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农村结婚风俗行礼,他当年进京见唐明皇时是否也下跪?
济宁农村结婚风俗行礼,他当年进京见唐明皇时是否也下跪?
李白曾说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当年进京见唐明皇时是否也下跪?
一、神来般的名篇
这句诗出自李白七言古诗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舍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年(745)李白因遭谗言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等人游历梁、宋、齐、鲁等地,回到东鲁家中居住。次年于东鲁告别亲友去漫游吴、越时所作。
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至"对此于倒东南倾”是虚写,写的是天姥山的瑰丽景色。第二部分从"我欲因此梦吴越至恍惊起而长嗟,是实写,写梦游天姥的奇丽景色。第三部分从"惟觉时之枕席至使我不得开心颜”。笔锋一转回到现实。诗人不是为了追寻幻而寻梦,而是为了摆脱"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现实。作者借神游仙境,抒发出精神上的追求,让苦闷的心情在奇幻的梦境中釋放,在艺术描写中寄托现实态度,以及对权贵的轻蔑和自己的不屈。
作者把美丽的神话,丰富的幻想,大胆的夸张,完美地结合起来,构成了磅礴的气势和多姿多彩的图画。是一首下笔泣鬼神的名篇。
二、伟大的诗人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当代和后代敬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有表现自己奋发的精神;有批判统治者的荒诞思想,嘲笑迂腐的泥古而不通今;有赞叹劳动人民高尚淳朴的品质,同情被压抑妇女的悲惨遭遇;更多的是赞颂祖国河山之壮丽,等等。
李白的诗具有强烈的浪漫立义色彩,想象奇特,情感奔放,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抒发个人抑郁和不平的胸怀。他笔酣墨饱,爱憎分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晋见唐明皇是否也下跪
按照李白的性格和他个人的才华,一位桀骜不屈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晋见皇帝是不会下跪的,更何况唐朝群臣见皇上没有行跪拜礼之说。
李白的浪漫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是一位诗仙与酒仙具于一身的作者。根据《醉中八仙歌》,有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性格的人物,无论哪个朝代想必都不会向皇上下跪,何况是开明朝代的唐朝,更何况是李白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山海经中的青丘真的存在吗?
存在,就在鲁西菏泽一带,青丘亦作“ 青邱(清丘) ”,先秦时被称为清丘(青丘),后世则有青邱寺、青邱堌堆遗留。
《春秋左传》: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宋师伐陈,卫人救陈。
青丘依据字面解释为青翠的山丘,《山海经》中的青丘是一个地名或山名,也指一个氏族部落的国名。
影视剧中的青丘国
青丘在《山海经》中的记载:
《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海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朝阳之谷),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青丘在《南山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中都有出现,《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中周边地理都是河北、山东、到江苏一带的东夷古国文化,青丘之山(青丘之国)当在今山东周边无疑。
绿色为东夷:大汶口文化
青丘在其他典籍中的记载:
《吕氏春秋·求人》: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㨉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址、孙朴、续樠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
《淮南子》: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高诱注:“ 青邱 ,东方泽名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且齐东陼巨海,南有琅邪,观乎成山,射乎之罘,浮勃澥,游孟诸,邪与肃慎为邻,右以汤谷为界,秋田乎青丘,傍偟乎海外,吞若云梦者八九,其于胸中曾不蒂芥。
秦朝时千乘位置
《元和郡县志》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故将青丘改名为“千乘”。千乘,今高青县。唐杜甫《壮游》诗:“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仇兆鳌注引《寰宇记》:“青丘在青州千乘县。齐景公田於此。”
公元前547年齐景公继位,用晏婴为相,曾“向孔子问政”,内修国政,外操强兵,在列国之中,首屈一指。齐景公经常到一片广袤的平原狩猎,深知地利的优势,即在这片平原养牧数千匹战马,并在此开辟校场,操演兵车阵式各种战法,此广袤平原就是文中所记载的青丘之地。
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土范围基本都在济水流域。青丘之地距都城临淄不过百余里,交通便捷,林草植被茂密,各种珍禽异兽生息繁衍。因此,青丘成为齐王狩猎的首选之地。齐景公对于青丘非常喜爱,故将其改名为“千乘”。千乘在临淄郡西北百五十公里,在高苑县(今山东省高青县高城镇)北,县域跨今博兴,高青部分地区。《高青县志》载:千乘城(县址)遗址在今唐坊镇孙家集东南。
故有青丘在千乘一说,即今高青县一带。
另一说青丘之所在,则与空桑有关。
空桑为上古地区名,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今鲁西豫东地区(此地区属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古兖州主要区域在今山东西南部的菏泽与济宁,以及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等地)。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和圣人孔子的出生地而出名。
《路史》:"空桑者,兖卤也,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皇甫谧所谓'广桑之野'者。"
《荒史》:"空桑,兖地也,一曰'广桑'。"
《说文》:"卤,咸地。"可知空桑之区多盐碱地,与今鲁西北地区土地现状一致。
空桑所在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蚩尤冢和青丘、空桑位置
与空桑有关的历史人物总结:
1、伊尹(商汤之相)生于空桑:
《吕氏春秋》记载:“先(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居。”
《列子·天瑞篇》:“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博物志》卷九同)
《帝王世纪》:“初,力牧之后曰挚。其母曰始,孕伊水之滨”。
《殷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又引《吕氏春秋》曰:“有侁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集解]引《列女传》曰:“汤妃,有莘氏之女。”[正义]引《括地志》云:“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陈留风俗传》云:陈留外黄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邑也。”案:古陈留地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其地正在鲁西豫东平原上。
商朝地图
2、孔子生于空桑:
《春秋孔演图》一书中说:“孔子母征在游大冢之坡,睡,梦黑帝使清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
《韩敕碑》:“颜育空桑,孔制元孝。”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征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窦’,在鲁南。”
3、颛顼(黄帝之孙,继少昊登帝位者)。
《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
《竹书纪年》载,颛顼“居濮”。张晏为《史记五帝本纪》注引曰:“高阳者,所舆地名也。”即颛顼继承大统后初国高阳,因地名而称高阳氏。皇甫谧(mi)在《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云:“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
帝颛顼所在空桑的具体居住地点,即今河南濮阳。
4、黄帝与蚩尤:
《归藏 ·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路史·炎帝》:“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
《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归藏·启筮》中空桑与青丘连用,可知青丘当在空桑周边。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则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
汉砖中的蚩尤形象
蚩尤冢在史书中也多有记载。《史记·封禅书》: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灾南郊山下者。……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正义》:“蚩尤冢在东平陆监乡,监即阚云”;《汉地理志》:蚩尤墓在东平陆寿张县阚城。《郡国志》载“东平陆有阚亭”;《水经注》记“阚亭在县西南南旺湖中,有高阜六七”。《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冢高七丈,常以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曰: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
阳谷蚩尤冢
远古之时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河北涿鹿县乃汉代所设,当非涿鹿之战发生的地方),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
今日存留的四处蚩尤冢,皆处于鲁豫交界黄河两岸地区。
分别是山东汶上县蚩尤冢(身冢)、山东阳谷县蚩尤陵(蚩尤首级冢)、濮阳市台前蚩尤冢(蚩尤残骸冢)、山东巨野县蚩尤冢(肩髀冢)位置如下图所示:
蚩尤冢位置
《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蚩尤活动在山东及黄淮平原,而蚩尤墓自古就在菏泽、巨野一带,此地是黄帝处死蚩尤的地方,亦是蚩尤的埋骨之地。
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也有关于青丘(或清邱)的记载。
在菏泽市西南33里处牡丹区马岭岗镇 (原属二郎庙乡)寺西范村(与岗上范海合并成青丘村) 村东有一突兀而起的大土丘,就是省级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邱堌堆。堌堆底部长50米,宽35米,高7米。地面以下2.5米处仍不见生土。其北、东、西三面均呈三级台阶状,曾采到少量龙山、商、周及汉代的陶片。已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邱堌堆遗址
其上有一座雕梁画栋、建造宏伟的大寺院,名曰"清邱寺"。 "清邱烟柳",还是曹州八大景之一,文人墨客常以此吟诗诵句,或讴歌、或感叹,发思古之幽情。清人苏毓眉在《曹州八景 ·清丘烟柳》中写到:"犹是古清邱,残阳几树秋。风鸣疑鼓角,野旷想族矛。枝瘦寒烟挂,林疏晓雾收。高台留夕阳,短草卧耕牛。"
清邱寺
其他地方志有关"清邱"的记载。《左传·宣公十二年》:“十有二年春,葬陈灵公。楚子围郑。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秋七月。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宋师伐陈。卫人救陈。”
《曹南文献录·古迹考》:"宣公十二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邱。"《菏泽县志·舆地志五》:"清邱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春秋晋宋盟于清邱,即此。"《新修菏泽县志·古迹》:清邱"在城西南三十里,即宋、齐会盟处。重要的是,堌堆上有一重修青丘寺碑记载:"春秋鲁僖公元年, 齐桓公 率诸侯同盟于葵丘。宣公十二年,齐人、宋人、曹人、卫人盟于青邱。青邱即葵丘也。"
《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志》载:“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而古代的离狐县在山东省菏泽市一带,至少到唐代这里依然是神狐出没的地方。
故青丘当在今在山东省菏泽一带。
另有苏州青丘:
青丘又叫青丘浦,就在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青秋浦一带。时至今日,这里南北向的河道依然叫“浦”,东西向的河道依然叫“塘”。
你听闻过最坏的人有多坏?
本人亲身经历,绝无半句戏言,句句属实我见过最坏的人应该算是我的邻居,曾差点和我家发生激烈械斗,最后是我们家怂了,不敢跟他斗
其实这跟我家完全没关系的,只不过我邻居是迁怒于我家,事情是这样的,我叔公(也就是我爷爷的亲兄弟)因为盖房子的时候和他在土地上有矛盾,于是发生争执,我叔公仗着人多,他有两个儿子,就打了他一下,然后我邻居就记住了这个仇
因为这个事后,我邻居和我叔公经常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而且经常扬言说要杀了我叔公一家,我邻居从小就是恶霸,天不怕地不怕,每次看我叔公的家人单独外出的时候,就尾随跟踪,然后暴打我叔公他们一家,报警都没用,他说他有精神病,不犯法
我叔公被骚扰的整天忧心忡忡,深怕他做出什么事来,多次报警,多次找人调解都没用,还是整天骚扰我叔公一家人,后面实在没办法了,我叔公全家人都搬到外地去了,连户口都迁走了
他这一搬就出大事了,由于我那邻居没有了发泄的地方,竟然找上我家了,天地良心啊,我们家从来没有招惹过他啊,至此我们家过上了六年担心受怕的日子
反正我小时候最怕的人就是他,每次看到他都躲着走(先说明一下,老家农村的,说是邻居,但是也相隔两三百米)
记忆最深的有两件事,两次都是差点发生人命,待我详细说来【第一件】:有一次我跟我奶奶去菜地浇菜,他刚好买东西回来,看到我奶奶后,就直接爆粗口,真的是很恶毒的脏话,还说看到我奶奶就烦,说要好好修理我奶奶
我当时都吓懵了一句话都不敢说,我奶奶只能强装镇定的说,我好歹是你长辈啊,你怎么能这样啊,我和你妈关系也不错啊,我跟你无冤无仇的干嘛打我呢?
就这样险之又险的逃过一劫,我当时才13岁,长的有弱小,我那邻居180多,又浑身肌肉,我是真的不敢跟他动手啊
第二次就严重多了,差点闹出人命在我们那里清明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在外发展的人无论多远都要回家拜祭先祖,我叔公也不例外的回来了,被我那邻居知道了
乖乖,这可不得了,直接拿大砍刀来找我叔公复仇,我叔公被吓坏了,连忙叫我爸四兄弟帮忙,因为亲戚关系,只能硬着头皮上,我爸四兄弟,加上我叔公父子三人,总共七人,全都拿着家伙,那时我第一次见这么恐怖的情况
好家伙,我邻居完全不怂,一人单挑七人,完全就是不怕死的打法,我爸他们根本就不敢靠前,没有一个人敢上
最后还是我叔叔说还是报警吧,跟他这样打不划算,他不要命,我们还要命,后面来了一辆特警车把他带走了
他就关了一晚上,第二天就说有精神病,又被放出来了我叔公一家第二天早上都一早坐车走了,他发泄的地方又只能找到我们家,拿着一个大斧头,说要讨回一个公道
我爷爷我奶奶只能求他说,我们家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你不要出气在我们身上,又找他哥说情,最后还给了5000快精神损失费,才了结了此事
我们家真没招惹他,只是他顺便出气到我们家而已,真没有见过这么坏的人,给钱他也是想息事宁人
不过有一句老话说的好,恶人自有恶报,平时嚣张惯了,做事也很嚣张,有一次他开摩托的时候突然心血来潮,双手竟然放开了,用脚来驾驶摩托
哈哈哈哈,好家伙,直接从50多米的悬崖摔下去了,当场就没了,摩托也稀碎了,真是大快人心啊,我们家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这个伴随了六年的恶魔终于消失了
你们家乡的年俗都有哪些?
大年初一早上早早起床拜神,然后小孩去拜年,大人们收拾家里,做饭,中午吃面条,下午吃饺子。
1、拜神,我们家通常拜天地(天指玉皇大帝,地指后土娘娘)、财神、张仙、灶王爷、还有观音菩萨,土地公公。
天地一般是为求得家中平安无事,一年风调雨顺,土地丰收,硕果累累。
而财神爷呢,一般就是希望家中今年财源滚滚,几乎中国家家户户都有这个神位的,也是中国的神仙中香火最大的一位神仙了。
张仙是中国的一位主要送子的吉祥神,在张仙神像的两边一般都会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张仙下天来,每日把弓开。下联是,弹打云中犬,保佑子孙来。横批是,保佑子孙。这个神仙一般在中国的传统中有很大的流传度,因为中国都主张儿孙满堂,那么保佑生孩子,保佑子孙的神仙便有了香火。
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传说灶王爷会把家中一年发生的事情都报告给上天,并传达天意,赏善罚恶。
观音菩萨,中国神话中的菩萨,是一位非常善良的神,人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也有着非常大的香火。
土地公公,又称土地爷,土地爷是古代中国传说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住在地下,是神仙中级别最低的。俗话说“别拿土地爷不当神仙”。在中国民间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各异。作为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
2、拜完神,就到了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了,家里孩子大大小小一起去拜年。到了别人家里,有钱人家会给你5元,10元。稍微差点的人家会给你1元,2元。再次点的就会给你几个献神的馒头。不管是钱还是馒头,都代表了人们最美好的祝愿。
3、中午的时候一般会吃面条,长寿面。那一根根的面条都是代表着对一年的美好祝愿。据老人们说,大年初一吃了长寿面,老人小孩都会一年中平平安安。
4、到了晚上的时候就会吃饺子了。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
这就是我家(山西)在大年初一的习俗,大家还会有什么传统习俗呢?欢迎评论留言。
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在明清时期宫廷中的皇贵妃真的是能威胁到皇后的存在,因为皇贵妃在宫廷妃嫔等级中是仅次于皇后相当于副皇后的存在,所以对皇后的位置威胁很大。而且皇贵妃起源于明朝,在明朝时期凡被封为皇贵妃的女人都是极为受皇帝宠爱,能挑战皇后权力和地位的女人。
皇贵妃的封号起源于明朝,从起源之初就代表着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皇贵妃的封号起始于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时期,其实在朱瞻基之前宫廷妃嫔就没有皇贵妃的封号,皇后之下就是贵妃,所以大家熟悉的杨贵妃那么受唐玄宗李隆基宠爱,却没有被称为皇贵妃,皆因皇贵妃起源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
说起皇贵妃的起源还得从朱瞻基和他的嫡妻胡善祥以及第二任皇后孙氏说起,朱瞻基自幼就深受爷爷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的喜爱,早在永乐九年(1411年)就被爷爷朱棣册立为皇太孙,为此后世甚至都有了朱棣传位给儿子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实际上是想传位给孙子朱瞻基,朱高炽更是被戏称为隔辈传位工具人。
最初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曾给他相中了老家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就向朱瞻基的生母张氏建议替他聘娶孙氏为妻,由于朱瞻基十分受朱棣重视,因此张氏不敢擅自做主,就把这事报告给了公公朱棣。
朱棣一听说是亲家母彭城伯夫人推荐的女孩,自然给了这个面子,特意下旨将孙氏收养入宫廷先与朱瞻基培养感情,因此朱瞻基与孙氏自幼算是青梅竹马的恋人。
可是结果到了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出于对朱瞻基的重视,觉得直接确定孙氏给他当妻子有点太草率了,又下旨命有司官员在全国给朱瞻基接着筛选妻子,孙氏可以直接晋级为候选人。
后来经过海选美貌、才能、品德都很卓越的山东济宁女孩胡善祥脱颖而出,与孙氏一同成为皇太孙妃的主要候选人,后来经过仔细筛选比对,最终朱棣敲板决定让胡善祥嫁给朱瞻基为嫡妻,册封其为皇太孙妃,而自幼被接入皇宫与朱瞻基培养感情的孙氏却成了侍妾。
由于朱瞻基与孙氏自幼一起生活成长感情很深厚,他不太能接受胡善祥成为自己的妻子,但是也不能拒绝爷爷朱棣的旨意,所以他就只能娶了没有感情的胡善祥为嫡妻,让青梅竹马的恋人孙氏成了侍妾。
后来朱瞻基继位,他册封了胡善祥为皇后,只能册封孙氏为贵妃,但是由于朱瞻基与孙氏感情十分深厚,因此他打破了传统宫廷规矩。
按照传统的宫廷礼制只有册封皇后时才会赐予金册和金宝,册封贵妃时只有金册而没有金宝,朱瞻基为了孙氏打破了这一传统宫廷规矩,他特意在册封孙氏为贵妃时同时授予金册和金宝,让孙氏享受到了等同于皇后的册封待遇。
也正是由于朱瞻基对孙氏如此喜爱,最终皇后胡善祥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被废掉的皇后,朱瞻基废除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改立了孙氏为皇后,也就是历史上的孝恭孙皇后。
因为朱瞻基在册封贵妃时对孙氏的破例。所以在朱瞻基之后他的子孙也都效仿,为了彰显被册封的贵妃的特殊地位,因此才有了皇贵妃封号的雏形。
在朱瞻基的儿子“大明战神”明英宗朱祁镇在千里送人头的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瓦剌部所生擒,朱瞻基的另一个儿子郕王朱祁钰在孙皇后和重臣于谦的扶持下登基为帝,是为明代宗景泰帝。
朱祁钰在位期间就十分宠幸妃嫔唐氏,他效仿老爹朱祁镇特意在册封唐氏为贵妃时授予金册和金宝,因此皇贵妃区别于贵妃的册封礼就这么传承下来。
再到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这里,由于朱见深深爱比自己大17岁的保姆万贞儿,他本想册封万贞儿为皇后,但是被群臣所阻挠,只得另行册立了吴皇后,但是朱见深十分宠爱万贞儿,于是又效仿爷爷朱瞻基在册封万贞儿时也特意赐予金册和金宝,并且朱见深特意给万贞儿的封号定名为皇贵妃,从此之后皇贵妃也成了后宫妃嫔等级中仅次于皇后而高于贵妃的身份地位,而万贞儿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任真正的皇贵妃。
后来由于吴皇后嫉妒万贞儿独宠于朱见深,一怒之下打了她,导致朱见深不顾群臣反对废除了吴皇后,但是由于朝臣的阻力,保姆出身的万贞儿还是没有被立为皇后,朱见深另立了王氏为皇后,不过王皇后虽然成为皇后,可她见识到了朱见深对万贞儿的宠爱,因此王皇后对万贞儿是敬而远之,于是朱见深时期后宫出现了另一番局面,名义上的后宫之主王皇后反而对皇贵妃万贞儿极为礼让,皇贵妃万贞儿更像是后宫之主。
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孙氏还是万贞儿,她们被封为皇贵妃之后,都对皇后的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孙氏后来更是取而代之成了皇后,所以自皇贵妃的封号设立以来就对皇后有很大的威胁。
到了清朝之后,皇贵妃更是变成了妃嫔接任皇后的过渡期职位。而且清朝宫廷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皇后在世时皇帝不得册封皇贵妃。
皇后在世不封皇贵妃的潜规则也是顺治皇帝的老妈孝庄文皇后吸取的教训,才特意交代孙子康熙皇帝如此行事,这个规则还得从顺治独宠董鄂妃说起。
清朝入关之初基本是承袭了明朝的宫廷规矩,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自然在后宫方面也是遵循明朝的宫廷礼制,顺治在母亲孝庄的干预下曾经娶过两任皇后,第一任皇后是孝庄的亲侄女也是顺治的表妹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对婚姻不满意,因此废除了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之位,后来孝庄又给顺治聘娶了自己娘家的族孙女另一位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也就是历史上的孝惠章皇后。
不过顺治对孝惠章皇后还是不满意,不过他在不久后就找到了真爱董鄂妃,为此顺治曾想废掉孝惠章皇后改立董鄂妃为皇后,但是此举遭到了老妈孝庄的极力反对,加上董鄂妃谦恭推让,坚决不肯取代孝惠章皇后的位置,因此顺治就按照明朝的宫廷礼制特封董鄂妃为皇贵妃,以示对她的宠爱。
此后顺治独宠董鄂妃,对孝惠章皇后不闻不问,加上董鄂妃英年早逝后,顺治追封她为孝献皇后,更加让顺治的老妈孝庄不满意,因此在顺治去世后,孝庄就告诫孙子康熙,不要在皇后在世时册封皇贵妃,这样既不尊重皇后,也容易引起后宫纷争。
所以清朝自康熙之后皇贵妃就成了稀有封号,只有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才被册封,第一种就是皇后去世后,丧期内不能册立皇后的情况下先册封为皇贵妃,等到丧期过后再册封皇后,就像乾隆嫡妻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在富察皇后丧期内册封娴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权摄后宫事务,出丧期之后才正式册封为皇后即乾隆继后。
另一种情况就是皇帝的宠妃病重将死为了让她高兴,才会册封为皇贵妃,或者是已经去世了,追封为皇贵妃。比如雍正曾经很喜爱大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继位后出于对皇后乌拉那拉氏的尊重,只封年氏为贵妃,后来年氏病重将死,雍正为了让她高兴,特意下旨晋升她为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敦肃皇贵妃。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对皇后极为不满的情况下,比如乾隆与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失和,帝后反目的情况下,乾隆虽然没有废掉那拉氏的皇后名位,但却下旨册封嘉庆的生母令贵妃魏佳氏为皇贵妃权摄后宫事务,实际上就是将那拉氏不废而废,在那拉氏抑郁去世后乾隆不再设立皇后,一直让魏佳氏以皇贵妃身份统摄后宫事务,直到魏佳氏去世。
只有在这样极少数特殊的情况下清朝才会出现皇后与皇贵妃并存的局面,所以清朝的皇贵妃人数非常少,清朝历史上共有29位皇后,而作为比皇后级别还低一级的皇贵妃在清朝历史上却只有21位。
正因为皇贵妃对皇后地位威胁很大,因此清朝吸取教训,为保持后宫的和平稳定,才会有了皇后在世不立皇贵妃的潜规则,这也造成了清朝历史上皇贵妃的人数比皇后人数还少的原因,从这些也说明了皇贵妃对皇后地位的威胁非常大。
皇后与皇贵妃在身份地位待遇上有很大区别别看皇贵妃对皇后的地位威胁很大,但是二者在身份地位待遇上有很大区别,皇后毕竟是一国之母,是皇帝的合法妻子,而皇贵妃再受宠充其量也不过是贵妾,在身份等级森严的古代,妻子与妾的地位待遇是有很大差别的。
从名分上来讲皇后是嫡妻,这一点就比皇贵妃优越很多,在重大的国家典礼上只有皇后才有资格与皇帝一同接受群臣朝贺,而皇贵妃及其以下的妃嫔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进入与皇帝一起进入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贺。
而且皇后是一国之母,要对天下女性起到道德表率作用,在农耕时节皇帝到先农坛行祭祀礼时要亲率文武百官耕地行亲耕礼,而皇后则要率领后宫妃嫔亲自采桑织衣行亲蚕礼,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传统,表率者则必须是皇帝和皇后。
在古代皇帝的生日被称为万寿节是国家的重要节日,是要文武百官朝贺,是要让老百姓放一天假的,而皇后的生日被称为千秋节也是国家的重要节日,同样要文武百官朝贺,百姓放假,至于皇贵妃可没有皇后这种待遇。
名分带来的就是权力地位,因此皇贵妃的名分不及皇后,那么地位也肯定就差了不少,最能直接体现的就是老皇帝去世,那么新任皇帝不管是否为皇后所生,她都会被新任皇帝尊为嫡母皇太后,在明清时期皇太后的政治权力还是比较大的,甚至能操控册立皇帝人选。
而皇贵妃即便在老皇帝生前再受宠,老皇帝一旦死后,她可享受不到任何政治权力,皇贵妃的命运只能是和老皇帝的其他妃嫔一起迁居到其他居所一起养老,这种养老待遇与皇太后是天壤之别。
地位不同其娘家族人待遇自然也不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起,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因此曾制定了外戚封爵止于侯爵的规矩,因此明朝历代皇后的父亲大多被封为伯爵,极少数能被封为侯爵,而清朝则比明朝好一些,皇后的父亲基本都会被封为一等承恩公,爵位待遇比明朝要高一些。
皇贵妃可就没有这些待遇了,在明朝时期皇贵妃的父亲或兄弟能被封一个锦衣卫千户就不错了,最高也就到锦衣卫指挥佥事,比起皇后家族获封侯爵或者伯爵差远了,而到了清朝时期,皇贵妃家族是没有任何封赏的,顶多就是如果皇贵妃家族出身八旗包衣,会被皇帝特许下旨拔出包衣授予贵族的身份,因此皇贵妃家族获得的身份地位和封赏待遇比皇后家族差远了。
这些还都是生前的待遇,死后的待遇更是不同,在清朝雍正皇帝之前能陪葬帝陵的只有皇后才可以,到了雍正时期,他为宠爱的年妃开了特例,他允许年妃可以死后陪葬帝陵之中,自此之后只要经过皇帝许可,清朝的皇贵妃就可以陪葬帝陵,不过清朝的皇贵妃基本都是葬于妃园陵寝中。
皇后按照礼法是可以直接与皇帝合葬,不需要特批,当然,除了清朝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之外,由于帝后失和,那拉氏死后没有被乾隆允许葬入帝陵,除了这个特例之外,基本上明清的皇后都会与皇帝合葬。
而且清朝的皇后如果死到皇帝后面,还会享受单独建陵的待遇,比如慈禧太后的陵寝被称之为菩陀峪定东陵。
皇后去世后还会获得谥号并升附太庙,通常皇后的谥号都很长,并且还会配上皇帝谥号中的最后一个字,比如乾隆皇帝的谥号最后一个字是“纯”字,所以乾隆的嫡妻富察氏死后就被称为孝贤纯皇后,嘉庆的生母令贵妃死后被追谥为孝仪纯皇后,而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由于两人关系闹得很不愉快,因此她没有得到皇后应有的谥号,所以她在历史上的身份地位就很尴尬只被称为乾隆继后。
在皇后死后能获得配享皇帝谥号最后一个字是极为尊崇的,也是后世对这位皇后的认可,就像董鄂妃死后只被尊为孝献皇后,没有像孝惠章皇后和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那样配享顺治谥号中的最后一个“章”字,这也说明了在顺治去世后他老妈孝庄对董鄂妃被追谥为皇后名分的不认可,因此皇后能配享皇帝谥号的最后一个字,对她们来说是极为尊崇的事情。
皇贵妃就没有皇后这些死后的待遇了,皇贵妃不能和皇帝配享谥号,她们通常都只会获得两个字的简短谥号,比如年妃的敦肃皇贵妃谥号,而且皇贵妃死后也不能升附太庙。
在视死如生的古代,还是很重视这些死后待遇的,所以这些死后待遇也体现出了皇后与皇贵妃虽然只差一级,但是身份地位可差多了。
写在最后皇贵妃本身就属于是皇帝独宠专爱之下的特殊产物封号,因此也注定了被封为皇贵妃的人本身对皇后的地位威胁很大,但是皇贵妃最终如果不能成为皇后,那名分、身份地位、权力等各方面待遇都会比皇后差很多。