃年夜饭
这是⼀年来最丰盛的⼀顿饭,所谓“穷⼀年富⼀⽇”,最最好吃好喝的,都要留在这⼀顿。年夜饭先献给先祖,然后⼀家⼈上炕按长幼辈分上炕围坐在炕桌周围,欢欢喜喜有说有笑,共进⼤餐。城⽅圆讲究吃饺⼦,乡下讲究吃长⾯。在以前物资匮乏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饺⼦、长⾯只能是除⼣才能吃到的奢侈之物了,不⽐现在⼭珍海味时蔬鲜⾲、鸡鸭鱼⾁应有尽有!⽆论如何,这⼀顿饭要吃⾜吃饱,吃得肚⼦⿎圆,讲究有剩余最好,意味着家道殷实、富⾜有余!
五、坐夜
吃饱喝⾜,还得⾏乐。⽅式多以耍(赌)钱为主,⽆论长幼,⽅式多为摇骰⼦、抹⽜九等,交夜⽅⽌。当然这都是恶习,现被看春晚相互敬酒等⽂明⽅式取⽽代之。
传统⽂化当今理所当然的被现代⽂明所取代,⽽今的除⼣,在继承的基础上扬长弃短,更加丰富多彩,⽆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传统⽂化不可⽐及的。但⽆论传统⽂化还是现代⽂明,都充满着对未来美好⽣活的祝愿!
普天同庆,万象更新!祝我们伟⼤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读者朋友新春吉祥、阖家幸福、和顺安康!
普天同庆,万象更新!祝我们伟⼤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读者朋友新春吉祥、阖家幸福、和顺安康!陇上⼈家
端午安康和金猴有什么说法?
"端午安康"和"金猴"是两个不同的词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和含义。
1. 端午安康: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端午节。"端午安康"是祝福语,用于祝愿人们在端午节期间身体健康平安。"安康"意味着平安和健康,希望人们度过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节日。
2. 金猴:"金猴"指的是孙悟空,也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孙悟空是一个具有神通和智慧的猴子,他的形象被描绘为黄金色的猴子。"金猴"也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表示某人非常勇敢、聪明或有特殊能力。
综上所述,"端午安康"是端午节的祝福语,希望人们在节日期间身体健康、平安幸福。而"金猴"则是指《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代表着勇敢、聪明和特殊能力。
结婚订门帘的吉祥语?
结婚订门帘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一种习俗,用来象征新婚夫妻的美满和幸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婚订门帘的吉祥语:
百年好合:祝愿新婚夫妻百年好合,长长久久,幸福美满。
甜甜蜜蜜:祝福新婚夫妻甜甜蜜蜜,爱情甜蜜,生活幸福。
恩恩爱爱:祝福新婚夫妻恩恩爱爱,相亲相爱,永不分离。
和和美美:祝愿新婚夫妻和和美美,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四海为家:祝福新婚夫妻四海为家,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庭。
幸福美满:祝愿新婚夫妻幸福美满,生活充满爱与快乐。
金玉良缘:祝福新婚夫妻拥有金玉良缘,婚姻幸福,财富丰盈。
白头偕老:祝愿新婚夫妻白头偕老,相伴一生,共度幸福时光。
永结同心:祝福新婚夫妻永结同心,心心相印,共同追求美好的未来。
幸福长久:祝愿新婚夫妻幸福长久,爱情长存,幸福永远。
希望这些吉祥语能够为您的结婚订门帘增添喜庆和祝福的氛围。祝您婚礼顺利,幸福美满!
过年山东这边都会在30晚上和大年初一磕头拜年?
打卡山东西北地区,拜年最先源起于拜祭祖宗,后又扩展到长辈。友情提示一点,在我们农村,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少,只要你的辈分足够高,那你就不可以去比你辈分低的人家去拜年,尽管那个人的年龄比你的爷爷都要大。
春节,预示着一年新的开始,也是过了冬天,开始迎接春天的标志,初一早晨大家都会拜祭祖宗,祈祷祖宗保佑今年平安顺利,同时拜望村里的贤人长辈,以示孝心。下面说下我们村里过年的习俗。
大年三十最忙碌的一天上午开始准备祭祀的贡品。大年三十早晨起来就开始忙碌,一般情况下我负责烧锅,大人则负责炸鸡、炸鱼、炸丸子,这可都是过年的贡品,尤其是三十晚上祭祀天神更为隆重(下文具体讲)。我们则是最喜欢这个环节了,除了炸的整条鱼不能吃外,像鸡块、丸子可以大快朵颐的。具体炸什么,还要看各家的生活水平,当时我就挺羡慕人家炸的耦合,里面夹上肉,特别的好吃,以至于到现在看到耦合还是忍不住口水。当然还少不了一项重要的仪式:贴春联。
下午包饺子、请祖宗。基本上炸完这些贡品就是一上午了,中午简单吃点饭,下午开始包饺子,下午包饺子的任务量非常大,包的饺子要够一家人至少吃三顿,三十晚上、初一早晨、初五早晨,初五我们当地称为“破五”,具体来历不知道,这天早晨要放炮,吃饺子。一般来说下午包饺子的任务由我母亲独立完成,偶尔我会帮助母亲打打下手,更多的时候我会和父亲一起打扫庭院,下午一般打扫完庭院会到了初二再打扫,初一不会再打扫了。初一打扫的话,会将自家的福气扫出去的。下午大约到了3点多,最晚不会超过4点半左右的时间,我们回去祖坟上请爷爷奶奶、曾爷爷曾奶奶回家吃饭,仪式很简单,到了爷爷奶奶的坟地前,点燃鞭炮,嘴里念叨几句:过年了,爷爷奶奶(曾爷爷曾奶奶)跟我回家一起吃饺子。这个形式在正月十六还会举行一次,不过正月十六不用去坟地了,在家里就可以,就是过完年了将爷爷奶奶(曾爷爷曾奶奶)在送回去。强调一点:回来的路上要走直线,否则祖宗不会绕圈,回不了家。可能有人会问,兄弟几个都成家的怎么办?像我们家,大爷、叔叔都会派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的堂哥堂弟去请,具体去谁家,就看祖宗的心情了。
晚上的仪式最为隆重、心情最为快乐。下午,请祖宗回来之后,就会吃饺子,吃完饺子,一般都会出去玩。大人聚在一起聊天,我们小孩则会带着各自的“炮”,如摔炮、嚓炮等各种各样的炮,到处都放,这天晚上基本上是人最齐全的,能回家过年的都回家过年了。而且过年也只有今天晚上有时间玩,不然明天拜年,后天走亲戚,一直要到了初七八才会闲下来,到了那个时候,又该写作业了。到了晚上八点左右,家里的每个房价的等都会亮起来,即使没有安装电灯的房间,也会点上红蜡烛。就连平时开灯超过两个我就就会被骂一通的母亲,此时也变得土豪起来,每个屋都是亮通通的。这个时候,母亲会摆上祭祀的贡品,一共要摆三个桌子。分别是老天爷爷,主管一家子的前途和福贵发达;保家爷爷和保家奶奶,主管一家子平平安安,家里不会遭盗、遭火等灾害;财神爷爷,主管一家子能够发财,财源滚滚;还有一个灶王爷,也是比较重要的,负责观察这家人的疾苦、温饱之类的,但是灶王爷爷不用专门摆供,俗话常说:灶王爷爷,掀锅就吃。摆供也是非常讲究的,在各个身为贴着神的画像,前面要摆上桌子,桌子上面一般摆上一只鸡(或者用炸鸡块代替)、一条鱼(炸的鱼)、丸子、肉头(炖的五花肉,四四方方的形状),中间会摆上一个碗,碗里面装着麦粒,里面插上香,一般是三根(也有的是一束)。我母亲会非常虔诚的在各个神位面前磕头,并在嘴里念念有词(都是想对神仙说的话)。有时我母亲还会要求我们去给神仙磕头,并将我们的理想告诉神仙。等这些都忙完了,大多数人家会看咱们中国的最大综艺节目“春晚”。记得小时候里面的赵本山可是压轴节目,他演完之后,我们就准备开始放鞭炮了,也就是晚上十二点,这时会听到村里此起彼伏的声音,大约半小时左右,母亲关了各屋里的等,催促我们上床睡觉。
初一是一年之中唯一一次自愿早起的早晨早晨拜年。早晨很早的时候就会被母亲叫起来,大约5点左右的样子。在记忆中,起来的时候,屋子里已经是热气腾腾,母亲正在下饺子。起来之后,是不允许大声说话的,所以大家也索性不说话了,母亲叫我们的时候,看到我们睁开眼睛,会给我们压岁钱。到了厨房,母亲会让我们先喝一碗红糖水,预示着一年都会甜甜的。喝完红糖水放鞭炮、吃饺子(早晨一般不会洗漱的,是不是有什么讲究还真不知道,不过现在都会梳妆打扮,尤其是女的,毕竟一早还要出去拜年)。吃完饺子,家里的大门将会打开,这天早晨如果没有开门的话,别人是不允许进入的。我一般会去奶奶家(当时我奶奶独居)、叔叔家去拜年,不仅是血缘近,而且可以收到压岁钱。顺便提一句:初一早晨的饺子要在吃饭前送给长辈,就是我奶奶家一份,如果父亲有叔叔、大爷的,也是需要送的。大约到了5点半左右,村里开始热闹起来,而且拜年的人,根据远近分成了不同的小团体。小的时候是跟着我母亲还有婶子一起去拜年,那是都会给一些瓜子、糖果之类的,在当时这可是比较稀罕的,不是天天能吃上的。大了之后,会跟着我的父亲和叔叔们一起去,不想和他们一起去,他们去了都是让烟、抽烟,我们只能象征性的拿块糖,还要注重稳重一点,所为稳重,就是不能多拿,别人给也不能要。后来成家立业,父亲母亲早晨除了有限的几家外,已经进入到了在家等别人来给拜年的行列了。我和我的堂哥堂弟们一起去拜年,媳妇则和堂兄弟的媳妇带着孩子一起去。
早晨去拜年,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到了人家,说声“给您拜年了”,做出要磕头的样子,人家则说一声“人到了,礼就免了吧”。发烟散塘,开始下一家,速度要快,因为根据习俗,要在太阳升起之前拜完年,太阳升起之后拜年就不算了(履行起来没那么严格)。但是现在村里像我这么大的,都是初一早晨一早回家拜年,拜完年差不多到9点多了。
拜年有一户是必须磕头的,那就是摆放祖宗灵位和宗谱的人家,一般都是本族里面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而且老两口都健在的),到了这家,会虔诚的给祖宗灵位磕头,无论男女都是必须要磕头的。
中午会餐。中午一般来说饭菜都比较丰盛,会将爷爷奶奶叫到家里来吃。如果是兄弟好几个,爷爷奶奶则是轮流去吃,这也不是临时起意去谁家吃,也是有讲究的。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的亲戚,比如女儿、外甥、娘家兄弟等都会来看望,兄弟几个就会轮流招待,每家负责一年,轮到谁家,初一爷爷奶奶就会在谁家吃饭。如果家里条件好的话,可能会将兄弟几个都聚集在一起吃饭,热热闹闹的。
下午时间是补充睡眠的。下午一般来说就没事了,除了一个村里比较近的会相互来往走动一下,比如我姥姥村里的一个女孩嫁到了我们家,在我姥姥村里论辈分她需要叫我母亲为姑姑,每年初一的下午她都会来看望一下(一般像这种亲戚关系,除非在一个村里,否则不会走动的)。我父亲的姨妈家(我奶奶的妹妹),在下午和我姨爷爷一起去看望我的奶奶。其他的基本上要不凑在一起大牌,要不就是中午补个觉。
晚上疯玩。晚上是最闲暇的时间,孩子收了一点压岁钱,大人晚上无事关系比较好的聚在一起喝点酒,打会牌,整个一天都是其乐融融的。这天特别强调一下:初一一天是不允许说脏话,打架的,也就意味着不能骂孩子,也不能打孩子,这可就发疯了,早晨收的一点压岁钱全部贡献给了小卖部,平时吃不到的零食,玩不到的玩具,都会在今天变现。当然不能太过分,否则挨不挨揍还是要看父母的心情。
现在过年的年味逐渐淡薄了,村里除了老人,像我这么大的基本上都定居在了县城里面。家里虽然有老宅院,如果父母在老家的话,三十还会回去。如果父母来到城里和孩子一起生活或则不在了,一般来说就是初一早晨再回去,中午如果有叔叔伯伯的话,会一起吃个饭,如果没有的话,中午又赶了回来,过年就是早晨的几个小时。不管是我们这一带,孩子这一带也永远失去了初一早晨对糖果的渴望和对压岁钱的强烈期盼,甚至各种各样的花炮也被禁止了,过年只存在了晚上的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