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结婚风俗撒纸钱吗,过年回老家你们都上坟吗?

2023-12-06 09:11:05 29阅读

陕西渭南结婚风俗撒纸钱吗,过年回老家你们都上坟吗?

我是陕西渭北的,我们老家的风俗是大年三十下午去祖坟上香烧纸,带点纸钱,还有酒,小菜,一般都是男性去。

农村都有哪些殡葬习俗?

常言说,“在农村是三里不通俗,十里改规距”,作为我国农村的殡葬习俗可以说也是这逼理,虽然是殡葬的风俗习惯大体上相同,可是也有不同的农村刘殡葬习俗。

陕西渭南结婚风俗撒纸钱吗,过年回老家你们都上坟吗?

(一)老人去世第一时间长子去给舅舅家报丧

就象我地老人去世以后,必须是第一时间去世的老人长子去舅舅家报丧,无论是弟兄几个,必须是长子去。在老人去世入棺以后,棺材是绝对不能够钉口的,必须是通过舅舅家里的人看后,同意棺材钉口了,才能够把棺材的口用钉子上下钉住,如果是去世的老人去世后入棺材以后,就把棺材的上下口钉起来了,这样在我地会造成舅舅家来奔丧的人会大闹灵堂的。

(二)老人去世的日期:

我地殡葬的风俗上最计较是出殡的日期上,就是每月的逢七日子,也就是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是绝对不能出殡的。作为我地农村老人去世,从来没有当天去世,当天出殡埋葬的风俗,只有在过去查土葬严的时候偷着夜里埋,才会当天老人去世当天夜里偷着埋葬,现在是全部实行火葬了,也不存在偷埋的情况了。

象如果是去世的老人是每月的初六,十六,二十六去世的第二天就是逢七的日子,无论是在什么样子的紧急情况下出殡进行埋葬的,必须是要等到第三天逢八的曰子才能够出殡埋葬,我地叫排三埋葬。这在我地的殡葬仪式上自古到今在我地农村是最忌讳的一项,就是逢七的日子不出殡。

(三)孝子的孝帽两面要有塞耳球:

孝子是分本家族下辈孝子,和去世的老人的儿子孝子在殡葬上戴的孝帽子是有区分的,作为是去世的老人的儿,无论是兄几个,在老人去世以后戴的孝帽子的两边都会用布缝上两个布疙瘩,挂在两边,这叫是塞耳朵用的,意思是说无论外面的人说自己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任何不好听的话,意思就是耳朵有这两个疙瘩塞着,有的是两边逢两条布条,就是挡住了外面的人说的一切话,完全都听不见的意思。

(四)看出魂:

我在前几天我还专门发表了一篇我地老人去世以后,要给去世的老人看出魂魂的文章,给去世的老人看是男左女右的方法,看去世的老人,手抓着大拇指头捏的其它指头是那个指头的关键,就知道去世的老人去世后几天以后出魂,出魂还是有一定说法的。在我国农村好多地方是不会给去世的老人看出魂的,有很多人还评论说是胡说,是迷信的说法进行评论。

如果是你不相信,你可以完全是可以去验证的,就是现在的人都会在老人去世以后看看表,是几时几分去世的,你可以通过去世老人抓着的手大拇指头捏着的另外一只指头的关节,让懂迷信的人看看和大拇指头捏着手关节,时间上是不是一致,就知道给去世的老人看出魂是不是迷信了。所以老人去世以后,无论是看抓着的手指和表的时间上看出魂,在我地农村的殡葬风俗习惯上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这是和其他农村殡葬上不一样的习俗。

(五)摔的瓦盆下面底部他的儿女们一定要钻上好多的眼:

作为给去世的老人由他的长子摔瓦盆这件事情,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是都有这种殡葬风俗。可是我看过很多关于出殡长子摔瓦盆的文章,只是提到由长子摔瓦盆的说法,从无有看到过给去世的老人摔的瓦盆下面要钻上好多孔眼的说法。

因为是关于给去世的老人摔瓦盆要在盒底上,有他们的儿女们要在盆底上钻好多的眼原因是,去世的老人在阴曹地府要过很多的关,象望乡台,喝孟婆的迷魂汤,用摔的瓦盆去喝孟婆的迷魂汤以后,就会对今生前世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事情全部会忘完。

因为他们的儿女们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让去世的亲上去喝孟婆的迷魂汤,就在盛上孟婆的迷魂汤的瓦盆底下全部漏完又摔碎了,儿女父母之间就不会互相忘掉母女情长。

(六)守灵:

作为老人只要去世以后,作为儿女们开始守灵,到出殡那一天,无论是再大的事情,作为去世者的儿女们无论是排三的三天二夜,都会不会离开去世的老人的尸体,就是入棺材了照样还是守着去世的亲人,直到埋葬到地下。

关于在农村各地殡葬上的不同习俗,确实是有很多不同根本不一样的习俗太多了,我就先列举以上这几项吧。l

历史上玩转四代皇帝的第一人是谁?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只因李泌一生爱好神仙佛道,被历来以儒家出身、执笔写历史的大儒们主观看法所摒弃。所以历史评价并不高。但是他在唐玄宗朝以“神童”的面目闪亮登场,唐肃宗朝有定策之功,唐代宗朝有地方治理业绩,唐德宗朝被迫做了宰相,成为皇帝非常倚重的心腹。

在这里我们只讲一个李泌单骑闯敌营,瓦解叛军的事例,就能让大家都知道李泌是多么的够智勇了。

01

唐德宗征讨藩镇和叛军的战争,一直持续了好几年。这时,已经把叛军李怀光逼到了死角,眼看再加把劲,就胜利在望了。谁知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长安的近邻却出了一件大事,刚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把唐德宗吓瘫在地。

原来陕虢(今河南三门峡市)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他用毒酒将节度使张劝杀害,自己代理总揽军中事务,随后立即上表希望得到节度使的旌节。而且,他暗中召引李怀光的将领达奚小俊作为声援。

看到奏报,唐德宗顿时傻眼。如果达奚抱晖此时犯上作乱,联合叛将李怀光抗拒朝廷,事情就非常严重了。

因为陕州具有十分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旦达奚抱晖占据了陕地,水路和陆路的运输线就不通了。况且如今朝廷库存的粮食即将告罄,这样一来就等于掐断了朝廷的生命线。如果李怀光和达奚抱晖再联合到一起,左右夹击,那还不要了自己的老命!

02

在这种形势下,朝廷是不可能两面开战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个人赶赴陕州,用最小的代价平定陕州的叛乱。

但是派谁去进行安抚呢?唐德宗前后寻思半天,才不得已找来帝师李泌进行商议:“陕州的重要性你也知道,眼下这种情况,只能麻烦你跑一趟了。”

于是任命李泌为陕虢都防御使兼水陆转运使,并打算让神策军护送李泌就任。临行前,他问李泌:“需要带多少人?”

李泌回答说:“陕州城三面绝壁高悬,如果攻打该城,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攻克的。我单人匹马到那里去就够了。”

唐德宗问道:“你单人匹马怎么可以进去?”

李泌回答说:“陕州城的百姓,并不习惯违背朝命,这只是达奚抱晖作恶罢了。如果带着许多兵马到那里去,达奚抱晖肯定会闭守营垒。现在我单人匹马到陕州近郊,达奚抱晖大规模发兵前来,那是不相匹敌,如果他派遣一个低级军官前来杀我,也可能反而会被我策反,我所利用。现在河东的全部兵马都在安邑屯驻,马燧来到朝廷。只希望陛下敕令马燧与我一起离开长安,一路同行,假使陕虢人有心暗算我,也会顾忌日后河东军讨伐他们,这也算是一种造势吧。”

唐德宗说:“话虽这么讲,但朕正要重用你,我宁可失去陕州,也不能失去你。看样子只能另外派人前往了。”

李泌回答说:“其他人也必定难以进入陕州。现在是事变的初期,人心尚未稳定,所以我能够出其不意的挫败他们的阴谋。如果派别人去,再犹豫不决的拖延几天,等达奚抱晖稳定住局面以后,事情就麻烦了。”唐德宗最终还是决定让李泌前往。

03

李泌见到陕州派来上奏的官员,以及正在长安的陕州将领与官吏,对他们说:“皇上因陕州、虢州在闹饥荒,所以不授给我节度使的职务而让我出任水陆运使,打算让我监督江、淮地区的粮运,以便尽快赈济陕虢。至于达奚抱晖,如果在赈济灾民时立下功劳,马上就会授予他节度使旌节了。”

达奚抱晖撒出的探子立刻把这个消息进行了汇报,达奚抱晖悬着的一颗心这才落了地。

李泌将此事告诉了皇上,还说:“陕虢的军民想得到粮食,达奚抱晖渴望着节度使的旌节,我去之后,他们把我当救星一样,巴结还来不及,怎么还会加害于我呢。”

于是李泌与马燧告别京城,一路向西走来。到潼关后,渭北节度使唐朝臣率领步兵、骑兵三千人分布在关外,他说:“我接到秘密诏令,送你前去陕州。”

李泌说:“辞别别皇上时,我已得到圣旨,准许我见机行事。我这次肩负着特殊使命,一个人也不能跟随我。如果有人护送,我就进不了陕州城了。”唐朝臣因受有诏命,不敢离开,李泌写了一纸文书,将他打发回去,接下来继续急速策马前行。

04

达奚抱晖并没有派人来迎接李泌,倒是一路上三三两两的可疑之人不断,都是些达奚抱晖安排的探子。

李泌到底曲沃,在那里夜宿时,不待达奚抱晖下达命令,文武官员们不约而同的来到李泌的住处嘘寒问暖,这是明显的在向朝廷示好啊!

接待完这些观风骑墙的各色人物后,李泌笑着说:“我要办的事情成功了。”

李泌行至离州城十五里时,达奚抱晖终于出来谒见李泌了。李泌称赞他代理诸事保全城池的功劳说:“军中的闲言碎语,不值得挂在心上。你们的职务都一如既往,不会改变。”

达奚抱晖的目的达到了,他感到很高兴,心满意足的告辞了。

05

李泌进城任职后,军中许多官兵谒见李泌,都要急着禀告事情。李泌则一概不见,并严令说道:“在更换主帅的关键时刻,军中难免有许多闲言碎语,这都是正常的。现在我来了,代表了朝廷的态度,这些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希望大家的心都早点安定下来,我不希望再听到那些不实的谣言。”

此后,心中不安的人都安定下来了。而李泌这时心理也有数了,绝大多数官员还是心向朝廷的,跟随达奚抱晖的只是极少的一小撮而已。所以,他准备和达奚抱晖摊牌了。

第二天,李泌把达奚抱晖叫到住宅中,当头就是一句呵斥:“我现在就可以杀掉你,你相信吗?”

一句话把达奚抱晖给说愣了,呆立当场。同时感觉到后脊梁骨飕飕直冒凉风。

李泌并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马上告诉他说:“我不是因怜惜你才不杀你。我是怕今后有了类似的凶险,朝廷所任命的将帅都无法顺利赴任了。所以,我今天饶你一命,但你必须替我准备酒菜、纸钱,出城去祭奠前任节度使。祭奠完以后,赶快远走高飞,别再进入潼关。等你找到安身之所后,再暗中把你的家小接走。按我的计划去办,我保你不会发生意外。”

达奚抱晖此时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有套路的!

这两天陕州的绝大多数官员都往李泌那里凑,造就被朝廷收买了啊。李泌说有能力杀自己并不是瞎说。

此时的达奚抱晖脑子开始飞速的转起来。他当然可以豁出去跟李泌拼一个鱼死网破,但按目前双方实力来看,自己的胜算太小太小了。罢了罢了,按李泌的话去做吧,至少还能保全阖家人的安全。

达奚抱晖回去后给谁都没有打招呼,当天就潜逃了,从此逃亡在外,不知去向。

李泌随后皇上奏报说:“我已经将达奚抱晖打发走了,剩下跟随他参与兵变的那些人人们不值得追查。”但皇上这时腰杆子却无端的硬了起来,几次派使者传达圣意,一定要将那些人杀掉。

李泌没办法,只好把兵马使林滔等五个参与兵变的主要将领押解入京,并再次恳请皇上赦免他们的死罪。这一次,皇上到底还是给了李泌面子,把林滔等人流放到天德军去戍边。

李泌这次用计逼迫敌酋逃遁,即开创了一种成功的战例——可以兵不血刃的完胜敌军。那么,他的这些做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1.文臣的胆略不输于武将

李泌是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元老,曾经当过三朝帝师。

唐德宗遇到难题,找当时没有官职,只是帝师的李泌问策。李泌分析形势,提出自己单骑去解决问题,成本最低。当然,这个风险也很大,但他毅然坚持自己的建议,显示出自己超绝的英雄本色。

2.先放一个烟雾弹

光有胆略不足以成事,还得有计谋。达奚抱晖毒杀上司,篡夺了军权,一心等待朝廷的认可,此时的他肯定是惊弓之鸟。如果朝廷在这个敏感时刻处理稍有不妥当,很可能将其逼反,在这个节骨眼上是要命的。当时的情况是朝廷已经没有钱再来开辟第二战场了。打李怀光的那一路,只给了一个月的粮饷。(最后用了27天成功了,否则后果难料)。

李泌担任防御使兼水陆转运使,奔赴陕虢,名义上是去救济灾民,和达奚抱晖的兵变没有关系,使他惊惧的心尽量放松,起到了麻醉敌人的作用。

3.狐假虎威——巧妙找个挡风墙

他和迁河东节度使马遂一路西行,安全上有了保障。试问谁敢到马遂的身边去刺杀李泌?如果出了事,马遂是要担责任的。谁刺杀朝廷命官,就是和他马遂过不去。谁没事无故的去得罪这位尊神?所以这个挡风墙用的是恰到好处。

4.甜枣给的恰是时候

事先给达奚抱晖的使者说,自己去陕虢救灾,使地方军民都安定了, 达奚抱晖是首领,有了这样的业绩,朝廷就会认可他节度使的职务。一个甜枣喂过去,让敌首有了盼头。

5.战术运用得当

在没有进城时,有好多文武官员来到他的住处,向朝廷示好,这让李泌对形势有了清晰的判断,了解到达奚抱晖这里并不是铁板一块。既然有缝隙,那就好办了,瞅准时机分别瓦解就是了。

6.能准确把控局面,掌握主动权

见到达奚抱晖,晓以道理。但这样还不足以使他放松戒备。所以,对他手下的来拜访的官兵,则一个不见。这样,让达奚抱晖彻底放松戒备。但不见是不见,对达奚抱晖的实力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7.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气度

最后一招,应该摊牌了。由于达奚抱晖摸不清李泌的路子,但自己毕竟做贼心虚,让李泌一顿严厉的训斥,立马就弄得晕头转向。

这时候,要紧的就是淡定,淡定,再淡定。就像诸葛亮唱空城计吓跑了司马懿,又像金庸武侠中的绝顶高手,每当临阵对敌时,总是那么的淡定自若,用自己本身的气场来威逼敌人。一旦攻击,那就是一连串的行动,让敌人手足无措,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8.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开创一条新路

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做绝了。就像古代的攻城大战,高明的战将往往是三面围攻,留一条生路。否则,四面围城,敌人做困兽犹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

网开一面,以夺城为目的;敌人在守城无望的情况下,由于有退路,有生机,从而瓦解了坚守的意志。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作为样板,为后人所借鉴。否则,对付叛乱一上来就动刀兵,成本太高。

结尾:一个文弱书生,凭着他的智慧和胆识,单骑闯敌营,成功化解了一场拥兵割据的潜在叛乱,解决了使唐德宗抓耳挠腮的难题,留下一段千古传奇。至今想起来,还那么令人崇敬和钦佩。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快到2020年了你的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

感谢邀请问答!

一:吃罢腊八饭都把年来办。每年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叫腊八节,腊八节要喝腊八粥,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佛教因素,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

二:二十三祭灶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叫祭灶日,小叫“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与过年也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它诸神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诸神的引路人,其它神过完年后再升天,只灶王爷会长久留在人间,一直到往前的腊月二十三日。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是“接灶”。

三:腊月二十四扫尘。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罢灶,就开始进入了迎接新年的准备。在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俗。

四:二十六去割肉。腊月二十六距离春节还有三四天的时间了,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了,人们在这时都会到集市上筹办年货,春节少不了肉食,这就是二十六去割肉。

五:二十八贴花花。腊月二十八这天,人们都在自家的大门、房门、庭院里贴上春联来迎接春节的到来,以前叫贴花花,现在叫贴春联,贴门神,有“福"字有关羽和张飞,有秦琼和尉迟恭等。

六:吃年夜饭。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与新年春节(大年初一)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也是“月穷岁尽"的意思,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挽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新年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面对新年,人们都有一个愿望是全家团圆,腊月三十日的晚饭,俗称“年夜饭”,它非常丰盛,要求家庭成员全部到场,如果有人没有回家过年,吃饭时会给他留个位置,团圆是人们生活幸福的最基本要求,期盼人人平安幸福。

为何能成为北宋第一宰相?

一个七岁就写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如此大气磅礴的诗来的文学天才,竟然被说成“不学无术”!这事还真不是后人胡编滥造,《宋史》有记载:

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原来是寇准的好友张咏,给他扣的大帽子!是不是冤枉寇准了呢?我们来看一下寇准的履历。

寇准七岁与父亲登华山,就写出了开头说的那首诗,十四岁就有很多佳作流传于世,十五岁就能精通《春秋》,考上进士那年才十九岁!

古代有一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三十岁考上举人,算是老的了;五十岁能考上进士,都算年轻人。二十几岁考上进士的,就可以被誉为难得的天才,寇准十九岁就考上了!

被誉为“神童”的张居正,考上进士时二十三岁。由此看来,至少寇准算得上少年天才,怎么看,似乎都与“不学无术”不搭界。

事实上,寇准的诗,颇具晚唐风格,现存《寇莱公集》七卷,《寇忠愍公诗集》三卷,《全宋词》收录了四首寇准的诗。如此成就,即便谈不上大家,也不至于被说成“不学无术”吧?

不过,这是现代人的标准,按照古人的标准,说寇准“不学无术”,还真不算太苛刻的评语!

看看北宋名相榜单:李挚、王安石、司马光、王旦、曾公亮、吕端、文彦博、富弼。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学术泰斗,哪一个都是著作等身,寇准跟他们比,就像小学生之于大学教授,确实太寒酸!

寇准三十岁就以参知政事,入阁拜相,太宗皇帝赵光义,一天看不到寇准都不舒服,弄得跟龙阳之好似的。正是由于过早进入高层,寇准失去了年轻时候该有的历练和学习,学问被早早地丢在了一遍,只能靠几篇寒酸的诗文充充数。

啥也别说了,对古人顶礼膜拜吧!

按理来说,寇准这类学问不入流的人,一般很难拜相,能被称为名相,更是难上加难。但寇准就是这么特别。

寇准第一次吸引赵光义,源于一次“拽袖子”。那天,他给赵光义进谏,由于言语太激烈,赵光义气得转身就走。寇准眼疾手快,一把薅住赵光义的袖子:不能走,必须听完我的话!

敢跟皇帝动粗,除了寇准就没有第二个。事实上,寇准薅皇帝袖子的毛病,还多次上演,弄得皇帝哭笑不得。

冷静下来的赵光义非常高兴,认为寇准有魏征的风度,从此寇准青云直上。

寇准的“直”,恐怕魏征未必比得上,“直”到放肆无忌的地步。有一次以天象讽刺太宗朝不明,气得赵光义,一脚把他踢到地方做知州去了。第二年,离不开寇准的赵光义,又把他调回京城。

寇准的胆子,大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有一次他喝醉酒,竟然穿上龙袍,纵马狂奔!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能以“老顽童”原谅他。

当然,寇准的名相称谓,绝对不是靠“胡作非为”得来,他的胆气之下,蕴藏的是忠心和能力。

宋真宗即位之初,契丹欺负大宋国丧,出兵伐宋,一路破关夺隘,直逼黄河边。开封就在黄河南岸,一条河挡得住契丹人的铁骑吗?

朝中一片哀鸣,一边倒地要求宋真宗迁都。说迁都,其实就是逃亡。寇准大声呵斥:言迁都者该杀!他竭力主张应战,甚至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个建议,把未经世面的皇帝吓个半死。寇准连哄带吓,好容易把磨磨蹭蹭的宋真宗“骗”到黄河边,御驾趴窝了,宋真宗说啥都不肯过黄河。

寇准真够绝,他联合殿前指挥使高琼,半绑架似的,把宋真宗推上驾辇,用鞭子猛抽抬驾的侍卫,愣是把皇帝“绑”到前线。

事实证明,寇准是对的,宋真宗一到前线,士兵们呼声雷动,士气大振,还真的抗住了契丹的进攻。进退两难的契丹人,只好要求和谈,想讹诈一笔打道回府。

本来,寇准坚持不同意和谈,坚决打。无奈朝中反对派太强大,甚至指责寇准拿皇帝的性命做赌注,加之宋真宗的态度,不得不和谈。

和谈使叫曹利用,宋真宗准他以一百万岁币为限。寇准却一把薅住(寇准就喜欢薅人玩)曹利用的衣领:皇帝是准你一百万了,但如果你要敢超过三十万,回来我就宰了你!

事实再次证明寇准的判断力,是多么准确,契丹人拿着三十万的合同,高高兴兴撤军了!

宋真宗晚年,由于听信王钦若丁谓等人的谗言,以及皇后刘娥出于个人专权的需要,寇准两次被罢相,最后贬死雷州!

纵观寇准的一生,他就像一杯香浓的烈酒,壮烈、清醇,让人回味无穷。单就“澶渊之盟”,救大宋于危难,这一件事,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寇准这个名相,够味!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